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内经·素问》中多处可见到“相薄”“内薄”等有关“薄”的词语。对此,有些医家注释谓:“薄同搏,意义相同”、“薄与搏通”,认为是通假。笔者对汉代以前的部分古籍查考后认为:“薄”与“搏”意义不同,薄、搏二字不相通。讨论如下: 一、薄、搏二字古音不同  相似文献   

2.
通假是古代著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 ,古医书亦不例外 ,特别是在《内经》等经典著作中更是随处可见。产生通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如果抛开形义不管 ,只着眼于“读音”,是产生通假的基础 ;其次 ,古时受社会条件的限制 ,书写工具落后 ,常以笔画少的同音或近音字代替笔画繁多的字 ,可以说 ,愈古的作品通假现象愈多 ;三是为了省事或由于笔误 ,仓卒间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后约定俗成而成通假。由此可见 ,通假字的产生和语音有关 ,即借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这里所说的是古音相同或相近…  相似文献   

3.
《内经》作为一部早期古典医籍,其中有相当数量的通假字。从古音通假的条件、通假字的成因和分类加以分析。识破通假,是学好《内经》等古典医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内经》作为一部早期古典医籍,其中有相当数量的通假字。从古音通假的条件、通假字的成因和分类加以分析。识破通假,是学好《内经》等古典医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源泉,是业中医者的必读之书。盖因年代久远,文义古奥,差讹错简甚多,给初学者带来种种困难,只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始可得其真要,目牛无全。下面谈谈学习《内经》的有关方法,冀以抛砖引玉,有益后学。一、字词落实,善于比较学习《内经》,领会医理,要先通文理,重在字词句落实。《内经》中古字、僻字较多,通假,转借亦不少,凡论中一字(词)数见者,需要集中比较,分类析义,以资鉴别。如“能”,在《素问·阴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辨疒至 湿脉证》:“伤寒所致太阳病 ,疒至 、湿、此三种 ,宜应别论。”句中“疒至 ”字 ,有的笼统注为病名 ,是什么病 ,语焉不详。有的注为通“痉”,是个通假字。其实都是错误的。因为如认为是病名 ,大都依从《集韵·至韵》:“疒至 ,风病。”其显然不当。如认为“疒至 ”通“痉”,古音不同 ,不能构成通假。其实 ,“疒至 ”是“痉”字之讹 ,因古字形体相近而误。考《说文解字》无“疒至 ”字 ,而有“痉”。其云 :“痉 ,强急也。”《说文解字》没收“疒至 ”,这说明汉以后“痉”在传抄时讹写为“疒至 ”。到魏张揖《广雅》才把…  相似文献   

7.
偶读《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年第12期《识破借字读本字——古音通假说略》一文,觉其中个别说法似有商榷之必要。此文引用滑寿的观点,认为“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句中,“佩”通假作“悖”,“佩”的本字是“悖”。笔者认为此说欠妥,“佩”的本字应当是“倍”。首先从音韵学角度看,上古音中“佩”与“倍”同属并纽之韵,声母、韵母完全相同,而“悖”属并纽物韵,其韵母不同。其次从字义讲,“倍”有违反、违背之意,《说文》:“倍,  相似文献   

8.
先秦文化教育已经打破了少数贵族垄断的局面,开始普及于民间,逐步发展成为多面性的战国文化,《黄帝内经》就是其中的一个侧面。该书的字里行间中,先秦的文学特点和手法颇多体现。本文拟就古音通假、语法修辞等文学特点在《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以下简称《上》文)中的运用,略选一些例证进行分析,以说明古典医籍与时代文风同步,都包含着深奥的文理。 (1) 古音通假。这种现象在先秦文学里是常见的。根据两个字必须是双声或叠韵,韵  相似文献   

9.
几千年来,谈“气”者甚众。从总体来看,前贤所论未逾越《内经》的范围。笔者粗读《内经》有年,于“气”字含义上作了整理分析:《内经》中出现的“气”字,计《素问》1860处,《灵枢》1140处,共3000处(不包括篇名中的“气”字19处)。兹从三方面论述。一、指运动着的细微物质《内经》中绝大部分的“气”字是指运动着的细微物质,约占所出现“气”字的96.5%。(一)“气”原为氙氲上升的云气、水汽据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考证:“气,云气也。”气即漂浮于空中构成云彩的水汽。《灵枢·五癃津液别》:“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溺与气”之气即水汽。《内经》在论述人体之气时援用了这种概念。如《灵枢·脉度》:“其流溢之气,内溉藏府,外濡腠理。”这种溉濡脏腑、腠理之气与濡润万物的雾气相似。  相似文献   

10.
<正> 编辑同志: 拜读贵刊1982年第8期刊登的李文彬等同志所撰写“古音通假三百例”一文,获益非浅,但对“该文”(以下皆称)中“虫”字译意,有不同看法,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拙见是否正确,望不吝指教。如“该文”中:“虫:通疼痛之‘痛’。例:‘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素问·痹论》)——大凡痹病之类,遇到寒气就疼痛,遇到热气就舒服。”我认为:对于“虫”字的古音通假,是否为“痛”?有待进一步提出与作者商榷。《素问·痹论》中谓:“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痹病的病因病机是:“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痹病的证型分类根据《内经》共为五种,如骨痹则重,脉痹则血凝而不流,筋痹则屈不伸,肉痹则不仁,皮痹则寒,此外,痹病还有痛,或不痛,或不仁的症状鉴别,至于痹有不痛的,是什么缘故呢?“岐伯曰: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素问·痹论》“虫”当“曲”解,应译为“挛缩”之意,就是说,凡痹病遇到寒气则肢体挛缩或屈曲“纵”当“直”解,应译  相似文献   

11.
精气学说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在《内经》中多次出现“精”或“精气”,精气理论广泛渗透于《内经》关于生理、病理、养生、预防、诊疗等各方面的论述中,然而《内经》中“精”字的涵义多解,用法也颇多,笔者将《内经》中的有关“精”、“精气”的条文检索出,分析并确定其涵义,旨在研讨《内经》精气理论的内涵,理解精气学说的核心概念。1“精”源流及演变“精”字的构造为形声字。篆文从米,青声,隶变后楷书写作精。《说文·米部》段注:“精,择米也。从米,青声。”本义为上等细米。与“粗”所表示的糙米相对应的。由精的本义引申,凡物之纯净无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经》中关于通与通法的具体含义。方法:通过对《内经》理论的学习,结合后世医家的观点,阐述通的含义及通法的应用发展与范围。结果:在《内经》中一个“通”字贯通全书,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及与自然的关系,为制定通法打下理论基础。结论:通与通法理论直接指导临床治疗和后世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徐杰军 《时珍国医国药》1999,10(11):881-883
根据语言与思维和思想的有关理论,对《内经》《金匮》《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等代表著作中有关“通”字应用的语言现象.及其所代表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燕力 《中医药文化》2005,22(2):18-18
孙启明先生在本刊2003年的第2、4期发表了《内经词义解疑》一文,读后收益很大。但有几个地方笔者不敢苟同,今与孙先生商榷。一、天明则日月不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孙文云:“窃思,‘天明’则日月当明,何以反训不明?其义难解。抑或,‘不明’之‘不’字是衍文?是否语助词?若是,则‘不明’,明也。即‘天明则日月明’。但不然,因其下文有‘邪害空窍’之语,则知‘不明’为正言而非反言。”孙文提出这一问题无疑是正确的,但最后提出“天明”当作“天晦”。认为“明”是“晦”字之误,无疑是武断的。“明”当通“萌”。古音“明”、“萌”相…  相似文献   

15.
中医文字关主要是中医药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区别字。大学者朱骏声说:“不明通假,不可与读古书。”不明“通古区”,就不可能真正读懂医籍和与医药卫生有关的经史百家典籍,就无法真正掌握中医药文献语言。 李戎教授积26年之力,撰成50余万字的《中医药通假字字典》(附《通假字、古今字与区别字研究》)一书为四川省社会科  相似文献   

16.
卫云英 《山西中医》2000,16(3):55-56
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常有不同的涵义。认识和掌握每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表现出的灵活多变性,对我们阅读和研究古代医学文献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试就《内经》中的“精”和“淫”一词多义现象作一分析,以窥一斑。1 精据笔者粗略统计,《内经》中“精”字凡217见,是《内经》中频繁出现的一个词。其中单音词占大多数,出现较多的复音词有精气、精神、精明等。《说文·米部》:“精,择也”。可知“精”的本义是指优质纯净的米,即通常说的精米。“精”在《内经》中应用很广,涵义众多。1.1 构成和维持人…  相似文献   

17.
为辨析《内经》、《伤寒论》“癃”、“淋”两字音义异同,在运用音韵学方法考证有关古代文献及避讳用法的基础上,认为《内经》的“癃”系避汉殇帝刘隆之讳而改为《伤寒论》的“淋”;汉代“癃”与“淋”读音极为相近,南北朝以后,两字读音区别较大,语义也产生细微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内经》一书,通借字颇多,这给阅读与理解经文带来了不少困难。现列举《灵枢》《素问》以及《太素》中所见通借字十则,试释如下,以供参考。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傍通旁,旁,借作方。《说文》:“旁,溥也,从二阙,方声”。“旁”以“方”为声符,故得借“旁”作“方”。《仪礼·士丧礼》“牢中旁寸”句,郑玄注曰:“今文旁为方”。《尚书·吕刑》:“庶戮方告无辜于上”,《论衡·变动》引作“庶僇旁告无辜于天帝”。是皆“旁”、“方”通借之例。  相似文献   

19.
胡燕尔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9):2670-2670,2780
“通因通用”语出《内经》,是临床常用治法,历来对四字理解众说不一,笔者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的学习,结合自己的体会,现就“通因通用”法实质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20.
王强 《北京中医》1990,(5):19-19
“通调水道”一语源自《内经》,因为此语前有一“肺”字,故后世医家多以为是“肺主通调水道”。然细读《内经》原文,则知此说尚值得推敲。《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首先从语法上讲,“肺主通调水道”是讲不通的。此节经文中,“肺”是“脾气散精,归之于肺”一句的补语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