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特点,提出预防对策。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3年7月期间门诊及住院部发生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18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制剂类型、累及系统及其临床表现。结果:180例患者中,女性患者比例(60.02%)大于男性(39.98%);0~13岁的儿童以及大于56岁的老年患者居多,分别占29.44%和48.56%;注射剂型不良反应占62.41%,高于其他剂型,且逐年上升;最常见累及系统是皮肤及黏膜。结论:医院应注意不良反应的及时反馈,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加强不良反应的观察与监测,可有效减少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的使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为降低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提供有益借鉴。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上报的248例行中药制剂治疗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病例报告,探究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制剂种类分布及给药途径分布;探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位置分布及临床表现,探寻用药管理对策。结果: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患者中女性构成比为59.27%,男性构成比为40.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12岁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构成比为29.84%,60岁以上患者构成比为52.42%,均显著大于其他年龄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注射制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构成比为63.71%,应用外用膏或喷剂构成比为20.97%,均显著大于其他制剂种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给药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构成比为61.29%,局部外用给药患者构成比为24.19%,均显著大于其他给药途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易发人群为小儿和老人,且女性发生概率要大于男性;容易引发不良反应的剂型主要为注射剂、外用膏或喷剂;容易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和局部外用给药;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主要累及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及附件和消化系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导致的不良反应类型及特点,探讨中药制剂用药管理对策。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发生的18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检测报告,回顾性分析中药制剂导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发生时间、中药剂型、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针对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结果:通过回顾性分析18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检测报告发现,女性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男性,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20岁(27.2%)和61岁及以上(28.3%)的老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1 h以内(78.9%),差异与其他时间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中药剂型是静脉注射剂(53.9%)和中药口服制剂(17.8%),与其他中药剂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给药(66.1%)途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制剂、外用制剂等其他给药方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的器官或系统是皮肤及附件(38.3%)、消化系统(26.1%),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中药不良反应及用药安全性依然缺乏深入研究和全面的认识,应重视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合理使用中药制剂,提高临床中药制剂的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黄映 《光明中医》2016,(11):1658-1660
目的探究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特点。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5年4月某院行中药制剂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310例患者为研究资料,回顾性分析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制剂类型、不良反应类型以及临床表现。结果中药制剂治疗发生不良反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女性患者(70.65%)出现不良反应所占比例高于男性患者(29.35%);61岁以上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40%)高于其他年龄段;注射剂型发生不良反应率(63.55%)高于其他制剂类型;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是皮肤及黏膜(42.58%)。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用药中要对患者进行实时监测,从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中药制剂的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中药制剂导致发生的613例严重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收集的613例中药制剂致严重ADR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性别、年龄、用药剂型、ADR发生时间以及累及器官/系统等进行分析统计。结果:45岁以上的患者有387例,占63.1%;共包含60种中药制剂品种,前3位分别是清开灵注射剂、脉络宁注射剂以及双黄连注射剂;中药注射剂严重ADR主要累及器官/系统的前三种为呼吸系统、全身性系统以及皮肤及附件;314例好转,294例治愈,3例有后遗症,2例未好转。结论:中药制剂导致发生的不良反应具有普遍性特点,为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需要加强注射剂ADR监测,做好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评价工作,有效防止不良反应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方法:回归性分析2012年5月到2015年4月本院报对80例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以及表现。结果: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所累及的系统为全身性损害的患者有40例,占50.0%,主要表现为发热、过敏性反应、寒颤、潮红以及水肿等;累及皮肤以及附件系统的患者有15例,占18.75%,主要表现为瘙痒和皮疹等;累及消化系统的患者有10例,占12.5%;累及循环系统的有5例,占6.25%;累及神经系统的有4例,5.0%;累及呼吸系统的有3例,占3.75%;累及泌尿系统的有2例,占2.5%,其他系统的有1例,占1.25%。调查中80名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中疏血通注射液和血栓通注射液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要高。不良反应的主要症状为皮疹、皮肤瘙痒、过敏、寒战、发热、恶心、呕吐、头痛以及头晕等症状。结论: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掌握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规范临床用药,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市中药制剂发生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类统计,对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1年收集到的153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及其主要临床表现、所累及的器官等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在上报的153例中药制剂ADR中,以≤10岁和≥60岁年龄段患者的发生率最高,各有33例(各占21.57%);注射用双黄连引发的ADR例数最多,有42例(占27.45%);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最易引发ADR,占92.81%;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143次(占53.56%)。结论:应重视并加强中药制剂ADR监测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尽量避免或减少中药制剂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中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中药不良反应报告100份,统计分析不良反应中药给药方式、药物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不良反应表现等情况。结果:100份不良反应报告中注射制剂占72.0%,口服制剂占26.0%;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全身反应为主,分别为31.0%、24.0%、13.0%;不良反应药物主要为穿琥宁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分别为22.0%、10.0%、9.0%。结论: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监测,重视中药临床应用,以提高中药临床应用合理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分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及诱发原因。方法从2017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接受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等中药制剂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抽选80例,回顾分析患者不良反应具体情况,以及造成不良反应的原因,以供参考。结果 80例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等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性别构成比、不良反应患者药物种类构成比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大于等于60岁的患者构成比(65.0%)最大,表明年龄越高,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越高;中药制剂主要剂型分为注射剂发生概率(40%)、粉剂发生概率(15%)、片剂发生概率(20%)、丸剂发生概率(10%)、口服溶液发生概率(5%)、颗粒发生概率(5%)、胶囊发生概率(5%)等类型,其中注射剂占比最高;静脉注射为首要给药途径,构成比(75.0%)远高于其他给药途径;诱发不良反应的因素当中,药物成分因素构成比(60.0%)明显高于患者个体因素(20.0%)与临床使用因素(20.0%)构成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不良反应患者累及器官系统构成比最大的为皮肤及附件,构成比为30.0%,然后以构成比从大到小依次为消化系统(20.0%)、全身性损害(15.0%)、呼吸系统(10.0%)、神经系统(10.0%)、肝胆系统(5.0%)、泌尿系统(5.0%)、心血管系统(5.0%),所有不良反应经过治疗后,均治愈,且没有出现永久性损害。结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是影响中药制剂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其中药物种类、成分、给药途径、剂型等均为造成不良反应的因素,出现不良反应后,会累及患者器官,所以,分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做好监督管理能够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上报的23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段、报告人员身份、发生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药品剂型、给药途径、发生时间、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应措施,预防和减少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再次发生。结果:男性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但差异并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年龄段是大于60的患者;报告人员比例较大的是医生,药师的报告比例最低;引起不良反应比例最高的剂型为注射剂;静脉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外敷、肌注等给药途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剂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集中在30 min以内,非注射剂患者不良反应多在1~24 h内发生;皮肤及附件损害是主要累及器官。结论:中药制剂引发的不良反应具有明显的特点性,针对不良反应集中发生的年龄段、中药剂型、给药途径等制定相应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某院146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特点以及原因进行了解,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用药依据。方法:对某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上报的146例中药制剂ADR报告按照性别、年龄、用药方式、涉及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ADR报告类型、合并用药及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46例报告中涉及8类85种药品,其中严重ADR报告18例(12.33%),多发于中药注射剂,新的ADR有92例(63.01%);年龄阶段以40-60岁以上的人群为主;以口服为主要给药方式;临床多表现为胃肠道系统病变,为79例(54.11%)。结论:中药制剂ADR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治疗中,要对药物适应症进行严格掌控,加强对药物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进一步研究中药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中药不良反应137例病例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结果: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超过男性。引发不良反应病例中,中药注射剂最多,约占34.31%;其次是中药片剂,约占21.17%。结论:需要进一步加强监测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全面保证临床中药使用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索常用于妇科的非处方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安全使用此类非处方中成药提供参考。方法:规定中成药范围包括:中药复方制剂、中西药复方制剂、中药提取物制剂。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检索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和CNKI中文数据库,收集用于妇科疾病的非处方中成药的不良反应的相关文献,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经上述数据库报道,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中成药2种,分别是花红片,逍遥丸。结论:虽然非处方药的特点是药效确定、相对安全、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低,但药物安全性不容忽视,也需要考虑其不良反应并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精神分裂症患者125例,将其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的65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60例患者采用西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过治疗,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12.3%,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优于单一西药治疗,中西药治疗可优势互补,且患者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合理用药情况,并总结其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中药注射剂处方5 013张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中药注射剂说明书统计分析其不合理用药发生情况,记录不合理用药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发生不良反应的处方所涉及患者一般资料,探索影响中药注射剂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并总结合理用药对策与不良反应防治措施。结果:本研究中存在不合理用药的中药注射剂处方295张(5.88%);不合理用药情况中占比前3位的为超适应证用药(34.24%)、超剂量、超浓度或过快滴注(28.81%)、超疗程用药或无医嘱下长期用药(17.97%);中药注射剂不合理用药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51例(17.29%),最为多发的不良反应类型为皮肤系统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0岁、合并用药是导致使用中药注射剂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OR=34.106,P=0.000;OR=4.952,P=0.004)。结论:中药注射剂不合理用药现状较为普遍,临床应加大管理力度,促使临床依据中医辨证的理论严格掌握药物的用法用量和使用范围,保证中药注射剂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道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存质量、化疗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28例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予以奥沙利铂与5-氟尿嘧啶(5-FU)联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存质量情况及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50.0%,对照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45.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KPS评分大幅度提高,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及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62.5%和39.1%,显著低于对照组84.4%和6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道肿瘤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化疗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和观察50例消化道溃疡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消化道溃疡患者,回顾性将其随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是采取西药治疗,连续服用2周,在第3周~第6周给予雷尼替丁治疗;治疗组除了给予上述的西药治疗外,在其基础上服食中药汤药。结果:经过比较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8%)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92%),且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对照组是52%;两组患者在3年内,治疗组溃疡的复发率要低于对照组的复发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相互结合治疗消化道溃疡具有显著效果,且见效快,副作用小,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李芳 《中医临床研究》2014,(23):120-121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并研究有效的预防对策。方法:随机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之间,我院因中药制剂引发不良反应导致住院治疗的患者60例,对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药品种类、不良反应表现、不良反应引发原因等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并研究和提出相应的临床解决对策。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显示,在60例患者中,男24例(40.0%),女36例(60.0%);口服制剂8例(13.3%),注射制剂47例(78.3%),外用制剂5例(8.4%);累及皮肤及附件29例(48.3%),消化系统12例(20.0%);不合理配伍31例(51.7%),选药不当12例(20.0%)。结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人群以女性和老年患者居多,主要为注射剂,多表现为皮肤及附件反应,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主要为药物不合理配伍,临床中要针对上述特点合理选择和使用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中医综合方案对大肠癌患者术后化疗不良反应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以本院2012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80例经手术治疗后化疗的大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辅助中医治疗组和单纯化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化疗,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以中医综合治疗(艾迪针或鸦胆子油乳),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后,对其临床症状、体力状况评分、血细胞、T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①中医治疗组患者其化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化疗组患者,且在毒性分度方面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②治疗后中医治疗组患者其评分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P<0.05);③化疗后中医治疗组患者其CD+4水平以及CD+4/CD+8值均较单纯化疗组患者明显增高,而CD+8水平则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方案可以有效减少大肠癌患者术后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同时对改善患者体力和免疫力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