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与冠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心病 (CHD)患者血浆D dimer水平与冠状动脉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90例CHD患者 ,根据冠脉病变风险度级分级结果A、B、C三组。入院第 2天清晨取肘静脉血测定血桨D -二聚体含量 ,择期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 三组患者的D -二聚体含量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CHD患者血浆D dimer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其冠脉的病情 ,方法简单、费用低廉 ,可以作为观测CHD患者病情进展的常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应用美国NYCOMED公司生产的试剂盒,按其短供的方法测定了30例正常中青年血浆D-二聚体(DD)为0.1±0.02mg/L,27例健康老年人为0.51±0.20mg/L,54例树冠心病患者为2.16±0.48mg/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与健康老年组比较差异显著(P<0.001).结果表明血浆DD检测是一项鉴别冠心病发病和观察溶栓治疗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凝血和纤溶异常 ,血浆D-二聚体 ( D- dimer)是交联的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 ,可灵敏地反映体内的凝血和纤溶状态。本文检测了 40例恶性实体肿瘤患者血浆 D-二聚体水平 ,以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及纤溶状态变化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正常对照组 2 0例 ,年龄 30~ 70岁 ( 5 2± 4.5岁 ) ,均为我院健康体检者 ,临床诊断无血栓性疾病、糖尿病及肝肺病史。恶性实体肿瘤组 40例 ,男2 7例 ,女 2 3例 ,年龄 31~ 83岁 ( 5 6± 5 .5岁 ) ,其中 + 期 1 8例 , + 期 (含复…  相似文献   

5.
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41例胃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表明,胃癌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慢性胃炎组(P<0.01),低分化癌明显高于高分化癌(P<0.05),Ⅲ~IV期患者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 05)。15例肿瘤切除后D-二聚体比术前显著降低(P<0.01),术后复发者又复升高。提示动态测定血浆D-二聚体变化对肿瘤患者的病情判断、疗效观察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实用老年医学》1996,10(6):260-261
  相似文献   

7.
D—二聚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目的:动态观察血栓性疾病患体内的D-二聚体的水平,以便指导临床用药及病情预后的判断.方法:对113例血清标本有乳胶凝集法进行D-二聚体的检测,并作结果分析.113例检测对象中正常对照组20例,患组93例,结果:正常对照组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患组阳性率67%-100%,结论:血栓性疾病患血D-二聚体明显升高,它是血栓性疾病的一个理想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采用ELISA法检测80例肝硬化患者和40例健康人的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有关,且随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而升高。提示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一个反映肝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对 4 8例肺癌患者进行了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检测。 结果  4 8例肺癌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浆一氧化氮分别为 5 90 2 μmol L±1 15 7μmol L和 2 0 16 μmol L± 0 5 2 4 μmol L ,二者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结论 高水平一氧化氮与肺癌发生、发展有关。血浆一氧化氮高低对肺癌预后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vWF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娟  李全文  王燕  华淑凤 《山东医药》2003,43(31):16-17
D-二聚体为交联纤维蛋白在溶酶的作用下产生的特殊降解产物,其浓度升高提示体内存在高凝状态。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其含量增高,可使血小板粘附于内皮下并在此处聚集形成血栓。2000年8月至2001年8月,我们对  相似文献   

11.
12.
检测32例脑动脉粥样硬化和28例脑血栓病人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与33例年龄匹配的健康人(对照组)比较。结果D-二聚体含量在对照组为0.43±0.26mg/L;脑动脉粥样硬化组与脑血栓形成组(病后<7d、4w、6w3个时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0.86±0.48、1.02±0.97、1.07±1.04和1.05±0.87mg/L,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均<0.001),但脑动脉粥样硬化和脑血栓形成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认为D-二聚体可作为检测血栓前状态和病情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最小的片段,其形成与血液凝固、血栓溶解等有内在联系,是直接反映凝血酶和纤溶酶生成的理想指标。临床资料表明其变化不仅有助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病情观察、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而且对研究血栓形成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血浆D—二聚体在各型病毒性肝炎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二聚体(Ddimer)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Ⅹ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增高反映继发性纤维活性增强,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1]。为了深入探讨各种肝病与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关系,我们对66例各型病毒性肝炎及32例治疗前后的肝病患者进行了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一、检测对象66例病毒性肝炎均为本院1997年3月~1998年3月住院患者,男45例、女21例,年龄19~71岁。其中急性肝炎12例,慢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人79例,对照组61例,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且冠脉病变支数越多,纤维蛋白原含量越高。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其机制可能与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侯新丽 《山东医药》2005,45(20):59-60
血浆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降解产物,是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近年来,我们对115例脑梗死患者及正常人空腹血清中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以探讨其在脑梗死发病中的意义及变化规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对颅脑损伤患者,临床主要依赖GCS分级及辅助检查(CT、MRI)判断伤情.但往往受人为因素影响。而测定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DD)及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SE)的含量可弥补其不足。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们对90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了有关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D—二聚体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既可反映体内纤溶活性,又能反映凝血活动。其检测方法简单、快速、敏感性高,所受影响因素较少。可对许多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预后判断以及疗效评价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患者血浆抗凝血酶及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颉  杨颖  赵春亭  王璐  陈兵  张锐 《山东医药》2004,44(22):30-31
有研究表明,抗凝物质活性及纤溶系统成分改变直接影响机体凝血-抗凝机制的动态平衡,产生血栓形成倾向,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抗凝血酶(AT)是血浆中最重要的凝血酶抑制物,D-二聚体(D-dimer)作为分子水平标志物,既反映体内凝血酶活性.又反映纤溶酶活性,是评价凝血纤溶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20.
D—二聚体(DD)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即反映体内的纤溶活性,又反映凝血活动。纤维蛋白原(Fg)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参与凝血过程,是血栓的主要成份,因此DD和Fg被认为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我们检测了126例冠心病(CHD)患者DD和Fg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