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比较合并糖尿病(DM)的男女冠心病(CHD)患者危险因素及病变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合并DM的CHD患者88例。男48例,女4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支架植入资料。结果:1男性组吸烟(79.2%)及具有三个以上危险因素者(83.3%)明显高于女性组;高血压、家族史、高脂血症无显著性差异。2男性组前降支病变显著高于女性组(77.1%VS40.0%,P<0.01);女性组右冠状动脉病变显著高于男性组(80.0%VS50.0%,P<0.05);3女性组直径2.5~2.75mm血管的病变长度(mm)显著长于男性组(32.0±2.4VS19.4±8.7,P<0.01),女性组在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植入的支架的长度(mm)显著长于男性组(28.0±5.8VS21.2±4.3,23.7±9.5VS17.2±5.6,P<0.01)。结论:吸烟是伴有DM的男性CHD患者重要危险因素,DM在老年女性CHD患者中发挥重要作用。女性CHD患者主要累及较小的冠状动脉且病变弥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老年(≥60岁)住院患者134例,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42例,未合并糖尿病92例,比较2组冠脉病变的特点及相关临床因素.结果:2组体质指数(BMI)、吸烟年限、高血压病史、血脂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冠脉病变狭窄程度及受累血管数及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合并糖尿病组病变数、末梢病变数较高(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患者冠脉病变狭窄程度的影响因素有低密度脂蛋白、年龄和吸烟年限;冠脉病变数、末梢病变数与糖尿病呈正相关.结论: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数多、末梢病变多.血脂代谢异常、吸烟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更易发生冠脉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冠脉病变的特点.方法:10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65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58.1±10.1岁.外周肱动脉压力测定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用冠状动脉病变的血管支数及冠状动脉病变积分(coronary artery score,CSS)表示.结果: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单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28% vs 56%)未合并高血压组 (P<0.001);冠状动脉2支和3支血管病变的患病率显著高于(72% vs 44%)未合并高血压组(P<0.001);冠状动脉病变积分显著高于未合并高血压组(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冠脉病变以多支病变、c型病变居多,提示对这部分患者强化降压治疗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5 ̄1997年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患者153例,分为糖尿病组(33例)、糖耐量减低组(IGT,23例)和非糖尿病组(97例),观察其年龄、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吸烟)、心肌梗死发生率和冠状动脉受累情况。结果:3组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 梗死发生率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糖尿病组冠状  相似文献   

5.
吴凤艳 《中外医疗》2011,30(30):42-42
目的了解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将6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30例,全部合并2型糖尿病,对照组30例,没有合并糖尿病,然后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2组患者的体重指数、高血压病史、吸烟年限、血脂差异、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的程度和受累血管的数目及部位均无显著统计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病变数目及末梢病变的数目较对照组患者显著增多,P〈0.05。结论经过回归分析发现,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原因有低密度脂蛋白,年龄及吸烟年限。病变数目及末梢病变的数目与糖尿病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3月心内科经临床诊断及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早发冠心病患者132例,依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50例和非糖尿病组82例。比较2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结果糖尿病组的单支病变、多支病变发生率与非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0%vs.58.5%,28.0%vs.12.2%,P<0.05);2组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分布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057,P>0.05);糖尿病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多于非糖尿病组(1.88±0.82 vs.1.55±0.74,P<0.05),Gensini积分也高于非糖尿病组[(45.75±23.29)分vs.(31.93±19.82)分,P<0.05]。结论早发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范围较未合并糖尿病患者更广泛,且病变程度更重。  相似文献   

7.
季兴 《陕西医学杂志》2013,(12):1658-1659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564例,按是否伴有2型糖尿病分为DM组126例和非DM组438例。记录两组间一般资料、基础病、行为、实验室检测指标和冠状动脉造影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之间在性别、吸烟和酗酒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体质指数和合并高血压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测指标上LDL-C无统计学意义(P>0.05),TC、TG、HDL-C和U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情况上病变支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程度、弥漫性血管病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弥漫增多,狭窄程度严重;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冠脉病变可能和血脂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 实验组 80例 ,其中男 5 0例 ,女 3 0例 ,平均年龄为 5 5± 1 0岁 ,平均病程为 5 .1 0年 ,均为 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 ,诊断符合 WHO和我国诊断标准 ;对照组 84例 ,其中男5 6例 ,女 2 8例 ,平均年龄为 5 5± 9.8岁 ,平均病程为 4.1 2年 ,均为 型糖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男性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152例男性病人经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确诊为冠心病,按是否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分为A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51例和B组(冠心病未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101例。两组之间比较其相关临床因素及SYNTAX评分、造影、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①A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体重指数(BMI)、血糖(GLU)均高于B组(P<0.05),而A组高密度脂蛋白(HDL)低于B组(P<0.05);A组心肌梗死、冠心病的发病率高于B组(P<0.05);②A组病变血管支/人、多支病变、弥漫性病变、血管中重度狭窄病变数及百分比均高于B组(P<0.05);③A组SYNTAX评分及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人数及百分比均高于B组(P<0.05)。结论男性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其SYNTAX评分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复杂严重,多支病变、弥漫性病变、血管中重度狭窄病变支数多,心肌梗死等风险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年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生科  王积良 《陕西医学杂志》2008,37(1):126-126,128
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出院有心力衰竭诊断且符合条件的病例215例,其中男109例,女106例,平均年龄74.22±7.73岁,除外心肌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肺心病、尿毒症、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者。2方法根据不同的临床疾病结合形式将患者分为冠心病、冠心病并发高血压、冠心病并发糖尿病、冠心病并发高血压及糖尿病等4组。糖尿病均是2型糖尿病。病例选择以NYHA为临床诊断标准,患病情况以出院诊断,年龄以出院病历记录的年龄为发生心力衰竭之年龄。比较是在各组间进行的年龄对照,同时…  相似文献   

11.
张林潮 《医学争鸣》2005,26(19):1786-1786
0 引言冠心病是糖尿病的重要慢性并发症之一,是危害人类健康及其严重的疾病. 不少学者认为糖尿病(DM)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关. 血栓调节蛋白(TM)是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重要指标. 我们测定DM2 82例血栓调节蛋白,观察血管病变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联用血脂康治疗高血压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血脂康进行治疗。对比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78.4%,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血脂均有显著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联用血脂康治疗高血压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与70岁以上冠心病(CH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4月至2008年7月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155例70岁以上T2DM合并CHD者(DMCHD)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病例组,以同期155例性别匹配的70岁以上不合并T2DM的CHD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年龄、性别、血压、血脂、凝血、射血分数等临床指标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分析比较。结果:DMCHD组合并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NDMCHD组(P<0.05),其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NDMCHD组(P<0.05);DMCHD组左室射血分数(EF)显著低于NDMCHD组(P<0.01)。155例DMCHD患者,有35例初诊的DM患者(22%),若不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而仅依靠FBG,则有14例DM患者漏诊(40%)。DMCHD组以弥漫病变为主(P<0.01),冠脉狭窄指数及闭塞的血管数显著高于NDM组(P<0.01)。结论:CHD患者DM漏诊率较高;DMCHD较之NDMCHD患者存在更多的CHD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和狭窄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观察老年冠心病(CAD)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与无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差异.方法 分析2003年3月至2009年7月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诊CAD的487例老年患者,其中合并T2DM患者(DM组)212例、无T2DM患者(NDM组)275例,比较两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DM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狭窄支数、狭窄长度明显高于NDM组,完全闭塞及弥漫性病变12例(5.7%) vs 16例(7.5%),P<.05,比例显著高于NDM组7例(2.5%)vs 6例(2.2%),P<.05.结论 老年CAD合并T2DM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更重,完全闭塞、弥漫性病变较无T2DM冠心病患者更多见.  相似文献   

15.
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老年高血压(EH)病合并冠心病(CHD)患者心率变异性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EH患者34例及EH合并CHD患者32例,老年健康对照组38例,青年健康对照组51例,进行24h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参数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H组和EH合并CHD组HRV均降低(P〈0.05),其中EH合并CHD组HRV降低更为显著(P〈0.01);与对照组比较,EH组和EH合并CHD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P〈0.05),其中EH合并CHD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更为显著(P〈0.01)。结论反映自主神经活性变化的HRV可作为高血压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尤其对EH合并CHD的患者,临床上除降压治疗外,还应根据HRV的改变情况给予积极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相关心肌损伤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对结局的影响证据尚不充分,本研究旨在探讨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COVID-19患者发生病死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了北京大学援鄂国家医疗队于2020年1月29日至2020年3月10日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收治的COVID-19患者。鼻咽拭子标本检测COVID-19病毒核酸阳性以及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和/或冠心病为纳入标准,收集符合条件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COVID-19患者发生病死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有9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中,其中存活患者81例,病死患者13例,平均年龄 66.7 岁。入院生命体征:与存活组患者相比,病死组患者基础心率较快(103.2次/min vs. 88.4次/min, P=0.004), 呼吸急促(29.0次/min vs. 20.0次/min, P<0.001)。血常规提示:病死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较高(9.2×109/L vs. 3.8×109/L, P<0.001), 淋巴细胞计数较低(0.5×109/L vs. 1.1×109/L, P<0.001)。心肌损伤标记物提示:病死组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 MB,CK-MB;3.2 μg/L vs. 0.8 μg/L, P<0.001)、高敏肌钙蛋白Ⅰ (high 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Ⅰ,hs-cTNⅠ; 217.2 ng/L vs. 4.9 ng/L, P<0.001)、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 945.0 μg/L vs. 154.0 μg/L, P <0.001)较高。炎症因子提示:病死组患者铁蛋白(770.2 μg/L vs. 622.8 μg/L, P =0.050)、白细胞介素-2受体(interleukin-2 recepter,IL-2R;1 586.0 U/mL vs. 694.0 U/mL, P <0.00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 82.3 ng/L vs. 13.0 ng/L, P <0.001)、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 9.8 ng/L vs. 5.0 ng/L, P <0.001)较高。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不吸氧血氧饱和度低、淋巴细胞计数低、发生心肌损伤、IL-2R、IL-6、IL-10指标异常升高是COVID-19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死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OR=1.11, 95%CI =1.03~1.19, P =0.026)、不吸氧血氧饱和度低(OR=0.85, 95% CI =0.72~0.99, P =0.041)、IL-10异常(>9.1 ng/L;OR=101.93, 95%CI =4.74~2190.71, P =0.003)是COVID-19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不吸氧血氧饱和度低、淋巴细胞计数低、发生心肌损伤、IL-2R、IL-6、IL-10指标异常升高是COVID-19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死的相关因素;高龄、不吸氧血氧饱和度低、IL-10异常(>9.1 ng/L)是COVID-19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于玲范  赵焱 《海南医学》2002,13(11):77-78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血压病人静息心电图有ST -T改变时 ,是否能判定合并有冠心病 ,即高血压病人静息心电图的ST段和T波改变在合并冠心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第二附属医院 1998年 12月 -2 0 0 1年 12月收治的 ,均行 12导联静息心电图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高血压病人共2 18例。年龄 3 3 -74岁 ,平均年龄 5 6.5± 10 .5岁。其中男 14 9例 ,女 69例。高血压病程 0 -4 0年 ,平均 8.2± 9.6年。其中高血压 1级 3 5例 ,高血压 2级 72例 ,高血压 3级 111例 ,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心电图ST -T改变者。将所有高血压病人的心电图和有关临床资料 ,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对照 ,用Logistic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 2 18例高血压病人中 ,心电图ST -T异常 14 2例占 65 .1% ,其中冠脉造影异常 10 5例 ,冠脉造影正常 3 7例。心电图正常 76例占 3 4.9% ,其中冠脉造影异常 40例 ,冠脉造影正常 3 6例。结果显示心电图ST -T异常对于诊断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敏感性为 72 .4% ,特异性为 49.3 % ,且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其中ST段下移≥ 0 .10mv的病人 5 6例 ,冠脉造影异常 5 1例 ,ST段下移≥ 0 .10mv这项心电图指标对判断高血压是否合并冠心病其特异性为 93 .2 % ,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对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按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及高血压病进行分组,对其冠状动脉造影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单纯冠心病组相比,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冠状动脉受累程度高,血管狭窄程度重,弥漫性血管病变多见,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冠状动脉受累程度高,弥漫性血管病变多见;与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相比,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冠状动脉受累程度高,血管狭窄程度重,弥漫性血管病变多见;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相比,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冠状动脉总受累程度轻,弥漫性血管病变少见,而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与之在冠状动脉受累程度、狭窄部位、狭窄程度及弥漫性血管病变所占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及高血压均能加重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且以冠心病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状动脉病变更严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联合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157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82例)。对照组采取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压、血脂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80%,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效果较好,可促进患者血压、血脂恢复至正常水平,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治疗前人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水平在预测冠心病病情程度中的作用,并分析其与冠心病预后及心血管事件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2010年11月~2011年5月收治的患者88例,分为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急性发作组(ACS组)、糖尿病合并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组(SAP组)、仅有糖尿病而无冠心病组(无冠心病组)。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应用ELISA方法测定所有患者血清中IMA含量。结果 ACS组中血清IMA的含量为(37.5±21.3)U/mL,SAP组为(27.4±16.3)U/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1,P〈0.05),无冠心病组为(20.0±11.4)U/mL,与AC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53,P〈0.05),SAP组血清IMA含量与无冠心病组相比无显著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8,P〉0.05)。人血清IMA含量与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LVEF值无相关关系。人血清IMA含量与入院即刻血糖、hsCRP、肌酸激酶同工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呈正相关,与入院血压呈负相关。半年随访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IMA水平[(40.29±25.89)U/mL]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IMA水平[(29.48±17.70)U/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人血清IMA检测在冠心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作为冠心病早期诊断的生化指标之一;人血清IMA的升高程度与预后及心血管事件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可以作为反映病情的一个重要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