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工治未病     
詹洪春 《中国医药导报》2008,5(5):I0001-I0001
“中医是有很大学问的,我打算退休后研究中医药,现在正在学习《黄帝内经》……”2008年1月24日上午,出席2008年全国中医工作会议的吴仪副总理,借此机会向与会者“道别”之后,说出了这番话。  相似文献   

2.
3.
中医的“上工治未病”之说确实高明。聪明人应当是“治未病”,而不是“治已病”。许多病,特别是致命性疾病,当其发生在人身上的时候,治疗已显得晚了一步。当晚期癌症在人身上已扩散的时候,再高明的医生也无能为力。作为一个理智的现代人,应当在头脑中树立“治未病”的理念,防患于未然,在疾病出现之前,先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强健自己的体魄,使疾病无法近身。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什么是“治未病”,为什么要治未病以及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性,从中分辨出什么是“上工”、“中工”及“下工”。强调养生的重要性,人们要防病于未然,医生要早期发现疾病并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5.
何谓“未病” 什么是“未病”?这一概念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概括理解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层含义,即: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相似文献   

6.
谈中医学“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治未病”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实,中医学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系统的“治未病”思想。成书于秦汉时期的《皇帝内经》大声呼吁“治未病”,并且有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对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医案评析文献进行了研究,认为"治未病"重在脾胃是岭南名医的重要学术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未病先防,顾护脾胃;既病防变,补养脾胃;病瘥防复,调养脾胃。  相似文献   

8.
亚健康又称第三状态、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等。是指一些身心上的不适应感,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一时难以明确临床病理意义的“症”,如疲劳、失眠、忧郁、头痛等;因衰老,重病、慢性病的恢复期,而表现为虚弱及不适。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患者有多种异常表现和体验,而通过常规的物理、化学检查方法不能检出阳性结果,难以做出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逆针灸是“治未病”的重要手段,指在机体未病或发病之前预先运用针灸干预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现代研究表明,逆针灸对机体脂质代谢有明显的正性干预作用,而脂质代谢与中枢神经系统(CNS)尤其是位于下丘脑的食欲调节中枢密切相关。其调控作用的发挥是多信号、多通路的复杂过程,外围信号提供的关于摄食的信息经过大脑的集成反应以及与能量稳态相关的神经肽途径,来达到调控脂质代谢的作用。口水代谢通路是脂质代谢的重要通路,研究证明唾液内含有多种神经肽,其中许多与摄食、脂质能量代谢密切相关,而这些神经肽的相关受体,广泛分布在唾液腺或支配唾液腺的神经中。故此,本文从神经肽-口水代谢通路-食欲调节中枢轴角度探讨逆针灸对脂质代谢双向调控的机制,以期对防治脂质代谢紊乱相关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哮喘发病有明显体质差异,而辨体论治是防治哮喘的关键。应用"治未病"思想,在"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两个阶段进行干预,可以预防哮喘发病,减少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总结孟如教授基于"治未病"思想治疗尿血的临床辨证思维及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临床跟诊及阅读医案,分析总结孟如教授治疗尿血的辨证方法及具体遣方用药。结果 孟如教授认为尿血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大多因火而起,亦有气虚不摄,血瘀贯穿始终,其不离实、虚两端”。治疗中AB方交替服用,既增强疗效,又可减少西药副作用。结论 在中医辨治尿血过程中运用“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临证施治,可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的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适应自然,调和阴阳;调摄精神,怡情养性;适量运动,增强体质;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择时用药,防患未然是未病先防的重要措施;既病之后则当务之急是早期诊治,救于萌芽;疾病深入,控制传变;瘥后调养,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的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适应自然,调和阴阳;调摄精神,怡情养性;适量运动,增强体质;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择时用药,防患未然是未病先防的重要措施;既病之后则当务之急是早期诊治,救于萌芽;疾病深入,控制传变;瘥后调养,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治未病”是从人体内在抗病能力的调动和对人体外界致病因素的防范,通过对中医典籍中有关“预防学”内容阐述,提出:适四时之变化,精神修养,节饮食,慎起居,锻炼体魄,讲究卫生等方面,是“治未病”的主要内容。归纳了养生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浅谈“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治未病”帅在芬(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南昌330006)关键词治未病治疗法则探讨《金匮》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第一篇,从整体观点出发,根据脏腑之间,有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因而提出“治未病”的论点。所谓“治未病”,即未病前...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儿童性早熟发病率明显增加,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小儿内分泌疾病之一。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上海地区儿童性早熟的患病率约为1000/10万。浙江沿海地区儿童性早熟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坐月子"的习俗流传至今有其特殊的价值,作者认为中国特色"坐月子"是对"治未病"理论的实践和应用。主要从中医学的"治未病"理论角度对中国特色"坐月子"分析和总结,从而有利于中国特色"坐月子"更科学地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内经》中提出的“未治病”思想包括: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等5方面内容,既包括健康状态的养生保健,也包括偏离健康还未患病时的及时诊治,还有疾病的防传、防变以及缓解期的救治。“治未病”是我们的先贤为了生存在与外界环境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出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运用"治未病"思想治疗痹病的临证思路。[方法]收集学习朱老治疗痹病的病案,并查阅相关著作和文献,结合朱老对于痹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研究其临床常用药物和诊治思路,从痹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角度进行阐述,并附医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关于痹病的治疗,朱老注重治病求本,临证时将辨病与辨证紧密结合。在病发之前见微知著,注重避邪扶正,巧用引经药,并将患者临床表现的高危可疑因素与现代医学理化检查指标相结合,做到未病先防;痹病发生之时,针对其病因病机,有效控制风、寒、湿、热、燥、瘀之痹的发展和传变,并遵循脏腑辨治的特点,顺应各脏腑的特点杂合以治,有效遏制五脏痹的进展;在痹病发生后期,用益肾蠲痹丸、蝎蚣胶囊等,将"从肾论治"和"善用虫药"的思维充分发挥,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所举医案患者辨为浊瘀痹,以泄浊化瘀、调益脾肾、蠲痹通络为法,注重祛湿通络药与其他药物的灵活运用,经治后患者多年痼疾告愈。[结论]朱老在痹病的治疗中善于运用"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未病状态加强防护,已病状态注重病症统筹、标本兼顾,根据各阶段的致病特点分别加以辨证施治,其临证思路值得继承和推广,用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的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未病的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预防方面,主要针对健康及亚健康人群,预防疾病的发生,使机体恢复至健康状态;治疗方面,治未病思想体现在诊疗全过程,首先是提倡疾病的早期治疗,即所谓“上工治其萌芽”;康复养生方面,强调疾病治愈或缓解后,要继续综合辨治,采取适当的调养方法及干预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保持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