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外感发热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丹  吕文良 《吉林中医药》2012,32(1):104-107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的一类外感病证.祖国医学对外感发热认识由来已久,近年来中医治疗涉及八纲、病因、卫气营血、三焦合脏腑、六经合三焦合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以及经方随证加减、医家经验总结、中成药临床观察、自拟方、针灸刮痧等多方面治疗,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然而目前尚无规范的中医辨证体系和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这将不利于临床的应用和观察,应对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王志花 《四川中医》2008,26(11):40-41
外感发热是常见病多发病,在临床治疗上,运用中医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理论辨证治疗外感发热疾病,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确立,为温热病的临证施治和温病学系统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医外感病辨证有伤寒六经辨证、温病三焦与卫气营血辨证三大理论体系,但在分析病机时三者均必须落实到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六经病证、三焦病证与卫气营血病证的病因及脏腑经络病机分析,认为外感病三大辨证体系的辨证过程实质上也就是脏腑经络辨证,提出应重视探讨外感病中脏腑经络辨证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中医外感病辨证有伤寒六经辨证、温病三焦与卫气营血辨证三大理论体系,但在分析病机时三者均必须落实到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六经病证、三焦病证与卫气营血病证的病因及脏腑经络病机分析,认为外感病三大辨证体系的辨证过程实质上也就是脏腑经络辨证,提出应重视探讨外感病中脏腑经络辨证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外感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发热是其主症之一。外感温热病的主要辨证方法是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护理上应根据这些辨证方法和各阶段的不同症侯果僦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温病学辨证理论与脏腑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温病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与脏腑辨证关系密切,温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具体体现为三焦所属脏腑的卫气营血不同阶段的证候类型.在具体的辨证过程中,以卫气营血及三焦为纲,以脏腑为目,从而明确特定病程阶段的证候病机.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对于外感热病的治疗有其独特的疗效。对于辨证论治,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先后总结出六经分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五期辨证等法,从而使热病的辨证论治趋于更加全面而完整。  相似文献   

8.
应用脏腑辨证细化分型法研究温病三焦辨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辨证细化分型法是在藏象学说指导下,以脏腑的生理病理为核心,在原有脏腑辨证“基础证候”之上,进行新的深入细化的辨证分型。而吴鞠通对温病三焦辨证的阐释纵横交织,错综复杂,不易于医者系统掌握。因此,应用脏腑辨证细化分型法对温病三焦辨证所做的研究,是对其重新高度概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其病机的阐释更具整体层次性与严密逻辑性,最大程度避免了重复论述,有利于对温病三焦辨证进行深入与针对性的研究,进而利于医者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对各类温病进行鉴别诊治。  相似文献   

9.
构建外感热病辨证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六经、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是古代医家研讨外感热病的理论概括.随着外感热病临床实践的深入,统一外感热病辨证体系为众多医家学者所关注.运用何种辨证方法才能使三者统一起来,不仅是当前中医教学和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亦是继承发扬和改革创新中医理论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尝试着对原有的三种辨证方法进行论证,归并取舍及寒温融会地纳入外感热病证谱的各种证候,提出病期、病性及病位的外感热病三维辨证方法,综合分析外感热病的证候与病理,以全面适应外感热病的辨证.  相似文献   

10.
外感热病"三维辨证观"构建基础及完善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兰林  王灿晖  杨进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6):325-327,i001
外感热病三维辨证体系融会了伤寒六经和温病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是构建在外感热病原有的辨证基础之上的一种新模式.由于三维辨证从病期、病位和病性三方面对伤寒和温病过程中所出现的证候进行辨证,故体现了外感热病辨证的统一性.三维辨证观的构建,也是运用假说对外感热病各种证候特征的经验事实进行解释,是一种由临床观察作出的分析推理及归纳演绎等认识方法,虽不尽善尽美,但较为全面而简明扼要地解释了急性外感热病的病理机制及证候类型,提出了外感热病辨证的新思路、新方法,建立了外感热病辨证的综合模型,对外感热病学的建立与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然而笔者在提出三维辨证观时,亦认识到所设计的三维辨证方案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对其论证亦不够充分,这有待于反复验证修改,为外感热病的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夏江峰 《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1):816-816
三焦辨证为温病常见辨证方法,笔者10余年来用祛湿三名方藿香正气散、三仁汤和四妙丸,遵三焦辨证贯序,治疗外感湿证有一定的心得体会,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李幸  万松 《河南中医》2012,32(7):822-823
大凡感寒之类可用六经辨证,病温之类可参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这是目前外感病辨治的一般通例和基本法则.刘英锋教授在汇通寒温辨证纲领的基础上,采取“寒温合方”的变通之法,能较好地解决一些临床问题,不仅能提高外感疑难病证的疗效,还能在理论上提升对整个外感病变发病机理与辨治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外感热病寒温统一的辨证方法.方法 根据文献学习及中医学基本理论分析邪正盛衰在外感热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伤寒、温病的关系,提出以正邪为纲,脏腑气血、六淫为纬统一外感热病辨证,将外感热病的临床证候分为邪犯卫表证、正邪俱盛证、邪盛正伤证、正气衰竭证、正虚邪恋证5种证候类型.结果与结论 以正邪为纲的辨证方法,基本上切合临床实际,能较全面地概括外感热病辨证的全貌,从理论上较完善地统一了外感热病辨证.  相似文献   

14.
1.清代医家吴塘在叶桂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根据温病的发展传变规律,提出以三焦辨证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将卫气营血的变化列入其中。即温病始于上焦,病在肺与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病在脾与胃: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病在肝与肾。三焦辨证补充了卫气营血辨证的不足,又是脏腑辨证在外感热病方面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历来被推崇为外感病专著 ,其实《伤寒论》并非专论外感病 ,其临床价值亦不囿于诊治外感病。《伤寒论》中贯穿八纲的六经辨证体系 ,揭示、概括了各种病证的病变规律 ,“随证治之”的治则和因证而定的治法方药 ,对临床各科皆有指导意义。笔者在 30年的临证实践中 ,体会到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精神和方法 ,治疗胃病可取得满意疗效。1 六经辨治胃病原理胃病又称胃脘痛 ,以中脘部经常发生痞胀疼痛为主症 ,属内伤杂病范畴。胃脘痛属脏腑之病变。脏腑病证是脏腑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证候。由于各脏腑的生理与病理变化不同 ,所以反映…  相似文献   

16.
汤丽红  张翠贤 《光明中医》2013,28(6):1260-1261
通过对68例外感发热病人(外感发热表热证25例半表半里证21例里热证18例,)运用中医辨证施护的方法对病人进行辨证施护,退热效果显著而不伤正气,缩短治疗周期,对促进预后恢复起到满意的疗效。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17.
中医外感热病从《黄帝内经》《难经》时期的寒温合论,到《伤寒论》六经辨证的详寒略温,再到明清正式创立温病学派为标志,外感热病由寒温合论变为伤寒、温病两个分支的分论,同时辨证方法增加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该三种辨证体系对于初学者不易把握,白长川教授潜心于临床教学科研50余年,融汇贯通伤寒、温病,在传承前人对外感热病的发病特点和传变规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提出"三纲脏腑定位,两化气血定性"这一辨治热病的新思路,将寒温统于一个既有定位、又有定性的框架之内进行辨证论治,以期完善外感热病的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18.
皮立宏  吴敏 《光明中医》2016,(6):758-760
目的探讨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内涵及外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对比、分析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的关系,并从卫气营血概念、卫气营血辨证的传变及卫气营血辨证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卫气营血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存在理论基础及可行性。结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为中医论治外感疾病辨证方法之一,是中医辨证体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梯,同时亦存在部分不足之处,其与脏腑辨证相结合,两者结合存在理论基础及可行性,可以更好阐释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内涵及外延。  相似文献   

19.
杜桂琴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0):417-420
清代叶天士首创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倡导三焦辨证,二者纵横交织,形成一整套阐明温病证候与病机变化和传变过程的辨证论治体系,其实质是辨疾病病机由浅入深或由深浅出的动态变化,是中医辨证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外感病,以及杂病的辨证论治具有指导作用,有很高的临床价值.为了阐明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在现代临床上的指导作用,我们对836例温病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采用变量聚类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具体做法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脊髓损伤是一种因多种创伤因素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疾病。赵子义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脊髓损伤为瘀血阻滞督脉,影响脏腑机能、营卫气血的正常运行。而三焦别使元气,俱揔五脏六腑营卫气血,临床治疗中要详察脊髓损伤病变全程,细审三焦合病并病。辨证方面要从脏腑定位定性的角度分辨疾病之轻重缓急,论治宜根据三焦病变位置决定选方用药层次,取得了良好疗效。这种独特的辨证思路拓展了临床治疗脊髓损伤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