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异常Q波发生机制及其病理意义,以提高临床利用心电图快速诊断疾病的水平。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心电图有异常Q波的50例患者进行心电图分析。结果异常Q波是心肌梗死的一种典型心电图改变,但并不是所有异常Q波都是心肌梗死,非梗死型异常Q波各具有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可在心肌病、心肌炎、肺气肿、肺栓塞、预激综合征等患者的心电图上出现。结论心电图上出现异常Q波未必是心肌梗死,有很多非梗死性疾病也可出现异常Q波,要注意观察异常Q波的特点结合临床全面分析,并注意其动态变化,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2.
心电图是一种连续、无创监测心电活动的有效手段,已成为麻醉过程最基本的监测方法之一。我院部分病人于术中12导联心电图观察中发现异常Q波。异常Q波在临床上是诊断心肌梗塞的重要依据,但也有一部分临床心电图上存在异常Q波而非心肌梗塞患者,本文通过分析26例此类患者,旨在分析异常Q波在手术麻醉特殊情况下出现的原因,以防误诊为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一般认为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是诊断心肌梗塞的主要依据。但有些情况下,在非心肌梗塞的疾患中,亦可出现异常Q波。现就临床上常见的几种非梗塞性Q波列举如下:1 变异性心绞痛伴—过性异常Q波 部分变异性心绞痛患者心电图,在V_1V_2导联出现异常Q波,似前间壁心梗。特点:凡伴心绞痛而出现的异常Q波(多见V_1~V_2);持续时间3分钟至9天不等(一般在一周之内);在异常Q波存在期间,血清酶GOT、GPT、LDH无异常,并于心绞痛缓解后不久Q波即消失。  相似文献   

4.
确定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诊断,有人错误地认为Q波的异常是必不可少的,支持这个错误概念的人,未认识到Q波时相的发生是在心室除极过程的早期,因此,只有当梗塞部位的心肌正好是在心电激动周期的早期除极才可能在心电图上显示出异常的Q波米。但在整个除极过程的时相里,QRS波群延续到Q波之后,因  相似文献   

5.
等位性Q波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心电图表现为等位性Q波患者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通过分析93例等位性Q波的心电图表现,并将其根据临床诊断分为6个小组进行对比.结果 等位性Q波与冠心病关系最为密切,P<0.05有显著意义.与心肌粳塞程度、部位有关系,且认为心向量可帮助心电图完善对等位性Q波的鉴别.结论 等位性Q波具有临床诊断意义,建议当心电图考虑为等位性Q波时,应加做心向量助于鉴别,减少假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心电图的不同Q波的特点鉴别心肌病及心肌梗死.方法:对于肥厚型心肌病及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Q波的心电图特点,伴随的ST-T改变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肥厚型心肌病的异常Q波的时限、出现的导联、伴随ST-T改变等均与急性心肌梗死和陈旧性心肌梗死Q波有显著差异.结论:心电图可以简便而有效地鉴别肥厚型心肌病的Q波及心肌梗死的Q波.  相似文献   

7.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等位性Q波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分析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时等位性Q波(即不典型坏死型QRS波)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及临床意义,从而提高对心肌梗死时不典型坏死QRS波心电图表现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方法 对经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但心电图表现不典型呈等位性Q波32例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32例中见非典型Q坡改变(临界性Q波或小q波,进展型Q波,q波顺序异常)14例(43.75%),不典型坏死型ORS改变(R波丢失,对应性R波增高,R波逆向递增,QRS波群起始部切迹、顿挫)18例(56.25%)。结论 等位性Q波心电图改变受疾病本身因素、描记部位、时间及梗死的范围程度等诸多因素影响,但等位性Q波与典型病理性Q波对诊断心肌梗死具有同样意义。体会对可疑的不典型坏死型ORS波改变应密切观察其发生的导联,进行系列的心电图描记,观察心电图动态变化,并结合临床表现及心肌酶学改变等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非Q波心肌梗死是指患者已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但心电图上无Q波出现的一种急性冠脉综合征[1].是临床危重症之一,早期明确诊断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但因本病心电图表现不典型,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应心肌酶学改变方能作出正确诊断.现将我院去年治疗的8例非Q波急性心肌梗死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黎明  张宇霞  周柏宇  肖丹 《河北医药》2013,35(9):1345-1346
陈旧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诊断指标之一是病理性Q波,但是当梗死的时间不断延长,通过心电图观察病理性Q波就变的非常困难,80%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无确切的心电图征象[1],而非Q波型心肌梗死患者在其陈旧期几乎没有心电图特征性的诊断指标[2]。早期溶栓、冠脉介入已经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因此Q波型的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心电图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谢扬  饶邦复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2):1511-1512
急性心肌梗死 (AMI)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 ,但不典型的AMI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后者易于误诊或漏诊 ,以致不能获得及时溶栓再灌注治疗 ,将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心电图 (ECG)是诊断AMI最方便、最经济 ,也是比较准确的方法 (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2个导联出现ST段抬高诊断AMI准确性为82 %~100 % ) ,典型的ECG改变诊断一目了然。所谓典型AMI的ECG ,是缺血型改变 (T波倒置 )、损伤型改变 (ST段抬高 )和坏死型改变 (Q波或QS波 )三者综合演变的图形 ,形成坏死型Q波、ST段抬高呈单相曲线及T波倒置图形。但10 %~20 %的AMI患者 ,EC…  相似文献   

11.
暂时性Q波在临床上不常遇到。关于其发生机理,作者们的看法不尽一致。本文就五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出现的暂时性Q波(表),作一简要报告,并结合文献略作讨论。患者在住院后第一日至少记录五次心电图,第一周内每日至少记录一次心电图,一周后每周记录心电图1~2次。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急性Q波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作对比,提供两者鉴别依据.方法:统计本院6年来急性Q波心肌炎患者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6例.动态观察心电图和心肌酶谱以及临床情况.结果:急性Q波心肌炎较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较缓;肌酸磷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GOT)升高程度较急性心肌梗塞明显降低;急性心肌炎心电图上Q波3-7d后消失,T波治疗后2-3周恢复正常,ST段抬高但无对应导联ST段压低.结论:本研究表明,急性心肌炎有急性心肌梗死类型Q波和ST段抬高者预示病情严重.可依据临床情况心肌酶谱、心电图演变而与急性心肌梗死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3.
程艳 《华夏医药》2003,7(3):37-38
目的:了解非梗死性异常Q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临床心电图有异常Q波而排除心肌梗死的患32例。分析其异常Q波的发生导联及与原发病的关系。结果:非梗死性异常Q波可以慢性肺源泉性心脏病、冠心病、预激综合征、心肌病、高血压病等疾病中出现。结论:临床上异常Q波应密切关注其发生导联及动态观察,以防误诊为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老年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指标碎裂QRS波(fQRS)、病理性Q波与冠脉造影中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在已行冠脉造影的326例确诊冠心病心肌梗死老年患者通过有无fQRS和/或病理性Q波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 fQRS是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常有的心电图表现,fQRS在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病理性Q波.诊断心肌梗死fQRS敏感性高于病理性Q波,而特异性两者相反,将fQRS与病理性Q波联合应用时,可获得更高的敏感性.结论 无创性心电图指标fQRS能明显提高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余利英 《北方药学》2014,(1):102-103
目的:探讨低钾血症心电图变化特征及与血清钾浓度的关系。方法:将105例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及血清钾浓度作对比分析。结果:低钾血症的心电图表现为U波明显、T-U融合、Q—T或Q—u间期延长、ST段下移、T波改变和心律失常;心电图与血清钾浓度有较好的一致性,心电图异常表现的发生率与低钾症的严重程度有关。结论:临床上低钾血症心电图的各种异常表现,有助于及时发现低钾血症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6.
李逢时  赵明 《河北医药》1998,20(2):97-9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常见重症。临床学家往往根据心电图(ECG)有无病理性Q波,将AMI分为Q波型心肌梗死(QMI)和无Q波型心肌梗死(NQMI)。前者为透壁性心肌梗死(TMI),后者为非透壁性心肌梗死(NTMI),又称心内膜下心肌梗死(SEMI)。NQMI在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治疗与预后等方面与QMI存在一定区别。依文献及个人经验试就NQMI的诊断和治疗分述如下: 1 诊断条件 由于NQMI的ECG表现有时与严重心绞痛的心肌缺血图象相似,虽有ST-T的改变,但此种变化无明显特异性。因此,NQMI的诊断不如QMI明确。综合国内外文献,认为NQMI的诊断标准以如下条件为宜: 1.1 ECG无病理性Q波,除aVR导联外,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1mm;无ST段偏移或ST段在胸导联抬高≥2mm;在肢导联J点后0.02秒,ST段抬高≥1mm;单纯对称T波倒置≥1mm,不伴ST段移位。以上这种改变持续48~72小时以上。  相似文献   

17.
李汉康  耿曙光 《江苏医药》1989,15(3):184-185
本文分析50例肥厚型心肌病12导联心电图,并与100名健康人和25例陈旧性心肌梗塞病人进行对比,重点探讨反映室间隔除极异常的Q波和RV_2振幅的改变。结果显示异常Q波分布导联离散,出现窄(≤0.04″、≥1/4R)而无顿挫或深而窄(≤O.04″、<1/4R但 3mm)、呈“柳叶刀”形q波,以及RV_2电压增高(≥10mm)等是肥厚型心肌病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心电图上出现病理性Q波是心肌梗死或冠心病的常见征象,本文总结2002年1月~2007年11月我院无临床症状的病理性Q波而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9例患者的资料,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51例冠心病老年进行体外反搏前后心电图分析,从统计的6个项目中,反搏前后变化明显的是ST段、T波及病理性Q波3项,有效率分别为91.6%、62.7%,4例心肌梗塞病人反搏后病理Q波改变,其中1例病例Q波消失,从而认为在心电图上衡量体外反搏治疗效果,除了对心肌缺血疗效显著外,对抢救急性心肌梗塞,降低心肌梗塞的病死率也是一个简便、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369例经活动平板试验和铊显象检查的患者中对诊断不典型(remote)后壁心肌梗塞的4项心电图标准的精确性进行了前瞻性的评价。诊断标准如下:V_1导联R波宽度≥0.04秒,且R波≥S波;V_2导联R波≥S波;V_2T波电压减去V_9T波电压≥0.38mV(T波指数);在左脊椎旁线的V_9导联Q渡≥0.04秒。27例患者(7.3%)符合铊显象后壁心肌梗塞的标准,即在左心室后壁基底部有持续性灌注缺损。4项标准的敏感性为4~56%,特异性为64~99%。背部左脊椎旁线V_9导联提供了最佳预测的准确性(94%)和阳性预测值(58%),且能区分符合上述任何一项标准的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