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后早期给予肠内匀浆膳营养支持的作用及护理。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78例重型颅脑损伤临床资料,其中42例在伤后早期(<72 h)给予肠内匀浆膳营养支持,36例采用肠外营养。比较两组在营养状态、血清蛋白水平、相关并发症及临床预后的差异。结果:结果显示早期肠内匀浆膳营养组,在改善患者营养状态、血清生化指标及临床预后方面优于肠外营养组(P<0.05),两组在相关并发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采用匀浆膳肠内营养支持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治疗措施,通过加强消化道护理有助于降低并发症、提高患者抗病能力并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早期不同营养支持的合理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将重度颅脑损伤术后的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A组(早期肠外营养组PN)、B组(早期肠内营养组EN)、C组(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每组34例。术后36~72h给予相同营养支持,观察各组营养状态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预后死亡率。结果①营养评价A、C组比B组好,C组、B组差异显著(P〈0.05)。C组并发症少于B组(P〈0.05)。②C组的预后优于其它两组,C组的病死率最低(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早期全肠道外营养1周后过渡到肠内营养是比较合理的,这对预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的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9月行肠内营养支持的颅脑损伤患者108例,将其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2017年2月-5月)和观察组(2017年6月-9月),每组5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营养状态、营养支持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总蛋白值均高于对照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肠内营养支持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重症颅脑损伤肠内营养支持患者的营养状态以及预后情况,降低持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营养状况中的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并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在伤后48h内放置鼻饲管后使用自配营养液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组使用氨基酸、脂肪乳及葡萄糖实施肠外营养支持,两组病例均按14~18cal/(kg·d)实施早期营养过渡支持,1周后两组病人均按30cal/(kg·d)提供营养支持。观察指标包括上臂肌围、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每个指标在营养支持实施前测定1次,以后每周测定1次。结果:两组病人各自在改善上臂肌围、血清总蛋白以及白蛋白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试验中未发现病人出现误吸及吸入性肺炎、腹泻、败血症等并发症。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在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营养状况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亦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7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采用鼻饲管置管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作为治疗组。另7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采用传统的延迟性胃肠内营养的同类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有关的营养指标、并发症、预后的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处理,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中晚期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鼻饲管置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脑血管意外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8例脑血管意外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24例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实验组),24例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对照组),比较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脑血管患者的营养指标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在营养支持治疗l0d后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浆总蛋白等指标无显著性差异,但实验组腹胀、腹泻、消化道出血、高血糖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并发症较肠外营养少,在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支持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外混合营养和单纯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144例老年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外混合营养组(82例)和肠外营养组(62例)。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和前白蛋白(PA)、淋巴细胞总数(TLC)等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混合营养组肺部感染和咽部不适发生率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而在切口感染、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上,两组数据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混合营养组的TLC、TF、PA等临床指标改善明显,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后应用肠内外混合营养支持具有改善营养状态提高机体免疫水平,有利于减少术后肺部感染及咽部不适等并发症,对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结构脂肪乳和物理混合的中/长链脂肪乳剂在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中的疗效。方法61例短期内不能耐受肠内营养和存在肠内营养禁忌的危重症患者分为结构脂肪乳(STG)组和中/长链脂肪乳(MCT/LCT)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血浆蛋白、脂质代谢、血糖变化等。结果①胃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5d后,STG组获得正氮平衡,其结果与MCT/LCT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STG组前白蛋白的增高可更好地促进蛋白合成。②sTG组患者予肠外营养支持5d后与输注前比较其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MCT/LCT组血脂水平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对血糖影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耐受肠内营养和存在肠内营养禁忌的危重症患者应用结构脂肪乳进行肠外营养是安全和有效的,在改善氮平衡,促进蛋白质合成方面优于物理混合的中,长链脂肪乳剂,且对血脂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5例患者,随机分成肠内营养支持组(EN组)和部分肠外营养组(PPN组),分别在术前和术后第1天、第4、8天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测定红细胞免疫功能指标。结果:分别比较术后第1、4天EN组和PPN组红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值, 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至术后第8天,两组患者RRCR和RTRR测定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RRICR测定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与部分肠外营养支持相比,有利于改善胃肠肿瘤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分析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两种方式哪一种更有利于胃肠道肿瘤患者手术后的恢复.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6月共计接诊胃肠肿瘤患者60例,术后经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各为30例和30例,将其分别归入观察组和对照组.统计并比较两组治疗的效果.结果 在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概率方面比较,对照组(33.33%)高于观察组患者(13.33%),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的术后排便、肠蠕动、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对照组(50.4±8.7)d、(6.29±1.49)d、(18.25±15.32)d高于观察组(42.4±4.6)d、(5.87±1.74)d、(14.90±7.50)d,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早期肠内比肠外营养支持疗效更佳对于肠道肿瘤手术后患者,使患者身体灰度更快,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分析了重庆医科大学近年来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74例,其中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EN+PN组)256例,肠内营养支持(EN组)287例,肠外营养支持(PN组)231例。比较三组患者的营养状况、肝功能、免疫状况、并发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 第21天时,EN+PN组各项营养指标,IgA、IgG含量,CD4细胞和CD4/CD8比值,感染并发症发生率,NIHSS评分,总有效率等指标明显优于EN组和PN组,且EN组明显优于PN组。结论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价值高于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且肠内营养的临床价值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2.
对80例存在营养风险的创伤患者分别采用肠内营养(对照组,40例)、肠内营养联合补充性肠外营养(观察组,40例)两种营养支持治疗方式,观察两组患者的蛋白水平、氮平衡的情况,发现补充性肠外营养对患者蛋白水平、氮平衡的改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肠内(EN)肠外营养支持(PN)对胃癌术后营养和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 62例进展期胃癌,随机分为EN组和PN组各31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营养状况,功能状态,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PN组术后第5、第8天总蛋白、清蛋白和前清蛋白水平均低于术前水平(P<0.05)。EN组术后第8天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及前清蛋白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5 d EN组血清总蛋白前清蛋白水平高于PN组(P<0.05)。术后第8天,EN组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和前清蛋白水平均高于PN组(P<0.0 5)。EN组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显著高于PN组(P<0.0 5);EN组体力状况分级为1~2级,PN组为2~3级。EN组肠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短于PN组(P<0.05)。结论 EN有助于改善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功能状态,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防治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营养支持对昏迷患者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因脑外伤、脑卒中等原因引起昏迷的患者56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和肠外营养组(PN)。比较两组免疫指标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与PN组相比,EN组的IgA、IgG、IgM下降较少(P0.05)。两组的血清CRP变化在营养支持后第1天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第8天,EN组血清CRP下降明显(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机体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早期免疫微生态肠内营养治疗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55例S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标准肠内营养治疗方案,实验组使用免疫微生态组件强化的标准肠内营养治疗方案。肠内营养治疗前1 d和治疗后第5、10 d,分别检测患者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白细胞总数(WBC)、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酶(AMY)、血清脂肪酶(LIP),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内治疗前后ALB、PA水平;对两组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肠内营养制剂由要素型过渡至全整蛋白型的时间、肠内营养能量加至全量的时间、住院天数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间比较,在治疗第5、10 d,实验组WBC、CRP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ALB、PA、AMY、LIP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内自身比较,治疗后ALB、PA比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在肠内营养耐受性、肠内营养制剂由要素型过渡至全整蛋白型的时间、肠内营养能量加至全量的时间、住院天数上比较,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SAP患者早期实施合理的免疫微生态肠内营养治疗,能较好地改善SAP患者的肠道耐受性,满足其营养及代谢支持需要,降低感染,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及高压氧治疗期间调整管饲液配方预防上消化道出血、肠胀气的效果.方法 中重型颅脑损伤伴昏迷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应用适宜营养制剂行早期肠内营养,在高压氧治疗期间应用自制管饲液行肠内喂养;对照组早期行静脉营养,高压氧治疗期间选用市售能全力制剂.观察上消化道出血、肠胀气发生率.结果 高压氧治疗前观察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2例(6.5%),对照组8例(25.8%);高压氧治疗时观察组发生肠胀气3例(9.7%),对照组10例(33.0%).2组比较,上消化道出血与肠胀气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适宜营养制剂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可以减少颅脑损伤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利于患者进行早期高压氧治疗;在高压氧治疗期间自制管饲液可以减少高压氧治疗时的肠胀气发生率,减轻胃肠不适,利于康复.  相似文献   

17.
早期肠内营养在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早期肠内营养在严重腹部创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40例严重腹部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术后24 h开始经空肠造瘘管给予营养液,对照组术后给予肠外营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感染性并发症、治疗前后的营养状况以及有关生化结果的改变.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和感染性并发症.两组治疗前后的体重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肝、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术后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在严重胃肠道创伤患者中应用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优越性,方法;40例胃癌和食道癌患者随补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20例,术后给予不同途径的营养支持结果: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在体重,氮平衡,肝肾功无显著差异,肠道营养组肠功的恢复时间早于肠外营养组,住院时间和营养费用少于肠外营养组。结论:肠内营养可明显降低高代谢,维持肠粘膜的完整性,肠内营养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肠内营养对颅脑损伤伴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颅脑损伤伴意识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正规的肠内营养制剂治疗和家庭自制匀浆治疗。比较各营养指标、预后指标、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各项营养指标均高于对照组;预后好于对照组;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均少于对照组。结论:给予正规的肠内营养制剂治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感染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NRS2002方法和前清蛋白、转铁蛋白两项临床指标,可以及时发现颅脑损伤患者营养风险,为临床医生提供正确、合理的营养支持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杨兰 《临床军医杂志》2011,39(3):589-59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A组,39例)和肠外营养组(B组,39例),在营养支持前后,检测血糖(GLU)、血电解质浓度,肝、肾功能和血清白蛋白(Alb)等血清生化指标,进行对比并判断疗效。结果 A组与B组比较,Alb明显增高,ALT和GLU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有效率为79.49%(31/39),而B组的有效率为51.82%(20/39),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营养支持可以有效减轻营养底物不足,防止细胞代谢紊乱情况的出现,减少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是救治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