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正>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PFIC)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胆汁淤积性肝病,主要由基因突变后所致胆汁分泌或排泄障碍,随着病情的发展,最后可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1]。根据基因突变不同,PFIC目前分为6种亚型,分别由ATP8B1、ABCB11、ABCB4、TJP2、NR1H4和MYO5B基因突变导致[2],现将四川省人民医院消化为科收治的1例表现为肝内胆汁淤积的患者,经基因检测、肝组织活检、影像学等证实为PFIC3型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3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3型(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type 3,PFIC3)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编码多药耐药蛋白3(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 3,MDR3)的AB CB4(ATP-bindingcassette,sub-family B,member 4)基因突变引起~([1]).PFIC3临床上可表现为反复瘙痒、黄疸、白陶土样便、肝脾肿大及胃肠道出血等,常在成年前进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1-3]).PFIC3是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一种亚型,与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1型和2型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及肝组织病理表现为明显的小胆管增生~([4]).  相似文献   

3.
胆汁淤积是由于肝内外胆管阻塞或肝细胞功能障碍所致的胆汁不能到达十二指肠而在肝细胞和血液积聚的一种病理学状态。肝细胞是胆汁合成和分泌的主要场所。当肝细胞上的胆盐输出泵(bile salt export,BSEP)、ATP结合盒(ATP-binding cassette,ABC)转运蛋白、多耐药相关蛋白2(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MRP2)功能障碍或受抑制,则可导致胆汁酸或其结合胆盐在肝细胞和血清中聚积引起肝细胞型胆汁淤积[1]。引起肝细胞型胆汁淤积的常见病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感染、酒精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自身免疫性或药物相关性肝损伤、全胃肠外营养、重症相关(缺血性)肝内胆汁淤积、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benign recurr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BRIC)、进展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PFIC)、ABCB4基因缺乏、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霍奇金病、转移性肿瘤、肉芽肿性肝炎和肉芽肿病、血管性疾病(如布加综合征和肝窦阻塞综合征)和各种原因的肝硬化等[2]。  相似文献   

4.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PFIC)是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以肝内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通常在婴儿或儿童期起病。根据致病基因不同,PFIC 可分为 6 型。这些患儿若得不到及时干预,多在儿童期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因此早期诊断及干预十分重要。本文将对 PFIC 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综述。  相似文献   

5.
ABCB11缺陷病     
李丽婷  王建设 《肝脏》2012,17(7):507-509
遗传性婴儿胆汁淤积症是儿童期肝病死亡或致残的重要原因.随着分子医学的发展,ABCB11缺陷病等一系列遗传因素引起的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被发现和认识.ABCB11缺陷可引起几种临床表现不同的胆汁淤积,包括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2型(PFIC2)、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2型(BRIC2)、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2)以及药物性胆汁淤积症(DIC).  相似文献   

6.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一种特发于妊娠期的疾病.ICP孕妇预后尚好,但胎儿宫内窘迫、早产、死胎却是ICP的主要危害[1].  相似文献   

7.
正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PFIC)是一组婴儿或儿童期起病,以严重肝内胆汁淤积及皮肤瘙痒为主要特征,在儿童期或者青春期可因肝衰竭而导致死亡的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目前确切发病率尚无报道,估计为1/50 000~1/100 000[1]。PFIC共分6型,是我国儿童慢性胆汁淤积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1、2、4、5、6型的血清Y-GGT特征性降低或正常,而由ABCB4基因突  相似文献   

8.
背景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的AIH-PBC重叠综合征在肝病中并非少见,同时合并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则较为罕见,通常容易造成漏诊.病例简介本例患者因为肝功能异常伴黄疸11年均未能明确诊断.在本院住院期间,AIH-PBC重叠综合征获得确诊.在接受正规治疗后,效果欠佳.给与遗传性肝病基因检测,发现ABCB4基因突变,提示患者同时合并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3型(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type 3,PFIC3).2020年和2021年,患者先后因为“上消化道出血”又2次入住我院,病情呈现不断加重的趋势.结论对于1例久未获得确诊的肝病患者,通过生化学、血清学、影像学、组织学等检查,明确了AIH-PBC重叠综合征的诊断.但本病例由于脾脏明显肿大,似不能完全以AIH-PBC重叠综合征加以解释,因此对患者进行了遗传性肝病相关的基因检测,发现了ABCB4基因突变,避免了PFIC3的漏诊.  相似文献   

9.
王晓今  陈成伟 《肝脏》2000,5(1):31-32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benign recurr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BRIC)于1959年由Summerskill和Walshe首先提出,其特征是反复发作数周至数月的自限性严重瘙痒和黄疸.BRIC呈散发性分布,约50%的病例具有胆汁淤积家族史,遗传学研究证实,BRIC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缺损基因位于第18号染色体的长臂上:18q21-22,该基因已命名为FIC(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1.  相似文献   

10.
<正>【据《Hepatology》2017年3月报道】题:MYO5B缺陷可导致全谱系低GGT胆汁淤积症(作者王建设等)低GGT胆汁淤积症常提示存在遗传基因缺陷。以往已经鉴定到数个导致遗传性婴儿及儿童低GGT胆汁淤积症的致病基因,如ATP8B1基因和ABCB11基因,均可导致从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BRIC)到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的谱系表型。然而,仍有大约1/3~1/4的低GGT胆汁淤积症患儿无法检测到已知致病基因突变,提示可能存在其他尚未发现的新致病基因。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的王建设等收集无反复腹泻或肠外营养史、不明原因、单纯表现为低  相似文献   

11.
肝细胞胆小管侧膜胆汁酸盐输出泵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细胞自身合成的胆汁酸以及从血浆摄取的胆汁酸都从胆小管侧膜分泌入胆汁,该过程需消耗ATP。近年研究显示,作为ATP结合盒(ATP binding cassette,ABC)超家族成员之一的胆汁酸盐输出泵(bile salt export pump,BSEP)是肝细胞分泌胆汁酸的重要蛋白。BSEP基因突变可导致Ⅱ型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Ⅱ,PFIC2),亦可能是小鼠胆固醇结石病易感基因Lith1的候选基因。因此,其结构和功能受到肝胆疾病等研究领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是一组罕见的异质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50 000~1/100 000。依据编码肝细胞膜转运蛋白基因的不同,可将PFIC分为三型。PFIC-1、PFIC-2和PFIC-3分别是ATP8B1、ABCB11和ABCB4基因突变所致。PFIC-1和PFIC-2血清GGT活性正常,而PFIC-3血清GGT活性升高。PFIC以严重肝内胆汁淤积为主要特征,在婴儿或者儿童期发病,进展迅速,通常在儿童或者青春期进展为终末期肝病。诊断主要靠临床症状、生化学检测、肝脏影像学、肝脏病理学及基因检测等。熊去氧胆酸是所有类型PFIC患者的初始治疗药物,外科胆汁分流术能减轻部分PFIC-1或PFIC-2患者瘙痒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但对大多数患者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可导致早产,明显增加围生儿病死率,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4.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PFIC)是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肝细胞源性儿童胆汁淤积症。根据病因可以分为3型:1型源于ATP8B1基因的突变,2型源于ABCB11基因的突变,3型源于MDR3基因的突变。临床以有胆汁淤积以及严重的皮肤瘙痒为特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外科部分胆道外分流术和肝移植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是一组异质性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依特异性肝细胞转运基因突变的不同,PFlC分为3型。PFIC-1型是ATPSB1基因突变所致,PFIC-2型是ABCB11基因突变所致,PFIC-3型是ABCB4基因突变所致。胆汁淤积是PFIC的主要临床征象。PFIC-1和PFIC-2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活性正常,而PFIC=3患者血清γ-GT活性升高。熊去氧胆酸是所有类型PFIC患儿的初始治疗选择,外科胭汁分流术能减轻部分PFIC-1或PFIC-2患者瘙痒,延缓病情进展,但对大多数患者肝移植乃惟一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9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1998年1月~2002年1月共收治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92例。占此间分娩总数2167例的4.25%。现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1998年1月~2002年1月产前检查筛查出ICP共92例,年龄22~43岁,平均26.2岁,其中84例  相似文献   

17.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BRIC)是以反复发作的自限性严重瘙痒和黄疸为特征的胆汁淤积性肝病。现报道1例BRIC 2型病例。  相似文献   

18.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Benign recurr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BRIC)的临床特点为持续数周至数月的反复发作性、自限性严重瘙痒和黄疸。虽然BRIC每次发作均伴有明显症状,但不会发生严重的肝损害和肝硬化。之所以使用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这一术语,目的在于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如Byler病相区别,因为后者是一种预后极差的严重疾病。目前对该病的病理生理学仍所知甚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过去20年洛阳市各大医院诊治的遗传代谢性肝病(IML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2000~2021年期间洛阳市各大医院诊治的IMLD患者16例,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 在16例IMLD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为(26±15)岁;其中金属代谢障碍性疾病8例(肝豆状核变性7例、遗传性血色病1例),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3例(Gilbert综合征2例、Dubin-Johnson 综合征1例),遗传性胆汁淤积症4例【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BRIC) 2例、Alagille综合征1例、Citrin缺乏症1例】和糖原累积病1例;7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分别来自4个家族,主要为ATP7B基因突变;遗传性血色病为HFE基因突变,Gilbert综合征为UGT1A1基因突变,Dubin-Johnson综合征为ABCC2基因突变,BRIC为ATP8B1基因突变,Alagille综合征为JAG1基因突变,Citrin缺乏症为SLC25A13基因突变,糖原累积病为G6Pase基因突变。结论 IMLD以肝豆状核变性较常见,大多IMLD的诊断需要依靠临床资料综合和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20.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一种妊娠期特发性疾病,常发生于妊娠中、晚期,以不明原因的皮肤瘙痒、肝功能异常,但产后迅速消失或恢复正常为临床特点。主要危害为早产、羊水胎粪污染、胎儿窘迫、死胎、死产,进而使围产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1-4]。ICP的发病具有特发性、地域性、遗传性和复发性的特点。迄今,国际上尚无有关针对ICP统一的诊治意见。在南亚和南美,ICP发病率比较高,分别在0.8%~1.5%和9.2%~15.6%之间。在欧洲,ICP发病率较低,在0.1%~0.2%之间。在北欧四国,ICP发病率相对高一些,在0.5%~1.8%之间。在我国,ICP较为常见,其发病率约为6.5%[5-7]。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于2011年和2015年相继发布了两版“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对我国ICP患者的规范诊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对于ICP患者的诊治,仍存在较多的疑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