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敦煌遗书《亡名氏脉经》源于王叔和《脉经》,但更接近王叔和《脉经》原貌。敦煌《亡名氏脉经》残卷存方计13首,惜已残缺,但其中7首方剂即桂枝汤、葛根汤、摩风膏、瞿麦汤、滑石散、平胃丸及前胡汤记载详实,易于辨识,在考证王叔和《脉经》古佚医方方面提供了重要线索,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2.
晋·王叔和所撰《脉经》引前代医家著作,不仅对脉学影响颇深,对后世文献研究亦大有裨益。对《脉经》和《金匮要略方论》的共有条文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文字出入较大者50余条,分别从症状和方剂对其进行讨论,有《脉经》症状、方剂多于《金匮要略方论》者,有《金匮要略方论》症状、方剂多于《脉经》者,同时也有文字出入较大者。王叔和在书中保留了大量古医书原文,为现阶段研究经文提供了良好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3.
俄藏敦煌古医方两首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对编号为Φ356V-I的两首俄藏敦煌古医方《除咳逆短气方》、《专中丸方》从文献形制、字体、内容等方面进行考察,并揭示其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4.
《脉经》魏·王叔和撰.全书10卷,97篇,以“类例相从”的方法,对魏以前医学文献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今考《脉经》,其中有22篇内容引用了《难经》条文,涉及《难经》20难.本文将《脉经》与《难经》共有条文进行了比较研究.文字几乎相同者仅见1篇;文字出入较大者仅见2篇;除前两种情况,其余19篇,文字略有出入,但并不影响对经文的正确理解.此外,叔和在撰集《脉经》时,亦对《难经》条文进行了组合与离析.这是《脉经》“类例相从”之体例所决定的.这一比较研究,不仅对《脉经》一书的成书基础及其本质的探析有所裨益,对《难经》一书的校勘与整理亦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魏晋间医学家王叔和,名熙。其着述见梁七录有《论病》一卷;隋书经籍志有《脉经》十卷;唐书艺文志有《脉经》十卷、《仲景药方》十五卷、《伤寒卒病论》十卷;宋史艺文志有《脉经》十卷、《金匮要略方》三卷、《金匮玉函经》八卷、《脉诀机要》三卷;民间行本有《脉经》十卷、《金匮玉函经》八卷。上书十一种,去复四种,凡七种。均系西晋太医令高平王叔和撰。叔和一代名医,去汉未远,故有深知灼见,能传仲景道脉。他曾说过:"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他摭集古经名论,撰《脉经》九十七篇。仲景伤寒金匮之文十载八九,当成于三阴三阳篇之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敦煌平胃丸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56例经胃镜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用敦煌平胃丸加减,每日一剂,一周一疗程,共两个疗程,治疗前后症状变化。结果:敦煌平胃丸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对上腹不适、胀满、恶心、泛酸、早饱等症状的缓解有明显疗效。结论:敦煌平胃丸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敦煌平胃丸对胃癌前病变(PLGC)模型大鼠胃黏膜组织 Notch 信号通路中 Notch2和 Jagged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复合法建立 PLGC 大鼠模型,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敦煌平胃丸组用敦煌平胃丸浸膏按每日生药96 g /kg 掺入饲料中喂养给药,共计12周。观察大鼠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采用 Western Blot 检测 Notch2和 Jagged1蛋白表达;采用 RT -PCR 检测Notch2和 Jagged1mRNA 的表达。结果:PLGC 大鼠胃黏膜组织 Notch2与 Jagged1mRNA 及蛋白表达较正常大鼠胃黏膜组织均明显上调(P <0.05)。敦煌平胃丸能明显改善 PLGC 大鼠胃黏膜腺体萎缩、肠化增生,下调 PLGC 大鼠胃黏膜组织中 Notch2与 Jagged1表达水平(P <0.05)。结论:Notch2、Jagged1激活了 Notch 信号通路,在 PLGC 发生发展中有重要意义。敦煌平胃丸治疗 PLGC 可能与下调 Notch 信号通路中 Notch2与 Jagged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脉经》10卷,西晋·王叔和撰.王叔和,名熙,叔和为其字.高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一说山西高平)人,生卒年代不详,约生活于公元三世纪.  相似文献   

9.
《脉经》,晋·王叔和撰。该书以“类例相从”的方法,对晋以前医学文献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地总结。此书诸版本中既刊有大字原文,亦载有小字注文。其小字注文出自何手,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之焦点。本文作者基于对《脉经》注文的分析,提出:校勘之文尽出林亿、孙奇之手;注释之文或出王、阮、吕、张之辈。  相似文献   

10.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属中医“胃痞”范畴。王道坤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归纳出“脾胃虚寒”是本病临床常见证型之一。王教授从脾胃虚寒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以温补脾胃为治疗大法,以敦煌医学古医方中的建中补脾汤合左金丸为基础方加以化裁,自拟温中愈溃汤用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显著,兹将王教授运用温中愈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分享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敦煌平胃丸及其拆方对胃癌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并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研究敦煌平胃丸及其拆方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SCG-7901胃癌皮下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敦煌平胃丸组(14.04 g·kg-1·d-1),活血解毒组(6.50 g·kg-1·d-1),温中散寒组(3.64 g·kg-1·d-1)和顺铂组(2 mg·kg-1·d-1),每组8只。接种第8天开始给药,连续10 d,隔日小鼠称体质量并观察一般情况;末次给药后次日处死小鼠,剥取肿瘤称质量,计算抑瘤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免疫组化法(IHC)分别检测肿瘤组织中PI3K,Akt,mTOR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接种第10天开始,顺铂组小鼠一般情况较差,体质量下降,模型、敦煌平胃丸、活血解毒和温中散寒组小鼠一般情况尚可,体质量增长,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敦煌平胃丸、活血解毒、温中散寒和顺铂组抑瘤率分别为30.74%,24.80%,4.19%和63.84%,除温中散寒组外,其余给药组瘤质量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其中敦煌平胃丸与活血解毒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敦煌平胃丸和活血解毒组能明显降低肿瘤细胞密度,引起肿瘤细胞坏死;与模型组比较,敦煌平胃丸、活血解毒和顺铂组PI3K,Akt,mTOR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P<0.01),其中敦煌平胃丸与活血解毒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敦煌平胃丸及其拆方(活血解毒方)对SCG-7901胃癌荷瘤小鼠具有一定的抑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PI3K/Akt/mTOR信号通路关键分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论十怪脉     
郭云赓 《中医杂志》1990,31(7):11-13
中医脉诊历史悠久,《内经》和《难经》屡有脉学记述。晋·王叔和著《脉经》总结24种脉象,后世医家对脉诊作了大量探究,但绝大多数都只在《脉经》的基础上进行发挥或增删。独元朝危亦林氏在其《世医得效方》中搜集记述10种危重症脉象,总称“十怪脉”十种怪脉中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敦煌平胃丸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抑制作用.方法 建立BALB/c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顺铂组、敦煌平胃丸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顺铂腹腔注射、敦煌平胃丸灌胃给药10 d,通过抑瘤率、瘤体形态、肿瘤细胞凋亡检测抑瘤情况.通过TCMSP、NCBI、TTD等在线数据...  相似文献   

14.
《脉诀附方》为张世贤续高阳生著《脉诀》之后所编。据史书记载,高阳生乃宋朝人士,在此之前已有西晋医家王叔和著《脉经》。《脉经》为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全书10卷,共97篇。王氏选取《内经》、《太素》、《难经》、《甲乙经》及张仲景等有关脉学理论,综合证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敦煌遗书妇科相关古医方研究进展及成果。方法:通过分析近年敦煌遗书中妇科相关古医方的研究文献,分别从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综述了敦煌遗书中妇科相关古医方研究成果及应用,并提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思路。结论:说明敦煌遗书妇科相关古医方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16.
作者将敦煌遗书P·3287卷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部九候脉法、表里两感脉病治则、相类脉及四季主王各脏脉象、诊脉法及寸口脉分部主病、论脉证治等,参照《素问》、《伤寒论》、《脉经》、《千金方》等书的有关部分进行了考证辨析,认为此卷所载更接近古本,且保留了一些今已散佚的医论和医方。  相似文献   

17.
自清以前古医籍中,仅汉、晋、北周、唐、宋、元、明、清8代共42部涉及有关乌梅丸方剂68首。其中34部出现正名乌梅丸59首,8部出现异名乌梅丸9首。复方涉及中药99味,药物分为21类,单味用药总次数483次。通过分析研究历代乌梅丸组成可知:1核心药物为乌梅、甘草、桃仁、常山、淡豆豉、黄连、知母、肉桂、人参等;2核心药类以补虚药、收涩药、清热药、温里药、解表药为主;3敦煌古医方所载乌梅丸由核心药物乌梅、甘草加减配伍而成,全方共奏温里散寒、涩肠止泻之效;4敦煌古方乌梅丸组方比《伤寒论》乌梅丸少人参、当归、细辛、蜀椒,熟艾,多为其后者的加减方。  相似文献   

18.
趺阳脉能诊断脾胃疾患,首见于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继见于西晋王叔和的《脉经》各卷之中。它运用于临床,起源于汉代以前,兴盛于晋朝,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年之久,可谓是一古老的、传统的切诊方法。  相似文献   

19.
敦煌遗书伯三二八七写卷,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典籍。罗氏旧题“《脉经》残卷又二”,或称“残医卷”,“敦煌古医经残卷”,本文沿称敦煌《脉经》。写卷前7行,后6行残缺,存3571字;抄写于唐代,距今1千多年。这部医学写卷保存了脉象分类,三部九候脉法,踝脉叩诊法,四季主脉,五脏五腑平脉,脾脉主旺时间,九种脉息病因病理及予后,寸关尺命名,针灸、  相似文献   

20.
中医有望、闻、问、切4种诊病方法,切诊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方法可分为古代脉法和后世脉法。古代脉法采用遍诊法,有十二经、三部九候、人迎寸口和尺寸等诊法。自王叔和著《脉经》始,进入后世脉法时代。《脉经》采用独取寸口桡动脉搏动处诊法,寸口分寸、关、尺三部脉,左右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