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腕部软组织缺损是手外科的重要术式,该手术分为二期,病人带蒂皮瓣埋植腹部后3周左右才能行二期皮瓣断蒂术,术后一般取平卧位,肘部抬高,高度以患指皮瓣不受牵拉为度。特别是在病人睡眠期间,防止病人在睡觉期间皮瓣发生撕脱。传统上,通常用棉枕垫于患肢下方,由于棉枕质软,高度不可调节,不能长时间维持有效固定状态,皮瓣蒂部常常出现折叠、撕脱,且大部分病人反映不舒服。特别是在夏天,很多病人情愿肘部悬空而不愿垫上软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序贯康复护理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1—12月于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手外科行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治疗的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7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6)。对照组给予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给予序贯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移植皮瓣、关节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情况以及患肢疼痛和舒适度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移植皮瓣受压、扭转、折叠、血运异常发生次数以及患肢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01),肩关节和肘关节主动活动以及穿衣、洗漱、进食和如厕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舒适度评价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序贯康复护理能有效减少移植皮瓣异常,减轻患肢疼痛,改善肩关节和肘关节活动,促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提高舒适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部带蒂皮瓣术前系统性护理干预对皮瓣成活和患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需实行腹部带蒂皮瓣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腹部带蒂皮瓣术护理方法,实验组除常规护理外,在术前不同时间点(Ⅰ期清创术后、Ⅱ期术前5d、3d、1d)针对病人具体情况进行心理护理,术后特殊体位的早期训练和患肢的功能锻炼等。[结果]通过术后7 d观察腹部缝合切口有无裂开、皮瓣有无水疱、患肢有无酸胀等指标的统计分析,显示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术前系统性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腹部带蒂的伤口愈合和皮瓣的成活率,降低术后患肢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髂腹股沟皮瓣常用于修复手部、腕部任何大小的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而手术要经历转移、供养、断蒂阶段,术后为防止皮瓣扭曲、折叠,必须使其蒂部呈拉伸状态。为防止皮瓣撕脱患者长时间处于同一体位不敢活动、下床行走、深睡眠,长时间的制动又会出现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僵硬及上肢肌肉萎缩等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自主研发了髂腹股沟皮瓣转移术后行走、睡眠时患者携带的固定装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肩关节制动胸带预防乳腺癌术后患肢淋巴水肿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接受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胸带预防患肢淋巴水肿,观察组采用肩关节制动胸带预防患肢淋巴水肿。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10 d的患肢淋巴水肿和并发症(渗血渗液、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佩戴第1天和第7天分别进行舒适度调查。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无水肿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在发生水肿的程度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渗血渗液、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d和术后10 d的舒适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制动胸带的应用能够有效预防乳腺癌术后患肢淋巴水肿的发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能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6.
<正>腹部带蒂皮瓣术因其成活率高、供血隐蔽,已成为临床修复手部皮肤缺损常用的手术方式,腹部带蒂皮瓣一般需术后3周待皮瓣成活后做断蒂手术,将患手与腹部分离[1]。断蒂前由于患肢长期处于限制体位,加上早期不习惯,容易造成患者在不自主活动的情况下加重疼痛,甚至有个别患者熟睡时出现移植皮瓣扯脱的现象。为防止皮瓣撕脱,以往通常在患者手术后使用绷带把患者身体与患肢固定起来,这种随意的固定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扯脱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部带蒂皮瓣术前系统性护理干预对皮瓣成活和患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需实行腹部带蒂皮瓣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腹部带蒂皮瓣术护理方法,实验组除常规护理外,在术前不同时间点(Ⅰ期清创术后、Ⅱ期术前5d、3d、1d)针对病人具体情况进行心理护理,术后特殊体位的早期训练和患肢的功能锻炼等。[结果]通过术后7 d观察腹部缝合切口有无裂开、皮瓣有无水疱、患肢有无酸胀等指标的统计分析,显示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术前系统性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腹部带蒂的伤口愈合和皮瓣的成活率,降低术后患肢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型为理论基础制订护理干预措施,提高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康复依从性,减少皮瓣蒂扭转、折叠、撕脱,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方法:选择因手、腕部、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行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IMB模型康复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术后皮瓣蒂位置固定情况,在断蒂术后1d、术后2周采用肩关节功能评定量表及肘关节评定表评价。结果:治疗2周后,患者皮瓣蒂部固定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肩关节,肘关节的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2组疼痛分值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提供IMB模型为理论基础的综合康复护理措施能提高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患者对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减少皮瓣蒂扭转、折叠、撕脱,促进上肢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带蒂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对25例患者采用带蒂髂腹股沟皮瓣进行修复。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个月~2 a,皮瓣颜色质地与邻近组织类似,外观满意。手部关节及肩肘关节由于注重早期活动功能良好。结论采用髂腹股沟轴行皮瓣修复手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具有血供丰富,成活率高,操作简单,对供区影响小,可切取面积大等优点,手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配合细节护理在手外伤带蒂皮瓣术后恢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行手外伤带蒂皮瓣术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实施康复训练配合细节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及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术后1、3、5、7 d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出院时患肢功能,肩关节功能(采用肩关节功能评定量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5、7 d,研究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出院时,研究组患肢功能优良率、肩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配合细节护理能够促进手外伤带蒂皮瓣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缓解术后疼痛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交腿皮瓣移植联合外固定架患者悬挂下肢防足跟压疮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下肢骨折伴软组织缺损行交腿皮瓣移植修复联合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悬挂下肢的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垫患肢枕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舒适度及压疮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高于对照组(P<0.05),压疮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悬挂肢体防压疮的方法是借助外固定支架、克氏针、托马氏架直架牵挂然后悬空足跟,这样克服了传统的垫患肢枕长期受压、潮湿不透气、易发生足跟压疮的弊端,患者感觉舒适。  相似文献   

12.
对9例多指皮肤缺损患者行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并给予术前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加强基础护理、体位护理、患肢固定及观察、皮瓣观察及护理、生活护理、康复护理。结果皮瓣断蒂时间23~30d,平均26d。全部病例皮瓣均存活。平均住院33d。认为做好精心围术期护理是多指皮肤缺损患者行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治疗多指皮肤缺损9例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9例多指皮肤缺损患者行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并给予术前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加强基础护理、体位护理、患肢固定及观察、皮瓣观察及护理、生活护理、康复护理.结果皮瓣断蒂时间23~30 d,平均26 d.全部病例皮瓣均存活.平均住院33 d.认为做好精心围术期护理是多指皮肤缺损患者行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1):1758-1759
目的研究上肢深度烧伤患者采用腹股沟皮瓣移植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上肢深度烧伤患者6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4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取胸、髂腰、前臂等处带血管蒂皮瓣逆行移植术治疗,观察组采取腹股沟皮瓣移植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术后皮瓣断蒂时间、手术前后生活质量(SF-36评分)及手部肌张力及上肢肌张力神经功能烧伤缺损程度(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34/34),高于对照组的75.76%(25/33,P<0.05);观察组术后皮瓣断蒂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术前两组SF-36评分、手部肌张力、上肢肌张力NIHSS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手部肌张力及上肢肌张力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深度烧伤患者以腹股沟皮瓣移植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能缩短术后皮瓣断蒂时间,改善手部肌张力及上肢肌张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皮瓣修复术对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7例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63例行小型足趾游离皮瓣修复术,对照组64例行髂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比较2组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皮瓣愈合情况(愈合时间、组织病理学评分),手部外形完好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64.27±28.76)min、术中出血量为(85.64±3.62)mL、组织病理学评分为(1.73±0.69)分、手部外形完好率为98.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4.39±24.31)min、(81.52±3.74)mL、(1.04±0.56)分、87.50%;观察组愈合时间为(14.57±2.62)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58±3.16)d、14.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结论小型足趾游离皮瓣修复术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虽多于髂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术,但有效缩短了患者的愈合时间、更好地恢复了手部外形,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治疗手外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62例腹部带蒂皮瓣移植治疗手外伤患者的护理体会,包括术前的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术后的一般护理,疼痛的护理,心理护理,保持患肢正确的体位及妥善的外固定,皮瓣血运的观察,皮瓣断蒂前的观察和指导,功能锻炼。认为精心的治疗护理和术后皮瓣的固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在腓骨带蒂肌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行口腔癌根治及游离腓骨带蒂肌皮瓣修复手术的患者62例,根据术前是否采集自体血分为ANH组(n=31)及对照组(n=31),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MAP、HR、SVV、CI)的变化,术中异体血输注量及术后皮瓣相关并发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NH组患者异体血输注量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皮瓣相关并发症无明显差异。结论: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可有效的减少腓骨带蒂肌皮瓣移植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同型异体输血。  相似文献   

18.
严重手外伤的皮肤缺损常伴有骨关节、肌腱、血管神经等深部结构外露,需要用皮瓣修复。方能达到功能及外形的恢复,本院自1988年9月以来,应用带蒂髂腹股沟轴型皮瓣修复严重手外伤皮肤缺损28例,皮瓣全部成活,患肢功能及外形恢复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腹部超薄袋状皮瓣与带蒂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较大面积皮肤损伤,对患者手部功能的远期影响,以指导选择皮瓣来源。方法随机将2013年1月至12月龙华新区中心医院收治的较大面积手部皮肤损伤患者56例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以腹部超薄袋状皮瓣修复损伤,对照组以带蒂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所有患者随访1年,对比其神经感觉功能及手部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皮瓣感觉功能恢复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掌指关节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近位指间关节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部较大面积皮肤损伤患者以腹部超薄袋状皮瓣修复损伤,远期手部功能恢复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带蒂皮瓣移植术是手外科常用的术式之一,常用于修复各种组织缺损、器官再造、功能重建等。但带蒂皮瓣移植后3~4周需进行第2次手术断蒂[1],此期间患肢需要制动,给患者带来痛苦也增加了经济负担。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带蒂皮瓣提前断蒂训练器进行断蒂训练,对带蒂皮瓣患者进行护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