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并评价危重室间隔缺损患儿心脏直视术后应用机械通气的呼吸道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2月~2012年10月收治的68例危重室间隔缺损术后机械通气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分别实施不同的气道物理治疗,对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肺泡氧分压、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呼吸指数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后12 h的氧合指数、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呼吸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24,48,72 h的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肺泡氧分压、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呼吸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超声雾化气道湿化激素吸入、胸廓振动理疗、体位吸痰及气道盥洗等呼吸道管理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肺功能,降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提倡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肺物理治疗对胸部创伤后肺部并发症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科采用体位引流、膨肺、振动排痰、机械吸痰及运动等措施对胸部创伤导致肺部并发症的患者进行胸肺物理治疗的患者78例,观察治疗前后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肺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胸肺物理治疗后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肺功能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胸肺物理治疗对胸部创伤并发肺部并发症的患者有较好治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相似文献   

3.
7kg以下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机械通气的呼吸道优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7 kg以下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机械通气的呼吸道管理策略。方法将我科143例体质量小于7 kg先心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优化组74例患儿,术后给予机械通气呼吸道优化管理;对照组69例患儿术后给予机械通气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儿使用呼吸机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婴儿术后给予机械通气呼吸道优化管理,可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心脏直视手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直视手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对策。方法对204例心脏直视手术后机械通气患者术前做好健康指导,重视肺功能,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使用呼吸机。积极预防肺部感染、腹胀等并发症,做好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加强老年患者的特殊护理。结果明显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并发呼吸道感染23例(1.2%),腹胀54例(26.4%);除3例患者死亡外,其余201例均顺利脱离呼吸机。结论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加强呼吸机和呼吸道的管理,保证患者有足够的组织供氧,预防肺部并发症.是保证机械通气治疗有效的重要措施,同时加强术前指导、改善心功能和全身状况,做好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是患者顺利脱离呼吸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改良超痣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肺保护的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2004年5月至2009年2月我院310例(年龄≤1岁,体重≤10 kg)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儿,分为改良超滤组(260例)和对照组(常规并行超滤50例),比较2组体外循环结束时、超滤开始时(或体外循环结束5 min)、超滤结束时(或体外循环结束20 min)和术后1、6 h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e)及肺顺应性(CL)、氧合指数、肺水含量(TAF),比较2组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结果 改良超滤组Ppeak、Pplate及TAF在改良超滤后较对照组各时点明显下降(P<0.05),CL及氧合指数则明显增高(P<0.05);改良超滤组在超滤结束时(或体外循环结束20 min)、术后1、6 h各时点Ppeak、Pplate及TAF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均<0.05);CL及氧合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5);改良超滤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5.9±2.3)h较对照组(9.3±2.0)h明显缩短(P<0.05).结论 改良超滤可明显改善体外循环后呼吸功能,是良好的耍幼儿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肺保护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陈艳 《全科护理》2021,19(23):3225-3227
目的:观察气道分级管理在重症监护室(IC U)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选取医院IC U收治的机械通气病人7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8例,两组病人均行呼吸机辅助治疗,对照组治疗期间行呼吸道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气道分级评分表评估气道状况,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分级护理,比较两组病人气血指标[氧合指数(OI)、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功能[肺顺应性(TC)、气道阻力(R)、潮气量(Vt)]、预后情况[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次数、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后OI、PaO2、PaCO2、TC、R、Vt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病人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道分级管理能有效改善ICU机械通气病人血气及呼吸动力学指标,提高病人机械通气治疗中氧合状态,减少病人机械通气并发症,有利于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7.
易文婷 《当代护士》2015,(12):34-35
目的探讨沙袋联合气球在瓣膜置换术患者呼吸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76例拟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术前护理及呼吸功能锻炼,观察组加用沙袋及气球对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比较2组患者术前1 d的肺功能、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动脉血气、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前1 d肺功能、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术后动脉氧分压(Pa O2)、氧合指数(Pa O2/Fi O2)、动脉氧饱和度(Sa O2)的均值、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沙袋联合气球进行围术期腹式呼吸训练能明显改善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前肺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术后肺通气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8.
总结4例单肺移植术后患者在ICU期间机械通气的护理,包括尽可能保持低的气道压力,防止气压伤;压力控制通气中,重点监测动脉血气、氧合指数(PaO2/FiO2)、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潮气量(VT)、分钟通气量(MV)及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肺动脉楔压(PAWP)及生命体征等参数;严格液体管理,保持液体负平衡,维持CVP≤0.9 kPa(7 mmHg);做好体位护理、胸部物理治疗,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严格无菌操作.认为:对于单肺移植术后机械通气患者,术后早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呼吸道管理、液体平衡管理,积极预防和监测肺水肿、气压伤、感染等并发症,是术后管理的重要环节,对提高肺移植术后的存活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胸部手术创伤、体外循环非生理性的氧合灌注、血液稀释等因素均会造成肺部超微结构的改变。术后机械通气呼吸支持可改善氧合,减少呼吸作功,降低肺血管阻力,促进心功能恢复,故术后常规使用机械通气。认真做好呼吸系统的护理,对提高心脏手术成功率有重要意义[。1]对心内直视术后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气道管理是至关重要的。我院2002年6月—2008年8月共监护心内直视术后患者300例,现将气道管理经验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300例,男139例,女161例;体重9~86?,平均47.5?;年龄2~74岁,平均38岁;先心术后123例,换瓣术后142例,搭桥术后35例;呼吸机使用时间5~170h。其中拔除气管后二次插管2例,气管切开1例,无创序贯通气5例。2气道管理2.1呼吸机的预设和准备本组均采取Drer公司EVTER2型呼吸机。在患者进入ICU前准备好呼吸机螺文管及人工鼻,接通电源、气源,调好呼吸机参数并使呼吸机处于待机状态。设置同步间歇指令通气2.2妥善固定气管插管2.2.1一般处理患者自手术室转入ICU,立即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检查气管插管并在特护单上记录插管距门齿深度,30m in内床边胸部摄片,了解气管插管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床旁肺部超声评分对新生儿氧合能力的评估价值,研究其在预测肺表面活性物质需求管理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78例呼吸窘迫且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新生儿,根据出生时胎龄分为孕周≤37周组患儿85例和孕周37周组患儿93例,分析肺部超声评分与氧合状态的相关性,以及其在预测新生儿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需求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178例患儿床旁肺部评分中位数为16分,肺部超声评分与平均气道压(MAP)水平呈正相关(r=0.429,P0.01);孕周37周组与≤37周组比较,除肺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氧动脉分压与吸入氧浓度比值(Pa O2/Fi 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氧合指数及动脉血氧与肺泡气氧分压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肺部超声评分与Pa O2/Fi 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氧合指数及动脉血氧与肺泡气氧分压比值均相关(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肺部超声评分预测孕周37周患儿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临界值为12分,曲线下面积为0.793,敏感性为84.7%,特异性为57.8%;预测孕周≤37周患儿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临界值为15分,曲线下面积为0.931,敏感性为99.7%,特异性为62.8%。结论肺部超声评分与新生儿的氧合状态呈正相关;与孕周37周相比,其可以更有效地预测孕周≤37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早产儿的常见疾病,也是早产儿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机械通气治疗NRDS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措施,而气管内吸痰又是一个重要的护理措施,其目的是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及时吸出,以维持人工气道的通畅,保证足够的通气和充分的气体交换,对维持通气功能,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等具有重要意义.开放式吸痰法每次吸痰过程中都需要将人工气道与呼吸机分离,中断机械通气并使病人气道与大气相通,同时吸痰管也需要暴露在大气中进行操作,使得肺容量大幅度减少出现肺泡塌陷,动脉血样饱和度降低等.而密闭式吸痰管由于没有中断呼吸机连接,没有中断机械通气,并且肺容量的保存没有出现肺泡萎陷,增加气体交换的面积,改善了吸痰时病人的氧合,对NRDS的气道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7年7月始将密闭式吸痰管常规用于机械通气的早产儿呼吸道管理中,有效减低了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高龄患者心脏术后的呼吸道护理是否得当是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关键。手术常在体外循环下进行,肺在无灌注下肺毛细血管损伤增加了通透性、肺泡的萎缩等,其结果使通气和灌注比例失调,肺的顺应性降低,增加了气道阻力和肺内分流。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呼吸道并发生症的发生率较高,处理不当可出现感染、窒息、粘膜损伤、肺不张、低氧血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胸腔穿刺对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涛  刘志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9):2019-2020
目的:探讨胸腔穿刺抽液对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对23例机械通气合并胸腔积液的患者进行胸腔穿刺,比较胸腔穿刺前及穿刺后12 h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血气指标的变化。结果:23例患者进行胸腔穿刺后心率下降,平均动脉压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胸腔穿刺后气道峰压(PIP)较低(0.260±0.013)VS(0.318±0.014)kPa(P0.05),肺顺应性相对较好(2.53±0.89)VS(2.00±0.57)L/kPa(P0.05),同时降低了呼吸机做功(2.83±0.35)VS(3.86±0.29)J/L。胸腔积液穿刺后动脉血氧分压、经皮血氧饱合度、氧合指数相对高于胸腔积液穿刺前,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腔穿刺抽液可以使机械通气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气体交换;降低气道峰压,增加肺顺应性,降低呼吸机做功,从而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及呼吸机依赖,增加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在机械通气后24h及以上发生的细菌性肺炎,称为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呼吸机相关肺炎是机械通气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国外文献报道VAP的发生率为14%~38%。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的患儿术前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改变,如肺淤血、肺水肿或肺动脉高压形成等,经过体外循环术后,又会加重肺功能的损害,因此,小儿先心病心内直视术后常规采用呼吸机治疗以维护心肺功能。且VAP是小儿先心病心内直视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为了提高小儿先心病心内直视术的成功率,探讨VAP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本文选择我院小儿心外科ICU1999年1月~2003年12月,小儿先心病心内直视术后机械通气在24h以上的210例患儿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王莹  马洁  米颖  郝世静 《天津护理》2012,20(6):400-401
目的:探讨咳痰机清理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效果。方法:对60例建立人工气道实施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应用咳痰机治疗,比较首次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气道峰压、气道平均压、咳嗽峰流速、潮气量、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及pH值。结果:应用咳痰机治疗后可以明显降低气道峰压、气道平均压、增加潮气量、提高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提高血氧饱和度(P<0.05),而咳嗽峰流速增加不明显(P>0.05)。结论:咳痰机可以有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改善机体氧合,是一种简单、无创、安全的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对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呼吸介入中的应用和在呼吸介入中各种呼吸支持方法的认识。方法分析1例右中间支气管重度狭窄合并严重呼吸功能衰竭的患者在体外膜氧合支持下经支气管镜气道内植入支架的治疗过程,并复习有关呼吸支持方式的相关文献。结果 50岁男性患者,诊断:(1)双侧支气管扩张并重症肺炎;(2)双上肺陈旧性肺结核、毁损肺;(3)左上肺切除术后;(4)肺心病(失代偿期);(5)Ⅱ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入院后经胸部CT及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右肺动脉干压迫右中间段支气管重度狭窄(直径约3 mm)。虽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并反复予支气管镜吸痰及右下叶局部冲洗,但由于气道狭窄分泌物引流不佳,肺部感染加重,肺功能进一步衰竭,拟行呼吸介入治疗,但期间机械通气吸入纯氧下仍不能维持有效氧合(氧合指数为58),遂建立体外循环通道,予静脉-静脉(V-V)ECMO支持,ECMO治疗第2天氧合功能改善,在ECMO支持下经支气管镜和C臂X线定位下于右中间支气管成功植入自膨胀金属支架,期间血氧饱和度(SpO2)为95%~99%,生命体征稳定,术后患者通气及氧合功能较前明显改善,第2天成功撤除ECMO,并逐步降低呼吸机支持力度,加强痰液引流...  相似文献   

17.
婴儿心内直视术后撤机困难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 2 0例心内直视术后撤机困难婴儿的临床观察 ,分析撤机困难的原因 ,主要有心功能不全 ,肺高压危象 ,严重肺部并发症 ,气道梗阻和呼吸机依赖。针对原因 ,采取严格掌握撤机指征 ,加强心功能支持和呼吸道管理 ,积极防治肺高压危象 ,防止气道梗阻 ,加强营养和呼吸肌功能锻练等护理措施 ,使 2 0例均顺利撤机 ,未造成不良后果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如何通过正确的呼吸机治疗和气道管理,提高术后的成功率.方法 通过呼吸参数的设置、机械通气期间的监测和呼吸道管理,及时调节呼吸机参数,掌握吸痰及拔除气管插管的时机及撤机后加强术后管理.结果 本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为4 h至5 d,平均15.6±12.4~15.2 h.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为12.3%,死亡6例,其中5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死于心律失常.结论 加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患者呼吸机治疗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VAP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机械通气是临床上抢救呼吸衰竭患者的常用方法。但是持续机械通气易发生与呼吸机相关的感染并发症。通过对30例老年病人持续使用呼吸机的观察,对发生感染进行了原因分析,其目的是找出引起感染的原因,加强老年危重患者的呼吸道管理,有效维持肺的通气功能,预防肺部并发症,保证呼吸机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低体重婴幼儿心脏直视术后的呼吸监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预防低体重婴幼儿心脏直视术后的呼吸道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 对42例低体重婴幼儿心脏直视术后呼吸道的监护,通过加强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期间的护理,合理使用呼吸机,正确气管内吸痰,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对肺部并发症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掌握拔管指征,并做好拔管后的呼吸道护理。结果 42例均一次成功脱管,除2例因重度低心排综合征及1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死亡外,无一例发生肺部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 低体重婴幼儿心脏直视术后加强呼吸监护,特别是气管插管期间的呼吸道护理,是预防肺部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