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静脉穿刺皮下瘀血原因的解剖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新鲜小儿、成人尸体浅静脉模拟静脉穿刺,探索临床静脉穿刺后皮下瘀血的原因,实验证实,穿刺后皮下瘀轿与拔针的方式有直接关系。主要因素有:穿刺针头切割静脉上壁或下壁经起出血;针头切割皮下毛细血管出血以及穿刺针眼出血。结合出血原因,本文就与出血相拳穿刺技术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并在临床进行实践,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①目的 探讨防止静脉穿刺后皮下瘀血的有效措施。②方法 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与对照组100例。观察组静脉穿刺后用输液贴,从血管穿刺点为中心覆盖于局部,再用拇指纵向施压5~10分钟,同时按压2个穿刺点,有效防止皮下瘀血的发生;对照组用输液贴以血管穿刺点为中心覆盖于局部,用示、中指横按压5~10分钟。③结果:两组对比观察组方法优于对照组方法。④结论:观察组方法较有效地防止静脉穿刺后皮下瘀血,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静脉给药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对于危重枪救病人及慢性病入,几乎是不可少的,也是主要给  相似文献   

4.
静脉穿刺技术应用于静脉输液、注射和抽血。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也是医院治疗抢救病人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医院水平和患者要求的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护士:“一针见血”,而且还要达到无痛性拨针和避免拔针后皮下静脉淤血,静脉穿刺后皮下淤血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并发症,其影响因素较多,就目前掌握的皮下瘀血的相关因素及采取的相应预防措施,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5.
静脉穿刺拔针后皮下瘀血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华 《华夏医学》2002,15(2):256-257
静脉穿刺失败,使药液外渗,可致穿刺部位肿胀及皮下瘀血,给患者造成疼痛,给以后的穿刺带来困难.而如果整个静脉输液(或注射)过程顺利,拔针后未能妥当压迫穿刺点,亦会使皮下瘀血,造成不良后果.因而,要有效地保护好血管,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在治疗中的痛苦,要有熟练的穿刺技术外,注意拔针后压迫穿刺点的最后环节也至关重要.现对本科静脉穿刺拔针后出现皮下瘀血的病例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原因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6.
7.
8.
通过对静脉穿刺引起的皮下瘀血常见原因的分析及护理对策的分析,从而了解在临床护理对于皮下瘀血发生的预防和处理已有较完善的方法,并现有研究基础改进寻找新方法,以求进一步完善对皮下瘀血的预防和护理。  相似文献   

9.
静脉穿刺拔针后皮下瘀血的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静脉穿刺拔针后发生皮下瘀血的相关因素,并采取措施以减少皮下瘀血的发生率。方法对我科2006年-2007年门诊接受静脉穿刺拔针后皮下瘀血5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皮下瘀血的发生与患者自身原因、拔针后按压方法不当、穿刺成功率低有关。结论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及指导患者正确按压方法,可减少皮下瘀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任学荣 《中原医刊》2004,31(7):61-62
肘部静脉穿刺后出现皮下渗血,通常被认为是按压时间短所至。自1999年3月~2002年9月间,我们通过观察206例时部静脉穿刺后出现皮下渗血的病例,发现造成皮下渗血的原因包括穿刺技术、按压方式、月经影响、疾病影响、药物影响、年龄因素等多方面。现将我们观察的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浅谈快速血糖仪的正确使用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现有糖尿病约5000万人,约占世界糖尿病患者总数的四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120万人的数量递增。快速血糖仪作为糖尿病监测不可缺少的仪器,已经在广大糖尿病患者中普及开来,但在许多患者甚至在一些缺乏专门训练的医务人员中,也存在着检测不准确的问题,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的观察。我们经过长期的临床试验,总结出一些正确使用快速血糖仪的方法及使用的注意事项,可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降低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控制下促超排卵(COH)中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率.方法将需行IVF-ET的162例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93例在COH过程中采用血清E2测定联合卵泡评分法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FSH/HMG用量及应用HCG的时机;B组69例在COH过程中采用传统的血清E2测定联合B超监测卵泡大小,而不进行评分,根据E2及卵泡大小调整FSH/HMG用量及应用HCG时机.结果A组OHSS(重度)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采用血清E2测定联合卵泡评分法有利于降低IVF-ET中重度OHS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培养标本分析前的质量保证工作,使护士能正确采集标本。方法选取新生儿及儿科患者4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改进组各200例,找出对照组采集血标本的操作缺陷,在改进组中加以改进。结果对照组血标本采集由于护士不固定,质控意识差,责任不明确使分析前的质量保证工作流于形式;改进组采取定班或定人、先培训再上岗的方式,护士严格按照分析前的质量保证要求实施操作,使双套血培养采集率由15%上升至32%,血培养结果:对照组与改进组病原菌检出率、标本污染率分别是7.5%与13%(P<0.05)、13.5%与5.5%(P<0.01);2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视血培养标本分析前的质控管理,正确采集血标本是提高血培养病原菌检出率和降低污染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