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国产OMOM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疾病,尤其是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9年3月~2010年8月应用国产OMOM胶囊内镜检查55例,其中患者45例,分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24例,反复腹痛患者15例,反复腹泻患者5例,不明原因腹水患者1例,10例为健康体检者。结果 45例中检出小肠疾病38例(84.4%),其中包括小肠血管畸形13例,小肠炎症6例,Crohn病6例,小肠溃疡4例,末端回肠息肉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例,回肠末段淋巴滤泡增生2例,小肠憩室1例,余7例未见明显异常。10例体检组中,诊断为胃炎8例,1例十二指肠球炎及1例末端回肠息肉。54例胶囊均自然排出体外,无并发症,所获取的图像清晰稳定。1例胶囊滞留病人为Crohn病伴狭窄病人,后经手术取出。结论国产OMOM胶囊内镜安全,无痛苦,可用于消化道疾病,尤其是小肠疾病及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OMOM胶囊内镜”是集图像处理、信息通讯、光电工程、生物医学等多学科技术为一体的高科技产品,由智能胶囊、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三个部分组成。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卫生、扩展视野、方便自如的优点。我院于2006年10月在贵州省率先引进OMOM胶囊内镜检查技术,至今已顺利开展2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对小肠不明原因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胶囊内镜对46例不明原因小肠出血患者进行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胶囊内镜顺利通过小肠45例,滞留于小肠内1例(经手术证实为小肠肿瘤).38例明确出血原因(诊断率82.6%),其中血管畸形15例、小肠肿瘤4例、克罗恩病3例、小肠血管瘤5例,憩室1例、息肉1例、小肠溃疡9例.结论 胶囊内镜对诊断小肠出血性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OMOM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护理配合.包括对15例行OMOM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护理.认为OMOM胶囊内镜是一项安全、可靠的检查,同时护士的精心护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总结35例患者OMOM胶囊内镜检查的护理配合体会,包括检查前禁忌证评估、物品及肠道准备、检查中观察、检查后胶囊回收等.发现通过检查前良好的肠道准备和充分的护理评估,本组在OMOM胶囊内镜检查中病变检出率较高,效果满意,检查中无不良反应.提示0MOM胶囊内镜是一项安全、可靠的检查,同时护士在检查中密切配合和检查前后精心护理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探讨可能影响其检查结果的因素。方法:疑有消化道疾病但经胃镜、肠镜和腹部超声后均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37例,按年龄分为2组,其中≥70岁为高龄组(20例)。对37例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并对可能影响胶囊内镜检查的因素如年龄、性别、腹部手术史、糖尿病史、是否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等做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37例患者经胶囊内镜检查后,明确诊断16例(43.2%);可疑诊断13例(35.1%);阴性病例8例(21.6%)。总检出率为78.4%。胶囊内镜检出小肠克隆氏病1例,小肠腺癌1例,出血性空肠炎1例,升结肠癌1例,血管显露、血管发育不良26例,小肠炎症10例,小肠息肉11例。本研究中,高龄患者的食管内时间、胃内时间和小肠内时间较长,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例均无胶囊滞留体内,但有1例食管滞留和1例胃内滞留,且均发生在高龄组;1例褐色肠液多影响观察,1例图像存在干扰影响观察。本研究有5例胶囊未进入结肠,视为未完成小肠检查,均发生在高龄患者中,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15,P=0.027),说明年龄对于小肠的检查有影响。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腹部手术史、糖尿病史、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药物史等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怀疑小肠疾患而无检查禁忌的高龄患者,胶囊内镜可作为首选检查,因其具有安全、无痛苦、顺应性好等优点而易于被患者接受。但高龄患者的胃肠道活动减弱,食管和胃内滞留率增高,小肠通过时间延长,所以在胶囊内镜的检查过程中应加强监测,可予增加胃肠蠕动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国产OMOM胶囊内镜在小肠出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38例疑有出血性小肠疾病的患者,检查前均行胃、肠镜检查,排除上、下消化道疾病,部分患者行消化道钡餐检查,采用重庆金山科技公司OMOM胶囊内镜系统进行检查并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所有胶囊均排出体外,2例患者胶囊在胃内滞留2小时后通过胃镜送入小肠,检查成功率为100%。胶囊在小肠运行时间86~507分钟,平均296分钟。共发现小肠病变31例,未见异常7例,阳性率81.5%。结论 OMOM胶囊内镜检查安全、可靠、方便,可作为小肠出血性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CE)以及小肠CT成像(CTE)联合检查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9月-2016年4月在玉溪市人民医院诊治怀疑小肠疾病的患者198例,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行CE、CTE检查、CE及CTE联合检查,对3组病例的病变检出率及病因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探讨CE及CTE联合检查在小肠疾病的应用价值。结果 CE患者72例,检出病变43例,漏诊4例,误诊2例,病变检出率59.7%(43/72),病因诊断符合率87.2%(41/47)。CTE患者86例,检出病变48例,漏诊7例,误诊3例,病变检出率55.8%(48/86),病因诊断符合率81.8%(45/55)。联合检查患者40例,检出病变32例,漏诊2例,病变检出率80.0%(32/40),病因诊断符合率94.1%(32/34),联合检查的病变检出率高于另外两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因诊断符合率与另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E及CTE联合检查可提高小肠疾病的病变检出率,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小肠远离口腔和肛门,且游离于腹膜内并被肠系膜束缚形成多发复合肠襻,使传统检查技术受到很大限制。传统方法检查小肠疾病都存在局限性,如内镜插入困难,X线小肠检查的诊断能力较低,核素扫描及血管造影的定位准确度差等,常用的钡剂造影因不能直观诊断而致其灵敏度低,小肠几乎成为传统内镜诊断的盲区。因此,临床医学技术对小肠疾病的诊断远落后于其他胃肠道。如今,胶囊内镜(CE)一改内镜传统机械插入方法,首次做到患者毫无痛苦即可获得整个小肠的影像资料,是消化道系统无创伤性诊断的革命性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国产OMOM胶囊内镜在疑似中老年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4年3月行国产OMOM胶囊内镜检查、年龄≥50岁的中老年疑似小肠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3例纳入研究。结果:43例患者中,诊断阳性率为74.4%(32/43),其中,小肠黏膜炎性改变21.9%(7/32)、小肠溃疡18.8%(6/32)、血管扩张症28.1%(9/32)、小肠息肉12.5%(4/32)、小肠淋巴滤泡增生9.3%(3/32)、克罗恩病9.3%(3/32)。结论:OMOM胶囊内镜对中老年人小肠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寻胶囊内镜(CE)检查的最佳肠道准备方法。方法 102例拟行CE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n=40):检查前1天21:00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137.12 g,溶于2 000 ml水中,检查前4 h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68.56 g,溶于1 000 ml水中;B组(n=32):检查前4 h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205.68 g,溶于3 000 ml水中;C组(n=30):检查前4 h口服20%甘露醇500 ml,后饮水2 500 ml。3组患者均吞服胶囊后立即吞服二甲基硅油120 mg,比较各组患者副反应发生率、小肠清洁度和小肠通过时间。结果 3组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00%、15.63%及1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小肠清洁度均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略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小肠通过时间明显长于B、C两组(均P0.05),而B、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肠剂顿服效果优于分次口服,20.00%甘露醇500 ml顿服是一种清肠效果好、副反应较少且经济的肠道准备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OMOM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腹痛的诊断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洁  王邦茂  张庆瑜  林睿  朴美玉  常毅湘 《临床荟萃》2010,25(14):1205-1209,F0003
目的 了解国产OMOM胶囊内镜在慢性腹痛中对小肠疾病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2月至2010年1月间,应用OMOM胶囊内镜(重庆金山科技集团生产)对67例慢性腹痛患者(腹痛组)和46例无任何症状的查体者(查体组)进行检查,其中腹痛组患者均过经多次胃镜和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可以解释慢性腹痛的病变.结果 慢性腹痛组患者中小肠黏膜病变的诊断阳性率为68.7%(46/67),明显高于健康查体人群的21.7%(10/46);腹痛组46例小肠黏膜病变中以小肠黏膜非特异性炎症为最多,占21例,其次为小肠单发或者多发的息肉12例;回肠和空肠单发或多发的小溃疡11例,结合临床病史诊断为小肠克罗恩病;小肠肿瘤6例;小肠未发现任何异常的占25.7%(17/67),小肠淋巴组织增生11例.腹痛组患者OMOM胶囊在小肠的通过时间(243.9±61.9)min明显长于查体组(215.3±52.9)min(P<0.05);胶囊探头的胃通过时间(42.6±18.9)min和排出体外的时间(83.9±27.4)h,分别比查体组(40.6±13.4)min和(74.3±19.1)h要长,但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国产OMOM胶囊内镜对小肠黏膜病变的诊断阳性率高,而且安全无痛苦,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适用于不明原因的慢性腹痛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双气囊电子内镜(DBE)对小肠克罗恩病(CD)的检出率和确诊率,并与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进行比较,探讨其在临床实际操作中的价值和应用。方法:对189例临床疑为小肠CD的患者行DBE检查,其中48例患者同时行MSCTE检查,对比分析结果。结果:189例临床疑为小肠CD的患者经DBE检查及后期随访证实了143例,DBE总体病变检出率为171例。DBE对小肠CD的诊断率为75.7%;MSCTE对小肠CD的诊断率为81.5%,近似于DBE。结论:DBE对小肠CD具很高的诊断率,可作为其诊断的标准手段。MSCTE对小肠CD具较高的诊断率,诊断价值近似DBE。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双气囊内镜(DBE)检查在小肠疾病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纳入2006年3月-2014年4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诊的怀疑小肠病变的34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表现的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泻和黑便等,对所有患者实施DBE检查,344例患者行DBE检查397次。结果 (1)检查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4.53%;检查后344例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2)除214例经DBE检查出阳性结果外,另外130例患者经DBE检查呈阴性的患者,经胶囊内镜和小肠CT扫描方法共同诊断为小肠病变的患者28例,剩余102例患者小肠检查未见明显病变,本次研究中DBE的漏诊率为8.13%,其中以息肉、血管畸形病灶为主;(3)344例患者中共有242例患者确诊患有小肠疾病,其中以肿瘤、溃疡和息肉疾病为主,且肿瘤和溃疡疾病的DBE检查率均大于小肠息肉疾病的DBE检查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BE检查是小肠疾病诊治中较为安全有效的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CE)对小肠疾病的检出价值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行CE检查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症状组124例和体检组18例。分析CE运行时间、肠道清洁度、病变检出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CE对小肠疾病的检出价值以及安全性。结果 142名患者均未出现误吞气管、胶囊滞留等并发症。CE平均运行时间498.3 min,胃35.6 min,小肠273.6 min。小肠疾病总体检出率为57.14%,症状组为59.68%,体检组为37.50%。症状组检出率明显高于体检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组中,CE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腹痛、腹泻、腹胀、消瘦/纳差、肿瘤标志物升高和排便异常患者的小肠病变检出率分别为78.38%、52.08%、58.33%、60.00%、40.00%、50.00%和33.33%。结论 CE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小肠疾病诊断工具,对小肠疾病具有较高的检出价值,但CE对慢性腹痛、腹胀、腹泻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的诊断价值有待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磁控胶囊内镜(MCE)进入小肠的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接受MCE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胃部检查结束后停止控制胶囊运动,使其随患者消化道蠕动进入小肠;研究组胃部检查结束后患者取右侧卧位,检查医生将胶囊移至幽门口,并调控磁球位置使其靠近患者右下腹,借助磁力诱导胶囊进入小肠。对比分析两组MCE胃部检查时间、胃部滞留时间、小肠通过时间及全小肠检查完成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平均胃部检查时间为(32.50±11.71)min,与研究组(31.75±9.12)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部检查结束后,对照组的胃部滞留时间为(40.60±21.43)min,全小肠检查完成率为40%;研究组胃部滞留时间为(13.55±9.62)min,全小肠检查完成率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小肠通过时间为(329.25±90.00)min,与研究组(342.00±89.80)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调控磁球位置结合患者体位改变可显著缩短MCE胃部滞留时间,提高全小肠检查完成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CE)在小肠克罗恩病(CD)检查中的应用、临床特点和并发症。 方法 分析228例CE检查的指征、诊断结果,比较CD与非CD的全小肠检查完成率和胶囊滞留率,完成全小肠检查者的小肠通过时间。 结果 共诊断CD 29例,占12.7%(29/228),其检查指征为,不明原因腹痛或(和)腹泻而怀疑CD者19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而怀疑CD者5例,CD治疗后复查5例。其CE表现包括:纵行溃疡(75.9%,22/29)或阿弗他溃疡(24.1%,7/29),节段性分布,假息肉样增生(37.9%,11/29),肠腔狭窄(34.5%,10/29)等。CD组全小肠检查完成率为62.1%(18/29),非CD组为82.4%(164/199),前者低于后者(P =0.023)。CD组的小肠通过时间为(4.35±1.83) h(n=18),非CD组为(4.54±1.86) h(n=164),差异无显著性(P =0.689)。CD组胶囊滞留率为13.8%(4/29),非CD组为1.0%(2/199),前者高于后者(P=0.003)。 结论 CD患者CE检查的完成率较低,胶囊滞留的风险较高,检查前应仔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配合腹部平片、小肠钡餐造影,甚至CT、MRI等检查,排除小肠狭窄、不全肠梗阻等,尽可能避免胶囊滞留。  相似文献   

18.
25例不明原因小肠出血的胶囊内镜检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该科25例不明原因小肠出血的胶囊内镜检查结果,并与小肠钡餐、血管造影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症状为:鲜血便7例、暗红色或黑便16例、便潜血阳性2例。病程平均41.08个月,贫血者血色素最低水平平均为56g/L,13例进行了平均量为800ml的输血治疗。25例患者中检查成功24例,栓出小肠病变23例,明确小肠出血部位及病因20例,诊断率为83.33%。病因包括:血管畸形11例,平滑肌瘤4例,Crohn病1例,霍奇金淋巴瘤1例,十二指肠球炎1例,小肠糜烂或溃疡2例。胶囊内镜病变检出明显高于小肠钡餐、血管造影。结论不明原因小肠出血患者对胶囊内镜检查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胶囊内镜是小肠出血诊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仿真内镜(CTVE)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机对全腹行薄层容积扫描,同时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应用Volume Wizard工作站包进行影像后处理,对65例临床疑似诊断为缺血性肠病的病例施行CTVE检查。结果 CTVE检查明确诊断缺血性肠病者38例(58.46%);疑似诊断缺血性肠病或炎症性肠病者9例(13.85%);无阳性发现者13例(20%);误诊为结肠癌3例(4.62%);误诊为结肠息肉2例(3.08%)。结论 CTVE是安全、无创性检查缺血性肠病的有效方法,特别适用于不能耐受内镜的患者,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Small bowel capsule endoscopy is a minimally-invasive endoscopic investigation that is often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to investigate overt or occult gastrointestinal (GI) bleeding among other clinical indications. International guidance recommends small bowel capsule endoscopy as a first-line investigation to detect abnormalities in the small bowel, when gastroscopy and colonoscopy fail to identify a cause of GI bleeding. It can diagnose with accuracy abnormalities in the small bowel. However, there has been increasing evidence indicating that small bowel capsule endoscopy may also detect lesions outside the small intestine that are within the reach of conventional endoscopy and have been probably missed during prior endoscopic investigations. Such lesions vary from vascular deformities to malignancy and their detection often alters patient management, leading to further endoscopic and/or surgical interventions. The current study attempts to review all available studies in the literature and summarise their relevant find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