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03年,波兰的Bronislas Sawicki在一篇文章中提到Thomasz Drobnik在1879年曾经将面神经与脊副神经吻合,以治疗面瘫.仅仅5句话,就使Drobnik一举成名,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施行面神经手术的人(表1).  相似文献   

2.
面神经监测在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面神经术中监测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面神经术中监测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国内临床应用也开始起步。在耳科和颅底外科中当面神经周围的解剖比较复杂时,面神经术中监测可以识别面神经在骨及软组织中的走行,减少术中对面神经的损伤。目前研究热点为刺激阈值及EMG(面肌电图)的振幅、潜伏期对面神经预后功能的评估,有关面神经监测的适宜刺激参数及EMG的指标对神经面神经预后评估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面神经周围微血管丛分布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尽可能避免医源性面神经麻痹,评估面神经水平段周围微血管丛是否可以作为耳显微或耳神经外科术中面神经的定位标志。方法从2002年7月至2005年7月,共311例因慢性中耳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以及外耳道闭锁合并中耳畸形者,分别行开放式鼓室成形术(291例)、面神经减压术(10例)和先天性耳道闭锁和中耳畸形手术(10例)。观察和评估水平段面神经周围的微血管丛作为术中定位面神经的手术标志的有效性。结果在全部病例中,有95.8%的病例(298例)手术中可满意地观察到水平段面神经周围微血管丛,位于面神经鼓室段表面,仅4.2%的病例(13例)难以在水平段面神经周围发现该微血管丛。用面神经微血管判断水平段面神经管阳性率的95%可信区间为93.6%~98.0%。结论围绕在水平段面神经周围或表面的微血管丛,可作为术中及早且直接定位面神经的手术标志,用它来迅速确定面神经水平段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中耳手术中的面神经定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结合颞骨解剖和面神经手术,明确适用于手术的面神经解剖标志。方法44具颞骨标本面神经解剖,10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面神经减压手术。根据面神经周围的固定解剖标志,确定面神经位置。结果①面神经垂直段标志:水平半规管后中1/3交界处垂直线提示面神经后缘;砧骨短角上缘弧度延长线为面神经垂直段前缘;面神经与水平半规管基本在同一深度;②面神经水平段标志:位于砧骨短突之下;在水平半规管隆突前缘向前上呈30。行走;在匙突后方,面神经与匙突平行形成中上鼓室内侧面交界缘;经过匙突面神经向前上行走到膝状神经节;③膝状神经节定位:从镫骨头到匙突等距离延长线为膝状神经节位置;④鼓索神经定位:鼓索从左侧鼓沟的3点或右侧鼓沟的9点出骨管,沿鼓沟向前行走于砧骨长突外侧和锤骨颈内侧;鼓索神经从面神经发出处距离茎乳孔5—8mm;鼓索位于鼓膜紧张部与松弛部交界处。所有手术所见面神经走向符合解剖所见。结论中耳乳突的固定标志是面神经定位的参照物,其中水平半规管的位置最恒定,根据参照物确定面神经位置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面神经液压与面神经电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面神经电图作为面神经减压手术指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方法 利用电生理仪和伺服微变量微压系统,对正常和压榨伤后面瘫不同时期的豚鼠,作面神经电图检查,再采用微创测压法进行面神经液压的测量,得出面神经损伤后不同时期的面神经动作电位降幅及相应的面神经液压,并观察不同时期面神经光镜和电镜下的组织学改变。结果 面神经损伤3d至3周,随着面神经液压的升高,面神经动作电位降幅百分数亦增加,二者间有明显相关性,损伤后2周和3周,面神经液压和面神经动作电位降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和0.51。神经液压的变化与面神经Wallerian变性各期组织学改变相一致。结论 在面瘫3周内,面神经电图的改变可间接反映面神经液压的变化,并可为面神经减压术的时机提供客观、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面神经鞘膜瘤切除同期面神经重建手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确诊并行面神经鞘膜瘤切除同期行面神经重建术的42例面神经鞘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面神经重建方法分为端端吻合术(A组,3例)、面神经移植术(B组,4例)、跨面神经移植术(C组,8例)、面神经-舌下/咬肌神经吻合术(D组,27例);分别于术后1周、3个月、半年、1年进行面神经功能H-B分级评估及Fisch评分,分析疗效.结果 跨面神经移植术组(C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面神经功能(Fisch评分)优于术后1周,术后6个月的面神经功能优于术后3个月(均为P<0.01),术后6个月与术后1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吻合术组(D组)患者术后1年的面神经功能(Fisch评分)优于术后6个月(P<0.05);A、B两组病例偏少,故未对该二组Fisch评分进行统计学比较.结论 本组对象中多数面神经鞘膜瘤患者肿物切除同期行面神经重建后可获得较好效果,面神经功能恢复至稳定状态所需时间较长,部分患者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仍在恢复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颞骨面神经鞘瘤显微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3例颞骨面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并运用统计软件SPSS10.0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和非参数两独立样本Mann—WhitneyU检验。结果13例患者均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11例同时接受了面神经重建,1例失访,接受随访者皆无肿瘤残留或复发,术后面神经功能达House-Brackman(HB)分级Ⅱ~Ⅴ。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术后面神经功能分级与术前面神经麻痹持续时间(r=0.925,P〈0.01)和术前面神经功能分级(r=0.712,P〈0.05)相关。经非参数两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发现面神经受累部位对面神经重建功能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面神经麻痹持续时问越长和术前面神经功能越差,术后面神经功能越差;对于面肌已失神经支配,但仍存在面肌电图纤颤电位者,或高位面神经鞘瘤者,仍应考虑面神经重建。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面神经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面神经瘤的诊断程序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原发性面神经瘤的诊疗经过和术后1~12年的随访结果,包括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手术治疗经验。结果5例患者中,面神经鞘瘤4例,面神经纤维瘤1例;术前曾误诊为颈静脉球体瘤、中耳癌、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各1例。3例经乳突径路,2例经Fisch径路手术;切除肿瘤同时保留全部或部分面神经纤维3例,肿瘤与面神经同时切除2例,面神经与舌下神经吻合1例。随访结果所有病例肿瘤均未复发。3例保留面神经的患者1例面瘫完全恢复,2例获得Ⅰ~Ⅱ级恢复;1例神经吻合获Ⅲ级恢复。结论 原发性面神经瘤的早期准确诊断很重要,术中彻底切除肿瘤同时保留面神经或部分神经纤维的效果最为理想,不能保留神经纤维者可行面神经吻合或移植。  相似文献   

9.
面神经迷路段手术最常见的是面神经减压术,颞骨骨折损伤膝状神经节时,施行面神经减压的范围是作鼓室段和迷路段减压术,其手术原则是自损伤处向两端作减压,否则达不到减压目的,为保存患者听力,颅中窝径路开放面神经管迷路段是最佳途径。为保证该手术的成功和预防手术并发症,术者必须熟悉该部位的细微解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对面神经梳理术的进一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提高颅内面神经干梳理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疗效,对1991~1994年亲自做的110例患者的手术记录和随访情况进行分析。术中发现蛛网膜肥厚、粘连22例(20.0%),无血管压迫35例(31.8%),有明显血管压迫66例(60.0%),较Jannett等报道血管压迫率达95%以上者为低。其中血管穿行于Ⅶ、Ⅷ颅神经间者16例,如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将十分困难或有一定危险。手术100%有效;随访1~4年,复发6例(5.4%)与早期手术经验不足或因血管包绕影响梳理程度有关。现认为面神经梳理最少应在20个层面以上,使术后面神经反应最小刺激阈达10mA为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面神经肿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鉴别诊断、手术入路、肿瘤切除后面神经的修复方法和效果。方法通过检索Pubmed、Medline、LWW、Elsevier、Springer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维普等中文数据库,检索出2002年至今报道面神经肿瘤的文献,结合我们自己诊治的病例,对文献报道的面神经肿瘤病例进行归纳、总结及分析。结果共检索出文献23篇,报道的病例共计354例。354例面神经肿瘤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是43.90岁,男女比例1:1.1。面瘫、听力下降、耳鸣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354例患者中有271例报告了术前面神经功能H-B分级,其中H-BⅠ级113例,H-BⅡ级30例,H-BⅢ级38例,H-BⅣ级29例,H-BⅤ级29例,H-BⅥ级32例。面神经水平段、膝状神经节是最易受累部位。手术入路根据肿瘤位置及是否保留听力选择,乳突入路及迷路入路最常用。面神经修复方式根据面神经缺损长度、面神经中枢断端能否利用选择,耳大神经移植吻合是最常用的面神经修复方法。随访病例共208例,术后面神经功能H-BⅠ级34例,Ⅱ级27例,Ⅲ级76例,Ⅵ级48例,Ⅴ级6例,Ⅵ级17例。结论面瘫、听力下降、耳鸣是面神经肿瘤常见的临床症状,对于不明原因的特发性面瘫患者,要考虑面神经肿瘤的可能;面神经水平段及膝状神经节是肿瘤好发部位;手术入路要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是否保留残余听力来选择;术前面神经功能越好,获得良好预后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面神经瘤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和治疗,为面神经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6例面神经瘤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进行分析。面神经瘤的手术入路为,颅中窝—乳突径路1例,乳突径路4例,乳突腮腺联合径路1例。3例面神经瘤切除后同期进行耳大神经移植。结果面神经瘤完全切除6例,术后随访一年,6例均无复发,病理检查面神经鞘膜瘤5例,面神经纤维瘤1例。面神经功能恢复House-Brackmann评级:Ⅱ级1例,Ⅲ级2例,Ⅳ级2例,Ⅵ级1例。结论虽然面神经瘤的发生率低,但是只要了解其临床特点,加以重视并借助影像学手段,可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疗效。对于面神经瘤的治疗根据不同情况可考虑不同径路摘除肿瘤并行面神经重建手术。  相似文献   

13.
医源性面瘫是颞骨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果术能够在手术的任何阶段,尤其是在有解剖变异和病变扰乱了正常解剖结构的病例,快速地辩认面神经,该并发症的发生和手术时间可减少。本介绍的12种外科手术可帮助术在任何阶段安全地暴露和辨认颞骨内面神经全程。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面神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4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总结面神经肿瘤的临床特点,探讨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解放军总医院1986年1月-2000年12月间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14例原发性面神经肿瘤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经验。结果 14例患者中面神经鞘瘤9例,面神经纤维瘤3例,面神经血管瘤2例。面神经肿瘤的首发症状最常见为面瘫(10/14),其次是听力下降(5/14)。最常见体征是面瘫(10/14),其次是鼓室内肿物(5/14),再次是外耳道肿物(4/14)。本组14例面神经肿瘤均经手术切除治疗,手术中保留面神经完整1例,术后随访3年,面神经功能正常。保持部分面神经连续2例,分别随访1年和3.5年,1例面神经功能为Ⅱ级,1例为Ⅲ级。耳大神经移植桥接面神经6例,平均随访4.5年,面神经功能Ⅱ级2例,Ⅲ级3例,Ⅳ级1例。股外侧皮神经移植桥面神经1例,随访6例,面神经功能级Ⅲ级。1例桥小脑角面神经鞘瘤患者,在肿瘤切除术后9个月时行二期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术后随访3年,面神经功能恢复为Ⅱ级。面神经中断者因断端寻找困难而未处理3例,平均随访2.5年(6月-4年),均为完全性面瘫(Ⅵ级)。结论 面神经肿瘤常见首发临床表现为面神经麻痹。一旦考虑为面神经肿瘤,应尽早手术。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保留面神经的连续性或行一期面神经功能重建,若不能行一期面神经功能重建也要尽可能在短期内行二期功能重建手术。  相似文献   

15.
面神经瘤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面神经瘤误诊的原因,提高对面神经瘤的认识。方法1993年1月至2006年9月手术治疗的28例面神经瘤患者,11例有误诊的经历。所有患者均行CT或MRI检查、纯音测听,面神经功能的评估采用House-Brackman(HB)系统。结果11例患者被误诊。2例术前被误诊为腮腺肿块,行腮腺浅叶切除术,术中发现肿块来自面神经。4例单侧面神经麻痹长期外院误诊为贝尔面神经麻痹,病史1至8年。由于长期面神经麻痹无好转,行影像学检查发现面神经占位病变。2例复发性面神经麻痹误诊为贝尔面神经麻痹,行影像学检查发现均为面神经膝状神经节占位。1例因左耳渐进性听力下降,体检见外耳道新生物,诊断为外耳道新生物,行活组织检查示神经鞘瘤,进一步影像学检查提示为面神经瘤。1例右耳流脓数年,面神经麻痹1个月。查体示右鼓膜穿孔,CT检查诊断为慢性中耳炎行手术,术中见上鼓室肿块同面神经关系密切,取部分组织送病理,术后病理为面神经鞘瘤。另1例面神经麻痹1年半,CT检查误诊为先天性胆脂瘤,入院后发现乳突肿块同面神经关系密切,MRI证实为面神经肿瘤并且侵及腮腺内面神经。11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论面神经瘤较罕见,不为大多数临床耳科医生熟悉,在临床中易被漏诊和误诊。临床中,如贝尔面神经麻痹半年内无好转现象或患者表现为反复面神经麻痹,应行影像学检查排除面神经瘤的可能。如患者出现面神经麻痹,CT示中耳占位并同面神经关系密切时,行MRI检查可同中耳胆脂瘤、肉芽、胆固醇肉芽肿等区分。腮腺肿块同面神经总干关系密切者应警惕面神经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面神经瘤误诊的缘由。方法统计1980至1996年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及作者经治的面神经瘤44例,其中误诊25例。对主要临床症状,手术发现病变的部位,手术前误诊,误诊病例手术发现病变的部位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对长期渐进性面神经功能不良,听力减退,外耳道、颌下、腮腺区肿块等症状应作系统耳神经学检查及颞骨、颅脑、桥小脑角X线摄片及CT摄片,以期早期诊断面神经瘤。面神经瘤的病理学行为和不同部位的发生率尚不完全清楚,面神经瘤可发生在颞骨内抑或颞骨外,所以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加之目前对此瘤术前诊断能力有限,临床上常误诊为Bell面瘫、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颈静脉球体病、桥小脑角病变、腮腺肿瘤等。结论面神经瘤可原发面神经任何节段,临床亦表现为不同部位先后发病,且可迁延发展致多部位罹病,经再次手术发现面神经瘤病变,本组25例误诊病例就表现为颞骨内、外先后发病和(或)同时发病。因此,需对颞骨内面神经瘤病理行为学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颞骨内段面神经移位对于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总结颞骨内段面神经移位外科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单位2015年5月至2018年1月行侧颅底手术中未受肿瘤侵犯或轻度侵犯的患者面神经前移的临床资料,选择术前House-Brackmann(H-B)面瘫分级系统I级,且影像学评估面神经未被肿瘤包绕或包绕小于180°的病例,评估其术后面部运动(H-B分级)情况。结果共14例患者,其中颞下窝进路TypeA 9例,TypeA+B 5例。病理类型包括副神经节瘤10例(71.43%),神经鞘瘤3例(21.43%),岩尖胆脂瘤1例(7.14%)。平均随访时间23.42月(12个月至44个月)。14例(100%)术后平均5.67月时恢复至H-B I-II级。结论在面神经未收肿瘤侵犯或轻度侵犯的情况下,移位面神经导致术后永久面瘫的几率很小。面神经移位过程中保持神经被膜完整、避免神经张力过大、轻柔止血等手术技术是保护面神经功能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面神经逆行诱发电位(AEP)的研究,在国外进行了20年,国内未见报道。本就国外对有关面神经AEP的特征,证实及其远场面神经AEP的来源和研究进行综述。学们认为,在不同位置可记录到不同来源的面神经AEP,并且,当面神经损伤后,面神经AEP的潜伏期、波幅能立即发生异常变化。由此推断,面神经AEP对临床面瘫的定位诊断和预后诊断可提供可靠的信息。尤其是预后诊断,已经在部分面瘫患得到了印证,这样就克服  相似文献   

19.
肌电图常用于听神经瘤或桥小脑角肿瘤术中监测 ,在中耳乳突手术中应用较少。由于面神经走行临近耳蜗、卵圆窗、半规管、砧骨等耳内重要结构 ,同时解剖异常 ,面神经骨管缺损等都易导致术中面神经损伤。中耳乳突修正性手术 ,由于正常解剖结构破坏 ,可能存在面神经骨管缺损 ,或胆脂瘤骨质破坏等均易发生面神经损伤。将肌电图针电极插入眼轮匝肌或口轮匝肌 ,术中连续监测自发肌电活动及机械刺激对面肌电图的影响 ,必要时给予一定电刺激 ,记录诱发肌电活动 ,判断面神经功能或是否临近面神经。该作者回顾分析接受中耳乳突手术的 2 6 2耳 (2 2 5例 …  相似文献   

20.
中耳乳突手术并发面神经麻痹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耳乳突手术引起面瘫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76~1991年的1032例行中耳乳 手术并发面神经麻痹的2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均匀不完全性周围性面瘫,作面神经减压术1例,治愈6例,好转4例,无效3例,保守治疗10例,治愈5例,好转3例,无效2例。结论:即发型面瘫在排除麻醉药所致外,就意味着神经损伤,应立即探查神经并减压,迟发型面瘫首选保守治疗,预后较好,1个月后仍无效者,再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