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探讨肝细胞肝性癌(HCC)中抑癌基因P^16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相关性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HCC及癌帝肝组织中P^16蛋白及PCNA。结果:①P^蛋白及PCNA在HC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明显低于,高于癌旁肝组织。  相似文献   

2.
符淳  张琼英 《湖南医学》1997,14(6):325-326
为研究p16抑癌基因表达与滋养细胞癌变的关系,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了p16、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恶性滋养细胞肿瘤、葡萄胎及正常绒毛中的表达。结果示:①p16蛋白表达在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和正常绒毛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p16阴性标本较p16阳性标本的PCNA阳性率显著高(P〈0.05);③不同临床分期的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p16阳性率不同,其中p16阳性患者3年生存率高于p16阴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肿瘤抑制基因P16/MTS1蛋白在肾细胞癌(RCC)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指标、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P16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56例RCC的表达进行病理观察。结果 P16蛋白在RCC的阳性率为60.7%(34/56),各组织学分级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阳性组和阴性组的5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CNA标记指数(PCNALI)在1%~85%,平均为19.7%,在不同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中差异有显著性(P<0.01)。PCNA高表达组和PCNA低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P16蛋白的表达与PCNA无一致性(P<0.05)。结论 PCNALI是反映RCC组织分化程度及预后的良好指标,P16蛋白的胞浆型表达对肾癌临床分期及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用SP法检测滋养细胞肿瘤、葡萄胎和正常绒毛中p16蛋白、CDK4及PCNA的表达,发现:①p16蛋白在肿瘤中表达低于绒毛中(P<0.05),p16蛋白阳性标本的PCNA表达率低于p16阴性者(P<0.05)。②CDK4表达在滋养细胞肿瘤、葡萄胎和绒毛三者间及与PCNA表达间无差异(P>0.05)。③p16阳性肿瘤患者3年存活率较高。提示p16基因突变可能是滋养细胞癌变的重要原因。检测p16蛋白表达有助于估计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p16,CDK4和PCNA蛋白在滋养细胞肿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SP法检测滋养细胞肿瘤,葡萄胎和正常绒毛中p16蛋白,CDK4及PCNA的表达,发现:(1)p16蛋白在肿瘤表达低于绒毛中(P〈0.05),p16蛋白阳性标本的PCNA表达率低于p16阴性者(P〈0.05)。(2)CDK4表达在滋养细胞肿瘤,葡萄胎和绒毛三者间及与PCNA表达间无差异(P〉0.05)。(3)p16阳性肿瘤患者3年存活率较高,提示p16基因突变可能是滋养细胞癌变的重要原因,检测p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53、p21、及c-erbB-2蛋白与大肠癌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53、p21、及c-erbB-2蛋白在68例大肠癌、11例大肠腺瘤、26例癌旁粘膜及15例正常大肠粘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①正常粘膜及癌旁粘膜中无p53蛋白过度表达。大肠癌p53蛋白表达率比腺瘤高(P<0.05)。正常粘膜p21及c-erbB-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比癌、腺瘤及癌旁粘膜低(P<0.01或P<0.05)。②正常粘膜以3种蛋白全部阴性者为多,癌旁粘膜以1种蛋白阳性或全阴者为多。③p53及c-erbB-2蛋白阳性的大肠癌和腺瘤的PCNA(proliferatingcelnuclearantigen,PCNA)增殖指数高(P<0.01或P<0.05),而p21蛋白阳性及阴性的大肠癌和腺瘤的PCNA指数无明显差别(P>0.05)。p21及c-erbB-2蛋白阳性对癌旁粘膜及正常粘膜的PCNA增殖指数无明显影响。结论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蛋白协同表达可能与大肠腺瘤和癌的发生有关,尤其与p53蛋白的关系较为密切,似通过导致细胞过度增殖而使肿瘤发生和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7.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111例大肠癌及57例癌旁粘膜组织的C-erbB-2癌基因蛋白和PCNA表达状况。结果表明:①大肠癌组织C-erbB-2癌基因蛋白和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6%,72.1%;癌旁粘膜仅为28.1%,14.8%;前者C-erbB-2(P<0.05)foPCNA(P<0.01)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后者。②C-erbB-2癌基因蛋白和PCNA阳性率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提示:测定C-erbB-2癌基因产物和PCNA,有助于对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进一步认识及患者预后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子宫颈鳞癌发生中HPV16/18、p53、PCNA三因素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应用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127例维吾尔族患者宫颈组织的HPV16/18DNA和p53蛋白、PCNA的表达。结果:HPV16/18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宫颈鳞癌中检出率分别为12.5%、22.5%和50.0%;p53、PCNA在三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22.5%、54.7%和6.3%、62.8%、81.2%。统计学分析表明,p53、PCNA在子宫颈癌与非癌组织中有显著性差异(P<0.01)。 p53蛋白、 PCNA表达与宫颈鳞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无关(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5例患者,3例为HPV16/18、p53、PCNA三项均阳性。结论:HPV16/18、p53、PCNA与子宫颈癌发生均有密切关系,可以作为子宫颈癌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对68例胃癌及癌旁组织细胞中PCNA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 PCNA在胃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及癌旁组织;PCNA指数与胃癌分化化程度及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0.05),结论 检测PCNA的表达有助于发现早期癌变及有判断胃癌的生物学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探讨增生结节、肝硬变与肝癌之间的关系。②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70例肝癌及癌旁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③结果肝癌组织中PCNA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χ2=6.69,P<0.05);在癌旁组织中,增生结节PCNA阳性表达显著高于肝硬变及正常肝组织(χ2=8.45,P<0.05),而后两者间PCNA表达差异无显著性(χ2=0.002,P>0.05)。④结论增生结节与肝硬变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细胞群体。肝硬变仍为成熟的细胞,而增生结节可以持续增殖,甚至转变为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p16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病理分型及淋巴转移关系,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资料。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检测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及PCNA表达。结果 p16蛋白在腺样囊性癌组织中阳性率为33.33%,PCNA阳性率为72.22%;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随着病理分级增高而降低(P〈0.05);不同病理类型癌组织中PCNA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转移癌组织中p16蛋白的阳性表达低于无淋巴转移癌组织(P〈0.05),而PCNA阳性表达则高于无淋巴转移癌组织(P〈0.05)。结论 p16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水平反映该肿瘤浸润性和恶性度,可作为预测淋巴结转移和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肺腺癌患者组织中P16和P53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7例不同临床病理参数肺腺癌患者肺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16和p53基因表达产物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肺腺癌组织中P16蛋白的阳性率为35.1%,明显低于癌旁组织59.6%;P53蛋白的阳性率为80.7%(46/57),明显高于癌旁组织42.1%(P<0.05)。P16和P53蛋白表达与肺腺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有无转移有关(P<0.05)。结论:肺腺癌组织P16和P53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其发生、发展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3.
Galectin-3和E-cadherin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Galectin-3和E-cadherin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择60例胃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Galectin-3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选择60例正常胃黏膜检测Galectin-3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情况作为对照。结果胃癌组织Galectin-3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1),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1)。分化程度越高、浸润程度越浅、淋巴结无转移的胃癌组织E-cadherin蛋白阳性率越高(P〈0.01)。浸润程度越深、淋巴结有转移的胃癌组织Galectin-3的阳性表达率越高(P〈0.01)。结论胃癌组织中E-cadherin阳性表达率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Galectin-3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E-cadherin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而Galectin-3表达率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4.
弥漫型胃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弥漫型胃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1例弥漫型胃癌组织中PCNA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112例弥漫型胃癌中96例(85.7%)PCNA阳性,粘膜及粘膜下肿瘤PCNA阳性率(28.6%)明显低于浆浆膜外肿瘤(93.0%),(P<0.05),淋巴结转移组PCNA阳性率(82.0%)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4.8%),淋巴结转移≥10枚淋巴结组PCNA阳性率(94.1%)明显高于<10枚淋巴结组(42.9%)(P<0.05)。结论L对胃癌组织进行PCNA蛋白的检测,有助于预测胃癌进展程度和诊断淋巴结转移,以及评估胃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p16 p53 PCNA在胃癌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 p16、p5 3、核增殖抗原 (PC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 P法检测 5 4例胃癌组织及 2 0例正常胃粘膜中 p16、p5 3、PCNA的表达。结果  p16和 p5 3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5 7.4%、48.1% ,PCNA在胃癌中的 GF为 5 4.2 1± 13.4,它们与正常组织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胃癌组织 p16、p5 3和 PCNA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胃癌组织中 p16的阳性表达与 p5 3、PCNA之间存在负相关。结论 检测胃癌组织中 p16、p5 3和 PCNA的蛋白表达对判断胃癌的恶性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P53和PC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生物学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P53蛋白和PCNA蛋白在肠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对57例肠癌组织进行P53和PCNA检测.结果P53和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4%、75.4%,P53阳性表达率及PCNA强阳性表达率均与肠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P53基因和PCNA可能与肠癌的浸润、转移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P7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癌中的蛋白表达,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选取40例胃癌及20例萎缩性胃炎作为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P73、PCNA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P73蛋白在萎缩性胃炎组中表达率为20.0%(4/20),在胃癌组中的表达率为62.5%(25/40),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CNA蛋白在萎缩性胃炎组中表达率为55.0%(11/20),在胃癌组中的表达率为80.0%(32/40),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胃癌组中P7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组织类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胃癌组中PCNA蛋白的强阳性表达率与胃癌组织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③胃癌组中P73蛋白与PCNA蛋白表达成正相关(rs=0.387,P<0.05)。结论:P73作为抑癌基因有其组织特异性,P73、PCNA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和生物学行为存在密切关系,是胃癌细胞增生活跃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S-100蛋白、PC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粘膜中S-100阳性细胞(S-100 DC)浸润、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57例胃癌、18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S-100 DC、PCNA进行检测。结果S-100 DC、PCNA在胃癌组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组(P<0.05)。在低分化、淋巴结转移阳性和有远处转移胃癌组织中S-100 DC数目明显减少(P<0.01)。PCNA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密切相关(P<0.05),而与肿瘤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无关(P>0.05)。胃癌组织中S-100 DC与PCNA的表达呈负相关性。结论胃粘膜微环境中S-100 DC与PCNA的变化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密切相关。胃癌组织内S-100 DC增多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潜力,并具有抗肿瘤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在结肠原发癌与相应淋巴结转移癌中VEGF-C、PDGF-BB表达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收集结肠癌组织50例、淋巴结转移癌30例及癌旁正常组织15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C,PDGF-BB在癌旁正常组织、结肠癌和淋巴结转移癌中的表达。结果结肠癌组织中VEGF-C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VEGF-C的表达与结肠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与病人性别、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PDGF-BB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PDGF-BB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有关(P〈0.05),与病人的性别、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PDGF-BB、VEGF-C2者之间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572,P〈0.05)。PDGF-BB、VEGF-C在淋巴结转移癌中的表达率均高于其相应的原发癌组织,但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VEGF-C表达与结肠癌的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DGF-BB的表达与结肠癌浸润有关。PDGF-BB、VEGF-C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肿瘤原发癌与淋巴结转移癌中VEGF-C、PDGF-BB的表达无异质性。  相似文献   

20.
胃癌组织p16基因蛋白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 检测 p1 6基因蛋白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分布特点 ,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采用 S- P免疫组织化学法对 53例胃癌组织及 35例癌旁组织进行 p1 6蛋白的定位观察 .结果 各病理类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均有 p1 6基因蛋白表达 .阳性率分别为 62 .3% (33/53)和 88.6% (31 /35) ,阳性细胞的棕黄色颗粒主要位于细胞核 .胃癌 p1 6基因蛋白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在统计学上无差异 (P>0 .0 5) ;而与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期在统计学上有差异 (P<0 .0 5) .p1 6蛋白阳性者 5年生存率 51 .0 %高于 p1 6蛋白阴性者 2 0 .0 % (P<0 .0 5) .结论  p1 6基因缺失和表达水平的改变与胃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检测 p1 6基因蛋白表达可作为辅助临床判断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及推测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