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肋间神经阻滞复合芬太尼静脉多模式镇痛用于胸科术后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科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剧烈,传统应用芬太尼静脉镇痛效果确切,但不良反应多。超前镇痛和多模式平衡镇痛已成为术后镇痛的研究方向,本研究旨在探讨肋间神经阻滞复合芬太尼静脉应用在胸科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医药指南》2020,(6)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7年12月我院胸外科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T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组(E组),每组30例。T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于T5水平行胸椎旁神经阻滞,注射0.5%罗哌卡因+5 mg地塞米松共30 mL;E组于T4~5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手术结束前30 min硬膜外注射0.125%罗哌卡因5 mL,之后连接镇痛泵0.2%罗哌卡因4 mL/h,患者自控镇痛(PCA)量2 mL,锁定时间15 min。两组患者均复合全凭静脉麻醉,分析临床效果。结果术后24 h、48 h静息和运动的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术后48 h地佐辛用量少于E组,T组术后第一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可有效缓解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术后24 h内地佐辛用量,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多模式镇痛对于胸科手术术后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以期找到更为安全有效的胸科手术术后镇痛方式。方法将60例择期接受胸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患者在关胸前由手术者使用罗哌卡因进行肋间神经的阻滞,在手术结束之前30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并于手术结束时给予舒芬太尼以自控镇痛;对照组在手术结束时给予舒芬太尼以自控镇痛。于患者经静脉给药自控镇痛(PCIA)开始后第2、4、6、8、12、24、48、72h对镇静(Ramsay评分)和镇痛(VAS评分)效果观察记录,同时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PCA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舒适状态评分、静止和活动状态下VAS评分明显下降,对照组PCA按压次数较实验组上升(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胸闷、皮肤瘙痒、恶心呕吐、排气时间、镇静评分、生命体征等副作用发生率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多模式镇痛对于胸科手术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腔直视下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切口局部浸润用于胸腔镜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21年5月在揭阳市人民医院择期行胸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M组和V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按胸外科快速康复方案进行术前准备,采用标准化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方案,术后均行静脉镇痛,M组患者在术毕时由外科医生进行直视下肋间神经阻滞联合操作孔局部浸润。记录两组患者苏醒期恢复情况如拔管时间、复苏时间、RSS躁动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12、24、48h安静和咳嗽疼痛VA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情况;记录两组患者补救性镇痛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M组患者RSS躁动评分明显低于V组(P<0.05),M组患者术后4、8、12、24h安静和咳嗽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V组(P<0.05),M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进固体食物时间明显低于V组(P<0.05),术后48h内下床活动总次数明显高于V组(P<0.05),M组患者氟比洛芬酯、舒芬太尼补救性镇痛例数明显低于V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嗜睡、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胸腔镜直视下经胸入路与超声引导下经皮入路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术中麻醉管理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择期行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超声引导下经皮入路胸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和胸腔镜直视下经胸入路胸椎旁神经阻滞组(I组),每组30例。P组在术前由麻醉医师超声定位T4、T6椎旁间隙,I组在关胸前由外科医师在胸腔镜直视下定位T4、T6椎旁间隙,分别予以0.5%罗哌卡因10 mL,总量20 mL,行TPVB。两组患者均予以支气管内全麻,术后使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采用针刺法记录痛觉较对侧减退的节段数。记录两组患者TPVB的操作时间及阻滞皮区范围,记录入室后、插管后、手术5 min、手术30 min、术毕、拔管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两组患者拔管时间、恢复室的停留时间及烦躁、气胸、椎旁血肿(胸腔镜直视下判断)发生情况;分别记录手术后1、2、4、6、8、12、24、48小时两组患者静止和咳嗽时的VAS评分,术后PCIA泵的有效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的消耗量。结果 操作时间I组低于P组,苏醒后痛觉阻滞范围I组大于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5 min、手术30 min两组患者的MAP、HR均有降低,且I组相较于P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均高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内,两组患者各时间点静止、咳嗽时VAS评分、PCIA舒芬太尼的消耗量及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有5例患者存在直径>5 mm的出血斑块,I组无直径>5 mm的出血斑块发生。结论 术前超声引导下TPVB可减少患者麻醉药用量,有利于患者术中麻醉管理,且苏醒较快,但可能出现胸壁出血、血肿;术中胸腔镜直视下TPVB,可避免反复穿刺及误注血管的风险,有利于患者术后镇痛;二者都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可根据情况适时选择实施。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90例行胸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每组30例。A组术前予以0.375%罗哌卡因行肋间神经阻滞, B组术前予以0.75%罗哌卡因行肋间神经阻滞, C组予以0. 9%的生理盐水行肋间神经阻滞。比较三组患者术后4、24、48 h静息和运动状态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呕吐、嗜睡、呼吸抑制)发生情况。结果 A组、B组患者术后4 h的静息、运动状态及术后24 h运动状态的VAS评分均低于C组,且B组术后4、24、48 h静息、运动状态的VAS评分均低于A组、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在术后24 h静息状态及术后48 h静息、运动状态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术后的呕吐、嗜睡发生率均为3.33%,均低于C组的20.00%、2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75%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联合PCIA能够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且镇痛时间长,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研究盐酸丙帕他莫对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60例行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盐酸丙帕他莫组手术结束前给予盐酸丙帕他莫2 g,ivd;芬太尼组手术结束前给予芬太尼2μg·kg-1,iv.观察记录2组苏醒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拔管时间,对2组患者苏醒后10 min(T1),术后1 h(T2)、2h(T3)、3 h(T4)及4 h(T5)的疼痛程度进行视觉模拟(VAS)评分.结果:2组患者苏醒时的MAP及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丙帕他莫组拔管时间比芬太尼组明显缩短,术后T3、T4、T5时点VAS评分明显低于芬太尼组(P<0.05).结论:盐酸丙帕他莫对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后患者镇痛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复方利多卡因(CL)肋间神经阻滞用于胸科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CL组、罗派卡因(R组)和单纯静脉镇痛(I组)三组.术毕,CL组和R组分别由术者实施0.8%CL 12 ml或0.375%罗派卡因12 ml肋间神经阻滞,范围包括胸部切口上下两个肋间.三组术后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FCIA药物:芬太尼12μg/kg+格拉司琼6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总量100 ml.记录术后1、4、24、48、72 h视觉模拟评分(VAS)、Prince-Henry(P-H)疼痛评分、镇静评分,并监测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结果 CL、R组各时点VAS和P-H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I组(P<0.05),而CL组的疼痛评分又明显低于R组(P<0.05).CL组PCA次数和哌替啶用量均明显少于R和I组.结论 关胸前施行CL肋间神经阻滞能明显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减少术后静脉镇痛药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孔胸腔镜下切除术在自发性气胸并肺大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一步分析其临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庄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自发性气胸并肺大疱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信封法将其分为单孔组和三孔组,各40例。单孔组采用单孔胸腔镜下切除术,三孔组采用三孔胸腔镜下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血清白细胞(WBC)和C反应蛋白(CRP)。结果 单孔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三孔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三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年复发率低于三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WBC、CRP水平高于本组术前,单孔组术后血清WBC、CRP均低于三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下切除术对自发性气胸合并肺大疱的切除效果显著,其中单孔胸腔镜下切除术的疗效、恢复效率以及安全性均优于三孔胸腔镜下切除术,更值得进一步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14.
使用自控镇痛泵进行胸科术后止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使用自控镇痛泵进行胸科术后止痛的效果,探讨胸科手术后镇痛方式。方法:对使用自控镇痛泵的151例术后患者进行观察,采用WHO疼痛分级标准,评定镇痛效果,对病人进行抗感染、补液及静脉营养等治疗。结果:术后患者151例止痛效果满意,有效率达95.4%,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2.65%,住院时间由原来的平均15天缩短为11天。结论:使用自控镇痛泵止痛效果好,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并因此明显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有利于肺膨胀,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 (SAPB) 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全麻下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静脉自控镇痛组 (P组) 及静脉自控镇痛+SAPB组 (S组) 2组术毕均行吗啡静脉自控镇痛 (PCIA), S组患者手术结束后立即行超声引导下术侧SAPB, 注射0.375%罗哌卡因 0.4 mL/kg。记录2组患者术后6 h、 12 h、 24 h内吗啡累积消耗量及术后30 min、 1 h 、 2 h、 6 h、 12 h、 24 h NRS疼痛评分若NRS疼痛评分大于4分, 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 必要时可重复, 并记录镇痛补救比例、 术后RASS镇静评分以及恶心呕吐、 瘙痒、 呼吸抑制、 心动过缓、 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S组术后30 min、 1 h 、 2 h、 6 h NR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P组 (P<0.01), 2组术后12 h及24 h NR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组NRS疼痛评分均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 处理因素与时间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 (P>0.05); S组术后6、 12、 24 h内吗啡累积消耗量均明显低于P组 (P<0.01);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以及组间的RASS镇静评分, 镇痛补救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SAPB能明显减少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吗啡消耗量及减轻术后早期疼痛, 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替代舒芬太尼在胸腔镜术(VATS)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1月—2023年5月于江西省胸科医院行VATS的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患者均行VATS治疗,术后对照组患者镇痛泵镇痛配方为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地佐辛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0.9%氯化钠溶液混合液静脉输注,试验组患者配方将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替代对照组的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比较2组术前、术后次日心率、平均动脉压、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术后当天、术后次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Ramsay镇静评分量表(RSS)评分,镇痛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结果 术前及术后次日,2组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次日,2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术前,但试验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当天及术后次日,试验组VAS、R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次日,2组VAS、RSS评分低于术后当天(P<0.01)。试验组术后镇痛满意度高于对... 相似文献
17.
《实用医药杂志(山东)》2017,(12)
<正>腹腔镜输卵管修复术是目前治疗异位妊娠的常用方法,虽然手术时间短,创伤小,但术后疼痛仍然存在,且患者为女性,对术后疼痛的耐受力较差,对舒适化医疗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可用于术后镇痛的药物和方法很多,笔者着眼于多模式镇痛在腹腔镜下输卵管修复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以寻求更佳的术后镇痛方案。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7月—2017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急诊或择期行腹腔镜下输卵管修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复合吗啡硬膜外腔多模式镇痛对妇科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全子宫切除患者90例,随机等分为A、B、C组(各30例)。A组:采用硬膜外腔自控镇痛(吗啡5mg+罗哌卡因125mg+氟哌利多2.5mg),术毕时连接PCEA泵;B组:采用吗啡硬膜外腔镇痛,术毕时硬膜外注射吗啡2mg+氟哌利多1.5mg,18h后硬膜外再追加吗啡2mg,拔出硬膜外导管;C组:采用吗啡单次硬膜外腔镇痛术复合氟比洛芬酯静脉镇痛,术毕硬膜外注射吗啡2mg+氟哌利多1.5mg后拔出硬膜外导管,18h后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mg,8h后重复注射氟比洛芬酯100mg。观察记录3组的镇痛效果(VAS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3组均能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组明显少于A、B组(P〈0.05)。结论:3组均取得了良好的镇痛效果,但是氟比洛芬酯复合吗啡硬膜外镇痛方式可明显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两点法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9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47)与观察组(n=48),对照组采取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复合胸椎旁阻滞两点法。比较两组在麻醉诱导前、术毕和术后24 h的血清白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eptidase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eptidase 9, MMP-9)变化情况,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IL-10、MMP-2和MMP-9浓度在术毕和术后24 h均呈明显升高趋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IL-10浓度在术毕和术后24 h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MMP-2和MMP-9浓度在术毕和术后24 h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相似文献
20.
开胸患者术后不同镇痛方法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开胸术后不同镇痛方法的镇痛效果.方法 80例开胸术患者,随机分为组.Ⅰ组,27例,肌哌特啶;Ⅱ组,27例,肋间神经压榨术;Ⅲ组,26例,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分别于术后6、24和,18 h记录患并疼痛评分、不良反应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呼吸频率(RR)、分钟通气量(MV)值.结果 Ⅱ、Ⅲ两组的镇痛效果吸定优于Ⅰ组(P<0.01).与麻醉前比较,Ⅰ、Ⅲ组 HR、RR增快,MV、SpO2不同程度降低(P<0.05).结论 开胸术后3种镇痛方式中,肌注哌替啶镇痛不能取得完善效果,PCLA和肋间神经压榨镇痛效果满意,但综合镇痛质量肋间神经压榨优于PCI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