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气虚发热论治探讨天津市中医学校(301600)王树彬,王文发气虚发热,是指因气虚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此外有些患者仅自觉发热,而体温不升高,属中医内伤发热的范围。本论主要从其机理和治...  相似文献   

2.
气虚发热对于现代许多发热性疾病的研究、治疗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历代医家对气虚发热论述颇多,本文结合后世医家的理论与临床实践,对其源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气虚发热学说源流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代医家对气虚发热的论述颇多,究其源流,秦汉时期为理论的奠基时期,宋金元时期为其成熟和完善时期,明清以后为其补充和发展时期。探讨此源流对于目前治疗发热性病证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气虚发热,属内伤发热范围。临床表现为低热或自觉阵发寒热而言,罕有高热或壮热。以发热时作自汗出,不任风寒,头晕无力,气短懒言,食少便溏为特征。 究其机理,最早则见于内经“阳气者,烦劳则张”。《景岳全书》火证:“气本属阳,阳气不足则寒从中生,寒从中生则阳无所存,而浮散于外,是即虚火假热之谓也。”李东垣:  相似文献   

5.
对气虚发热理论的源流及各家学说进行分析探讨,阐述气虚发热的机理。认为气虚发热的主要机理是脾气虚弱,中焦脾土枢转斡旋能力下降,气机不畅,无从运化阴液,以致阴阳不能相和,分别偏盛于表里,而出现发热等症状。  相似文献   

6.
浅谈气虚发热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气虚发热是中医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渊源于《内经》,在《素问·调经论》中就提出“因劳倦太过,损伤脾气,气虚而生内热。”金元时代李东垣在此基础上更有发挥,著《脾胃论》,强调脾胃之气耗伤,元气不足,可以产生大热。《内经》和《脾胃论》的论述为气虚发热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现据文献所述,结合个人体会,浅谈气虚发热的病机与证治。  相似文献   

7.
气虚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发热证型之一,其发热机理众说纷纭。笔者通过学习及临床体会,认为脾胃气虚,运化失常,气机升降受阻,郁而发热,是其发病机转,其由有三:一、从李东垣的原意看李东垣从学千易洲张元素。在其脏腑辨证论治的启示下,创“脾胃论”和“内伤学说”。他非常重视脾胃在人体中的作用,认为自然的一切事物  相似文献   

8.
“虚热”是临床中的一种常见证,它常伴随一系列慢性疾病而出现。主要证状是:五心烦热或潮热,或自觉发热而四肢不温。同时常伴有自汗、盗汗,纳呆或纳亢,乏力,头昏,咽干口渴而不欲饮等。其发病机制中医主要认为是元气不足,阴火独盛的反映。因为,体内之阴火与元气不两立,元气足,生机旺盛,阴火即得戢敛潜降;元气虚,生机衰退,阴火便要炽盛上炎。而保证元气充盈的关键,在于一  相似文献   

9.
郑学宝  叶柳忠 《新中医》1999,31(3):56-56
关于气虚发热的形成机理,古今医家众说纷纭,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代表性的观点:①李东垣的脾胃气虚,下流于肾而阴火上升造成的发热;②张景岳提出的中焦虚寒,脾胃气陷而致浮阳外现的发热;③李中梓的土不生金,肺卫不足的表虚发热;④其他诸如脾虚化源不足的血虚...  相似文献   

10.
“气虚发热”是甘温除热法及其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的主要适应症,系李东垣首先提出来的。但李氏对气虚发热的实质未做详细阐述,使后世医家理解不一,故笔者对此略陈管见。气虚能否引起发热,《内经》说:“气虚者,寒也”,“阳虚则外寒”,故阳气虚在病理上产生的是虚寒证而不是虚热证。《素问·刺志论》的“气虚身热”是作为一种反常的病理现象提出来的,谓“气虚身热,此谓反也”,是“得之伤暑”,即人体  相似文献   

11.
从对阴火实质的分析认识来探讨李东垣提出"气虚发热"的病机,就阴火的涵义、存在形式及其与气虚发热的关系分析阐述其发病机理,认为气虚发热只是阴火证的一种表现类型之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体的代偿性发热,可以称之为功能性发热;二是因气虚而导致的推动无力,代谢产物堆积,郁而化热、化火而发热。再结合东垣对阴火理论的论述,认为其脾胃内伤,阴火上冲的病机,也就是气虚发热的病机,实质是脾胃气虚,导致升降失常,气机阻滞于中焦,阳气郁而不得泄,转变为病理之火,继而出现火热病证。  相似文献   

12.
统计408篇"气虚发热"个案中所载的症状,方药以及涉及的疾病,以期了解现代医家对该证候的认识及临床应用情况,作为中医特有的退热方法,通过该文献研究试图明确"气虚发热"的适用范围,为实际临床运用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气虚发热与阳虚发热临床不少见,一般认为属于内伤发热范畴。笔者认为,区别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感受外邪,而在于临床表现的缓急,许多感受外邪的发热亦可按气、阳虚发热进行辨治。在这个前提下,本文详细论述了气、阳虚发热的病理变化过程,包括阴火的形成过程、上冲的途径、与冲脉、阳明经、少阳经、厥阴经的关系以及从经方角度治疗气、阳虚发热的思路与方法,以冀引起重视,提高对气、阳虚发热的及时识别与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4.
<正>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生命器官,《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明确指出心是人体生命的根本.除在正常生理功能上具有重要作用外,在病理上心脏病变也有非常重要意义.无论是心脏本身病变,还是他脏病变都可引起心脏病症.临床上辨证虽分多种,但以心虚证较为多见.即使有些实证如饮邪凌心.心血瘀阻也火都属本虚标实,其中心气虚证尤为常见.本文以心主血脉的观点.运用中医传统诊疗方法,并从脉象节律异常,结合心电图出现心律失常,在临床治疗中探讨心气虚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帅某某,女,40岁,已婚,干部。患者素体虚弱,一星期前因过于劳累而突然发热微畏寒,其热清晨尤甚达39℃,午后减轻37.5℃左右,微汗出,头昏神疲,少气懒言,面色蒌黄,形体消瘦,大便溏软,一日三次,喜静怕光,舌质淡红,舌苔薄  相似文献   

16.
李东垣在《脾胃论》指出脾胃气虚和元气不足会导致阴火内生,提出"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的治疗原则,并拟定补中益气为甘温除热的代表方。文章对何为"阴火"、脾胃气衰和元气不足为什么会导致"阴火"内生、"阴火"和"脾胃气虚"有什么关系进行了论述,并举临床验案,阐明了补中益气实质上是扶正祛邪,反映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素问·调经论》论述了“阴虚则内热”的机理:“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这种“内热”当是气阴两伤之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化气,阴成形。“形”指的是形体,因为阴是构成形体的基本物质,故“形”实际指的是“阴”;“气”指的是功能活动,即“阳”;所以“形气衰少”指的是气阴两伤。原因则是“有所劳倦”,即饮食劳倦造成脾虚不运  相似文献   

18.
刘××,女,60岁。二月前与其媳发生口角,大耗神气,继则腹胀食减,溏泄气喘,医者用疏肺行气之药企图缓解,而再耗其气,胀甚泻频,且增发热,于86年10月15日来诊。病  相似文献   

19.
王××,女,47岁。不明原因发热近一月,伴恶寒、头晕全身乏力等,但无咳嗽、鼻塞和流涕。胸透正常,化验:白血球19400/立万毫米,中性偏离、肌注青霉紊后体温不降。起病四天后出现右下腹隐痛,拟急性兰尾炎和肠系膜淋巴结炎入院。入院后继续用抗菌素治疗近三周,发热仍不退。内、外科会诊讨论认为感染不能除外,疑似“右下腹深部脓疡”、“回盲部恶性病变”等。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兰尾轻度充血,病检为“慢性兰尾炎轻  相似文献   

20.
李××,男,43岁,××信用社职工,住院号7901910,入院时间是1979年4月12日。病历摘要:一个多月前因剧烈劳动后冷水浴而受凉,寒战高热(40℃)头痛,尿红赤、尿频尿急时涩痛,即入××医院留医十天,先后用过青、链、氯霉素,穿心莲等药均无效,仍寒热往来,经化验排除伤寒而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