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内血管新生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接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比增强超声检查的患者,根据脑缺血症状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并根据常规血管超声将斑块回声特征分为低回声组、等回声组和不均质回声组。并采用对比增强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内血管新生。采用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分析确定颈动脉斑块内血管新生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73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有症状组32例(19例急性脑梗死,1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症状组41例;斑块回声特征:低回声15个,等回声41个,不均质回声17个。有症状组斑块增强患者构成比(84.4%对61.0%;χ2=4.802, P =0.028)和增强强度[(21.78±8.50)dB 对(15.93±8.82)dB;t =2.440,P =0.018]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低回声组、等回声组和不均质回声组斑块增强患者比例分别为93.3%、58.5%和82.4%(χ2=7.826,P =0.020),低回声组和不均质回声组显著高于等回声组(P 均<0.05),但低回声组与不均质回声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低回声组、等回声组和不均质回声组斑块增强强度分别为(22.62±9.33)dB、(14.38±8.02)dB 和(18.15±9.64)dB( F =3.877,P =0.027),低回声组显著高于等回声组( P =0.024)。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优势比3.456,95%可信区间1.103~10.828;P =0.033)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独立相关。结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30例患者中5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74例脑梗死;42例非缺血件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检测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发牛率、斑块类型及斑块的分布情况。结果TIA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等异常检出率为73.2%(41/56),脑梗死组异常率为87.8%(65/74),对照组受检者异常率为28.6%(12/42),TIA组及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脑梗死组患者脂质性斑块及混合性斑块的发生率高于TIA组。颈动脉硬化斑块最常见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又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近段。左右侧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颈动脉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密切相关性,颈动脉超声有助于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脑梗死病人与非脑梗死者各60例,行颈部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无及回声强度。结果脑梗死病人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0.00%;非脑梗死病人中宽块检出率为18.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病人不稳定斑块数高达66.67%,非脑梗死病人不稳定斑块(呈低回声软斑及混杂回声的混合斑)仅占总斑块数的18.18%,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以92例同期非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作对照。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内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分别P<0.001及<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IMT增厚发生率、斑块检出率、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及峰值流速(PV)与对照组相比较显著差异(均P<0.01)。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能确定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并提供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性质、分布特点及狭窄情况,探讨颈动脉斑块和狭窄的分布规律。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40例,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TIA组),脑梗死患者235例(脑梗死组);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54例),中年组(137例)和老年组(149例)。结果随年龄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家族史显著增加(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TIA组(P<0.01);70%~99%血管狭窄斑块发生率高于50%~69%血管狭窄和<50%血管狭窄(P<0.01);老年组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中年组及青年组(P<0.01)。结论超声检查显示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更为密切,导致颈动脉狭窄的斑块中,以软斑块和混合性斑块多见。超声检查可以用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诊断及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8例,分为脑梗死组(CI组)43例和短暂性脑缺血组(TIA组)25例,另选同期门诊及病房非脑血管病患者32例(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对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比较。结果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48例(70.6%)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照组5例(15.6%)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两组患者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无症状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症状侧斑块检出率。CI、TIA两组患者无症状侧斑块检出率与症状侧斑块检出率间差异亦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除常规检查颅脑影像学外,还应重视检查颈部血管。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它通过3种途径引起缺血性事件的发生:(1)低血压诱导狭窄远段低灌注;(2)斑块局部出血或斑块表面血栓形成导致管腔闭塞;(3)斑块破裂,栓子脱落阻塞远段的血管,导致急性闭塞。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颈动脉狭窄已普遍应用,现将我科2004年8月-2005年8月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1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0例为观察组,无缺血性脑血管病者3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比较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和颈动脉狭窄率.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100.0%,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60.0%;对照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16.7%,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10.0%;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血管彩超检查可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时了解颈动脉血管狭窄,对预防或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及治疗,探讨与其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以240例脑梗死组与240例非脑血管病组为研究对象,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狭窄程度,将非脑血管病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阿斯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另一组单用阿斯匹林,1年后复查颈动脉血管超声,对比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比较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狭窄程度与非脑血管病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非脑血管病组斑块形成者经干预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不同程度缩小,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梗死发生率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病关系密切,对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波 《临床内科杂志》2004,21(8):545-547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及其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寻找颈动脉斑块的主要危险因素及潜在的临床标志物。方法 对 12 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和非斑块组。结果  87例患者 ( 72 .5 % )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颈动脉重度狭窄发生率为 4.17%。梗死侧颈动脉软斑发生率高于非梗死侧 ( 3 2 .9%∶16.9% ) ,斑块组年龄、TC水平、高血压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斑块组 ,分别为 ( 65 .2 4± 9.69∶5 5 .3 8± 14 .5 1,P =0 .0 0 7) ,( 6.0 4± 1.18∶5 .41± 0 .79,P =0 .0 2 7) ,( 4 7/63∶10 /2 1,P =0 .0 2 2 )。结论 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可能以斑块居多 ,而重度狭窄发生率较低 ,软斑为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测定,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 非脑血管病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13例均无冠心病史),心绞痛组(20例),心肌梗死组(27例)。冠心病诊断依据心电图,运动-静息^99mTc-MIBI心肌显像(SPEC)检查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结果 对照组颈动脉超声未见狭窄及粥样斑块,其颈动脉内膜厚度/腔内径〈0.1。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组80%(38/47)发现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颈动脉内膜厚度/腔内径〉0.1,收缩期颈内动脉血流速(IC)/颈总动脉血流速(CC)〉0.8,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但心绞痛组与心肌梗死组上述指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可能是诊断冠心病的一个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超声造影检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内新生血管(IPN)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外科经常规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并接受超声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2例。根据是否出现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将患者分为无症状组和症状组。分析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责任斑块超声造影特征(斑块厚度、斑块长度及回声特征)的差异性,以及IPN、溃疡性斑块、动脉狭窄程度(狭窄率≥70%为重度狭窄)等因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122例患者中,无症状组47例,症状组75例。症状组MRI缺血性病灶患者比例、血管重度狭窄比例、IPN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分别为80.0%(60/75)比46.8%(22/47),χ2=14.44,P<0.01;84.0%(63/75)比51.1%(24/47),χ2=15.32,P<0.01;78.7%(59/75)比34.0%(16/47),χ2=8.74,P<0.01],症状组斑块...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其稳定性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及其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寻找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的血清标志物。通过对 12 0例定位于颈内动脉系统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软斑组、硬斑组和无斑块组 ,对符合入选标准的 84例患者于入院 3周后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 9水平。结果发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 72 .5 % (87例 ) ,颈动脉重度狭窄发生率为 4 .17%。梗死侧颈动脉软斑发生率 (32 .9% )高于非梗死侧 (16 .9% ) ,软斑组和硬斑组基质金属蛋白酶 9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 ,而软斑组基质金属蛋白酶 9水平又高于硬斑组 (P <0 .0 5 )。结果提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可能以斑块居多 ,而重度狭窄发生率较低 ,软斑为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 ,基质金属蛋白酶 9可能是不稳定性粥样斑块的一个潜在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新近发生脑梗死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方法 对63例新近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作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的结构特点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并与45例年龄匹配,伴随疾病相似,无明显缺血性心脑疾病症状,体症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1)脑梗死组IMT与对照组IMT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脑梗死组软斑和溃疡斑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间管径狭窄度皆以轻度狭窄(<50%)为主,但脑梗死组中重度狭窄(50%-75%)及严重狭窄(>75%)的比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表现与对照组有明显不同,这些特点可能与其发生脑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12月在我院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3例为观察组,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狭窄情况、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及斑块性质等。结果对照组受试者中发现颈动脉狭窄9例(18.0%),颈动脉内膜增厚2例(4.0%),未发现易损斑块;观察组患者中发现颈动脉狭窄47例(56.6%),颈动脉内膜增厚35例(42.2%),易损斑块31例(37.3%)。观察组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易损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异常检出率较高,对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的早期筛查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观察组)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动静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分型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等情况。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多发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无斑块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软斑、复合斑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硬斑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MT为(1.03±0.22)mm,大于对照组的(0.67±0.23)mm(P0.05)。100例受检病人,32例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且造成管腔狭窄,狭窄率32.0%,其中狭窄程度为轻度19例,中度8例,重度3例,闭塞2例。结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而言,颈动脉超声检查能有效、快速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对斑块类型、分布作出鉴别,是脑血管疾病优良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12月在我院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3例为观察组,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狭窄情况、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及斑块性质等。结果对照组受试者中发现颈动脉狭窄9例(18.0%),颈动脉内膜增厚2例(4.0%),未发现易损斑块;观察组患者中发现颈动脉狭窄47例(56.6%),颈动脉内膜增厚35例(42.2%),易损斑块31例(37.3%)。观察组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易损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异常检出率较高,对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的早期筛查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杨冬 《山东医药》2011,51(43):80-81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140例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及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斑块大小、形状、回声性质及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斑块比率及颈动脉狭窄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颈动脉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在脑梗死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定期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预防脑梗死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红  周燕  李惠仙  李燕  张静  马波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4885-4887
目的 探讨血压晨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血压晨峰组(136例),非血压晨峰组(124例),并对患者进行2年随访.缺血性脑卒中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结果 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比较,晨峰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检出率、颈动脉狭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血压晨峰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稳定性增加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颈动脉硬化和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对412例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B超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斑块分类、分布及血流动力学改变。412例患者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43例,脑梗死269例;另设102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结果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等异常检出率为69.6%,其中内中膜增厚122例,占38.6%;IMT增厚伴斑块形成占61.4%,对照组异常检出率为17.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为50.9%,TIA组39.8%。中青年ICD以脂质斑检出率高,钙化斑次之,混合斑最少。中青年ICD颈动脉脉硬化斑最常见是颈动脉分叉处,其次是颈内动脉颅内段。结论颈动脉硬化是中青年ICD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有助于预测中青年ICD的发病危险,指导治疗时机和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