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吐酸是指泛吐酸水,轻者又称吞酸,一般多半有其它病症。余数十年来以吐酸作为主证,运用清、温、汗、下四法进行辨证施治,往往在吐酸治愈的同时,其它证状也随之消失或改善,效果颇为满意。现将对该病治疗的四法应用介绍如下: 一、清法该法适用于湿热型患者。其主要证候是:吞酸、吐酸或胃痛、心烦热、口干苦、口渴思凉而不引饮;舌苔腻或兼微黄;脉弦数、主要依据是其脉有数象,脉率必须每分钟在八十四至以上。治则:清化热饮、镇肝降逆,采用温胆  相似文献   

2.
吐酸寒热辨     
吐酸一证,又称“泛酸”或“吞酸”。众所周知,吐酸有寒热之辨,且热多寒少,诚若《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热者系肝郁化热,胃失和降;寒者则由肝郁犯胃,熏蒸脾湿;亦有因饮食停滞而泛酸嗳腐者,然吐酸一症  相似文献   

3.
答:脘嘈吞酸、吐酸是脾胃病中常见的一类证候。临床一般都把它视为胃酸过多,使用乌(贼骨)贝(母)散等制酸之剂治疗,其疗效未必尽如人意。盖吞酸、  相似文献   

4.
<正> 胃酸过多是一病理表现,现代医学认为迷走神经张力是调节胃酸分泌的主要机理。由于其症状表现不一,中医学对此名称亦殊。酸水由胃中上泛而随之咽下者为吞酸(语出《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又名咽酸;不下咽而由口吐出者则谓吐酸(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亦  相似文献   

5.
吐酸吞酸病属西医学中胃食管反流病范畴,治疗以质子泵抑制剂为主,但部分患者服药后仍有反流症状或停药后症状反复。中医治疗该病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充西医治疗的不足。该文通过阅读明清时期医籍,总结归纳各医家关于吐酸吞酸病证治思想,发现明清时期已经形成该病病因、病机、证治、调摄完备的诊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吞酸一症古有寒热之分,如《四明心法·吞酸》云:“凡为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河间主热,东垣主寒,毕竟东垣是言其因,河间言其化也。盖寒则阳气不舒,气不疏则郁而为热,热则酸矣;然亦有不因寒而酸者,尽是木气郁甚,熏蒸湿土而成也。”但临证所见,寒热之吞酸者固有之,而属阴虚吞酸者亦屡见不鲜。察其脉证,虽颇寓郁而化热之机,然其病因未必属寒,概其病理,实乃阴虚津亏、肝胃郁热所致。  相似文献   

7.
国医大师杨春波教授认为吐酸在临床上常有脾胃湿热、肝胃郁热、肝脾不调、胃阴亏损、脾胃虚寒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滞胃脘所致吐酸也愈发多见。国医大师杨春波教授认为诊治食滞胃脘型吐酸应审证求因,谨查四诊以辨之,提出望诊重其舌、闻诊察其气、问诊究其因、切脉无定体的辨证思路。杨老主张治疗本病慎用“海螵蛸、瓦楞子”等抑酸药,而常用“以酸治酸”法釜底抽薪,即消食导滞、化积祛酸,方遣大山楂丸、保和丸等,且常重用山楂,喜用连翘、绞股蓝加减,获效良多。  相似文献   

8.
杨晋翔 《广西中医药》1991,14(6):255-256
<正> 董建华教授对于牌胃病的治疗颇具心得,疗效顿佳。现将董老治疗吞酸证的临床经验整理如下。1 疏肝和胃降逆制酸董老认为情志不遂则使肝木疏泄功能被遏,气机阻滞,肝气横逆,胃失和降,水谷运化失调,日久每有生酸之变。本证的证侯特点为吞酸吐酸兼有嗳气、胸胁胀痛、胃脘隐痛、食少纳差,每遇恼怒而症状加重。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治以疏肝降逆、和胃制酸。常用柴胡、白芍、香附、枳壳、香橼、佛手、马尾连、吴茱萸、瓦楞子等。若恶心  相似文献   

9.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属中医"胃脘痛""吐酸""痞满""呕吐"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生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刺激、感受外邪、禀赋不足等有关。其基本病机为气机阻滞,胃失和降。慢性胃炎病位在脾胃,与肝脏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上述因素导致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临床上肝胃不和证是慢性胃炎的常见证型之一,疏肝和胃法治疗慢性胃炎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调节精神心理状态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吐酸"、"胃痛"、"胃痞"、"反胃"等范畴,其发病与感受外邪、素体脾胃虚弱、情志不畅、饮食不洁等因素有关,病位在食道,与肝脾胃有关。痰气交阻证治化痰理气散结;肝胃不和证治以疏肝理气和胃;肝火犯胃证治以清泄肝火;脾胃虚寒证治以健脾散寒,降逆止呕;阴虚血淤证治以养阴活血。  相似文献   

11.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是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中的一型,其主要发病机制为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粘膜攻击作用的共同结果。该病与中医学“吐酸”、“噎膈”、“呃逆”、“梅核气”、“胸痹”等证类似,特别与“吐酸”证具有较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笔者用自制(?)猬饮加减治疗吐酸.嘈杂40例,疗效尚好,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40例中,男33例,女7例;年龄最大66岁,最小18岁,以22~45岁者为多,共26例,占65%;治疗时间最短7天,最长1个月,临床表现:均有吐酸(口中泛出酸水或喉间有醋浸样的热辣感)和胃中嘈杂(有似饥非饥的感觉),伴胃脘隐痛等.  相似文献   

13.
陈燕 《光明中医》2014,29(1):151-153
王鼎三老先生从医半个世纪,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学验俱丰,并能博采众长,对多种内、妇、儿、皮肤科病证都有卓越的疗效。王老先生的经验方——六炭汤治疗吐酸疗效显著。由于吐酸常由胃中酸水过多所致,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酌加制酸之品,以求标本同治,效果甚好。本文就王老先生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吐酸的经验方——六炭汤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4.
吐酸病在祖国医学中认为是一类以泛吐酸水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诸逆上冲……".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出了"吞酸"、"吐酸"病名,其论述的表现与西医学中胃食管反流病的反酸表现大致相似.笔者采用平衡罐疗法联合胃病3号方治疗吐酸病(湿热蕴结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胃与脾互为表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则中焦气机调畅。若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寒冷侵袭,劳倦过度均可使脾升胃降之功能失调.引起种种临床表现,如胃脘疼痛、呕吐、呃逆、嗳气,脘腹胀满等症状。现谈谈治疗胃脘痛的粗浅体会: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或连及两胁,遇恼怒复发或加重,胸闷纳呆,脘堵吐酸或食后脘闷不适,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舌红苔薄白,脉弦。治拟舒肝解郁,理气和胃。七气汤合金铃子散加减:药如香附、郁金、川朴、紫苏、半夏、茯苓、元胡、川楝子、沉香面等。呃逆加老刀豆;便干加槟榔或酒军。如经久不愈,极易化火,宜辛泄苦降,用化肝煎合左金丸:  相似文献   

16.
吐酸(含吞酸与泛酸)临床比较常见,它是现代医学所讨论的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疾病的常见症候,而祖国医学则视之为独立病证。数年来,笔者潜心探索,从郁辨治,屡获良效,举隅如下:例一:气郁吐酸  相似文献   

17.
反酸,中医称之为"吐酸",泛指胃内容物流入食管、咽喉或口腔,病人自觉酸水上泛的症状。其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多因脾胃虚弱,胃失和降,肝郁气滞,木盛乘土,从而导致肝胃不和,胃中酸水上泛。故治疗反酸应运用疏肝和胃法,疏肝解郁,和胃降逆。在治疗反酸的同时还应固护脾胃,标本兼治。刘华一教授为天津市名中医,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刘师巧用疏肝和胃法治疗反酸,取得独特疗效。  相似文献   

18.
吐酸病为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以饮食不节及情志因素影响为多见,故各家治疗此病多以肝胃论治。周正华教授,天津中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从事脾胃病临床研究30余载,博览各家治吐酸经验,巧用中医活法论治该病,认为该病虚实夹杂,以实为主,主张调理肝肺、脾胃等脏气机升降,强调寒热辨证,用药灵活多变,祛邪伤正,扶正不助邪,治疗先后有序。师言呕吐酸苦水是该病的排邪方式,主张畅气机、除邪气、实正气,往往效如桴鼓,吐酸自止,余每侍左右,屡叹中医病机之灵活、辨证之神奇、用药之巧变。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吐酸与肝和酸味药食与肝的关系,阐述了以酸治酸的原理,同时以现代医学反馈联系的自动调节理论对以酸治酸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积滞是由乳食不化、脾胃受伤而致的一种胃肠疾患,久病则会影响小儿的营养和发育。笔者应用“消积散”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998年3~8月,笔者对60例患儿进行了疗效观察分析,情况如下。1临床资料1.1观察对象:诊为小儿积滞的门诊患儿60例,均为乳食内积型。最小1岁,最大9岁,随机分两组,各30例。一般情况及临床表现见表1,2。1.2诊断标准:符合下列主证及兼证的其中两项者。主证:纳呆厌食、腹胀(痛)。兼证:大便不调;呕吐酸馊乳食;面色萎黄;苔黄厚,脉滑(指纹紫滞)。1.3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