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7,(7):1364-1367
目的:应用关联规则和统计学方法分析本院风湿病科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内服中药和外用药对患者免疫炎症、氧化应激的影响,探讨中医内外合治科学性,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整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2012年6月—2015年10月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SPSS 17.0和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Aprior模块分析内服中药和外用药与免疫炎症及氧化应激变化的关系。结果:湿热痹阻型RA患者临床辨证用药可以分为四类,用药总频次以健脾化湿药最高。内服中药威灵仙、陈皮,黄芩、白花蛇舌草,山药、车前草,车前草、白花蛇舌草,红花、车前草,茯苓、蒲公英,茯苓,薏苡仁等和外用药芙蓉膏、消瘀接骨散均与RF、Hs-CRP、ESR、PLT、SOD、CCP-AB、IgG存在明显关联关系,置信度均在70%以上。无外用药组和有外用药组治疗后RF、HsCRP、ESR、CCP-AB、IgG、C3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有外用药组治疗后CCP-AB、IgG、PLT较无外用药降低显著,SOD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中医内外合治可有效改善湿热痹阻型RA患者免疫炎症、氧化应激指标,其作用于免疫炎症、氧化应激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关联规则和统计学方法分析风湿病科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所用健脾中药对患者免疫炎症的影响,探讨从脾论治RA的科学性。方法整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SPSS 17.0和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Aprior模块分析健脾中药对患者免疫炎症的影响。结果湿热痹阻型RA患者所用健脾中药频次80%以上有茯苓、薏苡仁、陈皮,茯苓、薏苡仁、陈皮与RF、ESR、SOD、CCP-AB等指标存在明显关联关系,其中薏苡仁与各指标关联置信度居高,且和祛风除湿药、清热解毒药合用与各指标关联置信度提高,对照组治疗后RF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治疗后RF、Hs-CRP、ESR、CCP-AB、PLT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SOD明显升高,治疗组治疗后RF、Hs-CRP、ESR较对照组治疗后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薏苡仁等健脾中药可有效调节湿热痹阻型RA患者免疫炎症反应,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辨证施治合理组方亦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将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检测指标相结合,为中医诊断客观化提供参考。方法:将210例RA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湿热痹阻、寒湿痹阻、肾气虚寒、肝肾阴虚、瘀血痹阻5组。血清类风湿因子(RF)检测采用乳胶凝集法,抗瓜氨酸合成蛋白抗体(CPA)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抗核周因子(APF)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Ⅱ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采用放射免疫法(RIA),各组间数据进行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RA湿热痹阻型CPA阳性率显著高于寒湿痹阻型和肝肾阴虚型,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湿热痹阻型APF阳性率高于瘀血痹阻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检测结果在各证型组间进行比较,寒湿痹阻型高于肝肾阴虚型和瘀血痹阻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A和APF可作为RA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TNF-α可作为RA活动期或进展期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医论治湿热型强直性脊柱炎的特色及中医内外合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及初步以实验室指标验证中医内外合治的优越性。方法基于临床数据挖掘技术,对232例湿热型强直性脊柱炎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以住院期间是否使用外治法为条件,对232例湿热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分组,并收集与分析各组中药情况。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以t检验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中医单纯内治、内外合治与血常规、脂代谢、炎症指标、免疫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的情况。结果 232例湿热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单纯内治组80例(34%),内外合治组152例(66%),(1)外治法中消瘀接骨散、中药熏蒸、麝香镇痛膏、芙蓉膏、芙蓉膏联合消瘀接骨散居前五位。(2)健脾祛湿药以陈皮、薏苡仁、茯苓、山药、泽泻为主;清热解毒药以蒲公英、蛇舌草、黄柏、黄芩、地丁、知母为主;祛风除湿药以威灵仙、狗脊、豨莶草、伸筋草、羌独活为主;活血化瘀药以丹参、桃仁、红花、鸡血藤、牛膝为主。(3)单纯内治组患者的免疫指标IgA、炎症指标(ESR、hs-CRP、α1-AGP)、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血小板(PLT)均有所降低(P0.05或P0.01);内外合治组患者的免疫指标(C3、C4、IgA)、炎症指标(ESR、hs-CRP、α1-AGP、ASO)、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血小板(PLT)均有所降低(P0.05或P0.01);内外合治组较单纯内治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沉(ESR)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根据各用药的比例分析,治疗湿热型强直性脊柱炎以从脾论治为主,兼顾肝肾,配伍祛风除湿、活通络、清热解毒等药物的配方原则,形成了以院内制剂外敷为主配合膏药外贴及中药外用的内外合治的治疗体系,内外合治作为我院风湿科的特色疗法,具有一定的疗效,在改善患者免疫炎症及SOD指标上较单纯内治法治疗疗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豫北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中医证型与病情活动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4年10月—2017年5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320例,以中医辨证分型分组,分为寒湿痹阻、湿热痹阻、痰瘀痹阻、寒热错杂、肝肾两虚等5种证型,统计不同中医证型年龄与病程分布情况,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魏氏法测定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及风湿因子(Rheumatic factor,R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ISA法)测定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阳性率的相关性。结果:湿热痹阻证RA患者年龄相对年轻,不同年龄段各个证型间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病程多为10 a以下,病程超过20 a的多为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及肝肾两虚证。RA患者的PLT在湿热痹阻、痰瘀痹阻中明显升高,抗CCP抗体在湿热痹阻RA患者中更高,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的RF、ESR、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豫北地区RA证候以湿热痹阻多见,病程短,且与PLT计数与抗CCP抗体滴度相关,可作为中医药治疗的指导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疆哈萨克族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风湿科住院的258例哈萨克族RA患者临床特点、中医证型及实验室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58例哈萨克族RA患者中,女性占84.1%,男女比例为1∶5.3;寒湿痹阻型76例(29.5%),湿热痹阻型85例(32.9%),痰瘀痹阻型56例(21.7%),肝肾阴虚型41例(15.9%);湿热痹阻型患者血沉水平高于寒湿痹阻型患者(P0.05),湿热痹阻型患者C反应蛋白和血小板水平均高于肝肾阴虚型(P均0.05),湿热痹阻型补体C3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肝肾阴虚型(P均0.05)。结论新疆哈萨克族RA患者中多见湿热痹阻型,且湿热痹阻型RA患者疾病活动度高,病情较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740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医证型及临床指标特点。方法收集740例RA患者,对其中医证型及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中医证型RA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值范围;CRP水平比较,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寒湿痹阻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88,P=0.003)。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寒湿痹阻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11,P=0.001)。血小板计数(PLT)水平比较,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09,P=0.013)。免疫球蛋白(Ig)G水平比较,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64,P=0.014)。结论 RA患者以痰瘀痹阻证多见,湿热痹阻证疾病活动度最高,湿热和痰瘀是RA发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介导的免疫损伤的关系.方法:将93例RA患者分为湿热痹阻型、寒湿痹阻型、瘀血痹阻型、肝肾阴虚型、肾气虚寒型5组,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IL-6的水平,并与正常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RA患者血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中医证型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的差异,并探讨其与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传统RA炎症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RA病例,采集一般资料、中医证型及DD、ESR、CRP等实验室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入选病例中,DD水平升高者71例,占病例总数的82.2%。其中湿热夹瘀、瘀血痹阻、寒湿痹阻、湿热痹阻、阴虚夹瘀各组中DD水平均显著高于肾气虚寒及肝肾阴虚两组(P0.01),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RA患者DD水平与ESR(r=0.573,P0.01)、CRP(r=0.577,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1)RA患者体内DD高于正常水平,且湿热痹阻、瘀血痹阻、寒湿痹阻、湿热夹瘀、阴虚夹瘀型患者DD水平明显高于肾气虚寒、肝肾阴虚型患者,提示RA患者体内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中医学"湿、热、瘀"等实邪有关。(2)RA患者DD水平与ESR、CRP均呈显著正相关性,DD可能成为新的RA活动期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关联规则和统计学方法分析导师刘健教授治疗骨关节炎所用中药及外用药对免疫炎症指标的影响,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整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2012年6月—2015年10月骨关节炎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采用中医外治法进行分成单纯内治和内外合治组,采用SPSS22.0对两组的相关实验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Aprior模块分析中药及外用药与指标的关系。结果:共有1414例骨关节炎患者。单纯内治组为670例(占47.3%),内外合治组744例(占52.6%)。中药处方中以清热解毒、健脾化湿、祛风除湿、活血通络4类药为主,外治法以中药外敷为主,常用有芙蓉膏和消瘀接骨散。与治疗前相比,单纯内治和内外合治组均能降低补体C4、IgA、血沉(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P0.05或P0.01);且内外合治组能降低IgG的水平,上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与单纯内治组相比,内外合治组在降低IgA、ESR、hs-CRP水平,以及上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方面优于单纯内治组(P0.05或P0.01)。在关联规则置信度设为75%,支持度设为20%条件下,以中药薏苡仁、茯苓、豨莶草、鸡血藤、蒲公英、川牛膝、独活与指标关联度较高。外用药以芙蓉膏和消瘀接骨散与指标关联度较高。结论:骨关节炎的内服药物以清热解毒、健脾化湿、祛风除湿、活血通络4类药为主,外用药以芙蓉膏和消瘀接骨散为主。内外合治组在改善体内炎症免疫反应,以及上调自由基清除剂SOD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内治组。其作用机制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中医辨证分型与类风湿因子等多种自身抗体的相关性,为RA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实验室参考依据。方法:收集RA住院病例资料及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共分为5型: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瘀血痹阻证、肾气虚寒证和肝肾阴虚证,比较其自身抗体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收集RA确诊病例218例,其中寒湿痹阻证55例,湿热痹阻证62例,瘀血痹阻证38例,肾气虚寒证31例,肝肾阴虚证32例。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不同证型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类风湿因子阳率高低依次为: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肾气虚寒证瘀血痹阻证肝肾阴虚证;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阳率高低依次为:瘀血痹阻证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肝肾阴虚证肾气虚寒证。结论:不同中医证型RA自身抗体分布存在差异,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可为RA的分型提供实验室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内蒙古地区类风湿关节炎(RA)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帮助临床准确辨证、提高疗效。方法:对内蒙古地区6个中心206例RA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寒湿痹阻>风湿痹阻>湿热痹阻>肝肾不足>气血两虚>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痰瘀痹阻。各证型年龄(P=0.029)、健康评估问卷评分(HAQ)(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病程、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内蒙古地区RA证型分布以寒湿痹阻、风湿痹阻居多;老年人肝肾不足、湿热痹阻证型居多。湿热痹阻证型较风湿痹阻、寒湿痹阻HAQ评分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分析我院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进一步探讨自身抗体与RA的中医辨证分型关系,为研究中医药治疗RA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从广州市中医医院收取RA患者216例,采用SPSS(11.5)建立数据库及统计研究其中医辨证分型在年龄、性别、病程、ESR、CRP、DAS28评分、RHF、抗CCP抗体GPI等方面的分布规律与相关性。结果:RA的不同证型在性别、RHF、抗CCP抗体GPI等相关实验室指标上差异无显著性,但与年龄、病程、ESR、CRP、DAS28评分有关。结论:我院RA证型以寒湿痹阻型最多见,年龄较小的患者多见于湿热痹阻型,年龄较大患者以痰瘀痹阻型为主;肝肾阴虚型及痰瘀痹阻型患者病程相对较长,湿热痹阻型及痰瘀痹阻型患者疾病活动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指标,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风湿科住院的223例RA患者,记录其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痰瘀痹阻证RA患者中男性居多,各中医证型间男女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湿热痹阻型RA患者血小板水平高于其他3种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湿热痹阻型RA患者血中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其他3种证型,与肝肾阴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型患者的DAS28评分、血沉、C反应蛋白及类风湿因子、抗角蛋白抗体、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热痹阻型RA疾病活动度高,病情较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联合硫酸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 sulfate,HCQ)治疗中医不同证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分析125例以MTX联合HCQ治疗RA患者12周的完整病史,按照中医辨证标准将其分成风湿痹阻证组、寒湿痹阻证组、湿热痹阻证组、肝肾亏虚证组、肾气虚寒证组,统计分析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患者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s,RF)、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S28)。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周后5组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VAS均减少,RF、ESR、CRP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湿痹阻证组、寒湿痹阻证组、湿热痹阻证组、肝肾亏虚证组治疗后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VAS、RF、ESR等观察指标的降低幅度均明显大于肾气虚寒证组(P0.05),5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X联合HCQ治疗中医RA风湿痹阻证组、寒湿痹阻证组、湿热痹阻证组、肝肾亏虚证组疗效优于肾气虚寒证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基础, 研究RA各证型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抗环瓜氨酸肽(citrullinated protein antibody,CCP)抗体分型差异。方法 选择230例早期RA患者,按证型分为湿热痹阻(50例)、寒湿痹阻(50例)、肾气虚寒(50例)、肝肾阴虚(40例)、瘀血痹阻组(40例),另选择体检健康者10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类风湿因子——RF-IGM、RF-IGA、RF-IGG、抗CCP抗体。结果 湿热痹阻、寒湿痹阻、肾气虚寒、肝肾阴虚、瘀血痹阻组抗CCP抗体及RF-IGM、RF-IGA、RF-IGG浓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各组活动期抗CCP抗体及RF-IGM、RF-IGA、RF-IGG高于非活动期(P〈0.05);活动期湿热痹阻型抗CCP抗体及RF-IGM、RF-IGA、RF-IGG浓度高于肾气虚寒、肝肾阴虚、瘀血痹阻型(P〈0.01)。结论 类风湿因子RF-IGM、RF-IGA、RF-IGG、抗CCP抗体浓度可作为RA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实验室指标和活动期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7.
王品  刘维  刘晓亚 《吉林中医药》2010,30(5):406-407
目的:将类风湿关节炎(RA)中医辨证分型与T细胞亚群检测指标相结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RA提供参考。方法:将120例RA患者分为寒湿阻络型、湿热瘀阻型、痰瘀痹阻型、肝肾亏虚型。T细胞亚群各指标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各组数据进行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CD3^+T、CD4^+T细胞在中医各证型间无统计学差异,CD8^+T细胞、CD4^+/CD8^+在中医辨证分型间有差异。寒湿阻络型与肝肾亏虚型,寒湿阻络型与痰瘀痹阻型间有显著差异(P=0.01,P=0.03),湿热瘀阻型与肝肾亏虚型,湿热瘀阻型与痰瘀痹阻型间有显著差异(P=0.03,P=0.02),寒湿阻络型与湿热瘀阻型CD8^+T细胞、CD4^+/CD8^+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医证型不同,则T细胞亚群实验室指标有差异,这些规律可为RA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KOA)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炎症指标及高频超声影像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依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膝骨关节炎患者辨证分为肝肾亏虚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气血虚弱证5个证型,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高频超声影像改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最终纳入207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其中湿热痹阻证71例,肝肾亏虚证60例,寒湿痹阻证31例,痰瘀痹阻证28例,气血虚弱证17例。湿热痹阻证的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其他4种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证的红细胞沉降率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其他4种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证较肝肾亏虚证滑膜血流信号阳性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证滑膜增生评分较其他4个证型高(P<0.05)。寒湿痹阻证和湿热痹阻证患者较肝肾亏虚证和气血亏虚证患者关节积液阳性率及超声影像改变更多。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以湿热痹阻证和肝肾亏虚证为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分型与风湿活动指标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强直性脊柱炎120例辨证分型为寒湿痹阻型、湿热壅滞型、瘀血阻络型、肾虚失养型,观察风湿活动指标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同时进行脊柱功能指标ASDAI和BASFI、Schober试验、枕壁距、扩胸度、指地距指标等观察;分析ESR、CRP水平及脊柱功能指标与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湿热壅滞型、寒湿痹阻型ESR、CRP水平明显高于肾虚失养型、瘀血阻络型(P0.01);而湿热壅滞型ESR、CRP水平又高于寒湿痹阻型(P0.05);肾虚失养型、瘀血阻络型血清ESR、CR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湿热壅滞型、寒湿痹阻型功能指标如BASDAI和BASFI、Schober试验、枕壁距、扩胸度、指地距指标等显著高于肾虚失养型、瘀血阻络型(P0.01),而湿热壅滞型又高于寒湿痹阻型(P0.05)。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多见于湿热壅滞型、寒湿痹阻型,而静止期多以瘀血阻络型、肾虚失养型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女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不同证候与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分析全国18家研究中心女性RA患者的证型和实验室指标(PLT,HGB及ESR,CRP)的特点及关系。结果:纳入863例女性RA患者,湿热痹阻证占比最高(40.90%);PLT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34,P=0.033),湿热痹阻证与寒湿痹阻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GB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924,P<0.001),湿热痹阻证、肝肾不足证分别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R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21,P=0.016),湿热痹阻证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湿痹阻证与气血两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66,P=0.056)。结论:湿热痹阻证是女性RA的主要证型,RA活动期PLT,ESR及CRP均升高,HGB降低,与湿热痹阻证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