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在卵巢、宫骶韧带和盆腔腹膜,也可发生在其他部位和腹部的手术切口,但并不常见,近年来,随着剖宫率的增加,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也随着增多,细胞学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尤为重要.本文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细胞学特点及与临床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在子宫被覆面以外的地方生长繁殖而形成的一种妇科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生在手术切口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增多,尤其是剖宫产率的增加而随之增多.为探讨导致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作者对2000年5月-2010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它在生育年龄上发病率为10%~15%,且现在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子宫内膜异位症以盆腔内病灶占绝大多数,但有一类发生在腹壁切口瘢痕处,称之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1990-01~2003-06我院共收治腹壁切口内异症16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所造成的一种病变,好发于盆腔内。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较少见,发生率〈1%.我院自1998年12月至2005年12月,共行剖宫产手术3360例,发生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1例,发生率为0.33%。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其他部位,并生长、发生病变,甚至引起症状。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常见妇科疾病之一,生育年龄妇女发病率为10%~15%,且有上升的趋势[1]。本研究通过研究3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旨在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方法:对剖宫产术引起的6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多见于剖宫产术后。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治疗以手术为主,降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需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发生在腹壁切口部位的内膜异位症发病率逐年升高,占剖宫产术妇女的0.8%[1],但手术切口旁的内膜异位症报道较少.本文报告1例腹壁切口旁子宫内膜异位症,并就本例诊疗过程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面以外的部位而引起的病症,虽然此病症为良性病变,但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远处转移和种植生长能力[1].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胸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是具有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肺实质而引起的病变[2].临床表现为患者多有规律的周期性咳血,间歇月经来潮时出现咳血,血量不多,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直至经期结束,此病较少见.我院1997年6月至2013年10月,共收治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5例,其中2例进行了手术治疗,3例给予药物治疗,治疗期间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腹壁伤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逐渐增多。腹壁切口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为3.5%,多继发于剖宫产手术。出现于术后1个月至数年。国外报道此症于剖宫产术后的发生率为0.03~0.45%,我院报告仅为4.6/万。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药物治疗效果差,临床上主要依赖于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回顾分析临床收治的13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探讨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13例均发生于剖宫产术后,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出现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的疼痛性肿块,经期肿块增大,经后缓解.治疗以直接手术切除为首选.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其发生与子宫内膜直接种植有关.降低剖宫产率是减少该病发生的根本因素.剖宫产术时避免和减少子宫内膜组织散落和遗留在腹壁切口上,则是预防和减少这种医源性植入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程爱英 《临床医学》2005,25(1):90-91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 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时,称子宫内膜异位症。 绝大多数位于盆腔内[1]。1958年Ridley首先在人体证实自然脱 落的宫内膜组织具有存活力,能在原始体腔的非生殖道部位种 植和继续生长,形成EMS[2]。但位于腹壁切口瘢痕处较少见。 据文献报道,腹部切口处发生EMS的几率为3.5%[3]。我院从 1990年~2001年收治了11例患者,现分析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患者年龄最小21岁,最大41岁,均为已婚妇女。 9例为剖宫产术后,其中2例为横切口,7例为纵切口。1例为瘢痕 子宫中期…  相似文献   

12.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5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方法,总结降低手术并发症的经验。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本院收治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产妇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剖宫产之后,表现为切口部位出现疼痛肿块并随月经周期变化,有较为典型的病史及临床表现。结论剖宫产术中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是防治本病的关键,手术操作要精细,术中注意腹壁切口的保护,术后清洗伤口,预防发生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13.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部位称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可种植在盆腔、脏器及身体的其他部位。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升高,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也随之上升,此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也相继成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我院1995~2005年收治的22例腹壁切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病,可以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随着近年剖宫产率的上升,腹壁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所增加,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现就本组10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病,好发于子宫直肠陷凹、卵巢、子宫肌壁等盆腔脏器和腹膜,盆腔外比较少见,如乳腺、胸膜、肺、膀胱、输尿管等[1].剖宫手术后远期并发症之一即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年来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与剖宫产率的上升有关,需再次手术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现对本科8 年来收治的26 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资料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内膜以外部位,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大多发生在盆腔脏器如子宫和卵巢,子宫骶韧带,子宫直肠陷凹、盆腔腹膜和阴道直肠隔等部位,发生在腹壁切口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少见[1],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下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手术时将具有种植能力的子宫内膜带至切口处,在该处种植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病灶[2];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逐渐升高,术后腹壁切口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也逐渐上升.本文回顾性分析了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8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图像特征,旨在探讨超声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姬霞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0):4936-4937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0 a来我院收治的17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结果:14例发生在剖宫产术后,3例发生在卵巢巧克力囊肿剔除术后。大多表现为腹壁切口处肿块,有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疼痛或压痛。治疗以手术为主。结论:术中注意保护切口、提高手术操作技巧、降低剖宫产率等均有助于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正>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内膜以外的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在盆腔内。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上升,术后的并发症也日趋增多,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就是其中之一。以往多采用药物保守治疗,但有效率较低且易复  相似文献   

19.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及诊断治疗。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共9例进行分析。结果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原因可能与手术中子宫内膜种植腹壁有关,发病时间一般在6个月到4年,疼痛经期加重,有腹壁包块,保守治疗效果不好,彻底手术治疗效果好。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症状是切口部位出现疼痛且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手术切除是惟一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预防和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医源性种植,通过对47例患者进行病因分析,得出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医源性种植的途径和方式,并采取针对性的术中正规操作,做好腹壁切口的防护及术中手术器械、纱布的相应隔离,以阻断子宫内膜在腹壁切口的手术中的医源性种植.多年临床护理经验证实,正确的手术中护理防护、配合,可有效地降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