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脊柱内固定翻修的原因和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柱内固定翻修手术的原因,寻求避免内固定失败或失效的对策.方法本组31例患者,男20例,女11例,年龄22~58岁,颈椎病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后钢板螺钉位置不佳、松动脱出4例,颈椎前路Cage松动或脱出1例,胸腰骶椎骨折内固定椎弓根螺钉位置不佳9例,松动或脱出3例,螺钉断裂3例,胸腰椎前路钢板松动2例,术后矫形丧失出现后凸畸形5例,腰椎BAK脱出2例.内植物选择不当2例.临床症状有畸形、局部疼痛、肢体疼痛麻木等.结果内固定选择不当或螺钉位置不佳等引起内固定失败和/或失效的为22例,占70.9%;内植物断裂4例,占12.9%,患者过早负重或外伤引起的5例,占16.1%.共18例更换内植物,其它13例调整内植物位置.术后随访6个月~3年8个月,平均2年3个月.翻修术后19例患者局部症状及肢体疼痛麻木等症状消失,X线片上显示内植物位置良好,原有畸形消失;2例吞咽困难获得改善,其它患者无不适主诉.结论技术性原因是造成翻修手术的首要原因,其次是应力遮挡.应加强脊柱外科领域的专业培训.  相似文献   

2.
胸腰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翻修的原因和预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胸腰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翻修的原因,寻找避免内固定失败或失败翻修的方法。方法 21例胸腰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螺钉松动5例、位置不佳8例、断裂6例和选择不当2例。临床症状有腰背部及下肢疼痛、麻木等。应用调整、更换、取出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灌注修复椎弓根螺钉等翻修方式。结果 21例患者中8例调整、2例PMMA灌注椎弓根、5例更换内固定、6例取出内固定。术后随访6~13个月,平均8.4个月。17例翻修术后患者术前的局部及下肢痛症状消失,X线检查显示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原有的畸形消失。结论 技术性原因(椎弓根螺钉位置不佳、松动、选择不当)共15例,占71.4%,是造成翻修手术的主要原因。严格掌握脊柱椎弓根螺钉的适应证,提高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准确率,是减少翻修术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胸腰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翻修的原因和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腰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翻修的原因 ,寻找避免内固定失败或失败翻修的方法。方法  2 1例胸腰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螺钉松动 5例、位置不佳 8例、断裂 6例和选择不当 2例。临床症状有腰背部及下肢疼痛、麻木等。应用调整、更换、取出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灌注修复椎弓根螺钉等翻修方式。结果  2 1例患者中 8例调整、 2例PMMA灌注椎弓根、 5例更换内固定、 6例取出内固定。术后随访 6~ 13个月 ,平均 8 4个月。 17例翻修术后患者术前的局部及下肢痛症状消失 ,X线检查显示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 ,原有的畸形消失。结论 技术性原因 (椎弓根螺钉位置不佳、松动、选择不当 )共 15例 ,占 71 4 % ,是造成翻修手术的主要原因。严格掌握脊柱椎弓根螺钉的适应证 ,提高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准确率 ,是减少翻修术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陆建华  张烽 《中国骨伤》2008,21(4):257-259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术后失效的原因、翻修对策及疗效。方法:8例腰椎滑脱术后失效翻修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42~71岁,平均54岁。其中椎弓根螺钉断裂6例,椎间融合器塌陷、椎弓根螺钉断裂1例,骨质疏松、内植物松动1例。临床症状有畸形、局部疼痛、下肢疼痛麻木等。翻修行后路减压、复位,椎体间、后外侧植骨,经椎弓根加粗和(或)加长螺钉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6~24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翻修术后患者原有症状基本缓解,手术总优良率87.5%。无术后感染并发症,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技术性原因是造成腰椎滑脱术后失效的主要原因。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加椎体间、后外侧植骨融合术不失为有效翻修方法之一,手术操作规范是翻修疗效满意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腰椎内固定翻修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腰椎内固定术后疗效不佳并需要进行翻修病例的常见原因、手术方式及术后疗效,寻求减少腰椎内固定失败和内固定翻修的有效措施。方法:从1994年1月~2003年10月,共收治因腰椎滑脱症,腰椎骨折、腰椎不稳症及多间隙椎管狭窄症等并行内固定治疗的患者645例,需行翻修术者50例,翻修率为7.75%。同期收治在外院行腰椎内固定术后失败而再行翻修术者10例。60例患者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为25~72岁,平均47.20岁。翻修原因:椎弓根螺钉位置不当并造成神经根刺激症状31例,椎弓根螺钉松动12例,椎弓根螺钉系统断裂7例,内固定相邻节段腰椎不稳7例,椎间隙撑开过大3例。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患肢放射性疼痛、麻木、肌力减弱等。翻修的手术方式有内固定取出、更换、调整以及椎体间植骨融合等。并对翻修术后的病例与同期行初次内固定手术者在腰腿痛症状缓解程度、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技术性因素(如内固定选择不当或位置不正确等)是造成腰椎内固定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内固定材料疲劳性断裂、术后患者腰椎生物力学改变、人体对金属捧异反应、术后过早进行腰部负重等也是翻修术的常见原因。翻修术后患者原有症状基本缓解,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翻修术疗效较初次内固定患者差。结论:严格掌握内固定的适应证、选用合适类型的内固定器材、术中规范操作、术后指导患者合理的腰部运动等是减少翻修的有效途径,腰椎内固定翻修只要处理得当,术后仍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椎弓根螺钉翻修术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分析椎弓根螺钉固定失败的原因,探讨不同椎弓根螺钉翻修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988年1月~2001年12月,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脊柱疾患785例。其中17例因椎弓根螺钉断裂和连接头松动脱落而需行翻修手术(占2.2%)。男8例,女9例;年龄14~67/岁,平均52.8岁。初次手术及翻修手术原因包括: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TSRH矫形术后尾端两枚椎弓根螺钉断裂;6例腰椎滑脱术后尾侧两枚椎弓根螺钉断裂(S;teffee1例、RF2例、DRFS2例、TSRH 1例);4例腰椎不稳CD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2例腰椎滑脱术中尾侧螺钉位置不满意(SRS及GSS各1例);1例Steffee和1例TSRH术后螺钉位置欠佳出现神经压迫症状;1例腰椎滑脱RF术后钉杆连接松动脱落;1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术后尾侧螺钉拔出。断钉或松动脱落距初次手术时间为3个月~2.5年。翻修方法包括:取出断钉,重新植入增加直径或长度的螺钉7例;更换融合节段2例;仅取出断钉4例;更换椎板钩1例;重新连接固定1例;未处理2例。结果:所有翻修手术后患者经22~66个月随访,X线显示植骨融合牢固。无术后感染并发症。16例患者术后腰痛或神经根刺激症状均消失。其中10例患者恢复工作;仅有1例术后腰痛症状缓解不满意。结论:根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失败的原因及患者临床征象采取合适的翻修手术,可挽救失败的内固定,重新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2001年3月至2005年3月我院94例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脊柱结核病例:男65例,女29例;平均34岁;下颈椎3例,胸椎8例,胸腰段27例,腰椎56例.结果 随访9~23月,症状完全缓解84例,神经功能损害者术后神经功能均不同程度恢复;x线片示各病例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1°;术后平均3月出现植骨融合;所有病例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气胸等并发症,未见钢板螺钉移位、松动及断裂.结论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腰椎内固定多次翻修原因初步探讨(附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初步分析腰椎内固定多次翻修的原因, 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自 1994年4月~2004年 2月, 共收治腰椎内固定多次翻修病例 9例 (31次), 患者均接受 2~4次腰椎内固定翻修术。翻修原因累计有: 3例内固定指征扩大 (3次), 2例内固定选用不当 (2次); 6例椎弓根螺钉位置错误(9次、21枚), 2例松动或脱出 (4次、7次), 2例螺钉断裂 (3次、3枚), 2例腰椎BAK脱出 (2次、3枚 ), 2例腰椎肿瘤复发 (6次)。结果: 扩大内固定指征或技术不当引起内固定失败 5例, 占 55. 6%; 未能综合考虑腰椎应力分布致内植物失败 4例, 占 33. 3%。腰椎骨巨细胞瘤行囊内切除后复发, 进行多次翻修, 占 16. 6%。结论: 初次不恰当的内固定及内固定指征的扩大是多次翻修的主要原因。掌握内固定指征、综合考虑下腰椎的生物力学是避免多次内固定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翻修原因及方法.方法自1998年10年至2006年1月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下腰椎病变1 108例,术后翻修16例(占1.44%),翻修原因: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损伤神经根并出现下肢症状10例,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5例,断裂1例.翻修方法:原螺钉重新植入、选用直径更粗或更长的螺钉、椎弓根内自体骨植骨强化、增加内固定植入部件等4种.结果 16例翻修术后未再出现松动或断裂,植骨获得融合,其中神经根损伤出现下肢症状的10例经翻修术后下肢症状无加重,神经损伤1例无恢复,1例基本恢复,8例完全恢复.结论操作者对脊柱解剖及病理改变把握不够、螺钉选择(包括螺钉直径与长度)不当、操作失误(定位不准,反复穿刺)、内固定使用不规范(包括未严格按照螺钉植入程序、未使用横连接装置)、植骨方法选择不当及植骨床制作不良,是导致下腰椎椎弓根螺钉失败而翻修的常见原因.根据不同的失败原因,采取相应的翻修方法,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影像脊柱导航指导脊柱畸形或脊柱翻修手术患者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方法:2003年9月-2007年12月,收治脊柱存在先天畸形或脊柱后柱结构缺损需进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的患者58例.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并脊髓畸形31例、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术后脊柱不稳27例,在减压解除神经压迫同时在三维影像脊柱导航引导下行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采用三维影像系统评估螺钉位置的准确性,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为置钉位置准确;记录螺钉平均置入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和近期并发症。结果:58例患者共置入426枚螺钉,螺钉位置准确率为96%,螺钉平均置入时间3.90±0.87min/枚,手术时间147±65min,出血量312±185ml,未出现螺钉置入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术中应用三维影像导航对脊柱畸形或脊柱翻修手术患者行椎弓根螺钉置入快速、精确和安全,为高风险的脊柱脊髓畸形及脊柱翻修手术的精确性、安全性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后前路减压内固定术翻修颈椎前路内固定失效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预防。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颈椎后前路联合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前路内固定失效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26~68岁,平均44.1岁。其中内固定下位螺钉松动6例,上位螺钉松动5例,钛网沉陷3例,上位螺钉断裂2例,下位螺钉断裂1例。通过影像学观察患者的植骨融合情况,采用改良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17分评分法进行临床功能评价。结果:所有翻修手术顺利完成。1例术前凝血功能欠佳患者术后血肿,出现神经症状,予急诊血肿清除,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后,神经症状基本恢复。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8个月,平均(22.4±10.0)个月。术后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3.1±1.6、13.4±1.6、14.2±1.5,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所有患者翻修后保留或更换的内固定物位置良好,在术后10个月时显示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6个月。结论:采用后前路联合减压内固定翻修颈前路内固定失效安全性高,减压彻底,能够稳定减压节段,维持颈椎曲度,重建三柱稳定,可用于颈椎前路内固定失效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脊柱陈旧骨折后凸畸形的矢状面重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介绍脊柱陈旧骨折后凸畸形矢状面重建的手术方法。方法:18例胸腰椎陈旧骨折并后凸畸形患者采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14例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短节段内固定,4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减压、前路截骨Z-plate钢板内固定。结果:随访6个月~3年,无骨不连等发生,有1例TSRH固定患者2枚螺钉发生松动。无脊髓损伤并发症。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有1级以上提高,术后矢状指数平均6°。结论: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短节段内固定和前后联合入路减压、前路截骨内固定,可有效地矫正胸腰椎陈旧骨折遗留的脊柱矢状面畸形,并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首次手术失败的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再手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首次手术失败的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再手术的意义。方法:9例首次手术失败的胸腰椎陈旧性骨折经原内固定拆除,前路减压、撑开复位、取髂骨植骨、“Z”形钢板内固定治疗。并对其结果进行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价。结果:本组病例均随访,植骨于术后3-4个月骨性融合。恢复之椎间高度不发生再丢失,胸腰椎生理弧度良好,无继发性后凸畸形发生。无钢板、螺钉折断、松动及滑脱等并发症。所有病例至少有Frankel1级以上的功能恢复。结论:前路减压与脊柱重建是治疗首次手术失败的胸腰椎陈旧性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切口经前路减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2例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切口经前路减压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切口长10~12 cm。结果 12例均获随访,时间6~36个月。患者椎体间植骨均融合良好,无畸形,脊髓压迫均获减压,神经功能改善,无腰背痛,无钢板螺钉断裂、松动、脱出。结论采用改良切口经前路减压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椎体骨折创伤小、出血量少、可早期康复锻炼,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或加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8例前路颈椎手术患者进行分析,19例患者常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9例加用钢板内固定,所有病例术后都行X线检查,21例进行3~12个月随访(平均6个月)。结果术后症状有明显缓减,脊髓功能明显恢复者占76.19%,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100%,无钢板断裂或螺钉松动、滑脱。结论前路减压植骨或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满意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胸腰椎前路K形钛钢板在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评价胸腰椎前路K形钛钢板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1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行前路减压、复位、髂骨块植骨、胸腰椎前路K形钛钢板内固定系统固定。结果:16例患者均获术后2-12月随访,无术中、要后并发症发生,无钢板断裂和松动现象,伤椎高度恢复80%-90%。术后3月植骨界面获骨性融合,脊髓神经功能恢复1-3级(除A级3例末恢复外)。结论:胸腰椎前路K形钢板内固定系统系统应用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减压,植骨后的固定具有恢复伤椎高度,增加节段固定及脊柱稳定性的作用,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并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无磁性、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手术后内固定方式的选择。方法对35例脊柱结核患者采用3种不同术式:16例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钢板或钉棒内固定;14例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后路经弓根钉棒内固定;5例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钢板、后路钉棒联合内固定。结果35例均获随访,时间18-24个月。X线显示病灶静止,植骨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后凸畸型改善,其中合并脊髓损害15例,按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12例术后全部恢复到E级。结论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有利于重建脊柱稳定性,纠正和预防脊柱后凸畸形,可避免或减少结核复发。  相似文献   

18.
胸腰椎前路K形钢板内固定系统的研制及临床初步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制胸腰椎前路K形钢板内固定系统,并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医用钛合金材料(TC4)研制该系统,包括K形钢板、螺栓和螺钉,并具有防螺钉松动技术。在临床上应用23例,其中胸、腰椎骨折13例(其中爆裂性骨折8例,陈旧性骨折5例),胸腰椎结核9例,腰椎螺纹融合器术后1例。结果 所有23例患者均获得1-10个月的随防,平均4.5个月。在骨折13例中,伤椎高度均完全恢复,神经功能改善平均为2.1级。脊柱结核9例中,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局部无复发。腰4/5TFC术后失败1例行K形钢板内固定术后3个月,植骨已完全融合,并再次手术取出,见钢板周围组织无金属电蚀反应,组织学检查局部瘢痕组织内未见异物巨细胞。本组共18例获得≥4个月的随访,患者均在随访3-4个月内见植骨胃面已胃性融合。植入物不影响CT、MRI检查。随访期内未发现钢板、螺钉松动及断裂现象。结论 研制的胸腰椎前路K形钢板内固定系统设计合理,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能,操作简便,适合于胸腰椎前路减压术后的脊柱稳定性重建。  相似文献   

19.
一期病椎切除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病变椎体部分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路病变椎体部分切除、髂骨植骨融合、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23例胸腰椎结核。后路固定14例,前路固定9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早期无局部窦道形成。术后随访1年3个月-3年3个月,除1例术后8个月结核窦道形成行二次翻修外,余患者结核症状均消失,病灶全部愈合,无复发。9例有神经症状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16例后凸畸形术后平均矫正28.6°,随访期间丢失1°-5°。结论病变椎体部分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复发率低,缩短了脊柱结核的疗程,是治疗脊柱结核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20.
哈氏棒和Z-plate钢板在胸腰段椎体结核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应用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1999年3月-2002年2月采用病灶清除、椎体前路植骨,同时Harrington棒或Z-plate钢板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各4例。结果:经过平均18.4个月随访,患腰背疼痛好转,后凸畸形改善,平均矫正7度,术后10个月骨融合率为62.5%。结论:植骨同时内固定在重建脊柱稳定,加速骨融合中有积极意义。Harrington棒矫正后凸畸形方便而可靠,但在撑开椎体间隙安放植骨块,确保其安全、牢固方面不易操作。Z-plate钢板因前路暴露充分,病灶清除彻底,植骨安放准确,再加螺钉固定可产生机械的即刻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