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小儿手足口病10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6月本院收治的101例HFM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儿均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皮疹95例(94%),口腔斑疹及疱疹75例(74.2%),发热42例(41.5%),周围血象正常92例(91.0%)。84例(83.1%)为幼儿园及小学群居儿童,所有患儿经积极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均痊愈,未发现严重并发症,预后良好。结论:及早隔离治疗可防止严重并发症及本病的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3.
<正>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Cox Asckievirus)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 71)最常  相似文献   

4.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主要病原学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最为常见[1]。多发于学龄前儿童,主要通过人群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发病初期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患儿以口腔炎,手、足、膝部和臀部的皮疹或疱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20例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以1~3岁患儿居多,患儿均有皮疹,以手和足最常见,其次为口腔、双膝和臀部;发热是常见症状;重症病例血常规白细胞、C-反应蛋白可升高.结论 尽早发现并及时隔离治疗患儿.当大面积暴发流行时,必须集中隔离治疗,采取及时、有效地抗病毒和对症处理,大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手足口病(hand footmouth disease,HFMD)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之一,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常见于儿童,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HFMD虽属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但近几年其并发症和病死率有增高趋势,因此有必要重视对该病的疫情监测,加强防治。现将手足口病的85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小儿手足口病60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09年2月间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6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0例患儿均一周内治愈,无死亡病例,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当患儿出现高热、面色苍白、灰暗、胸闷、心慌、乏力等症状,应引起重视,积极治疗,以防引起严重后果。如轻症无发热或有发热但无合并症的患儿多能通过综合性治疗,早期应用抗病毒的药物及对症治疗,愈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小儿手足口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6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有皮疹、持续发热、血压升高、无力、肢体抖动。采用抗病毒治疗并以对症治疗加以辅助,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小儿手足口病的特点明显,应加强早期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2010年1月至12月广西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38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幼儿,临床表现以皮疹、发热为主,大部分有心肌酶异常,本组138例患儿治愈136例,死亡2例,均为重症患儿,均死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神经源性肺水肿。结论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经积极对症处理多数可取的良好预后,但仍需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临床参考资料。方法对本院2011年1-9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者做一回顾性分析。结果456例中,男女比例为2.10: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5岁,5岁以下408例,占89.47%;发病时间4—6月份298例,占65.35%;地区分布以农村占多,有340例,占74.6%;临床特征包括疱疹,主要分布在:手足452例(99.12%),口腔粘膜406例(89.03%);252例伴发热(55.26%),合并肺炎有54例(11.84%),出现神经系统症状56例(7.5%),并发心肌损害的24例(5.26%);其中发现一些特殊表现:无症状性肺炎26例(5.70%),不明显原因的指(趾)甲损害7例(1.53%)。重症患儿12例(2.63%),危重病例2例(0.04%)。127份标本病原学检测EV71阳性70例(55.11%),CVA16阳性43例(33.86%)。本组患者按照2010年手足口病防治指南治疗,患儿预后良好,有神经系统后遗症1例,死亡病例1例。结论本次流行高峰期为4—6月份,好发于1。5岁儿童,本次流行以EV71为主要病原体。手足口病的防治关键是掌握危重症的危险因素,严格按照2010年手足口病防治指南治疗,并在疾病早期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可有效减少后遗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诊治为手足口病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结果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皮疹(100%)、持续发热(高热16.00%,中等热25.60%,低热58.40%)、肢体抖动无力(41.60%)、血压升高(18.40%)等,采取抗病毒治疗同时辅以对症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小儿手足口病的具有显著的临床特点,要加强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卢孝明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8):165-165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对小儿健康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08年5月-2009年4月收治的182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结果:本组病例临床表现典型,诊断治疗不复杂,预后良好,无一例死亡。结论:小儿手足口病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小儿手足口病1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选择在本院住院诊治的手足口病患儿12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128例手足口病患儿中,年龄1~3岁者98例(76.6%),82例为幼托机构儿童(64.0%);轻症者110例(85.9%),重症者18例(14.1%),128例患儿经过治疗全部治愈出院.本病主要好发于夏秋季,全年散发.本病预后良好.结论该病目前无特效的病因治疗,治疗方面主要以抗病毒及支持对症为主,做好小儿卫生,特别幼托机构小儿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小儿手足口病 (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由柯萨奇A16、A5、A10 型病毒引起的以发热、皮疹为主要表现的小儿常见传染病。我们对在我院就诊的 72例小儿手足口病进行临床分析 ,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在 72例患儿中 ,男 4 1例 ,女 31例 ,男女比例 1 3∶1。年龄 4个月~ 7岁 ,平均 2± 1 5岁 ,其中 2岁以下 5 9例 ,占 81 94 % ;2岁以上 13例 ,占 18 0 6 % ;潜伏期为5~ 7d。1 2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72例患儿均有发热、皮疹。发热后不久便有皮疹出现 ,体温 37 5~ 38 5℃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我院近年来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57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观察治疗预后。结果本组患儿治疗以抗病毒为主,给予利巴韦林颗粒口服50~100mg,每日3次;双黄连颗粒口服3~10g,每日3次;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5~20mg;同时配合抗生素治疗。经过3~7d治疗后,本组患儿治愈498例,好转80例,无重症死亡病例。结论手足口病流行持续3个月,间隔2~3个月后出现一次高峰,及时诊断、给予抗病毒、中药、抗生素等联合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缓解临床症状,同时应做好手足口病的卫生防疫、控制隔离工作,防止病情扩散。  相似文献   

16.
手足口病多为柯萨奇A组16型肠道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引起的病毒性急性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临床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患儿及健康携带者为传染源,可通过粪一口途径或唾液飞沫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亦可引起传播及流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发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收住院的84例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以1~3岁患儿居多,患儿均有皮疹,以手和足最常见,其次为口腔、双膝和臀部;发热是常见症状;重症病例血常规白细胞、C-反应蛋白可升高;约1/3患儿出现心肌酶谱改变。痊愈69例,好转4例,无l例发展为重症或死亡。结论小儿手足口病只要及时、早期诊断治疗,注意生命体征监测及症状体征的变化,及时采取对策,预后均较好。  相似文献   

18.
小儿手足口病1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怀英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6):186-187
目的:总结手足口病(HFWD)患儿的临床及治疗特点。方法:对2008年3~10月诊治的110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及治疗特点进行回归分析。结果:110例患儿中98例有典型临床表现,均有口腔黏膜溃疡性疱疹及四肢末端水疱样皮疹。发热102例(92.7%),血常规检查:WBC升高32例(29.1%),WBC下降18例(16.4%),其余在正常范围,经抗病毒及对症处理均痊愈,未出现严重病发症。结论:儿童手足口病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小儿手足口病46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病原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09年2月本院收治的467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资料。结果住院病例临床表现都较典型,但有一例重症病例无皮疹;轻症病例5~8d痊愈,各无菌性脑炎、脑脊髓膜炎、心肌损害患儿也均获临床痊愈,但4例脑干脑炎患儿死亡。在加强对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及早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激素后未再出现死亡病例。但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激素的使用率过高,腰穿的比例较高,有过度治疗现象。结论早期识别重症病例,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激素是重症病例救治成功的关键;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易致脑干脑炎,病情凶险,普及病原体的检测对提高诊治能力,加强疾病的认识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12I病临床表现及诊治措施。方法选取该院自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手足121病患儿8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0例患者均治愈或好转出院。治疗4—7d后体温下降到正常范围,皮肤水泡干涸,丘疹消失,且无色素沉着现象发生,口腔溃疡治愈时间多为1-10d,发生并发症的患儿治疗时间较长,合并肺炎患儿的治疗时间多为7~10d。合并心肌炎的患儿治疗时间为2周;伴有神经系统异常症状的患儿经针对性治疗后均恢复正常。结论小儿手足121病的传染性非常强,治疗期间必须加强对消毒的重视,及时对污染品进行消毒处理,并尽可能避免进入人群密集场所,同时需做好健康宣教,一旦有临床症状发生应立即就诊,从而防止患儿出现危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