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的意义。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予以早期微量喂养,对照组早期单纯以静脉营养,待出现吸吮反射后再予人工喂养。结果观察组在胎便排出、喂养耐受、向肠道营养过渡及体重恢复增长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正确开展早期微量喂养有助于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的意义。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予以早期微量喂养,对照组早期单纯以静脉营养,待出现吸吮反射后再予人工喂养。结果观察组在胎便排出、喂养耐受、向肠道营养过渡及体重恢复增长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正确开展早期微量喂养有助于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3.
金雪花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8):1275-1276
<正>随着新生儿抢救技术逐年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呈上升趋势,但我国早产儿发生率无明显减少,据统计约5%~10%〔1〕。由于早产儿其胃肠功能不成熟,吸吮能力弱,吞咽功能、排空能力、消化、吸收功能差,易造成喂养困难。微量喂养可刺激胃肠道激素分泌,促进胃肠道发育,加速胃肠道功能成熟,可加速向足量间断吸吮喂养转换,尽早形成代谢的独立性〔2〕。该研究对78例早产儿行早期微量喂养取得了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早期微量肠内喂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早期微量肠内喂养在早产儿营养支持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将5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给予早期微量肠内喂养联合肠道外营养,对照组26例给予肠道外营养.对比观察两组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体重增长情况、住院时间,以及喂养不耐受、胆汁淤积、血糖与血脂异常等合并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达全肠道喂养时间(12.81±4.62d)、住院时间(18.6±5.7d)比对照组全肠道喂养时间(17.67±6.30d)、住院时间(26.9±4.2d)明显缩短,观察组的低血糖(15.4%)、高血脂(7.7%)、胆汁淤积(19.2%)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低血糖(42.3%)、高血脂(30.8%)、胆汁淤积(61.5%).结论 早期胃肠道微量喂养可以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发生,而且能使早产儿更快的过渡至全肠道喂养,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及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青萍  许卫东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0):4260-4261
为了观察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对48例早产儿中28例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另外20例给予单纯经胃肠内喂养。观察两组体重变化、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血生化的变化。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符合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诊断标准〔1〕,系我院2004年5月~2006年1月我科新生儿病房住院患儿。治疗组28例,男18例,女10例,胎龄(31.9±2.01)周,出生体重(1601.25±260.87)g;对照组20例,男9例,女11例,胎龄(32.4±1.93)周,出生体重(1580.32±280.27)g。除外消化道畸形,窒息及心肺疾患儿。治疗组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  相似文献   

6.
鼻胃管微量喂养是帮助高危新生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尽早过渡到经口喂养,提高治疗成功率的有效措施。我院近年采用早期间歇性鼻胃管微量喂养对早产儿加强营养支持.从而提高了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治愈率。现将2001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早产儿中采用鼻胃管微量喂养的病例44例进行分析,以总结早产儿鼻胃管喂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治疗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微量喂养对早产儿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应用微量喂养的方法对142例小早产儿喂养后,观察其并发症、死亡率及体重增长情况、排正常大便情况,与对照组对比.结果呼吸系统并发症,治疗组为呼吸暂停51例,对照组呼吸暂停68例,x2=3.76,P>0.05.消化系统并发症,治疗组为NEC14例,对照组NEC12例,x2=0.2,P>0.05.排正常大便时间,治疗组为平均4.65±0.28d,对照组平均5.15±1.35d,P<0.01.死亡例数,治疗组为死亡10例,对照组死亡21例,x2=4.2,P<0.05.体重增长情况,治疗组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天数为7.75±1.2 d,对照组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天数为10.25±0.97d,P<0.01.结论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微量喂养并不能增加早产儿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并发症,相反微量喂养可提高早产儿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产儿母乳喂养对早产儿的影响方法以我院早产儿母亲为对象,对其进行喂养指导及相关知识宣教结论母乳喂养后的早产儿,机体抵抗力得到增加,从而减少了各种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钟燕 《中国保健》2008,16(9):342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胃肠功能及体重增长的影响.方法:将43例早产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采取经口饲管早期微量间断喂养,对照组给予经口饲管早期间断足量喂养,比较两组患儿喂养并发症及体重增长情况.结果:观察组喂养并发症较对照组减少,体重增长较对照组理想.结论:早期微量间断喂养能减少胃肠道喂养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早产儿体重增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方法:2003年1月-2006年12月出生〈12h,住院时间≥10d的早产儿观察组(52例),对照组(42例)。记录早期体重下降、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生理性黄疸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喂养不耐受情况、达全肠道喂养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微量喂养有助于胃肠道组织结构的完整扣消化功能的成熟;减少喂养不耐受;减少生理性体重下降及光疗机会;减少低血糖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微量胃肠喂养联合肠外营养在早产儿中的应用进行评价和观察.方法将40例胎龄为26~34周,体重为1238~2080g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为20例,分别叫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早期的微量胃肠喂养联合肠外营养,对照组给与常规喂养.监测和观察两组患者的喂养时间、胎粪排尽时间、喂养的耐受程度、体重增长情况.结果观察和对照组相比较,喂养时间、胎粪排尽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明显缩短,喂养的耐受性明显增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量胃肠联合肠外营养,可减少喂养并发症的发生,使喂养不耐受得到改善,同时促进早产儿肠道的成熟.  相似文献   

12.
早产儿喂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产儿的喂养是个困难的问题。因为不能很好地把握他们对营养的实际需要,对如何能迅速地提供适合的营养而又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存在着不同意见。发达国家对早产儿实施了近20年的静脉营养,通过临床实践及研究后指出:不应单一依赖静脉营养,早期经口喂养可改善早产儿的营养及预后。本文以胃肠喂养为重点,综述近年来早产儿喂养的研究进展。1 早产儿喂养现况早产儿的糖原、脂肪及蛋白质库存少,能量贮存极为有限。在外界不供给热能的情况下,体重1kg的早产儿其能量贮存仅供其生存4小时,体重2kg的早产儿其贮存的能量仅能维持…  相似文献   

13.
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治疗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量喂养对早产儿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应用微量喂养的方法对142例小早产儿喂养后,观察其并发症、死亡率及体重增长情况、排正常大便情况,与对照组对比。结果:呼吸系统并发症,治疗组为呼吸暂停51例,对照组呼吸暂停68例,x2=3.76,P>0.05。消化系统并发症,治疗组为NEC14例,对照组NEC12例,x2=0.2,P>0.05。排正常大便时间,治疗组为平均4.65±0.28d,对照组平均5.15±1.35d,P<0.01。死亡例数,治疗组为死亡10例,对照组死亡21例,x2=4.2,P<0.05。体重增长情况,治疗组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天数为7.75±1.2 d,对照组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天数为10.25±0.97d,P<0.01。结论: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微量喂养并不能增加早产儿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并发症,相反微量喂养可提高早产儿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喂养的方法。方法:选择≤33W早产儿33例,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分别采用早期低热卡喂养和传统喂养法,观察婴儿开奶时间、鼻饲过渡到乳头喂养时间、胎便排空时间、体重恢复时间等。结果:两组婴儿在以上四项观察结果中均有明显差异,甲组明显优于乙组。甲组经口喂养量递增速度快于乙组,静脉补液量及持续时间少于乙组,热卡供应高于乙组。结论:早期低卡喂养利于早产儿胃肠功能成熟,利于生后适应性过渡及营养供给。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早期喂养加腹部按摩预防极低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早产儿极低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按随机数字法分至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以早期微量喂养联合腹部按摩治疗,对照组患儿于出生1天后开始微量喂养,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及营养状况改善情况、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全胃肠喂养时间、胎粪排空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0.25±2.13)天、(10.46±1.33)天、(3.68±1.28)天、(35.64±13.55)天,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的(13.56±1.95)天、(14.52±1.61)天、(5.26±1.56)天、(51.45±16.69)天(P<0.05)。观察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20.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46.67%(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对照组为80.00%,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加腹部按摩可加快早产儿极低体重儿胃肠功能的恢复,并降低喂养不耐受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免疫系统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产儿因低出生体重等自身特点,易出现营养摄入不足而影响生长发育,是围生儿发病、死亡及远期患病的主要原因之一[1]。早产儿胃肠功能不成熟,常伴各种胃肠疾病和并发症致喂养困难,易发生呕吐、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2]。因此,尽快经口喂养,完成从肠外营养至肠内营养过渡,是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医学的进步使早产儿的存活率越来越高,但对于早产儿的喂养问题却有不同的争论。研究发现对早产儿早期开始肠道喂养,不会增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而且可以减少败血症的发病率,减少住院时间。母乳优于配方奶粉,间隔喂养较持续喂养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持续鼻饲输注喂养能否降低胎龄为25-28周的极早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病率。方法:将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本科孕龄25-28周的极早早产儿在生后24h内随机分配到早期持续鼻饲输注喂养组(简称持续喂养组,共29名)或早期间歇推注喂养组(简称间歇喂养组,共30名),观察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结果:持续喂养组婴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6.9%,间歇喂养组为5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065;95%CI(0.013,0.323);P=0.000]。结论:早期持续鼻饲输注喂养较早期间歇推注喂养更能降低胎龄25-28周的极早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20.
为了解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ve sucking,NNS)(胃管喂养的同时给予吸吮空的橡皮奶头)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及胃肠功能的影响,笔者对2002年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儿科、产科婴儿窜住院的42例早产儿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