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基于关联规则分析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症状与药物间的关联关系。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集1990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相关文献,提取症状、药物等相关信息建立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文献数据库。以Python作为数据预处理语言,以Apriori算法作为关联规则挖掘的算法依据,分析相关症状和药物的频繁项集及关联规则。结果共纳入文献778篇,使用药物360味。药物一元频繁项集频数最高者为附子(514),二元频繁项集频数最高者为丹参、甘草(440),三元频繁项集频数最高者为黄芪、桂枝、甘草(196);症状一元频繁项集频数最高者为心悸(708),二元频繁项集频数最高者为胸闷、心悸(578),三元频繁项集频数最高者为气短、胸闷、心悸(372)。关联规则表明,出现胸闷、心悸时使用甘草、附子、桂枝、丹参、麦冬;出现气短、胸闷时使用甘草、附子、桂枝;出现乏力、心悸时使用甘草、附子、黄芪;出现乏力、胸闷时使用附子、甘草;出现气短、胸闷、心悸时使用甘草、桂枝、附子;出现乏力、胸闷、心悸时使用甘草、附子、桂枝。结论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以温阳、补益、活血为主,其核心症状心悸、胸闷采用的核心药物为附子、桂枝、黄芪、丹参、甘草。  相似文献   

2.
刘小锋  李登科 《陕西中医》2008,29(7):842-842
目的:观察传统名方治疗病窦综合征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附子、细辛、肉桂、黄芪、枳实、葛根、山楂、丹参)治疗41例患者。结果:总有效率95%。提示:本方是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现代文献研究中中医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中药使用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万方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系统中的中文文献,选取1990年4月-2020年1月符合以中医药治疗或其他中医外治法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文献,对所选中药单药频率、药性频率及其功效频率进行统计处理,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经过严格筛选,共纳入20篇文献23个中药处方,涉及相关中药66味,使用频率排名居前6位的中药单药分别为黄芪、茯苓、桂枝、丹参、附子、麦冬;药物归经以肺、心、脾、肾四脏为主,药性以温、平居多,药物功效以补虚固表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为主;聚类分析提示黄芪-茯苓、黄芪-桂枝、黄芪-丹参的直接关联性最大。结论:黄芪为中医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首选药物,常用的关联药对为黄芪-茯苓、黄芪-桂枝、黄芪-丹参,以望本研究为扩张型心肌病的中医方面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分析中医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中医用药经验及组方规律。方法:检索2010年1月1日—2021年6月15日期间发表的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相关的文献,提取处方,建立数据库,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集成的关联规则分析法、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等数据挖掘方法,挖掘分析用药经验和组方规律。结果:录入313首处方,使用中药共160味。有24味中药使用频次>55次,使用频次排在前5位的中药分别是黄芪、茯苓、白术、丹参、葶苈子。对这5味药分别进行药物用量点分析,可得黄芪、茯苓、白术、丹参、葶苈子常用剂量分别为30 g、15 g、15 g、30 g、20 g。使用频次≥50次的药物组合有29组,使用频次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白术-茯苓、黄芪-茯苓、丹参-茯苓、丹参-黄芪、桂枝-茯苓。演化出20个药物核心组合及10首新处方。结论:中医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有“正虚、瘀血、痰浊、水饮”为四大特点,临证以“益气活血为主,化痰逐水为辅”为根本治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医药治疗老年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和组方特点。方法:以中药和老年心律失常、老年心悸、老年怔忡等为主题词,收集筛选2000-2021年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收录的相关的期刊及文献,收集期刊及文献中所涉及的处方,将所收集的处方录入Excel表格中,建立老年心律失常数据库,并使用Excel透视功能进行频率统计分析,使用IBM SPSS Modeler 14.1、IBM SPSS Statistics 21.0统计软件对录入的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复杂系统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处方65首,涉及中药115味,中药累计使用频数731次,在纳入的115味中药中,高频中药共19味,频数最高的前6味中药依次为甘草、黄芪、丹参、麦冬、川芎、桂枝,药物分类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最为常见,药性以温、平居多,五味以甘味、辛味为主。归经以心经、肺经、脾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关联强度较高的药物组合为“甘草→生地黄-麦冬”“黄芪→白术-丹参”“甘草→酸枣仁-当归”等。聚类分析得到药物核心组方4类。结论:治疗老年心律失常的中药以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味甘、性温、归心、肺...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风湿性心脏病中药复方专利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提供依据。方法登录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网站(http://epub.sipo.gov.cn/),检索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中药复方专利,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专利数据的主治证型、频数、配伍规律、核心药物及新处方进行挖掘分析。结果纳入1996年1月-2019年7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中药复方专利105项,涉及药物373味,最常见证型为心脉瘀阻证(28次,26.67%);常用药物为桂枝(50次,47.62%),常用药对为白术-茯苓(31次,29.52%),常用角药为黄芪-白术-茯苓(19次,18.10%);置信度较高的关联规则有"当归,五味子→麦冬"等;核心药物为桂枝、茯苓、黄芪等;核心组合有"白术-茯苓-生姜"等;新处方有"白术-生姜-细辛-丹参-制附子"等。结论中医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应注重辨证论治与用药规律,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挖掘肾性水肿的治疗思想及用药经验。方法:从中医药治疗肾性水肿的文献中收录标准处方104首,并对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使用Liquorice软件对肾性水肿的治疗方剂进行核心处方及主要配伍药物分析。结果:治疗肾性水肿的104首中药处方中共有196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数≥15次的药物有26味,使用频次最高的前10味中药为茯苓、白术、黄芪、泽泻、猪苓、车前子、酒萸肉、山药、桂枝、川芎。核心处方组成为黄芪、茯苓、猪苓、泽泻、白术、酒萸肉、山药、车前子,主要配伍药物为当归-川芎-丹参-大腹皮、党参-白茅根、生地黄-芡实-金樱子,次要配伍药物为陈皮-甘草、桂枝-附子-白芍-干姜、连翘-桑白皮。结论:临床治疗肾性水肿以健脾益气药为主,配伍活血化瘀、活血利水药,佐以收涩及温通药。  相似文献   

8.
1 实验材料 1.1药物复方增率汤的组成:由附子、黄芪、麻黄、丹参、桂枝等8味中药组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总结郭维琴教授辨治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用药经验。方法:搜集经郭教授诊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有效医案,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医案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依次进行临床症状、中医证候、治则治法、单味中药使用频次和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并归纳总结常用药物组合、分析关联规则、挖掘新方等。结果:纳入有效医案36例,处方146首,中药150味,其临床症状以乏力、胸闷胸痛、心悸为主;中医证候以心血瘀阻、心肾阳虚为多,治则治法以活血化瘀、补气活血、温补心肾、温阳活血、滋补肝肾为主。单味中药使用频率>50次者共14味;中药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肝、脾、心经为主;常用对药有19组,角药有23组,4味药物组合有16组,5味药物组合有6组,6味药物组合有1组;高置信度药物关联规则对药有5组,角药有21组,4味药组合有33组,核心处方为“党参、黄芪、丹参、红花、炙麻黄、淫羊藿”;熵层次聚类新处方有“炙麻黄-淫羊藿-川芎-生赭石”等4个。结论:郭教授认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病机多虚实夹杂,以阳气虚弱为本,以痰湿阻络、瘀血内阻为标,临证以益气温阳活血为治疗大法,用药以补气、温...  相似文献   

10.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5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福平 《河北中医》2007,29(9):811-811
缓慢型心律失常(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窦性心动过缓为主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易诊难治,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2002-03—2006-09,笔者运用张仲景之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56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6例,均为我院内科住院及门诊患者。男30例,女26例;年龄43~83岁,平均61.0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2年;基础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6例,原发性心肌病8例,心肌炎18例,甲状腺功能减退4例。1.2诊断标准缓慢型心律失常依据心电图并参考动态心电图确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诊断依据《内科学》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诊断标准[1]。治疗前心率均在50次/min以下,其中40次/min以下3例。临床表现:心悸,胸闷,气短,或无心悸而见头晕,健忘,乏力,动则加重,甚则晕厥,舌淡,脉沉细而迟。1.3治疗方法治宜温阳益气复脉。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药物组成:炙麻黄7g,制附子(先煎)9g,细辛3~10g,人参15g,黄芪20g,麦门冬10g,五味子10g,桂枝10g,丹参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30日为1个疗程。加减:头晕加天麻10g、石菖蒲10g;胸闷加瓜蒌1...  相似文献   

11.
基于Apriori算法与网络关联的大黄-甘草药对数据挖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黄-甘草药对的中医方剂用量、配比与方剂功效的关系。方法:从中医方剂数据库中检索组成含甘草、大黄的方剂共2 361首,利用计算机算法将方剂文本信息整理为表格形式,统计方剂中甘草和大黄的用药量、配伍比例及方剂功效,用Apriori算法及网络图对三者间关系进行挖掘分析。结果:大黄常用剂量在25.16~35.16 g,甘草常用剂量在0~5.16 g,15.16~35.16 g;常用配伍比例为1/1,占总数的37.85%;方剂功效以止痛、清热、利水渗湿、消肿散结、解毒为主,且剂量、配比与功效存在相关关系。结论:应用Apriori算法及网络关联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可发现药对组成规律,为方剂配伍应用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为临床组方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挖掘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组方用药规律,并探讨高频药物作用机制。方法:以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收录的期刊文献为资料来源,使用Excel 2013,SPSS Modeler 14.1,SPSS Statistics 19.0软件,对纳入标准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使用BATMAN-TCM系统对高频药物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构建靶点-通路-疾病关联图,揭示潜在作用机制。结果:在纳入标准的92首方剂中,单药黄芪最为常见,药物四气以温、寒为主,五味中甘、苦味为主,归经中肝经居多,使用最多的药物类别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关联强度最高的药对组合为6种,因子分析中提取7个公因子,系统聚类分析中归为6大类。KEGG通路分析发现高频药物黄芪富集疾病与T2DM有关的有6种,生物学通路共有24条。结论:T2DM的治疗多以甘温药黄芪(补虚药)为主,临床使用可与甘平药茯苓、苦寒药丹参、甘寒药生地黄等组合用药,以及可随证配伍活血化瘀、清热等药物。高频药物黄芪治疗T2DM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干预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淀粉和糖代谢等相关信号通路,作用于核苷酸外焦磷酸酶/磷酸二酯酶(PDEs),腺苷A1受体基因1(ADORA1),腺苷A2A受体基因(ADORA2),神经肽第二受体(NPY2R),内皮一氧化碳合成酶(NOS3)靶点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和挖掘栗锦迁教授治疗慢性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用药组方规律。方法:收集栗锦迁教授治疗慢性稳定性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有效医案55例,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采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对筛选出的有效处方进行分析,得出64首方剂共包含70味药物,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总和为2 094次。其中党参、黄芪、川芎、枳壳、茯苓、桔梗、山茱萸、赤芍、麦冬及五味子出现的频次最高,且分别在用量30,50,20,15,30,15,30,20,15,20 g时使用频率最高。入组方剂中,频次在50次以上的3味及4味药物的组合分别为47及22组,频次在40次以上的5,6味及7味药物组合分别有155,67,10组,频次在35次以上的8味药物组合的有18组,频次在30次以上的9味药物组合有6组。通过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演化得出核心组合7个,新处方2个。结论:栗锦迁教授辨治慢性舒张性心力衰竭总以益气温阳为纲,擅用补虚药补养心脏,配合活血、清热之品,共奏益气、养阴、行气、活血、祛痰之效。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抗老年性痴呆方剂核心药物组合的筛选研究。方法:提取《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对老年性痴呆具有治疗作用的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软件,录入方剂信息,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的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算法,分析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方剂中常用的药物、组合规则、显性及隐性药对、分析方与症的相关性及发现新方。结果:通过对102首抗老年性痴呆方剂所含药物的频次统计分析,得出抗老年性痴呆的常用药30个,其中人参、远志、茯苓、石菖蒲位居前4位;通过对其102首方剂的关联规则分析,得出使用频次较高的药对20个,其中人参与远志、远志与石菖蒲、人参与石菖蒲为常用药对的前3位;通过方症相关性规律发现《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老年性痴呆方剂的核心药物组合与人参、远志、石菖蒲、茯苓相关性最大;通过改进的互信息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数据挖掘算法发现关联系数较高的隐性药对40个及演化新方2个。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老年性痴呆方剂的核心组合成分与开心散吻合度最高,其方剂和组成药物对记忆力减退状况具有较为明确的治疗意义,挖掘得到的新方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V2.3.8),分析与提炼2000-2021年CNKI期刊文献中运用中医药治疗过敏性鼻炎(AR)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CNKI数据库从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4月6日发表的使用中医药诊治AR的临床研究数据,筛选并将纳入医案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而后生成标准化组方用药数据库,最后运用本系统软件中的数据分析模块,对中药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等数据处理。结果 共纳入文献161篇,共获取161个中药组方,涉及187味中药,累计频次共1763次。证型统计结果表明出现频次最高的证型为肺寒饮犯证;中药组方药物特征分析表明: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为防风,平均用药剂量最大的中药为黄芪;中药性味以辛甘、温平为主;中药归经以入肺脾两经药物居多。根据中药功效类别分析显示:发散风寒药使用最多,其次为补气药;关联规则中药配伍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中药药对为黄芪-防风;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表明治疗AR的核心中药为小青龙汤合苍耳子散及玉屏风散加减。结论 本研究较为综合地分析了中医药治疗AR的组方用药规律,发现散寒邪、通鼻窍、补脾肺为诊治该疾的主要指导思想,脏窍并治与合方治病是当代医者遣方用药的主要特点,这一研究发现可为AR的临床诊疗与新药开发提供相应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1979—2016年期刊文献中中医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1979—2016年期刊文献中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中药内服复方,建立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中药复方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纳入文献85篇,中药复方166首,涉及187味中药,药物使用总频次为1 885次。单味中药使用频次前5位依次是甘草、辛夷、防风、白术、黄芪;中药功效分类分析中频次前2位为发散风寒药、补气药;中药药性分类分析中温性及微温药物使用频次共计1 051次,占55.76%。另外,分别统计出2味药联用,3味药联用的使用频次,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并对其进行规则关联分析。结论:中医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以使用发散风寒药和补气药为主,补散并用,药性多为温、平。  相似文献   

17.
王欢  周洁 《天津中医药》2014,31(9):526-528
[目的]挖掘临床治疗癌性疼痛外治法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采用该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治疗癌性疼痛的外用方剂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通过筛选,收集明确外治法治疗癌性疼痛方剂共114首,中药155味。确定药物出现的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演化得到核心组合6个、新处方6个。[结论]中医外治法治疗癌性疼痛以"通则不痛"为原则,用药多以活血祛瘀、开窍、清热、化痰祛湿之品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广泛收集整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处方,在构建处方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关联规则算法和熵聚类方法,确定处方中各药物和药物组合的使用频次、药物间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组合等。结果:高频次药物包括黄芪、茯苓、地黄、山药、丹参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丹参、黄芪","黄芪、地黄","茯苓、黄芪"等;置信度大于0.85的关联规则包括"山茱萸,牡丹皮,茯苓-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山药","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等。结论:中医治疗糖尿病多用益气养阴、补脾益肾、清热生津、活血化瘀之品,配伍精巧合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挖掘、分析国医大师刘柏龄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方法 收集120份符合纳入标准的刘柏龄教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验案,利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方药数据库,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2软件中基于关联规则的Apriori算法,对处方中的中药及其分类的使用频次、中药之间的应用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处方共涉及中药104味,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依次为黄芪、当归、附子、丹参、赤芍等,用药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平肝息风药为主,辅以解表、温里、化湿等药。在关联规则集中,在支持度20%和置信度90%的情况下分析得到二阶、三阶和四阶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群包括黄芪、当归、赤芍、附子、红花、桃仁、鸡血藤、地龙、川芎等。结论 刘柏龄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用药具有补虚祛邪并重的鲜明特点,主要采取益气温里助阳、活血化瘀通络、补肾强骨、祛除风湿之邪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20.
目的:当归常与其他许多药物配伍使用,体现出良好的协调或制约作用,从而形成了一系列药对,本研究目的旨在探究当归系列药对的潜在规律。方法:从中医方剂数据库中检索出含当归的方剂16 529首,基于频次统计方法,建立数据库,对其配伍比例、主治疾病以及疾病所属科属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方剂中与当归配伍频率高于200次的药物有170味,高于1 500次的药物有22味。对这22个常用当归系列药对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它们在方剂中都是以1∶1配伍最为常见,其次是1∶2,2∶1和3∶2;并且这些药对相关方剂所治疾病主要集中在内科与妇科。结论:本研究首次对当归系列药对进行系统的中医应用数据分析,发现了中医临床遣药组方过程中当归药对应用的一些规律性特征,为相关药对与方剂的现代研究及应用提供了指引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