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卵巢幼年型颗粒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幼年型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幼年型颗粒细胞瘤进行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2例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卵圆形或短梭形,胞质淡染,部分空泡状,成巢分布,呈多结节样生长,与周围卵巢组织有明显分界,局部区域有黏液样变性,血管丰富,部分细胞生长活跃,核分裂易见(5~7个/HPF),核沟不明显,未见Call-Exner小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ER、PR、Vimentin和α-inhibit阳性,Ki-67增殖指数25%~40%不等。结论:卵巢幼年型颗粒细胞瘤是一种少见肿瘤,易与其他肿瘤混淆导致误诊,其临床病理特点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2例卵巢Sertoli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手术切除的2例卵巢Sertoli细胞瘤的临床特征、组织学特点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病例1,女性,54岁,超声检查发现左附件区12.5 cm×10.9 cm×10.3 cm囊实混合性肿物。病例2,女性,22岁,超声检查示右卵巢5.5 cm×4.5 cm×4.0 cm肿物。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片状、条索状、中空和实性小管状结构,瘤细胞圆形、卵圆形或梭形,胞质丰富淡染,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像罕见,未见Leydig细胞。免疫组化示α-inhibin、WT1阳性,CR、CK灶状阳性,CD99、EMA、Syn、CgA阴性。2例患者随访时间分别为22个月及19个月,一般状态良好,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 卵巢Sertoli细胞瘤罕见,通常为良性生物学行为,结合临床病史、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染色可做出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卵巢幼年型粒层细胞瘤(juvenile granulosa cell tumor, JGCT)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本院诊治的8例JGC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并进行随访获知其预后情况.结果 8例JGCT患者发病年龄6~21岁,平均15.1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包块、腹水及女性假性性早熟.巨检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光镜下肿瘤细胞呈实性巢状,片状弥漫性排列,部分可排列成多个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的滤泡,少数可形成巨滤泡结构,有的滤泡腔内还可见均质红染物质.瘤细胞呈圆形、多边形,中等大小或较大,胞质丰富,空淡或微嗜酸性,核圆形,染色质均质状,无明显核沟,有一定异型性,可见核分裂象.免疫表型:瘤细胞均表达inhibin-α、CD99、vimentin,部分病例Melan-A、calretinin、S-100阳性,瘤细胞不表达CKpan、EMA、PLAP、Syn和CgA.结论 JGCT非常少见,属于低度恶性肿瘤,预后较好.确诊依赖于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标记.病理诊断时要与卵巢的成人型粒层细胞瘤、高钙血症型小细胞癌、类癌、无性细胞瘤等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卵巢幼年型粒层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诊断标准、特殊形态及预后因素等.方法 对7例幼年型粒层细胞瘤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组织切片进行形态观察,对其中6例行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染色.6例进行了随访.结果 7例幼年型粒层细胞瘤的平均年龄为24岁(6~53岁).5例有性激素紊乱的临床表现,2例以腹胀及腹痛为主要症状.除1例(例2)行全子宫和双附件切除,其余6例均为一侧附件切除.5例Ⅰ A期,2例Ⅰ C期.6例随访病例中除1例(例1)术后1年余死于肿瘤转移,其余5例健在,随访时间平均4.3年(1~10年).肿瘤最大径7~20 cm(平均13.4 cm),4例囊实性,2例单房囊性,1例实性.镜下全部为弥漫生长和不典型滤泡样结构,未见Call-Exner小体.肿瘤细胞核小、较圆、深染,极少见核沟,3例重度异形,1例中度,3例轻度.1例(例2)小灶有成年型粒层细胞瘤特征.5例核分裂象>5/10 HPF,2例核分裂象不易见.6例CK(AE1/AE3)阴性、波形蛋白强阳性;1例α-抑制素阳性;4例CD99阳性、Calretinin阴性.结论 幼年型粒层细胞瘤以不典型滤泡样结构而非Call-Exner小体为结构特点,以核小、圆形、深染而无核沟为主要细胞学特点,以大多数CK阴性和波形蛋白阳性为特殊免疫表型,兼以有少量成年型粒层细胞肿瘤结构及单房囊性肿瘤为其特殊形态.肿瘤破裂可能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核异形、核分裂象多见及肿瘤体积大并不能提示肿瘤具有恶性潜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发生于脊髓的黑色素细胞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等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52岁,右侧肢体活动不灵活9个月。MRI示颈3、4椎体水平见一软圆形界限清楚肿块,大小约3.7 cm ×0.8 cm ×1.3 cm。镜检示肿瘤细胞排列呈巢团状、漩涡状及束状;瘤细胞呈软圆形或梭形,部分细胞呈上皮样,大部分细胞质内见多量黑色素颗粒;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无核分裂像。免疫组织化学Vimentin、HMB45、S-100、Melan-A均为阳性,Ki67指数5%~10%;其余Ckpan、EMA、GFAP、CD34、SMA、Desmin和P53均为阴性。结论:黑色素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中间型肿瘤,临床上易与弥漫性黑色素细胞增多症和黑色素瘤病、恶性黑色素瘤以及伴有黑色素分化的其他肿瘤混淆。其诊断主要靠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影像学及电镜检查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主要依靠肿块切除,必要时可局部放疗,术后随访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具有内分泌功能的卵巢肿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具有内分泌功能的卵巢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本院临床表现有内分泌功能并经手术治疗的24例卵巢肿瘤进行临床内分泌表现、组织学类型分析,并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染色,抗体为AE1/AE3、上皮膜抗原(EMA)、α-抑制素、Calretini、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结果 (1)临床内分泌的表现主要为性激素异常, 在幼女或绝经后妇女均有较明显的症状和体征,而在生育年龄妇女则表现的较为隐匿和复杂.(2)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主要为卵巢性索-间质肿瘤卵巢型13例(颗粒细胞瘤8例,泡膜纤维瘤2例,硬化性间质瘤3例),睾丸型7例(支持细胞瘤1例,支持- Leydig细胞瘤5例,Leydig细胞瘤1例),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2例;这类肿瘤11例直径<5 cm,4例较大或巨大,最大直径达18 cm;切面多为灰粉黄色,实性或囊实性.另外2例为原发上皮性肿瘤,直径分别为12 cm和14 cm.(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卵巢性索-间质肿瘤α-抑制素全部(22/22)和Calretini绝大多数(18/22)呈阳性表达,组织形态分化好的区域表达强于分化差的区域;2例上皮性肿瘤的间质黄素化细胞也呈阳性表达.SMA在5例泡膜纤维瘤和硬化性间质瘤均呈强阳性表达,部分(3/8)颗粒细胞瘤呈弱阳性表达.部分(6/22)性索-间质肿瘤AE1/AE3阳性表达,但EMA均为阴性.结论具有内分泌功能的卵巢肿瘤多数临床表现为性激素的异常,临床表现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不完全一致.其组织学类型主要为性索-间质肿瘤.非性索-间质性卵巢肿瘤也可表现为性激素异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协助诊断,并用于与上皮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子宫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进行常规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因体检发现盆腔包块就诊,B超示:子宫形态欠规则,于左侧卵巢及宫颈前方可见一实性低回声团块,边界清,范围79mm×48mm×57mm,CDF1:团块内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并可测及低阻动脉频谱,R1为0.48。眼观:灰黑色肿物1个,9.5cm×6cm×4.5cm,包膜完整,切面实性,质软,呈一致性暗黑色。镜下:肿瘤细胞呈巢状弥漫分布,见多数淋巴管内瘤栓,瘤细胞体积大,形态多样,宽胞质,一类胞质红染颗粒状,组织细胞样细胞,另一类胞质透亮呈上皮样细胞,细胞内可见棕色颗粒,核大、核膜清晰,可见多核,核内假包涵体。免疫组化:HMB45(++),Melan-A(+),CKpan(灶性+),Ki-67增殖指数3%,SMA肿瘤周围组织(+)肿瘤细胞(-),S-100、Bcl-2、p53、vimentin、desmin均(-),。结论子宫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十分少见,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与原发或转移性未分化癌、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大细胞性淋巴瘤、横纹肌肉瘤、PEComa、无性细胞瘤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病理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14例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总结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4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14~63岁,平均年龄46.7岁。肿瘤最大径从0.2~8 cm不等,平均最大径2.5 cm。以排尿后头痛、心悸、血压升高为临床主要症状。镜下可见较一致的多边形或圆形上皮样肿瘤细胞,排列成条索、巢团及片状结构,形成典型的zellballen细胞巢,无包膜,在膀胱壁中浸润性生长;肿瘤间质富含薄壁血管,大部分血管呈血窦状、无显著扩张;大部分细胞较一致,散在少数胞体形状不规则、核大深染的瘤细胞,部分胞浆略嗜碱性,核分裂罕见,瘤巢周边见散在梭形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CgA、Syn阳性,增殖指数Ki-67阳性1%~10%不等,瘤巢周边梭形细胞S-100阳性;瘤细胞AE1/AE3阴性。9例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物切除,其中4例复发。5例采用膀胱部分切除术,其中2例复发。结论:膀胱嗜铬细胞瘤是发生于膀胱的罕见肿瘤,需要依赖组织形态与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与其它膀胱肿瘤进行鉴别诊断;单纯肿瘤切除容易局部复发,引起转移的恶性病例少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卵巢原发性类癌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方法总结6例原发性卵巢类癌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发病年龄28~54岁,多以发现盆腔肿块就诊,B超示囊实性占位而入院治疗。查肿瘤指标CEA、CA199、CA125未见明显升高。肿瘤发生于卵巢左、右侧各3例。组织学类型:梁状型3例,甲状腺肿型2例,岛状型1例。卵巢类癌常合并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结论卵巢原发性类癌为罕见的恶性肿瘤,具有低度恶性,预后良好。肿瘤转移虽少见但可晚期复发,故需长期随访。肿瘤体积较小时,需充分取材以避免漏诊。诊断时需与卵巢颗粒细胞瘤、Sertoli细胞瘤、恶性卵巢甲状腺肿、转移性类癌、卵巢甲状腺肿、Brenner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卵巢颗粒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对我院2003年3月~2008年3月收治30例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切片病理检查证实。结果本组30例术后5年生存率为93.3%(28/30)。结论卵巢颗粒细胞瘤是低度恶性的卵巢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肿瘤大小等因素均影响预后,有远期复发可能,要终身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卵巢室管膜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卵巢复发性、播散性室管膜瘤进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42岁,体检发现左侧附件肿物6个月余入院。术中探查:盆腔及腹腔的腹膜表面散在结节状肿物种植,直径0.2~3 cm,子宫、双侧输卵管与盆壁粘连致密。镜检:肿瘤细胞丰富,细胞大小较一致,围绕血管,胞质突起朝向血管呈放射状,形成假菊形团样结构。免疫表型:GFAP、S-100、EMA、CK、vimentin、ER、PR阳性;病理诊断:原发性、复发性卵巢室管膜瘤。结论卵巢室管膜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应该与卵巢上皮来源肿瘤、颗粒细胞瘤、未成熟畸胎瘤及神经内分泌癌相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卵巢Brenner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良性Brenner瘤、1例交界性Brenner瘤、4例恶性Brenner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9例良性Brenner瘤特征是移行细胞型细胞组成的实性或囊性细胞巢,位于纤维瘤样间质内,囊腔内衬移行细胞型细胞、纤毛细胞、黏液细胞、立方细胞或扁平细胞,细胞无异型,细胞核卵圆形,核仁小而明显,部分有明显核沟。1例交界性Brenner瘤与良性Brenner瘤形态相近,但上皮细胞增殖程度超过良性Brenner瘤,细胞巢大小不一,层次增多,细胞轻度异型,但无间质浸润。4例恶性Brenner瘤有明显的间质浸润,并可见良性或交界性Brenner瘤成分。肿瘤细胞明显异型,核大深染,核分裂象易见,其中1例肿瘤累及输卵管和大网膜。免疫表型:14例肿瘤中CK7、p63均呈阳性,GATA-3阳性但部分低分化肿瘤区域失表达,CK20、Pax-8、WT-1均呈阴性,但黏液上皮化生区CK20呈阳性,Ki-67增殖指数恶性浸润区为20%~70%,交界性为3%,良性3%。结论卵巢Brenner肿瘤属于少见的卵巢上皮源性肿瘤,确诊需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异型程度和有无间质浸润是良恶性Brenner瘤的鉴别关键。诊断恶性Brenner瘤必须有良性或交界性Brenner成分,与卵巢其他肿瘤的鉴别需结合临床病史、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直肠杯状细胞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16年5月及2022年1月北京医院病理科2例直肠杯状细胞腺癌的患者资料、病理诊断及预后信息, 分析直肠原发杯状细胞腺癌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其分子改变。结果例1女, 72岁;例2男, 67岁。手术切除后均诊断为杯状细胞腺癌, 例1肿瘤位于直肠距肛门5 cm, 大小2.5 cm×2.0 cm×1.3 cm, 带粗蒂;例2肿瘤位于直肠距肛门7 cm后壁, 肿瘤大小1.0 cm×0.8 cm×0.7 cm。镜下见肿瘤在直肠内浸润性生长, 2例中可见杯状或印戒样肿瘤细胞。杯状细胞呈柱状, 细胞质透亮, 核位于基底部, 核异型不明显;印戒样细胞圆形或椭圆形, 细胞质内富含黏液, 核深染, 月牙形。瘤巢呈腺管样、小巢状、菊形团样、小梁状、筛状或片状结构。2例杯状细胞腺癌肿瘤细胞均表达细胞角蛋白(CK)20、CDX2、突触素, 嗜铬粒素A和CD56;HER2免疫组织化学2例均阴性, 错配修复蛋白2例MLH1、MSH2、MSH6和PMS2肿瘤细胞均显示未缺失。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基因检测结果发现2例直肠原发杯状细胞腺癌均示APC、p53...  相似文献   

14.
卵巢环状小管性索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卵巢环状小管性索瘤良恶性区别的标准。方法:对6例卵巢环状小管性素瘤,良性4例,恶性2例,进行临床病理观察,AgNOR计数及术后随访。结果:恶性者瘤细胞在轻至中度异型性,且见到分裂象,单纯性和复合性小管减少,伴有梁状或弥漫性颗粒细胞瘤样成分。临床随访转移在术后5年以上。结论:此瘤是一种真性肿瘤,可分为单纯型、颗粒细胞为主型和支持细胞为主型,提出了恶性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5.
颗粒细胞瘤1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颗粒细胞瘤的组织起源及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5例颗粒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及组织学形态特征,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其免疫表型。结果良性颗粒细胞瘤13例,恶性颗粒细胞瘤2例。男性5例,女性10例,年龄19~69岁,平均年龄41·6岁,2例恶性颗粒细胞瘤年龄分别为67岁和69岁。良性颗粒细胞瘤直径0·4~5·3cm,平均2·3cm,2例恶性颗粒细胞瘤直径分别为6和14cm。均为单发病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真皮、皮下或黏膜下孤立性无痛性结节,分别位于腰部3例、腋下、胸壁各2例,乳腺、上臂、子宫、肛周、声带、食管、结肠、舌部各1例。病理组织学上,良性颗粒细胞瘤的肿瘤细胞通常有比较丰富的嗜酸性颗粒状胞质和小而深染的胞核,而恶性颗粒细胞瘤的肿瘤细胞中可见带有明显核仁的空泡状核,细胞核明显异型及部分细胞呈梭形。免疫组化示神经标记物NSE、S-100蛋白强阳性,表达溶菌酶的标记物CD68也强阳性,而表达平滑肌和横纹肌的标记物SMA、MG均阴性。结论颗粒细胞瘤为来源于雪旺细胞的肿瘤,恶性者少见,大多发生在年龄大的患者,且肿瘤体积比较大。  相似文献   

16.
卵巢黏液性囊性肿瘤伴实性附壁结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卵巢黏液性囊性肿瘤伴实性附壁结节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2例卵巢黏液性囊性肿瘤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文献。结果:1例卵巢黏液性交界性乳头状囊腺瘤伴实性附壁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结节,结节内瘤细胞呈多形性。1例卵巢黏液性囊腺瘤伴实性附壁间变性癌结节;间变性癌结节内瘤细胞体积较大,胞质丰富,嗜酸,少数胞质透明,排列呈巢或索状;免疫表型:EMA和cytokeratin阳性。恶纤组结节中肿瘤细胞AACT和vimentin阳性。结论:免疫组化有助于卵巢黏液性囊性肿瘤伴实性附壁结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与嗜铬细胞瘤的临床鉴别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与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5北京协和医院14例节细胞神经瘤及32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节细胞神经瘤组男8例,女6例;年龄16~63岁;肿瘤直径2·5~15cm。嗜铬细胞瘤组男14例,女18例;年龄19~74岁;肿瘤直径2~16cm。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切除肿瘤并经病理证实。结果节细胞神经瘤患者多无临床症状,查体时偶然发现肾上腺区占位;CT多表现为形态规则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光滑,质地均一,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24h尿儿茶酚胺在正常水平;131I-MIBG检测大部分阴性。嗜铬细胞瘤患者就诊时多有典型的阵发或持续性高血压症状;CT表现多为形态欠规则的实性、囊实性或单纯囊性占位,密度不均,增强后呈不规则明显强化;嗜铬细胞瘤内分泌功能活跃,24h尿儿茶酚胺检查显著升高;131I-MIBG检测大部分呈阳性,浓聚区域与占位病变位置相同。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与嗜铬细胞瘤在临床表现、影像学、内分泌检查和131I-MIBG等均有显著差异。通过仔细询问病史,正确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术前基本能鉴别诊断。行开放或腹腔镜手术切除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松果体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8例松果体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特点和免疫表型变化,按WHO(2007)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进行组织学分型。结果患者年龄30~54岁,平均42.1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视力下降。组织学以肿瘤组织被富含血管的结缔组织分隔成小叶状为特征。肿瘤细胞中等密度,小至中等大小,质嗜伊红染,核圆或椭圆,染色质细,并见松果体细胞瘤性菊形团结构。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表达Syn和NSE,而GFAP呈灶性表达或阴性。Ki-67增殖细胞指数为1%~2%。结论松果体细胞瘤极少见,病理诊断主要依据于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但需要与松果体母细胞瘤、中分化松果体实质细胞肿瘤、生殖细胞瘤和松果体区乳头状瘤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房囊性肾细胞癌( 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MCRCC)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复习32例MCRCC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结合随访资料评价其预后。结果32例中13例位于左肾,18例位于右肾,1例双肾;肿瘤平均最大径4.6 cm(1.0~8.0 cm);男女比为2.2:1。11例行根治性肾全切术,2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肿瘤均为多房囊性,缺少实体成分,囊壁内衬单层(偶为多层或小乳头状)胞质透明或淡粉染、Fuhrman核1级的瘤细胞,腔面富于薄壁血管。瘤细胞表达CK(32/32)、CK7(25/32)、EMA(32/32)、CD10(23/32)、vimentin(20/32),均不表达CD68。术后随访5~140个月,均未见复发和转移,无肿瘤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MCRCC的瘤细胞核级低、无实性瘤巢;囊壁腔面衬覆胞质透亮或淡粉染细胞伴丰富薄壁血管是诊断线索,免疫表型有助于诊断,患者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成人卵巢原发Wilms瘤合并畸胎瘤成分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方法 观察成人卵巢原发Wilms瘤合并畸胎瘤成分的临床特点,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WT1、PAX8、CKpan、desmin、S-100、Ki-67等的表达,分析Wilms瘤及畸胎瘤成分治疗的敏感性,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右侧卵巢大小8 cm×8 cm×7 cm,包膜较脆伴破裂。肿瘤由胚芽、上皮及间叶3种成分组成,以未分化胚芽为主,见幼稚小管及分化型腺管,局灶间质呈横纹肌形态。胚芽成分强表达WT1,而分化型上皮和间质成分均不表达。上皮表达CKpan及PAX8,横纹肌分化细胞表达desmin,软骨成分表达S-100。胚芽成分Ki-67增殖指数约60%。患者术后6、9、12个月CT示盆腹腔多发结节,右下腹壁和脐旁结节。病理诊断为转移性Wilms瘤,以胚芽成分为主;术后辅以化疗(顺铂+依托泊苷+博来霉素,长春新碱+更生霉素+环磷酰胺)。结论 成人卵巢原发Wilms瘤发生率极低,合并畸胎瘤成分的病例诊断具有复杂性及挑战性,需明确各成分占比,指导临床精准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