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MALT)诊断与分类方法。方法 :对 14例MALT淋巴瘤进行免疫组化及病理形态定量测定研究。标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及ABC法免组化染色 ,并应用HPIAS 10 0 0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对肿瘤细胞核的形态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14例胃MALT淋巴瘤中CCL细胞性 9例 ,小无裂、大无裂、T免疫母细胞性各 1例 ,CCL合并大细胞性淋巴瘤 2例。形态定量测定结果表明胃MALT淋巴瘤与对照组间 15项形态参数均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5型肿瘤细胞核的15项形态学参数间亦大多数具有极显著性 (P <0 .0 0 1)或显著性差异 (P <0 .0 5)。尤其是细胞核的面积、周长、等效直径、面积体积、周长体积、长径、短径、实面积 8项指标随着肿瘤分类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大 ,反映了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结论 :形态测定的方法能够对胃MALT淋巴瘤作出准确的诊断 ,其对于MALT淋巴瘤提供了一种新的诊断方法 ,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形态测定对MALT淋巴瘤进行分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对5例眼眶MALT恶性淋巴瘤(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5.4岁)进行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形态定量测定研究.标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及ABC法免疫组化染色,用HPIAS-1000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对肿瘤细胞核的形态进行定量测定.5例均为小淋巴细胞型恶性淋巴瘤,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表达均为LCA和L26阳性,形态定量测定表明肿瘤细胞与对照组间14项参数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说明免疫组化染色及形态定量测定对眼眶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形态定量测定为眼眶恶性淋巴瘤疑难病例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重要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应用细胞学、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技术研究了12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结果表明其中无核裂细胞型4例,核裂细胞型3例,淋巴浆细胞样型5例。免疫组化标记证实12例均系B细胞性淋巴瘤。本文讨论了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探讨我区胃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下称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4例胃原发性MALT淋巴瘤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用免疫组化S-P法作下列抗体染色:HP、LCA、CD3、CD5、CDIO、CD20、cyclinD1、lgM、κ、λ及BCL-2等。结果:男性5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56岁。7例位于胃窦部,7例位于胃体。临床分期为:Ⅰ期8例(57%).Ⅱ期6例。14例均表现为溃疡型病灶,病灶周围黏膜呈息肉样增生。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细胞以边缘区B细胞为主.混有少量母化的细胞及浆细胞,可见淋巴上皮病变及反应性淋巴滤泡,7例(50%)可见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区。免疫组化染色:HP阳性7例(50%),肿瘤细胞表达LCA、CD20、IgM;表达单一的轻链κ阳性5例、λ阳性9例;CD3、CD5、CD10、cyclinD1均阴性,中小肿瘤细胞BCL-2阳性,大细胞BCL-2阴性。结论:胃MALT淋巴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易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  相似文献   

7.
脑原发性淋巴瘤免疫组化及形态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 7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Primarycentralnervoussystemlymphoma ,PCNSL)进行免疫组化及病理形态定量研究。方法 对瘤组织采用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及LSAB免疫组化染色 ,光镜观察。另选取病变典型的切片应用HPIAS - 10 0 0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对肿瘤细胞核的形态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7例均为B细胞淋巴瘤 ,共中大裂 -无裂细胞型 4例 ,小淋巴细胞型 2例 ,小裂细胞型 1例。各型淋巴瘤与对照组之间除椭圆度外 ,其余形态学参数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3组淋巴瘤两两间比较显示大裂 -无裂细胞型与小裂细胞型、大裂 -无裂细胞型与小淋巴细胞型除个别指标、多数参数两两间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0 1)或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小淋巴细胞型与小裂细胞型间 ,面积等效体积、等效圆直径、长径、短径、形状因子、矩形度、实面积 7项参数有显著性差异。其余 8项参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采用形态定量的方法能对PCNSL做出准确的诊断 ,对于PCNSL的某些组织学分型能够提供客观的、准确的和定量的依据 ,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我区胃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下称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4例胃原发性MALT淋巴瘤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用免疫组化S-P法作下列抗体染色:HP、LCA、CD3、CD5、CD10、CD20、cyclinD1、1gM、κ、λ及BCL-2等.结果:男性5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56岁.7例位于胃窦部,7例位于胃体.临床分期为:Ⅰ期8例(57%),Ⅱ期6例.l4例均表现为溃疡型病灶,病灶周围黏膜呈息肉样增生.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细胞以边缘区B细胞为主,混有少量母化的细胞及浆细胞,可见淋巴上皮病变及反应性淋巴滤泡,7例(50%)可见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区.免疫组化染色:HP阳性7例(50%),肿瘤细胞表达LCA、CD20、IgM;表达单一的轻链κ阳性5例、λ阳性9例;CD3、CD5、CD10、cyclinD1均阴性,中小肿瘤细胞BCL-2阳性,大细胞BCL-2阴性.结论:胃MALT淋巴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易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病关系密切,清除HP已成为治疗多种胃十二指肠疾病的重要手段。本文着重介绍了国外近年来有关HP与胃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尤其是低度恶性胃MALT淋巴瘤相关关系的研究,初步探讨了本病发生、发展的机理,并为早期治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文勇  楼瑛  张谷 《中国肿瘤》2003,12(7):427-428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PCNSI。)的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10例PCNSL病人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PCNSL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提示均为B细胞性淋巴瘤,其中8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为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结论]PCNSL是少见的颅内肿瘤,绝大部分为B细胞性,其亲血管性常形成血管袖套状结构。免疫组化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胃间质瘤的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王卓才  黄小让  赖日权  罗祝泉 《癌症》2000,19(6):579-581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的组织发生、组织分型及预后关系。方法 结合临床病理特点与免疫组化CD34、S-100蛋白、SMA标记对60例GST进行观察。结果 GST良、恶性与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多少、细胞异型性、细胞密度、肿瘤组织浸润相关(P〈0.05),而与肿瘤出血、坏死无关(P〉0.05);CD34、S-100蛋白、SMA阳性率与肿瘤分化程度、转移生存  相似文献   

12.
胃MALT淋巴瘤浸润子宫肌瘤病理及DNA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翔  李详周 《浙江肿瘤》1999,5(2):87-88
(目的)对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浸润子宫平滑肌瘤临床病理,DNA倍体进行研究。(方法)标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及ABC法免疫组化染色,并对Feugeh染色切片用细胞影像仪对瘤细胞的DNA倍体进行测定。(结果)胃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及平滑肌瘤内均中弥散多量密集成片的中心细胞样瘤细胞浸润。胃,胃大弯淋巴瘤细胞DNA质量分布呈单个主峰,瘤细胞DNA呈非整倍体,子宫肌瘤细胞DNA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胃淋巴瘤有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种类型,临床上后者更多见。1983年Isaacson和Wright提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概念,并被收编入一个新的分类体系,即修订的欧美淋巴瘤分类(REAL)。胃MALT淋巴瘤无论从病因学、病理学、免疫表型和临床归转上,都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4.
脑原发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华  吕翔 《浙江肿瘤》2000,6(3):170-172
「目的」收集17例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染色特征进行探讨。「方法」标本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及SP法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果」17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5例;中位年龄50岁。17例中肿瘤位于顶叶5例,额叶4例,颞叶和基底节区各3例,小脑2例。16例肿瘤细胞呈弥漫围绕血管分布,仅1例在肿瘤内可见部分滤泡形成。17例肿瘤细胞均为LCA阳性表达,其中16例L26  相似文献   

15.
谭俊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11):2221-2222
目的:探讨胃MALT型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2例胃MALT型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化表达。结果:患者男女比例为1.40:1,中位年龄56岁。结论:胃MALT型淋巴瘤是结外最常见的一种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好发于老年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MALT型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分析12例胃MALT型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化表达.结果:患者男女比例为1.40∶1,中位年龄56岁.结论:胃MALT型淋巴瘤是结外最常见的一种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好发于老年人.  相似文献   

17.
甲状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例甲状腺原发性不断发展生淋巴瘤通过临床分析及光镜、免疫组化观察,经LCA、L26、UCHL、Mac387、A-ACT、K、λ、IgG、IgM标记,结果显示肿瘤多数为B细胞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瘤细胞有IgA、K阳性与桥本氏甲状腺IgA阳性表达相同。瘤细胞浸润甲状滤泡上皮形成淋巴上皮为,提示桥本氏甲状腺炎起源的恶性淋巴细胞发生的淋巴瘤,属膜膜相关淋巴组织性的淋巴瘤。临床特点生长缓慢,无甲状机能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型淋巴瘤的形态特征。方法:应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Eivison二步法观察胃MALT型淋巴瘤。结果:17例胃MALT型淋巴瘤为B细胞表达。Kappa( )6例,Lambda( )8例。瘤细胞以CCL细胞型为主,淋巴上皮病变13例,滤泡克隆化8例,反应性滤泡增生11例。结论:淋巴上皮病变,滤泡克隆化,反应性滤泡增生及B细胞单克隆性是胃MALT型淋巴瘤的主要特征。有别于胃良性病变引起的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本文对 7例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PrimaryLymphomaofBone ,PLB)进行免疫组化及病理形态定量测定研究。方法 对瘤组织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及ABC法免疫组化染色 ,光镜观察。应用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千屏影像公司HPIAS - 10 0 0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对肿瘤细胞核的形态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7例中B小淋巴细胞型 2例 ,小裂核型 2例 ,大无裂型 1例 ,多形T型 1例 ,组织细胞型 1例。形态定量测定结果表明 5种类型肿瘤细胞核的 15项形态学参数与对照组之间具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0 1)或显著性差异 (P <0 .0 5)。各型淋巴瘤细胞核的 15项形态学参数之间亦大多数具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0 1)或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形态定量测定的方法对于PLB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并对PLB的组织学分型能够提供客观的、准确的定量依据 ,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对于恶性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判断亦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胃MALT淋巴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通常是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Hp感染可引起淋巴细胞浸润,使胃粘膜获得MALT。在Hp刺激、自身抗原刺激和T细胞辅助下,浸润的B细胞活化增殖。偶尔发生遗传学异常进而向恶性转化。研究发现Hp感染是胃MALT淋巴瘤发生的重要病因。现综述根治Hp的临床研究及抗原选择、自身免疫在淋巴瘤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