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踝臂指数(ABI)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E)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资料完整的NSTE-ACE患者103例,根据ABI结果分组。随访患者12个月内发生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顽固性心绞痛,再次冠状动脉血运重建(TVR)、急性左心衰竭等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分析ABI与MACE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正常ABI组相比,ABI≤0.90组患者年龄偏大,糖尿病患者、高脂血症患者居多,冠脉3支病变者居多,左室射血分数〈0.40者居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ABI≤0.90组患者TVR人数比例和发生MACE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ABI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I≤0.90对NSTE-ACS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预测价值,低ABI的NSTE-ACS患者MACE发生率高,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脂联素(APN)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SC)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2例。并选取门诊健康查体者20例作为对照组。在患者入院后30d内随访其心血管事件发发生情况,将ASC患者以随访结果分为再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组(MACE组)和未再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组(N--MACE组)。结果:ASC组脂联素浓度低于正常对照组脂联素浓度(5.95±0.55.9.35±0.6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MACE组和N—MACE组脂联素浓度,前者低于后者(5.75±0.48.6.08±0.56)mg/L,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联素可能是预测ASC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一般治疗组44例,普伐他汀治疗组46例,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以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普伐他汀治疗组在第1周和一疗程治疗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普伐他汀组一疗程的治疗后血脂三项化验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一般治疗组(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能明显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能有效降低血脂三项水平。  相似文献   

4.
早期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早期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预后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将未进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78例随机分为高负荷剂量用药组和对照组。高负荷剂量用药组96例于人院明确诊断后立即开始服用氯吡格雷600mg,后以75mg/d维持,而对照组82例患者则给予氯吡格雷300mg口服,随即75mg/d。比较两组1年之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心源性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继发心力衰竭及再次人院治疗)的发生率并判断其安全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负荷剂量用药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显著下降(均P〈0.05)。两组均无主要和次要出血事件发生。结论早期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ACS可显著改善其预后,且安全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NT-proBNP和hs-CR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价值情况。方法分析我院2014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65例,同时选取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者2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研究对象血浆N末端脑钠肽(NT-pro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情况,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同病变NT-proBNP和hs-CRP变化情况,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不同预后和NT-proBNP、hs-CRP比较情况。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组NT-proBNP和hs-CRP均高于对照组,双支病变组、3支病变组患者NT-proBNP和hs-CRP均高于单支病变组,3支病变组患者NT-proBNP和hs-CRP均高于双支病变组,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组NT-proBNP、hs-CRP均高于未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NT-proBNP和hs-CRP水平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有很高的预测价值,加强NT-proBNP、hs-CRP监测,可以降低不良预后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磺达肝癸钠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急性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42例,常规药物治疗同时,试验组患者给予磺达肝癸钠2.5mg/d皮下注射,连用8d,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针5000U皮下注射,1次/12h,连用8d,用药第5d复查PT、APTT。观察用药期间出血事件及出院1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用药第5天试验组患者PT、APTT,较用药前似有轻度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期间出血事件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1个月内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磺达肝癸钠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在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面进行仔细的观察、深入的研究以及仔细的探讨。方法 100例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氯吡格雷组50例和替格瑞洛治疗组50例,经过本院对患者3个月治疗,并且对两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治疗期间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研究。结果氯吡格雷组的患者在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的几率是34%,明显的比替格瑞洛治疗组发生的几率高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与替格瑞洛治疗组,在出血发生几率进行对比分别为16%、1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院通过替格瑞洛对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基本疗效进行观察和研究,发现其作用在患者的心血管事件中的危险系数明显降低,从根本上避免出血现象再次出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与支架置入术后不良血管事件诊断中应用血清胱抑素C水平检测的价值分析。方法 144例实施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研究,按照血清胱抑素C水平将患者分为四组,各36例,由高到低分别为最高组、次高祖、次低组、最低组;按照有无发生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不良心血管事件组以及无不良心血管事件组,对比各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结果最高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最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心血管事件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值与无不良心血管事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胱抑素C水平为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产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支架置入术后不良血管事件发生存在正相关性,其为不良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糖水平增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院内并发症及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收集ACS住院患者共138例,依据血糖结果分ACS血糖正常者A组,ACS伴血糖升高者B组,观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B组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心源性死亡事件均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糖水平增高对于ACS患者,是生存率和院内并发症风险增加的强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hs—CRP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预测心血管事件的价值。方法:选择住院期间成功行PCI术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70例,术前1小时及术后72小时测hs—CRP,根据hs—CRP值,分为两组:A组(hs-CRP≥10mg/L)和B组(hs—CRP〈10mg/L),随访6月,观察两组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YL生率。结果:术前及术后两组间基础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小时两组在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总体心血管事件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只在总体心血管事件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及术后hs-CRP可预测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术前CRP预测较术后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前C反应蛋白(CRP)检测对术后12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术前测定236例行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基础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将患者分为CRP〈3.0mg/L组(正常组,131例)和CRP≥3.0mg/L组(异常组,105例),随访、记录和分析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12个月内心血管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心绞痛和再次血运重建术等)发生率。结果 236例患者中有105例(44%)术前CRP异常(大于3mg/L),异常组患者年龄大,吸烟者多,血脂亦高于CRP正常者(P〈0.05),而正常组更多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P〈0.05)。死亡、心肌梗死以及因急性冠脉综合征行急诊冠脉血流重建术发生率异常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非急诊血流重建术两组相似(P〉0.05)。结论 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预测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者,术后12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明显增加,提示术前炎症反应的活性影响晚期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与支架置入术后不良血管事件(MACE)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192例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按照四分位法将患者分成四组,分析比较手术后6个月内患者不良血管事件发生率,将不良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作为依据,将患者分成两组,分析两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不良血管事件发生危险因素。结果血清胱抑素C水平最高组出现不良血管事件几率显著高于最低(P〈0.0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胱抑素C水平是导致不良血管事件发生因素。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短时间内不良血管事件发生率具有正相关性,而且会在术后短时间内引发不良血管事件出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早期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预后的影响。方法18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入院第2天和治疗4周后分别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并比较治疗30d主要终点事件(顽固性缺血状态、新近心肌梗死和死亡),同时测定血脂水平。另设正常对照组。结果①治疗前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MMP-9水平均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5)。②治疗组经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血清MMP-9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4周后MMP-9水平无明显变化,与治疗组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别(P〈0.01)。⑧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时血脂水平无明显变化;④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1个月时,两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早期他汀强化治疗可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终点事件发生,显著改善急性冠脉综合症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LDL-C水平探讨依折麦布辛伐他汀片(葆至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葆至能治疗,疗程12周,12周后根据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水平分为低水平组和正常组,比较2组患者2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低水平组患者再发心绞痛和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低于正常水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心律失常、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折麦布辛伐他汀片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更大程度降低了LDL-C水平,进一步减少了高危患者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黄问银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5):30-31,33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情况及其对A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0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糖化血红蛋白正常组(A组)(HbAlc<6.5%,n=31例)、糖化血红蛋白低危组(B组)(6.5%<HbAlc<7.5%,n=36例)、糖化血红蛋白高危组(C组)(HbAlc>7.5%,n=35例)3组,分别观察各组入院时、3个月后12个月后的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反应蛋白(CRP)、体重指数(BMI)、射血分数(EF)及相关心血管不良事件,如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①A、B组及C组患者入院时VLDL、CRP、BMI及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个月后及12个月后C组EF值较入院时未明显改善(P>0.05);②住院及随访12个月期间C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心绞痛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较人院时明显增高(P<0.05).且HbAlc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肺部感染及死亡均呈正相关(r=0.412、0.271、0.319、0.251、0.134).结论 糖化血红蛋白异常可不同程度地升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抑郁患者的临床分析,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及预防的意义。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对176名患者进行评估后,分为单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与ACS合并抑郁组,比较两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分析抑郁与各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ACS合并抑郁患者的67例(占38.06%),ACS合并抑郁患者中,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10.44%,16.41%,29.85%,10.52%,11.84%,ACS合并抑郁患者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82.08%,单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9例,发生心血管事件26例,发生率20.15%。较ACS合并抑郁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ACS合并抑郁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增加,抑郁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检测的血糖水平高低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在该科治疗的急性心梗患者临床资料。入院时检测血糖均采用手指末端毛细血管血糖(CBG)和静脉血清糖(VSG)两种方法,按照血糖的高低分为血糖正常组和血糖升高组,分析CBG方法和VSG方法测定的血糖值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结果(1)VSG测定方法下,VSG正常组与VSG增高组患者梗死后疼痛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是VSG增高组中KillipIII-IV级人数,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以及死亡均明显高于VSG正常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CBG测定方法下,CBG正常组与CBG增高组患者梗死后疼痛差异不明显(P〉0.05);但是CBG增高组中KillipⅢ-Ⅳ级人数,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以及死亡均明显高于CBG正常组(P〈0.05)。(3)ROC分析显示,VSG预测急性心梗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准确率可达到85%,CBG预测心血管事件准确率达81%,两种方法的比较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VSG方法或者CBG方法下,血糖增高及KillipⅢ-Ⅳ均是急性心梗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可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血糖升高患者,应注意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高风险性,及早进行降糖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郭玉红 《天津药学》2010,22(3):45-46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应用辛伐他汀对C反应蛋白(CRP)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将12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常规治疗加服辛伐他汀20mg,每晚睡前服用)和对照组60例(常规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测定两组血浆中C反应蛋白变化,心血管事件发生次数。结果:治疗组于治疗后CRP明显下降(P〈0.05)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血管事件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ACS患者早期应用辛伐他汀能明显降低CRP水平,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易损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空腹血糖水平与急性期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4h之内入本院的13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后第2天空腹血糖水平和既往有无糖尿病史分为2组:糖代谢正常组:血糖≤6.0mmol/L;糖代谢异常组:血糖〉6.0mmol/L或既往确诊糖尿病者,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源性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糖代谢异常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衰、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糖代谢正常组(P〈0.05),心源性死亡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代谢异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高;空腹血糖水平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充血性心衰、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心功能(Killip分级)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对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危险分层与预后预测价值。方法:对34例NSTEACS患者,12例健康者分别测定血清CTnⅠ,并观察住院期间主要的心血管复合事件(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反复缺血性心绞痛发作),随访1~12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NSTEACS组血清CTnⅠ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NSTEACS组CTnⅠ阳性组所测结果明显高于CTnⅠ阴性组(P〈0.01),且CTnⅠ阳性组较CTnⅠ阴性组的住院期间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增高,住院期与随访期反复心绞痛发作增加,总心脏性病死率也上升,且复合心血管事件也显著增多。结论:血清CTnⅠ检测对NSTEACS患者危险分层与预后预测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