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导致肠外营养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性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为肠外营养患者临床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性感染的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医院收治的经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肠外营养治疗的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性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和细菌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0例肠外营养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性感染患者34例,感染率为16.19%;34例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4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9株,占47.50%,革兰阴性菌14株,占35.00%,真菌7株,占17.50%;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导管留置时间、肠外营养时间、拔管时最高体温和多发创伤。结论导致肠外营养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行性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有导管留置时间、肠外营养时间、拔管时最高体温和多发创伤,临床实践过程中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用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重症医学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医院重症监护室47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相关感染(CRBSI)患者13例,随机选取非CRBSI患者26例为对照组,研究CRBSI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共有动静脉插管398例,使用率为84.14%,13例发生CRBSI,感染率为2.75%;其中,两组患者的死亡数、平均年龄及糖尿病肾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动静脉置管,泌尿道置管等病因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空腹血糖升高>6.1mmol/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BSI患者导管留置时间(14.24±2.12)d,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22.30±5.40)分,CD4~+细胞(187.00±70.00)个/μl,体质量指数(BMI)(21.40±3.20)kg/m2,平均动脉压(MAP)(82.10±21.50)mmHg,ICU住院时间(10.30±2.50)d等指标都明显比非CRBSI患者差,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导管留置时间,APACHE评分,CD4~+细胞,MAP等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这些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医学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患者,提高患者免疫力,缩短留置导管时间,降低MAP与APACHEⅡ评分及提升CD4~+细胞数量,可有效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情况,并构建Logistic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收治的长期留置导管的180例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资料,分析CRBSI感染情况及病原菌分布,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BSI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CRBSI感染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该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180例长期留置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CRBSI感染率为18.33%,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63.04%),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股静脉导管置管、透析时间≥3年、白蛋白水平<30 g/L是CRBSI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留置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CRBSI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为P=1/1+e([-(-4.496+1.018×(年龄)+0.824×(合并糖尿病)+1.181×(股静脉导管置管)+1.315×(透析时间≥3年)+0.697×(白蛋白水平<30...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因素,分析病原菌种类,为预防感染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追踪373例留置PICC肿瘤患者,分析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并进行细菌学培养。结果 373例留置PICC肿瘤患者的总导管留置时间为40 547导管日,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46例,感染率1.13/1000导管日;季节、导管维护周期、导管移动、机体免疫功能为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导管穿刺技术为保护因素;感染病原菌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清酒假丝酵母菌、沃氏葡萄球菌。结论使用赛丁格穿刺技术,提高夏季导管维护频次,导管维护标准化及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可以降低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以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9年6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以中心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CRBSI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分析感染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血标本中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并收集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RBRI的危险因素。结果98例患者中有32例发生CRBSI,CRBSI发生率为32.65%;感染组患者的导管血标本中共分离得到3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2株,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革兰阴性菌12株,以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等敏感;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股静脉置管、外周血白蛋白(Alb)<35 g/L是发生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抗菌药加肝素封管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股静脉置管、Alb<35 g/L是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抗菌药加肝素封管是保护因素,同时病原菌分布有一定的特点,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并针对高危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和降低CRB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感染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对2009年7月-2010年11月入住ICU> 24 h、年龄>1月龄的置管患者进行监测,并对发生CRBSI的病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监测患者共1145例,其中接受血管内置管的患者890例,血管内导管使用率为77.7%,置管日为9189 d,发生CRBSI 26例,CRBSI感染率为2.9%,平均日感染率为2.8/千日;CRBSI感染率与置管时间、置管次数均呈正相关(x2=40.71,P=0.000;x2=28.6,P=0.000);留置天数(OR=2.415)与置管次数(OR=1.531)是综合ICU的CRBSI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严格执行手卫生、无菌技术置管和维护、尽早拔除导管是预防CRBSI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评估方法,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干预措施,以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4月医院收治的312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12例采用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中30例发生了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9.62%;共检出病原菌38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最多见,分别占34.21%及21.05%;患者年龄>60岁、采用股静脉穿刺、置管次数≥3次、留置导管时间>15d、血清白蛋白水平<40g/L及合并糖尿病是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中心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专项风险评估并及时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真菌感染(CVC-RBFI)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ICU中发生导管相关性真菌血流感染的6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VC-RBFI临床特点和主要生化指标与预后的关系,数据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U CVC-RBFI患者基础疾病前4位分别为肿瘤、神经系统疾病、肺部疾病、腹部疾病,分别占34.9%、19.0%、14.3%、14.3%;诱发因素主要有广谱抗菌药物使用>5d、静脉营养≥10d、中心静脉导管留置>5d等,其分别占96.8%、95.2%、93.7%;共检出真菌63株,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26株占41.27%,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8.7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细菌菌血症、APACH EⅡ评分>18分是CVCRBFI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CU CVC-RBFI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病死率高,加强对上述危险因素及真菌药敏监测、及早撤除医源性侵入因素,可以改善CVC-RBF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正压接头结合改良维护法对临床上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PICC置管患者13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留置针在护理时选用肝素帽并进行传统的维护护理.试验组患者选用正压接头并通过改良维护法进行护理.结果:试验组患者PICC置管留置总天数、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ICC置管术中,与肝素帽各传统维护法相比,静脉留置针在护理时选用正压接头并进行改良式的维护对减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风险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与预防对策,降低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13年12月153例CRBS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感染的发生情况,分析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感染病原菌的分布;采用MINKE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1例患者感染发生于置管7d内,占13.72%,132例发生置管7d后,占86.28%,153例患者穿刺部位均出现皮肤红肿和化脓;CRBSI发生原因:操作流程不当、置管后护理不规范、导管位置不适宜、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患者个体因素;共分离出病原菌31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48株占79.49%,革兰阳性菌58株占18.59%;真菌6株占1.92%。结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加强患者置管后护理可有效控制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江苏省19所三级综合医院ICU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进行监测,并对置管后的维护进行全过程管理;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CRBSI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CRBSI的发病密度为3.82/1000导管日,调查时间段中后三个季度CRBSI的发生率分别为2.55%、3.30%和2.99%,明显低于监测开始的4.73%,综合ICU CRBSI的发生率为3.50%,高于专科ICU的1.74%,导管留置天数和置管地点是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开展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有助于降低CRBSI发病率,注重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的维护和操作时的最大无菌屏障是降低CRBSI发生率的重要措施,缩短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可以减少CRBSI的概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半永久和临时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分布特点及抗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3年3月-2013年12月使用半永久和临时静脉导管行血液透析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143例,取导管远端处血液进行病原菌培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设备及试剂确定病原菌性质,以纸片扩散法对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进行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3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血液培养分离出病原菌118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91株占77.12%,革兰阴性菌检出27株占22.88%;葡萄球菌属对万古霉素、阿米卡星敏感率较高,分别为98.67%和93.33%,而对庆大霉素以及红霉素的敏感率较低,仅为5.33%和24.00%;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敏感率较高,均为95.65%,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敏感率较低,均<15.00%。结论采用半永久或临时导管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一旦发生血流感染,应尽早取血液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而在结果报告之前,可以经验性的给予万古霉素或阿米卡星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或者是亚胺培南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时引导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影响的临床研究,降低导管血流感染发生率。方法将实施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其中观察组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进行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置管,对所得的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一次成功23例占95.83%,对照组一次成功18例占75.00%;置管操作时间<2min者观察组21例、对照组9例;出现并发症观察组2例占8.33%、对照组7例占29.17%;置管一段时间后进行血液细菌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感染1例占4.17%、对照组感染3例占12.50%;4个指标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和常规置管相比操作简便安全、异常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和感染率比较低,在临床上对于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血液净化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分析CRBSI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肾病科血液净化室,2008年1月-2010年12月所有新增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医院32例半永久留置、105例临时留置CRBSI患者发生率分别为1.09次/1000导管日、5.19次/1000导管日,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时导管留置时间>45、<45 d患者的CRBSI发生率分别为6.73次/1000导管日、2.28次/1000导管日;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患者的CRBSI发生率分别为2.43次/1000导管日、6.95次/1000导管日,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面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是常见病原菌.结论 置管方式、部位、留置时间是CRBSI的危险因素,留置导管的CRBSI应根据本中心的经验及药敏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ICU住院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病原体分布特点、高危因素,为预防和控制CRBSI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7月—2011年6月入住ICU行深静脉置管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CRBSI诊断标准参照美国感染病学会《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诊断临床指南》进行诊断.结果 纳入研究条件的患者209例,总住院天数共1971 d,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共1666 d,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为84.5%,发生CRBSI19例,发病率为11.4‰;分离出病原菌21株,检出以鲍氏不动杆菌为主的革兰阴性菌14株占66.7%,革兰阳性菌4株占19.0%,真菌3株占1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插管前使用抗菌药物、插管时间>15 d是发生CRBSI的高危险因素.结论 必须进一步加强导管护理、有效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缩短置管时间是预防CRBSI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ICU血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s)的特点和病原菌分布及其抗感染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ICU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通过病例资料的收集调研,分析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ICU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共252例,符合CRBSIs诊断的有42例,感染率为16.67%。共分离出5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4株占57.63%,革兰阳性菌22株占37.29%,真菌3株占5.08%。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类、三代以下头孢菌素、部分喹诺酮类、四环素类、部分氨基糖苷类等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个别可达100%;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类、三代以下头孢菌素普遍耐药;真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和卡泊芬净等均较敏感。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导管留置时间和静脉营养使用是CRBSI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在ICU中长期置管、肠外营养的高龄患者易发生CRBSIs,革兰阴性菌是主要的致病菌,且存在严重的耐药现象,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规范化操作、运用抗感染导管等是预防CRBSIs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缝合固定方法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016年外科ICU、内科ICU、内科CCU入院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2d的患者3 680例,2014年1月-2015年6月采用传统缝合固定导管集束化作为对照组1 730例,2015年7月-2016年12月采用无缝合固定导管集束化作为干预组1 950例,比较两组患者CRBSI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千日导管感染率为4.08‰、高于对照组的1.54‰;对照组针刺伤发生15例,发生率为0.87%,干预组未发生针刺伤;对照组导管维护时间为(17.26±2.56)min,干预组导管维护时间为(12.00±1.65)min,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缝合集束化干预能有效降低针刺伤、缩短导管维护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针对尿毒症需血液透析的患者留置导管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程度研究,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需经导管行血液透析的350例尿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抽取导管动脉端血、静脉血和外周血样本后按照常规接种和培养,分析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350例尿毒症患者中确诊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患者44例;细菌培养后共分离出4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8株占62.22%,革兰阴性菌17株占37.78%,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22.22%;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性较高,达100.00%;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唑林耐药率达75.00%,对阿米卡星等耐药率较低为25.00%。结论革兰阳性菌是导致透析导管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应根据流行菌株通过药敏试验,调整选择有效抗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医院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患者分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为临床控制CRBSI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320例CRBSI患者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变迁。结果 2009-2012年送检的静脉导管培养标本3 532份,阳性株320株,阳性率9.1%,4年来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2.59%、43.06%、45.24%、54.55%,呈现上升趋势;2009-2012年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呈不同程度升高,其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由20.37%升至39.09%,头孢他啶耐药率由38.89%升至52.72%;2012年分离出3株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菌株,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4.55%。结论大肠埃希菌在CRBSI患者中的分离率和耐药率日趋严重,及时检测CRBSI患者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及耐药性分析有助于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及控制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