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汗证的护理     
《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故汗是阳气蒸化津液、从腠理达于体表而成。正常人在体力活动进食辛辣、衣被过厚、情绪过于激动或紧张等情况下可有汗出,属生理现象。中医对汗证很重视,认为“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如果病理性的汗出过多可因耗损了津液而引起伤津脱液,气随液脱等危象。病理性汗出称为汗证。汗证有外感病汗出、内伤病汗出和局部汗出等。现分述如下。外感疾病有外感表证的汗出与外部入里而成为里热证的汗出。外感病表证阶段的汗出常见于“外感风热”“中凶风表虚证”及“已阳正固复感外部”的表证,因风性开泄,热性升散,使腠理疏松  相似文献   

2.
胃脘痛是由于外邪侵袭、情志所伤、饮食劳倦、脾胃虚弱等引起的以胃脘部突发性疼痛为主证的病证,是内科常见病。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均属于胃脘痛范畴。胃脘痛可分为寒凝气滞、肝郁气滞、瘀血阻络、脾胃虚寒、脾胃虚弱等证型。在临床护理中我们根据不同证型的特点,运用中医护理法则扶正祛邪、正护反护、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制宜,套用中医内治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方法,结合中医护理技术针灸、耳压、拔罐等护理手段,制订出有针对性、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各证型胃脘痛的护理做一简要介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穿琥宁注射液治疗外感高热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1~12月,用穿琥宁注射液治疗外感高热病110例,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标准:1年龄在15~65岁。2以外感起病,发热急,患病时间在3日以内。3临床特征为急性发热(体温37.5℃以上),初起多见恶寒、口渴、鼻塞、咽喉干或痛、或见咳嗽。4中医辨证为热入营分或气营两燔发热的表现。气营两燔型:应同时具备气、营证候,如气分之壮热不退,口渴多饮,烦躁汗出,舌苔黄腻或白而干等;营分之舌质红绛,或见斑疹等。热入营分型:应具备较为突出的营分证候,如身热夜甚,口渴少饮,心烦不安或斑疹鼻衄,舌质红绛,舌苔花剥或少苔,脉细数等。5西医诊断…  相似文献   

4.
胃脘痛是由于外邪侵袭、情志所伤、饮食劳倦、脾胃虚弱等引起的以胃脘部突发性疼痛为主证的病证,是内科常见病.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均属于胃脘痛范畴.胃脘痛可分为寒凝气滞、肝郁气滞、瘀血阻络、脾胃虚寒、脾胃虚弱等证型.在临床护理中我们根据不同证型的特点,运用中医护理法则扶正祛邪、正护反护、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制宜,套用中医内治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方法,结合中医护理技术针灸、耳压、拔罐等护理手段,制订出有针对性、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各证型胃脘痛的护理做一简要介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热重于湿热重于湿,是以中焦热盛为主,而又夹湿邪的一类证候。因其热重而夹湿邪,故又有人称其为“温热夹湿病”,多见于湿温病化燥、暑湿病或伏暑病中、后期。以高热汗出,口渴心烦,脘痞腹胀,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为主要临床特征。其治疗,应以苦寒清热燥湿为法。这类证候,因其为热盛而夹湿,从发展趋势来看,往往容易化燥成温而转化成温热病。一旦转化之后,则不再属湿热病范畴,应按温热病辨治。1 阳明胃热夹太阴脾湿临床表现:高热汗出,烦渴饮冷,身重脘痞,或时泛恶,舌质红苔黄腻而干,脉洪大滑数。病机分析:高热汗出,烦渴饮冷,乃阳明胃热蒸腾…  相似文献   

6.
《护理学报》2005,12(5):17-17
在5月12日召开的纪念“五·一二”国际护士节暨全国卫生系统护理专业“巾帼文明岗”和“巾帼建功”标兵表彰大会上,中华护理学会向全国130万护理人员发出倡议: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为病人提供细致入微、关怀备至的护理服务。中华护理学会倡议,“贴近病人”要突出一个“情”字,以真情对待每一位病人。“贴近临床”要突出一个“精”字,以精益求精的作风完成每一项工作。“贴近社会”要突出一个“实”字,以务实的精神丰富护理服务的内涵,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中华护理学会倡议——护理工作要做到“三贴近”…  相似文献   

7.
发烧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多种疾病的外在表现。对小儿发烧不仅应及时诊断、治疗,而科学的护理也是使疾病趋向痊愈的必要条件。小儿发烧多属于中医温热证辩证范畴。其发病大致可分为表证、里证、虚证等。病邪在表:除给退烧药外,应多饮水,并用乾毛巾盖在小儿前额上或将小儿未闭的前囟门也盖上,以助药力,使其微微出汗,汗后体温自然下降;病邪入里,应清热退烧。虚证在临床上很少见,多为虚实挟杂证,在护理上要慎重,切忌大汗或峻下,应扶正祛邪,随时注意保护津液,保存“胃气”。要给一些易消化、清淡的食品。另外护理发烧的小儿应注意自始至终避免着凉、受风,要多饮水,饮水可根据不同证候,饮用不同的饮料,以增体液,保津液。对高烧不退的小儿,除用退烧药外,还可在小儿前额及太阳穴或手心及合谷穴处用推拿、按摩方法,可得到退烧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医证型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B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至2014年7月苏州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2型糖尿病住院病人98例,分析其胰岛素抵抗、B细胞功能和中医证型:阴虚热盛证、痰湿困脾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的关系。结果:四种证型的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空腹胰岛素值以痰湿困脾证最高,气阴两虚证次之,阴阳两虚证最低;空腹C肽以气阴两虚证最高,阴虚热盛证次之,阴阳两虚证最低。四种证型的HOMA-IR、ISI、HOMA-β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HOMA-IR在痰湿困脾证最大,其余按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的顺序逐渐增大;按阴虚热盛证→痰湿困脾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顺序的ISI依次减低;HOMA-β值在痰湿困脾证最大,其余按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排序逐渐减小。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及病机与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损害程度相关。阴虚热盛证、痰湿困脾证以胰岛素抵抗为主;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以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为主。苏州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痰湿困脾证为主,并贯穿病程始终。提示:痰湿困脾可能是苏州地区糖尿病的重要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9.
心系疾病包括不寐、惊悸怔忡、舌疮、尿血以及昏迷、胸痛、汗证、梦遗等病的某些证型。另外,中风、癲狂两病在其神志不清时,也与心之神明失用有关.因心主血脉、主神明,所以其主要病理是血脉运行的障碍和思维活动的异常。心包为之外卫,温热之邪内传,多为心包所受。心系疾病常见的证型有:心经热盛、浊邪扰心、心阳虚、心阴虚四种,其治法不外清开、化瘀、镇惊、补虚四法。  相似文献   

10.
黄汗是以汗出色黄染衣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临床比较少见,本病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并较为全面地论述其症、因、脉、治,笔者治疗本病,获一得之见,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位与病性证素规律,探索其中医证型分布特征。方法:筛选COVID-19回顾性病例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成组病例分析等相关文献,采取频次统计、系统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提取中医证素进行分析。结果:呈现出的证素组合规律主要有以下两大类:第一大类为病位证素肺与病性证素热、湿、毒。第二大类可细分为三小类:①病位证素卫表;②病位证素中焦、病性证素寒;③病性证素气虚、阴虚、阳虚、气脱。结论:COVID-19最常见病位证素肺、卫表、中焦;最常见病性证素湿、热、毒,寒、气虚、气脱、阳虚、阴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COVID-19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乃至病程进展规律,可初步将其作为COVID-19证型辨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盗汗 ,《内经》称为寝汗 ,即睡则汗出 ,醒则汗止 ,它既可作为单一的病理现象出现 ,又能在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中发生。前人有自汗属阳虚 ,盗汗属阴虚之说 ,系指自汗、盗汗发病的一般规律 ,但不能概括全部。《景岳全书·汗证》指出 :“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症 ,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 ,盗汗必属阴虚”。笔者临床体会 ,凡营卫不和、寒湿困脾、脾肾亏损、心肾不交均能导致盗汗 ,兹举例如下。1 营卫失调 ,气阴两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 ,阳之守也 ;阳在外 ,阴之使也。”指出营阴要由卫阳的困守 ,阳气需赖阴精以滋养。若体虚邪袭 ,阴阳…  相似文献   

13.
经云:心为汗.汗为心之液,由阳气蒸化形成,故出汗过多必损心阳.太阳病治以汗法,应以"遍身絷絷微似有汗"为佳,若过汗或以火法而劫汗,均可致心阳虚之证.  相似文献   

14.
作者根据老中医钱育寿主任医师的学术经验,运用宣肃清化法进行辨证施治,疗效较满意。①辨证分型治疗风热闭肺证:病初,发热朝轻暮重.汗泄不彻,咳嗽作呛,稍有气吼,鼻塞流涕,口渴咽红,苔薄黄或薄腻,舌质偏红,脉浮数,两肺可闻少许干湿罗音。治法辛凉解表,清宣肺气。常用药:淡豆豉、银花、杏仁、连翘、薄荷、前胡、炒竹茹、鱼腥草。  相似文献   

15.
浅述《伤寒论》温阳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的《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虽为论述外感疾病专著,但其全书汗、吐、温、清、下、和、消、补八法并用,方以法立,法以方传,备受历代医家崇奉。纵观本书,温阳方剂运用颇多,散见于六经、霍乱、瘥后劳复诸病之中,有为一脏阳虚而设,有为通体阳衰而立,或疗血虚寒凝,或救阳亡气竭,组方严谨,用药精良,强调扶阳之本,突出温法之重。诚如柯韵伯所言“伤寒以阳气为主”。本文对《伤寒论》中温阳法的应用浅述如下。温阳解表外感风寒之邪,头身疼痛,邪在太阳,治当解表。《伤寒论》多选温卫阳之剂,以汗解肌,驱邪于外。如太阳中风的桂枝汤,太阳伤寒的…  相似文献   

16.
周旎泓  王睿清  范小利 《大医生》2023,(10):141-144
新型冠状病毒的重症患者多表现为重型“气营两燔”、危重型“内闭外脱证”。一般认为前者为邪热气分不解,深入营血分;后者为元气衰微,心包郁闭,后者即“逆传心包”的表现,而笔者提出了新的认识,即两者皆为逆传心包,温病之营血分病属“心包络病”。本文将从“逆传”的相对性和“心包络”的实质两方面阐述世人对心包络病的误解,同时阐述心包络病的病机及治疗。  相似文献   

17.
外感病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风寒、发热、身痛为主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故又称“时行病”。《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中指出:“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凉,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说明若四时之气失常,人感此非时之气易引起外感病,再夹时行之病毒侵袭人体,轻者为“伤风”,一般称为“感冒”,其病邪由皮毛而入。凡能引起广泛传染流行者则为“流感”,中医称为“疫”或“温”,其病邪由口鼻而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中医护理要用中医的理论指导,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工作的核心。来中医科就诊的病人多为慢性病,久病则正气亦虚,一脏有病势必要累及它脏。“不寐证”是慢性病常见的并发症,失睡日久则心脾越虚,不利于其它病的痊愈。我们本着辨证施护的原则,对“不寐证”进行I护理,IM床上收到J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施护22例中男7例,女15例,年龄最大61岁,最小34岁;混合型13例,肝郁化火型3例,痰热内扰型5例,心脾两虚型1例。2辨证施护2.1证型的护理2.1.1肝郁化火型表现为不寐,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  相似文献   

19.
术后汗证35例应用中药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术后汗证应用中药治疗的护理。认为护理重点是评估出汗量,对汗证辨证观察,加强用药、营养指导,注意生活护理,以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20.
二、治法治法即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古代归纳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但由于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治法也不断地得到发展,所以现在常用的治法已经超过上述八法的范围。这里仅简略介绍一下“八法”。(一)汗法汗法又叫“解表法”。是用辛散轻宣的药物来鼓午卫阳,宣通肺气,开泄腠理以发汗,使在表的病邪从汗而解的方法,也就是《内经》所说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汗法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主要用治外感表证。临床对感冒、关节疼痛、水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