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骨盆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方法将35例骨盆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9例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照组16例单独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检测术前、术后3天、7天以及14天时D-二聚体指标,并在术后14天常规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术后3天、7天以及14天时D-二聚体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D-二聚体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1例(5.3%)发生DVT,对照组中2例(12.5%)发生DVT。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更有效预防骨盆骨折术后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足底静脉泵用于预防老年髋部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6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髋部骨折老年患者病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按照是否接受足底静脉泵治疗分为两组:接受足底静脉泵治疗为足底静脉泵组,不接受足底静脉泵治疗为对照组。两组均常规辅以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分别评估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下肢周径较健侧差值、D-二聚体含量以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足底静脉泵组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足底静脉泵组D-二聚体的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以及第14天对照组下肢周径差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围手术期足底静脉泵组皮下出血的发生率为4.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3%(P0.05)。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结果显示足底静脉泵组DVT的发生率为14.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7%(P0.05)。结论足底静脉泵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具有明确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效果,并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可作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消栓饮预防老年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60例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于手术前后采用功能锻炼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治疗组在功能锻炼同时口服中药消栓饮,治疗期间行超声多普勒检查,记录下肢有无疼痛、肿胀,检测D-二聚体。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前1d及术后7d疼痛、肿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栓饮预防老年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确切,效果与低分子肝素钙相近,安全性更好,同时可进一步改善血清D-二聚体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对下肢创伤患者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 收集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沧州市人民医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2例下肢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住院期间是否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分为治疗组(n=49)和对照组(n=53)。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D-二聚体水平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全身麻醉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水平升高(﹥0.5 mg/L)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其他明显出血事件。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降低下肢创伤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对比观察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全膝关节置换(TKR)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0年1月~2004年4月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随机分两组,围手术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钠预防治疗25例,未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20例。结果预防组DVT总发生率为20%,对照组DVT发生率为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用药组阳性检出率20%,未用药组为50%。结论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可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三七活血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应用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拟行THA的患者84例。随机均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干预,联合组则于对照组的基础上增用三七活血方干预。比较两组术后失血量、引流量,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变化情况,手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及凝血三项水平变化情况,以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术后12天,联合组及对照组的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均P 0.05)。术后联合组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PT高于对照组(均P 0.05)。联合组术后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 vs. 11.9%,χ~2=5.316,P 0.05)。结论:三七活血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可显著降低THA术后D-二聚体水平,同时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显著的预防DVT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髋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 D-二聚体升高关系及使用不同抗凝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方法前瞻性分析70例行髋膝关节置换的患者,根据术后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分为血栓组(11例)和非血栓组(59例),记录两组在术前及术后D-二聚体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按照使用抗凝药不同分为低分子肝素(速碧林)预防组和利伐沙班预防组,记录并比较二者DVT发生率和术后伤口引流量关系。结果血栓组术前D-二聚体浓度与非血栓组术前D-二聚体的浓度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栓组较非血栓组增高。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术后第7天的D-二聚体浓度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各自组内比较,术后与术前的D-二聚体浓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浓度较术前均有增高。在使用抗凝药物情况下DVT的发病率为15.71%,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速碧林)干预后DVT发生的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P>0.05)。术后伤口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研究发现D-二聚体对DVT预测不是特异性指标;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使用抗凝药物情况下 DVT发生情况明显下降,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对于预防DVT作用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观察单纯使用周期性充气加压系统(IPCS)与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1例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IPCS组和低分子肝素组。低分子肝素组从术前第1天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0.2ml/d,皮下注射。IPCS组术后立即使用IPCS治疗,每天5h,术后14d内持续使用。每个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1d、术后第3、7d各进行下肢深静脉超声、血浆D-二聚体、P-选择素测定。结果肝素组和IPCS组发生DVT分别为2例和3例;两组均未出现有临床症状的肺栓塞;两组临床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下肢IPCS系统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DVT形成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是一种安全、简便的物理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局部物理加压预防全麻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全身麻醉手术患者345例,分为对照组、肝素组和物理加压组,各组间血栓形成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无任何抗凝措施介入,肝素组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物理加压组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进行下肢局部加压。所有患者在术后第7天查双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术后第3天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FYF)。结果术后血管超声检查显示,肝素组和物理加压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肝素组凝血酶原时间(PT)长于对照组和物理加压组(P〈0.05)。结论下肢局部物理加压是一种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应用不同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行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术后给予每日1次利伐沙班口服10 mg×10 d;对照组每日1次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 000 IU×10 d。观察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指标的变化以及术后引流量、出血倾向。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各发生DVT 1例,发生率均为3. 33%。术后第10天,PT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D-二聚体、APTT、Hb、PLT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引流量、出血倾向发生率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钙均可以有效预防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DVT的发生,但利伐沙班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寻找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最佳预防方案,评价围手术期抗凝并早期持续被动活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2月对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者280例(均为单侧关节置换)根据围手术期处理方法的不同,采用分层随机化的方法前瞻性地分成空白对照组(对照组,n=70)、单纯抗凝组(抗凝组,n=70)、单纯早期被动活动组(CPM组,n=70)和抗凝+CPM锻炼治疗组(观察组,n=70)。手术后第4天观察各组患者下肢的肿胀情况,并行术侧下肢彩色多普勒血管检查,诊断DVT。统计各组中DVT的发生率,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抗凝组术后DVT发生率25.7%,CPM组30.0%,观察组12.9%,对照组45.7%,经统计学检验,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其它各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抗凝并早期被动活动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对肾病综合征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42例肾病综合征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者27例,为A组,单纯普通肝素治疗者15例,为B组,比较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88.9%,B组总有效率为53.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血发生率无差异(P〉0.05);与B组相比,A组尿蛋白排泄量和血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P〈0.05)。结论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是肾病综合征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且出血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磺达肝癸钠联合足底静脉泵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择133例连续的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低分子肝素组45例、磺达肝癸钠组43例、磺达肝癸钠+足底静脉泵组44例.分别给予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磺达肝癸钠联合足底静脉泵预防深静脉血栓。结果三组患者总失血量、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与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变化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分子肝素组、磺达肝癸钠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分别为11.11%(5/45)、9.30%(4/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8,P〉0.05),磺达肝癸钠+足底静脉泵组无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与前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X2=4.29,P=0.038;)(X^2=5.18,P=0.023)。结论使用磺达肝癸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形成是安全有效的,联合足底静脉泵能够提高预防效果,比单独药物预防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与马司他丁(UTI)联合治、厅对急性胰腺炎思者血滑C反应蚩臼(CRP)的影响及治疗效果。方法:2004年6月-2008年3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常规给予禁食水、胃肠减压、抑制胃酸和胰液分泌、补液、预防感染和镇痛解痉等治疗)、LMWH组(常规治疗+LMWH5kU皮下注射,12h1次)、UTI组(常规治疗-UTI100kU静脉滴注,8h1次)、LMWH+UTI组(常规治疗+LMWH5kU皮下注射,12h1次+UTI100kU静脉滴注,8h1次)。观察各组第1、3、7天时的血清CRP水平、平均治愈时间及转手术治疗、重症化和死亡例数。结果:治疗第1~7天LMWH及UTI组均可显著降低血清CRP水平,第3、7天时LMWH及UTI可协同降低CRP水平。LMWH和UTI均可缩短治愈时间,但二者之间无协同作用。结论:LMWH联合UTI治疗急性胰腺炎可降低CRP水平,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Caprini风险评分系统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进行风险评估,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抗凝策略. 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间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26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Caprini风险评分系统评分进行分组:高危组和极高危组,记录每组中分别于术前12 h开始及术后12 h开始使用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的患者术中出血量、48 h切口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降低值及术后双下肢DVT的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①Caprini评分高危组中,与术前12 h开始使用LMWH比较,术后12 h开始使用患者术后DVT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出血、术后48 h引流量及术后血红蛋白降低值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aprini评分极高危组中,与术前12 h开始使用LMWH比较,术后12 h开始使用患者术后DVT发生率升高,术中出血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48 h引流量及术后血红蛋白降低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Caprini评分高危患者围手术期抗凝可采用术后12 h开始皮下注射LMWH,而Caprini评分极高危患者可予术前12 h开始皮下注射LMWH.术前可以参考Caprini风险评估来决定围手术期抗凝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和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预防消化系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 2008年1~8月60例因消化系肿瘤行根治性手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因未完成术后检查或治疗等依从性不好的因素,造成无法判断效果而剔除7例,最终入组53例:20例无预防措施(对照组)、15例术中和术后使用IPC(IPC组)及18例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LMWH组)。术前和术后3~10 d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记录DVT发生情况。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第1、3、7天的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IPC组、LMWH组DVT发生率分别为30.0%(6/20)、20.0%(3/15)和5.6%(1/18),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4.165,P=0.125),LMWH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Fisher’s检验,P=0.061)。10例发生血栓患者中超重、血栓栓塞病史的发生率显著高于43例未发生血栓患者(χ2=5.106,P=0.024;χ2=5.106,P=0.024)。发生血栓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和第3天血小板明显高于未发生血栓患者(t=2.676,P=0.000;t=2.203,P=0.032;t=3.040,P=0.004),术后第3天D-D也明显高于未发生血栓者(Z=-2.355,P=0.018),其余观察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天LMWH组P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7),INR也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35),3组间手术前后血小板、APTT、FIB、D-D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单一使用IPC和LMWH未能减少消化系肿瘤术后下肢DVT的发生,但使用低分子肝素有减少消化系肿瘤患者术后DVT发生的趋势,超重和血栓栓塞病史可能是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留置气囊造瘘管和普通硅胶管两种不同造瘘管对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的影响。方法:2012年3月~2012年6月将109例符合筛选条件的需要行mPCNI。处理的上尿路结石患者随机分为气囊造瘘管组(A组)和普通硅胶管组(B组),A组58例,B组51例。观察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术前术后和拔管前血红蛋白、肾功能、中段尿培养、结石负荷、术中手术时间、术后尿外渗、造瘘管脱落、术后出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留置造瘘管时间内平均每天的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平均术后血红蛋白变化、输血情况及介人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出血、介入、术后发生SIRS、造瘘管留置时间、平均每天VAS评分、超过12小时的尿瘘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平均血红蛋白变化上,术后1天和2天,A组变化小于B组,A组输血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平均住院费用低于B组。结论:mPCNL后留置气囊造瘘管可能是一种比较全面、安全和保险的选择。在保证引流的情况下,可以减少术后的输血和住院费用,降低造瘘管脱落风险,且并不增加患者术后的不适和SIR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对髋部术后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变化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50例髋部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行常规基础治疗,疏血通组23例,给予疏血通注射液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钠组27例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疗程均为14d。结果:两组血浆内皮素水平均较术后第3d明显下降(P〈0.05),且疏血通组的含量明显低于低分子肝素钠组,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可使髋部术后血浆内皮素含量降低,调节凝血和抗凝功能的动态平衡,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应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或连续动脉-静脉血液滤过(CAVH)抗凝效果和安全性,探讨LMWH在CVVH或CAVH抗凝中的最佳剂量。方法68例连续血液净化治疗患者共治疗153例次,血液净化前从静脉端给予LMWH首次剂量1000~5000U,随后立即给予LMWH(5~10U·kg^-1·h^-1)维持抗凝治疗。治疗前、治疗中每4h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TT)各1次。根据患者LMWH首次剂量的不同分为3组,即A组首次剂量1000-2000U;B组首次剂量2500~3000U;C组首次剂量4000-5000U。结果各组患者治疗中4、8、12h的PT、APTT、FIB、TT与治疗前对比无差异(P〈0.05)。各组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与滤过器使用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出血并发症。结论LMWH用于CVVH或CAVH抗凝治疗疗效好,安全。首次剂量应用1000-2000U,即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