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是针灸学发展昌盛的时期。《针灸大成》是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在他人协助下编辑而成的,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此书于17世纪初首次刊行,至今历经四百余年,一直为针灸学界所重视。此书所承载的杨继洲的学术思想也一直被其后的历代医家及针灸学者作为研究重点而继承。对杨继洲的生平及其在《针灸大成》中所体现出的学术思想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针灸大成>集中反映了太医杨继洲的针灸临床经验,<针灸大成·医案>共辑录针灸医案33则,其中涉及艾灸疗法医案16则.<针灸大成·医案>中辑录的灸疗医案体现了杨继洲在艾灸疗法方面的学术特色:即治病务求其本;针、灸、药相结合,各取其长,不执于一端;临证灵活,不拘于定论.  相似文献   

3.
<正>新安江畔,名医辈出,孕育了独具区域特色的医学流派——新安医学。以针灸治未病的思想为主线,选取了5位代表性新安医家并初步探讨其针灸治未病的学术特色,分别是:徐春甫、吴亦鼎、余懋、王君萃、吴谦。新安针灸医家博采众长,学术理论丰富,敢于开拓创新,直言己见,或精于针,或重于推,或专于灸,在针灸治未病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古老的新安医家"针灸治未病"技艺将在未来预防保健医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将更好  相似文献   

4.
针刺疗法治疗急性咽喉病源于《内经》。汉代,张仲景以《内经》为指导辨证施针。晋代,皇甫温的第一部针灸专著,详载了多种治法。唐代,孙思邈又将其发展。至宋代,成为治疗急性咽喉病的主要方法。金元时代,四大医家形成各自独特的治疗风格。明代,杨继洲、薛已等医家著书立说其治法更丰富。清代,郑梅涧治疗的病种更广泛,更具专科治疗特色,并详细阐述治疗机理。以上医家的论述,对近代针刺治疗急性咽喉病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赤凤迎源作为一种复式补泻针法,由捻转法、飞法、搓摩法等手法共同构成,通常用于候气行气。该法起源于宋代《针灸神书》,最早记载于徐凤《针灸大全》,后经汪机、李梴、杨继洲等医家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所传承及发挥。诸多现代医家又赋予其新的内涵。历代医家均将腧穴分为浅、中、深三层后行赤凤迎源针法,但在细微手法上存在分歧。赤凤迎源针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临床针灸歌赋中的中风治疗用穴特点。方法根据明代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记载的针灸歌赋内容,摘录针灸歌赋中有关治疗中风的部分,按照中风、类似疾病名称及中风的症状(半身不遂、肢体痿软无力、肢体经筋屈曲拘挛、语言不利及不语、口角歪斜及流涎等)、类似症状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归纳、综合分析。结果临床相关的针灸歌赋中,涉及治疗中风的歌赋14首,涉及处方30张,28个穴位(52穴次),涉及经脉10条。结论在临床相关的针灸歌赋中,中风治疗的选穴主要有以下特点:注重辨证取穴;阳经取穴为主,阳明经穴是重点;强调循经取穴;重视局部取穴,结合远道取穴;兼顾对症取穴;突出特定穴;强调泻法,同时补泻兼施,针灸并用;擅长特殊方法。  相似文献   

7.
查阅涉及明代医家有关灸疗的医学典籍,参考现代相关文献,总结、归纳李时珍、杨继洲、龚廷贤、张景岳4位医家运用灸法治疗疾病的学术思想特色。灸法发展至明代已达到鼎盛,李时珍注重艾灸取材,杨继洲施灸步骤精密,着重灸后护理,龚廷贤选穴研精覃思,治法不拘一格,张景岳治验尊崇经典,均为明代灸疗极具代表性的医家。灸法为中医治疗疾病的传统方法,其在明代时期得到了不断丰富,形成了更加完善的灸疗体系,研究明代医家灸疗学术思想对现今临床开展灸疗研究与应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梳理总结近现代浙派针灸名家特色针法。[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影像音频考证、实地调查、电话信访等方法,了解近现代浙派针灸名家针法学术思想、操作方法、适应病症、代表医家,并进行分类阐述。 [结果] 浙派针灸医家针法的学术思想主要源自《内经》《难经》《针灸大成》的理论精髓。从特色进针法、对古代针法的继承发扬、近代创新复式针法、穴法和刺法特色结合运用、现代创新技术五方面分类汇总发现,浙江针灸医家针法多在《内经》补泻手法、《金针赋》复式手法,以及《灵枢》刺法的基础上传承创新,重视治神、得气、守气,治疗时偏爱调气多于调血。不同名家对传统针法亦有各自独见,一部分现代医家吸纳现代技术,自制针具,改良针法,丰富了临床诊疗特色。 [结论] 现代浙江针灸名家针法崇古纳今,守正创新,各有偏爱与所长,也存在对同种针法的不同见解与使用,其针法体悟与特色值得后辈学者学习借鉴。探究浙派医家针法特色有利于浙派针灸的学术传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标幽赋》是金元时期著名针灸医家窦汉卿的代表作,原载于《针经指南》[1],因其采用歌赋的形式将深晦幽冥的针灸理论加以阐释而广为流传。后世王国瑞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徐凤的《针灸大全》以及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均收载并对此赋加以诠释,由此可见历代医家对其喜爱及推崇的程度。笔者就《标幽赋》中有关影响针刺疗效的内容作一探析,为临床提供参考。1气至病所,针效彰显窦汉卿在《标幽赋》中高度概括了得气与针刺疗  相似文献   

10.
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是中风后遗症中较难解决的问题,一般需经历软瘫期、硬瘫期和恢复期3个阶段。针灸治疗该病具有较好的疗效,该文对近5年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研究报道进行综述,综合了近年来各医家在该领域的探索认识及针灸在治疗中的运用情况,并指出针灸治疗该病研究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探索规律,开拓思路,提高针灸治疗该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中风后手功能障碍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其手功能恢复难度大、时间长,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目前西医尚无独特、系统的诊疗方案,针灸作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在治疗手功能障碍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具有独特的优势。作者将综合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相关文献进行概述,主要从普通刺法、特色刺法、针刺结合他法、其他方法归类整理,并分析各医家对该病论治的作用机理以及临床疗效评价等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为中风后手功能障碍提供最佳的治疗思路。研究发现目前针灸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广泛应用于临床,虽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仍存在缺乏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缺乏中医辨证论治,缺乏横向对比、纳入标准以及疗效评价标准未统一的等等不足之处,今后需进一步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浙江古代针灸医家临床学术思想及其特点。[方法]分析清代以前浙江针灸医家的著作及学术观点,从灸法、刺法、针灸药三者兼用、刺血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浙江古代针灸医家的临床学术思想及其特点。[结果]浙江古代针灸医家学术思想源远流长,在前人的基础上得以发展成熟,以宋明时期为发展的高峰。在临床治疗上,针刺注重手法的运用、灸治急重病症范围广泛、针药合用各具特色、刺穴放血影响深远。[结论]浙江古代针灸医家学术思想在整个针灸学术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深入研究浙江针灸医家的学术思想,分析总结其发展轨迹,将为针灸学术的传承与发展,产生适合当前临床诊疗特点的针灸治疗体系提供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标幽赋》是金元时代著名针灸医家窦杰的著作 ,窦杰字汉卿 ,后更名窦默 ,早年师承王翁、李浩 ,后又任元世祖时昭文馆大学士、太师等职 ,故又有“窦太师”之称。由于其博学多采、精专医术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撰著了《针经指南》和《流注指要赋》等书 ,而现今广为流传的《标幽赋》则载见于《针经指南》的卷首 ,此赋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提纲挈领地把中医经络理论和针灸临床实践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这在后世王国瑞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徐凤的《针灸大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均见收载诠释 ,可谓历代医家所推崇。此赋之所以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方法:通过查阅《针灸易学》及相关书籍对作者生平、本书内容与特色、学术价值和版本流传为主的内容加以归纳分析.结果:《针灸易学》为清代医家李守先所著,分上、下两卷,上卷包括针灸源流、手法、认症三部分,下卷为寻穴.书中大量摘录历代针灸典籍及各家精华.提出手法、认症、取穴是学习针灸的三要素,指明针灸学习的顺序要以手法为先,次学认症,再学寻穴.结论:本书内容简明扼要,浅显易懂,便于掌握,是以实用为主的简明针灸读物,对初学针灸者,于临床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介绍浙派针灸传承历史及代表性针灸法源流。[方法] 采用传统医史文献整理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浙派针灸历史文献,梳理了浙派针灸传承历史,并整理考订了具有代表性的针灸法及其源流。[结果] 中医学至今已发展了数千年,根据不同学术特点或地域形成了许多流派,浙派中医自古以来在中医史上就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浙派针灸在理论和针法灸法上均有重大贡献。从时间发展上看,从古代到现代,不断涌现出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这些都没有因为历史原因而受影响。从针法灸法的源流来看,浙派针灸以浙北和浙中为发展中心,有名的医家大多集中于此,如凌氏、严氏、施氏、盛氏等。浙派各医家均有各自的特色,有的善用针法,有的善用灸法,有的擅长针药结合,这些形成了浙派针灸百花齐放的优势。[结论] 研究浙派针灸传承历史及针灸法源流对浙派针灸后世医家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对发展浙派针灸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风"防"重于"治",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中风先兆积极预防和治疗,是降低中风发病和复发的关键。关于中风先兆的防治,历代论述颇多,从涵义、病机、临床表现及防治等方面概述历代医家的相关认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杨继洲的针灸禁忌学术思想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旴江医学著名医家有关针灸文献的整理,探讨旴江医学针灸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及其对中医针灸的影响.浅析盱江医学在针灸理论和临床应用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挖掘衢州雷氏医学的学术特色。[方法]采用传统医史文献整理研究的方法,从时病、内科、儿科、女科、老年病、杂病、针灸等方面对雷氏医学的学术特色进行系统分析、总结。[结果]衢州作为“丹溪医派”“新安医学”“杨继洲针灸”之融汇处、涵养地,在诊治疾病方面独具特色。雷氏医学认为时医应正确掌握四时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并构建了全新的以四时六气为纲目“知时论证、辨体立法”的时病辨治体系,立法处方提倡用法而不用方。内科广泛运用脏腑辨证,同时还结合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八纲辨证及病因辨证,临证依据病邪特点而治。儿科强调四诊合参,首重望诊,临证当明辨体质差异,治疗因人而异;小儿脾胃易伤,治疗时重视小儿脾胃的特点,处处顾及脾胃。女科注意圆机活法,通权达变,善于抓住妇人经、带、胎、产的生理特点辨证用药。老年病大多本虚标实,治疗首先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并且扶正多从先、后天之本着眼。杂病需提纲挈领,以常见病因病机为纲,又注意区分常证变证、兼证夹证,临证不忘多法并用以提高临床疗效。针灸融合了新安针灸名家和杨继洲针灸的学术思想和理论,选穴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结论]衢州雷氏医学在传承中医精华的...  相似文献   

20.
对刘完素、张锡纯学术中涉及中风病的内容进行梳理,辨析其学术特色。刘完素以火热内风病机立论,将中风分别论述为中脏、中腑以及中血,以清热药治疗。张锡纯将中风分为真中、类中,论治应辨别虚实,多用搜风散表之药。其二人在临床中皆重视中风临床先兆以及预防治疗,并且创制了一系列的中风方剂,对后世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其病因、病机、证候、治法、方药以及防治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发现二者学术的异同点,分析各自特色,进而探讨现代治疗中风应注意继承和发展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