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消风散配伍规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研究证明 ,消风散对过敏介质组织胺、慢反应物质引起的豚鼠离体肠管蠕动增强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并可抑制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拆方研究证明 ,上述作用以消风散原方、疏风药和疏风加祛湿药作用为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化消风散方中治血药(生地黄、当归、胡麻)的剂量.方法:利用L4(23)正交表设计实验,选出3味治血药的最佳剂量,并进行药效学考察.结果:当消风散中治血药生地黄16g、当归6g、胡麻4g时,全方的疗效最佳.结论:消风散中治血药剂量优化对全方疗效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清代以前古医籍研究外科方剂消风散的用药配伍规律及相关性。方法:检索、整理清代以前古医籍关于消风散的记载,录入计算机并建立方药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消风散药物配伍规律及方剂相关性。结果:自清代以前,古医籍中仅在唐、宋、明、清4代共34部古籍出现消风散38首,涉及中药99味,药物分为16类,用药总次数达407。结论:(1)核心药物及药类分别为甘草、防风、荆芥、川芎、羌活、蝉蜕、陈皮、白芷、人参和解表药、清热药、补虚药等;(2)历代古医籍记载消风散主要以《奇效良方》消风散为基础,临床不仅运用于外科,也可运用于儿科、妇科、伤科、眼科及内科等。  相似文献   

4.
消风散治验2例成都理工学院校医院(610059)刘淑蓉关键词消风散,皮肤病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采用消风散加减配合外用洗药治疗各种急性皮肤病,颇能得心应手。现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消风散组成:银花、连翘、荆芥、防风、蝉衣各10g,刺蒺藜20g,紫草...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消风散加减治疗急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7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联合使用消风散及抗组胺药,对照组单独使用抗组胺药。疗程为20天。结果:治疗20天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症状积分分别为1.8±1.5,3.6±1.2,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3.7%,对照组的有效率为54.1%,治疗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21.4%,对照组的复发率为45.0%治疗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没有发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消风散联合抗组胺药对于治疗急性荨麻疹具有较好的疗效,能较好的控制复发,且无严重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万金华 《中医药导报》2001,7(9):459-459
作者采用消风散内服为主 ,适当配合中药外治 ,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药源性皮疹 30例 ,均获痊愈  相似文献   

7.
作者采用消风散内服为主。适当配合中药外治,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药源性皮疹30例,均获痊愈。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6,(10):2080-2082
主要论述风邪是导致胸痹心痛的重要因素,故可用风药治疗;风药治疗此病的主要机制即疏风散火;活血通络;畅气通阳;升清降浊;宣肺燥湿,从而丰富了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说,为中医药治疗胸痹心痛开阔了思路和方法,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艾军 《广西中医药》1997,20(3):29-30
风药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艾军广西中医学院530001南宁市明秀东路21号关键词风药;温病;辨证论治风药常指诸治外风之药,具疏风散邪功效之品,如荆芥、防风、苏叶、白芷、羌活、独活、桑叶、菊花、柴胡、升麻、薄荷、淡豆豉、牛蒡子、蝉蜕、葛根等,为治疗温病邪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犀角地黄汤合消风散对慢性皮炎湿疹模型小鼠血清LTB4、LTC4水平的影响。方法: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致敏小鼠,实验组采用犀角地黄汤合消风散煎剂给药17天,末次激发后24h处死小鼠,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小鼠血清LTB4、LTC4进行检测。结果:犀角地黄汤合消风散中药干预1、2组LTB4检测结果分别为0.282ng/ml、0.313ng/ml,与模型组相比有非常显著和明显的差异(P〈0.001和P〈0.05),LTC4检测结果中药干预组分别为1.509ng/ml、1.602ng/ml,与模型组比较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犀角地黄汤合消风散对慢性皮炎湿疹模型小鼠血清LTB4、LTC4水平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表现为皮肤黏膜限局性、一过性隆起性红色风团,此起彼伏,不留痕迹,通常瘙痒,病理改变为真皮浅层一过性水肿.慢性荨麻疹的病程一般大于6~12周,风团反复发作.大多数患者以上的病人找不到病因,治疗较困难.  相似文献   

12.
周仲瑛教授认为,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症状类似于慢性乙肝,其治疗的基本思路与一般肝炎相一致,湿热仍是贯穿其病程的基本病理因素,清化湿热是其治疗大法。但又有其自身发病特点,还当参照中医的"痹证"、"燥证"、"阴阳毒"等来治疗,当参入祛风利湿、滋阴润燥、凉血解毒之类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张建平主任认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因主要为外感风寒,寒凝血瘀,脾肾阳虚,病机为虚实夹杂,以邪风和瘀血为标,脾肾阳虚为本。治则为标本兼顾,扶正祛邪,治疗方法为祛风散寒、活血化瘀、养阴补血、温阳通络。将归经理论作为治疗的基本理论,运用引经药、虫类药及风药,妙用神曲、三七粉,神曲,淫羊藿。  相似文献   

14.
王清任应用活血化瘀法识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邪气的性质与瘀血停滞的病机,王清任将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养阴、攻逐、祛风通络之品同用,配伍灵活,并由此创制了益气活血法、行气活血法、温经活血法、解毒活血法、温阳活血法、通窍活血法、宣痹活血法,用于治疗疑难杂症及中风后遗症。  相似文献   

15.
防风与刺蒺藜的药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研究防风与刺蒺藜单用及合用的药理作用。方法:运用右旋糖酐及组胺造成搔痒模型,组胺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二甲基亚飘引起接触性荨麻疹,观察药物作用。结果:防风、刺蒺藜、防刺合煎剂对外源性组胺和右旋糖酐诱导内源性组胺动物搔痒模型均有显著的止痒作用,能明显抑制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能不同程度地抑制二甲基亚飘所致的豚鼠耳肿胀。结论:防风、朝蒺藜、防刺合煎剂有抗过敏作用,防风与朝蒺葶合用的效应较两药单用强。  相似文献   

16.
总结风水的病因病机;风水因外感风邪,使肺失通调水道,肾失气化,风水相搏散于肌肤所致。根据临床表现,将风水分为热证、寒证、虚证三种证型。对不同证型提出了疏风解表发汗、清热利水养阴,发汗行水、温阳化气,益气固表、祛风利水的治疗原则;以及应用方药。  相似文献   

17.
"清透法"组方配伍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透法”系外感热病常用治法之一,其基本法则即“热者寒之”。组方配伍法则为邪犯卫表,清解宣透;邪入气分,轻清宣散;热入营血,散瘀透热。应用时应注意兼挟并顺应脏腑。  相似文献   

18.
收集整理明清时期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方药,采用SPSS 20.0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明清时期医家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最常用的药物是发散风寒药、祛风寒湿药、温里药、祛风湿热药、补血药、活血化瘀药、补气药等,常用治法有祛风散寒,养血祛风,温阳养血,养血活血,化痰活血等。对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病机认识并没有像中风病那样形成由“外风”向“内风”学说的演变,而是由“外风”学说逐渐演变为“外风兼血虚”的认识,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益阴养血,祛风止痒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慢性荨麻疹患者2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20例采用西药抗组胺治疗,治疗组120例,采用益阴养血、祛风止痒中药治疗,对比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总有效率为92.5%.两组治疗4周后治愈率比较(X2=9.82,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两组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比较(X2=5.82,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作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小儿慢性鼻渊之本,当责肺脾两虚,营气血难地上布鼻窍,鼻窍失养,加之肺虚难以祛邪外出,邪毒易于滞留,致鼻渊日久绵绵不愈。2、慢性鼻渊之标,常因风热痰湿,痰湿与风迷邪存在着间接的因果关系,湿痰内阻、鼻窦失宣,致风热之易于滞留,因此,风热痰湿之间是互为因果,相互为病。3、慢性鼻渊之治,主以固本0祛邪,本病病理特点本虚标实,固本祛邪是治疗本病大法,作者常用疏风清热法、清热化痰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