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总称.临床表现为急骤起病的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和血性脑脊液.通常为脑底部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人蛛网膜下腔所致,又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2.
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凤英 《山东医药》2004,44(32):74-75
自2002年以来,我们共收治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经精心治疗及护理,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2月~2004年5月,我们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5例,治疗效果满意。现将并发症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对5例DM合并SAH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总结分析。在对DM、SAH护理的同时,注重对因两种疾病合并存在而产生的多种并发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及护理。结果:本组中5例患者治愈3例,好转1例,1例并发再出血自动出院。  相似文献   

5.
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出血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应用尼莫地平与再出血的关系,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以307例SAH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确诊SAH给予尼莫地平的时间分为3组,尼莫地平Ⅰ组108例,在发病≤3 d时给予尼莫地平静脉滴注,每日1次,2周后改为口服尼莫地平片30 mg,每日3次;尼莫地平Ⅱ组96例,首次给予尼莫地平距发病时间>3d;对照组103例,确诊为SAH后不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3组再出血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再出血率以尼莫地平Ⅰ组最低,对照组最高,对Hunt-HessⅡ级的SAH病例,尼莫地平Ⅰ组与对照组比较,x2=4.55,P<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早期使用尼莫地平预防SAH血管痉挛是安全的,不增加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6.
代淑敏  张凤娥 《山东医药》2006,46(20):F0004-F000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死率及复发率较高。近2年来,我科采用早期脑脊液置换加尼莫地平静滴治疗20例SAH患者,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死亡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的特点。但远期预后较好,减少SAH急性期的病死率是治疗的关键。1982年1月至2004年5月,我院收治139例SAH患者。其中死亡29例(占20.86%)。现对其死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其典型临床表现是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及血性脑脊液,多在剧烈活动或激动后出现爆烈样局限性或全头部剧痛.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与是否及时确诊和正确治疗密切相关,但临床上常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因表现不典型导致误诊误治.本文回顾性分析1992年3月至2004年10月间丽水市中心医院及丽水市第二医院有完整病历资料可查的,经头颅CT或腰穿检查确诊,但临床表现不典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共36例,旨在探讨其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  相似文献   

9.
李凤巧  胡启芹 《山东医药》2005,45(17):69-69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起病急、病情凶险,动态观察其脑脊液(CSF)中细胞变化,对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现对56例SAH患者的CSF细胞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孟祥靖  郭建  李相坤 《山东医药》2010,50(2):108-108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非外伤所致的脑蛛网膜下腔出血,80%-85%为脑动脉瘤破裂(aSAH)所致,aSAH预后较差,病死率高达45%。  相似文献   

11.
王成伟 《山东医药》2006,46(15):77-7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表面及其基底部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复杂而又棘手的医学难题,病死率约40%。半数的幸存者留有轻重不同的神经系统残疾。新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降低了外科手术的风险,但预后较差。SAH最常见的病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其次是脑血管畸形和脑动脉粥样硬化,少见的病因有动脉炎、肿瘤、血液病等。因此应强调指出,对于SAH患者,除非病因已经明确,否则均应行病因检查。全脑血管造影是检查动脉瘤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个特殊亚型,其症状轻、并发症少且预后良好。因此,在临床上有必要将其与普通蛛网膜下腔出血区别对待。文章综述了这一特殊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类型,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脑表面或脑底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人蛛网膜下腔所致。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因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到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引起。针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笔者在工作中逐渐总结出一套治疗方法,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系由于蛛网膜下腔血管或脑底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而言,是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类型。老年SAH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与对病情的细致观察和护理有关。现将我院近3年所遇到的68例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68例,其中男48例,女20例;年龄24~71岁,平均47.5岁;住院时间2小时~76天;昏迷患者16例,死亡8例,其中死于脑疝6例,再出血2例。1.2 方法1.2.1 病情观察:应着重观察有无颅内高压和脑疝的先兆,如有先兆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我们的体会是除了常规护理的病情观察外,对患者瞳孔变化的观察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若瞳孔极度缩小,或形态多变、忽大忽小、不等大,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固定,则提示病情危重,颅内压…  相似文献   

16.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并发症,是影响病人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文章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关于CVS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血管活性物质在CV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发病突然、病程凶险、死亡率高的严重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因最常见于先天性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 ,还常见于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脑基底异常血管网症等诸多因素。我院自 1995年 1月~2 0 0 1年 1月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 15 2例 ,死亡 4 6例 ,死亡率 30 3% 。现报告有完整死亡病例记录 30例 ,并从临床护理角度分析死亡原因及探讨护理预防要点 ,以供参考。一、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 30例 ,男 12例 ,女 18例 ,年龄 31岁~ 78岁 ,平均 5 6 3岁。全部病例均突然发病 ,多有过度用力、情绪激动等…  相似文献   

18.
对5例DM合并SAH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总结分析.在对DM、SAH护理的同时,注重对因两种疾病合并存在而产生的多种并发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及护理.结果本组中5例患者治愈3例,好转1例,1例并发再出血自动出院.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常见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其危害性表现为急性颅内压增高及并发的血管痉挛、蛛网膜颗粒粘连引发脑积水等。出血量越多,血液滞留的时间越长,其并发症发生率也越高。因此,尽快清除蛛网膜下腔中的积血是减轻高颅压症状及降低并发症重要环节。近年来我院采用早期不等量脑脊液(CSF)置换并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收到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的颈部脊髓硬膜动静脉瘘(DAVF)的I临床和影像特点。方法收集确诊的颈部脊髓硬膜动静脉瘘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例5例,并复习相关国外文献。结果此组病例平均发病年龄42岁,均以突然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方式起病,有明显颈强。1例有一过性意识丧失,伴二便失禁。5例头CT检查均正常,均由腰穿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经颅内及脊髓血管造影诊断为颈部脊髓DAVF,5例均通过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获得治愈。结论颈部脊髓DAVF是SAH的一个罕见的病因,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对可疑DAVF的病例应行双侧颈总动脉、椎动脉及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脊髓MRI作为无创筛选检查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