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中少阴病急下证承气三法,一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二曰:"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三曰:"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病急下证承气三法是伤寒六经辨证的最后阶段,其病机为"阳明失下而成"。有鉴于此,因阳明燥屎内结,热迫少阴,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是辨证论治的典范,是仲景临证经验的结晶,惟其强调辨证论治,故论中的六条急下证,三条属于阳证,列之于阳明篇;三条属于阴征,列之于少阴篇。阳证之有急下,较易于辨识,阴证之用急下,注家便有不同的议论了。少阴篇的三条急下证云: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0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  相似文献   

3.
一、千古疑团一部伤寒论称急下者共有六条,三条在阳明篇,三条在少阴篇。1.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症,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阴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4.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少明篇设的三急下证,引起历代医家的争鸣。他们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三急下证的成因。笔者通过研究承气汤在《伤寒论》中的运用,用以方论证的方法,对少阴三急下证探讨如下。1承气场在《伤寒论》中的运用少阴三急下证,由于仲景论及的条文简单,很难阐述清楚,因而众说纷法。笔者认为讨论该证时,先辨清承气扬在《伤寒论》中的作用,这样就容易明了少阴病为何用大承气汤了。大承气场主治阳明腑实证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仲景在《伤寒论》中使用承气扬,除了列举燥屎引起腹胀满、大便难为主要指征外,还有“谵语”。《伤寒论》提及谵…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又说“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两条前后承接,互相联系,都是论述少阴阳虚,外感风寒的太少两感证治。但前者系“始得之”,其病初起,寒重邪盛,病势较急,正虚不甚,故用附子温少阴之阳以扶正,麻黄散太阳之寒以祛邪,配细辛则既可助附子以温少阴之经而散寒,又可助麻黄以散太阳之邪而解表,是温经解表之峻剂;后者系“得之二三日”,病程  相似文献   

6.
三承气汤是《伤寒论》阳明病下法之主方。阳明病篇有三个宜大承气汤急下证,读者易解。少阴病篇亦有三条宜大承气汤证。少阴病以心肾阳虚为主,以急救回阳为主要治法,以四逆汤为主方,何以宜大承气汤,较难理  相似文献   

7.
所谓“因势利导”就是顺应病势、导邪外出。即当病邪有外解、上越、下趋的倾向时,及时使用汗、吐、下等法,使邪去病除。一、运用范围因势利导是驱除病邪的一种治疗原则,在《伤寒论》中,这一原则主要用于正盛邪实的三阳证,或因实致虚、本实标虚及因虚致实、标证危急者。如:“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1条)少阴之病,化热入腑,燥屎内结,正虚邪实,其病危急,虽有正虚,但邪实较甚,标证为急,故宜大承气汤,急攻其下。此  相似文献   

8.
少阴病处于六经中后期,病位较深,病势较重。下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少阴急下证既有阴液亏损,又有热盛土燥,需急下热结,以存阴液,釜底抽薪,使邪有出路。笔者就少阴三急下证之病因病机,总归热盛、水竭、土燥阐释需下不厌早运用下法,并从条文分析宜急下燥热之邪,下不厌早以存肾水。从阳明急下与少阴急下之关系论述均为津液为本,气机通畅为用,“留得一分阴份,便有一分生机”。从临床病证探讨下不厌早的重要性,重早下以治标求本截断病情发展,亦体现治未病的思想,在危急重症中急下存阴、下不厌早往往能挽救生命于危难之中。  相似文献   

9.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这是张仲景对热结旁流证的经验之治。至于“寒结旁流”,临床鲜见,笔者临证二十年,曾遇数例,均因误治失治。复车之余,寻求古训,变通于临床,终于悟出其中奥妙,故不揣浅陋,与同道共勉。“寒结旁流”之证,临床往往误诊,中医易把它与泄泻并论,西医常以肠炎、痢疾施治。其实,  相似文献   

10.
背恶寒,早在《伤寒论》就有论述,如“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人参汤主之。”此为里热熏蒸而致。“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此为阳阴盛而致。  相似文献   

11.
麻黄附子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少阴病篇,原文为“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微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1].本方由麻黄、甘草、附子组成,由原文中可看出,张仲景应用本方时,是先煎麻黄,再下附子、甘草.其中附子并未先煎,尤其附子的炮制方法是“炮”[2],与当今临床习用之黑附片不同.由条文可知,本方用于少阴病初起,病情较轻.结合少阴提纲证:“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1 ],可知本方之证当见精神萎靡、嗜睡,脉微细.但在少阴提纲证下一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中“阳明三急下证”与“少阴三急下证”在临床上各不相同,但以同一种方法——急下存阴的大承气汤来治疗,这是“异病同治”的范例,这里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不妥处请批评指正。一、病因六经病证可互相传变,而“阳明居中属土,万物所归”不仅太阳病邪向里发展,可成阳明病,三阴病阴退阳胜,亦可转属阳明。从条文看,“阳明三急下证”属于阳经传变入里的阳明腑实证。254条“伤寒六七日,目中小  相似文献   

13.
热结旁流在《伤寒论》第321条曰:“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躁者,可下之,应大承气汤”。其证名见于《温疫论·大便节》。在《温病条辨》中对此证有更进一步论述:“阳明温病,纯利稀水无粪者.谓之热结旁流.调胃承气汤主之”.热结旁流是由于肠中实热积滞较甚,燥屎内结  相似文献   

14.
<正>桃核承气汤乃仲景经方,出自《伤寒论》第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从条文可知三端:一病因:此为太阳病失治误治后的变证。二病机:此为膀胱蓄血证。三病证:精神症状"其人如狂",病属下焦"少腹急结"。笔者临床运用此方,异病同治,涉及内外妇儿诸科,均以条文为据,但不囿于条文,亦每获效验,今录验案三  相似文献   

15.
“少阴三急下证”为后世对《伤寒论》少阴病篇中第320条、321条、322条论少阴痛三种当急下之证的简称.对“少阴病三急下证”的病因病机历来存在认识分岐,仁智互见.试从伤寒病程的角度对“少阴三急下证”进行诠释,以期更加深刻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少阴三急下证”.  相似文献   

16.
系统梳理《伤寒论》三承气汤证条文,分析各证候、病机,认为用痞、满、燥、实、坚区分三承气汤证有一定局限性。三承气汤证反映了阳明腑实证病机演变的三个阶段:调胃承气汤证为阳明腑实初期,燥热初结,胃气不和证;小承气汤证为阳明腑实中期,小热小实证;大承气汤证为阳明腑实极期,大热大实证。调胃承气汤的功效为泻胃中无形之结热,用芒硝的目的不是软化大便,而是解胃中无形热结。  相似文献   

17.
热结旁流少阴热化证为少阴火盛水竭热化之变证,乃火盛水竭,少阴邪热炽盛,乘逼胃中津液,以致燥屎内结,迫肠中浊液从旁而下所致。“旁流”是现象,“热结”是其本质,宜予大承气汤治疗,急下存阴。本证患者泻下物为纯水样便,臭秽难闻,口干舌燥、剑突下疼痛拒按加之少阴病脉微、但欲寐为其典型症状。本证在临床上较少见,易误诊失治,临证需仔...  相似文献   

18.
<正> 《伤寒论》载黄连阿胶汤方只少阴篇第303条一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现通过古今医案例统计分析归纳黄连阿胶汤证的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19.
小建中汤方分别载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原方由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切)三两、胶饴一升组成。为桂枝汤变局中甘温建中之法。《伤寒论》原文中“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条),又“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条),《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第六》中曰:“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中曰:“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故小建中汤为补虚、调营、安中、缓急之剂,有温中祛寒,缓急止痛,  相似文献   

20.
柯雪帆 《天津中医药》2007,24(5):353-355
少阴三急下证见于《伤寒论》,伤寒注家对少阴病用大承气汤急下一直存有疑问,古典医籍记载有"少阴急下"的内容,并没有指出"少阴急下"之名。故对少阴急下证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与分析,并举医案医话,说明"少阴急下"是临床实际的真实记载,是古代医家的宝贵经验,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