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108例药物性肝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对108例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西药致肝损害70例(64.8%),中药致肝损害38例(35.2%);HBsAg阳性36例,其中急性黄疸型肝炎16例,占43.9%,重症肝炎6例,占16.7%,死亡2例,占6.5%,HBsAg阴性72例,其中急性黄疸性肝炎18例,占25.0%,重症肝炎2例,占2.8%,无死亡病例。结论影响药物性肝炎的预后因素有药物种类、联合用药、患者自身健康状况等。  相似文献   

2.
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分析136例药物性肝炎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多见于中草药,特别是治疗皮肤病和风湿骨关节病、肾炎等疾病的中草药(28.68%),抗结核药物(27.21%),抗甲状腺药物(10.29%)和抗感染药物(5.88%)等。大多数药物性肝炎出现于服药后1~2月。HBSAg阳性者更易发生药物性肝炎及重症肝炎。结论:影响药物性肝炎的因素有药物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患者自身健康状况等。  相似文献   

3.
抗结核药物性肝炎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性肝炎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相关性,了解HBsAg阳性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观察81例抗结核药物性肝炎及其中14例急性、亚急性暴发型肝炎患者中HBsAg阳性率,比较HBsAg阳性和HBsAg阴性两组抗结核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在结核病化学治疗过程中出现肝功能损害的患者,HBsAg阳性者占48%(39/81);急性、亚急性暴发型肝炎患者中,HBsAg阳性者占64%(9/14)。肝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比较,HBsAg阳性组明显低于阴性组。结论HBV感染或携带者肝脏更易受到抗结核药物的损害,甚至可引发致死性肝衰竭。  相似文献   

4.
药物性肝损害6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65例药物性肝炎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综合判断, 总结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 结果 肝损害发生于用药后1周内2例(3.1%),1~4周内的22例(33.8%),>4周37例(56.9%),未记录者4例. 抗结核药39.5%,中草药12.5%,抗感染药9.9%,胃药5.3%,皮肤科药物8.9%,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及抗痛风药物8.5%,治疗骨关节疾病(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药物3.3%等. HBsAg阳性者及HBV DNA含量高者更易发生重症药物性肝炎(P<0.05). 人工肝支持治疗重症药物性肝炎,可以明显改善症状,缩短病程. 65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生化检查与病毒性肝炎相似,34例曾被误诊为病毒性肝炎,经过常规保肝药物治疗病情痊愈者31例,好转者29例,未愈者2例,病死3例. 结论 影响药物性肝炎的因素有药物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并发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乙型肝炎病毒含量等. 肝损害多发生于用药4周后,可能与发病隐匿、发现较晚有关,但也提示既往经典诊断标准可能有不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5.
赵素春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0):3140-3141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炎出现的时间、程度与治疗转归.方法 对该院2005-2011年收治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出现的药物性肝炎84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多见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多发生于用药后第2~6周.表现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伴或不伴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升高,经保肝、降酶及对症治疗3周内肝酶均恢复正常.结论 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只要早发现、早治疗,肝功能均可恢复正常,不会影响结核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药物性肝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药物性肝炎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提高对药物性肝炎的诊断及治疗. 方法 对2003年2月~2007年10月间住院的56例药物性肝炎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 导致药物性肝炎的药品有8类,30余种. 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抗感染药物、免疫抑制药、中药、解热镇痛药、心血管系统用药、抗甲状腺亢进药及降糖药. 给予保肝、降酶、退黄等综合治疗. 经治疗62.5%的患者1个月内恢复正常,26.8%患者2~3个月内恢复正常,3.6%患者>3个月恢复正常. 结论 抗感染药物、解热镇痛药引起的肝炎最为常见,中药制剂所致的肝炎逐渐增多. 停用肝损害药物,经保肝降酶、退黄等综合治疗可治愈. 少数发展为肝硬化,重者可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而死亡.  相似文献   

7.
正有效抗菌药物很多,有效抗病毒药物则少之又少。病毒性肝炎尚无真正有可靠疗效的病因治疗药物。因此,对病毒性肝炎患者来说,努力避免依赖药物、滥用药物,促进自愈显得非常重要。那么,肝炎患者的用药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1.急性病毒性肝炎甲、乙、丙、丁、戊,常见5型肝炎无论哪一型,急性肝炎治疗都基本相同:休息,症状重者多卧床;调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32例重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强化特色护理和整体护理实践,以提高重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针对重型肝炎及其并发症的特点,通过内科的综合治疗,结合中医体征鉴别,给予个性化的饮食指导、用药护理和心理护理。结果:32例重型药物性肝炎患者中好转22例(68.8%),死亡8例(25.0%),放弃治疗自动出院2例(6.2%),平均住院时间为28.75d。结论:重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个性化饮食指导,体现了中医学同病异治、同病异食的理念,特色护理充实了整体护理内涵,对提高重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存活率和康复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药物性肝炎34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傲  石小枫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3):3528-3530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炎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09年收治的药物性肝炎344例的临床资料,通过对基础病、用药种类、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转归等总结其发病规律及特点.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炎的基础病主要为肺结核、糖尿病、甲亢、风湿性关节炎、精神性疾病等;引发药物性肝炎的药物种类较多,主要以中药、抗结核药、抗生素为主;临床表现乏力、纳差、尿黄、眼黄、身黄、恶心、皮肤瘙痒等;停药及保肝治疗后治愈率93.9%,肝衰竭发生率6.1%,死亡率0.9%,发生肝衰竭以抗结核药为主,其次为中药.人工肝支持治疗药物性肝炎,可明显降低病死率,缩短病程.结论:应高度重视药物性肝炎,注意了解药物的成分、适应证、禁忌证,影响药物性肝炎的因素主要有用药种类、用药时间及是否合并乙肝等.  相似文献   

10.
HBsAg 阳性肝炎病人的HBsAg 能否阴转与预后关系密切。急性肝炎病人HBsAg 持续存在超过6个月者有转为慢性肝炎的可能,HBsAg 持续阳性的慢性活动性肝炎(CAH)、平均3.6年期间约有15%发展为肝细胞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10~16年可能演变为肝细胞癌。为了解影响HBsAg 阴转的临床、生化及免疫学因素,对近5年住院的234例HBsAg 阳性肝炎病人进行分析如下。一、一般资料:肝炎诊断和分型按1978年全国肝炎学术会议制订标准,部分病例经肝活检证实。计急性黄疸型肝炎(AIH)48例,急性无黄疸型肝炎(AAH)49例,慢性迁延型肝炎(CPH)及慢性活动型肝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对乙肝病毒感染的肺结核患者发生肝损害的临床情况。方法61例乙肝病毒标记物阳性的肺结核患者(观察组)和64例乙肝病毒标记物阴性的肺结核患者(对照组)均采取相同抗结核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变化和肝功能损害出现时间及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肝功能损害出现时间较早,而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晚(P<0.05)。结论抗结核药物对乙肝病毒感染的肺结核患者造成明显的肝损害,所以抗结核药物治疗前应检查乙肝病毒标记物,治疗过程中应用保肝药物,并要经常检查肝功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肺结核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张士卿教授乃甘肃省名中医,其临证辨治悉遵仲景之大法,疏方投药尤善以经方化裁,将张士卿教授临床活用经方治疗儿科病案略举数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甘草甜素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对HepG2.2.15细胞株存活率及其HB-sAg表达的影响,评价甘草甜素(GL)与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合用体外抗HBV效果。方法利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转染的人肝癌细胞系HepG2.2.15细胞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作为这两种药物联合在体外抗HBV效果的观察指标(以抑制率来表示)。用MTT法检测HepG2.2.15细胞的存活率。结果(1)各药对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的抑制率呈药物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联合组与两个单药组分别比较,抑制HBsAg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2)随着浓度的增加,各药对细胞的存活率均显示抑制作用,尤其联合组高于其它两个单药组。结论GL联合Ara-AMP在体外HepG2.2.15细胞中具有协同抗HBV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光荣  蔡啸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5):2243-2243,2245
目的 探讨5'-核苷酸酶(5'-NT)评价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肝功能的作用.方法 检测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乙肝大三阳[指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均阳性]患者50例(大三阳组)和小三阳(指HBsAg、抗-HBe、抗-HBc均阳性)患者20例(小三阳组)血清中5'-N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并进行t检验.结果 大三阳组患者血清5'-NT、ALT、AST、TBIL、GGT水平较对照组、小三阳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三阳组患者ALT、AST、GGT水乎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5'-NT、TBIL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NT对乙肝患者的肝功能评价具有特异性,与其他肝功能指标协同测定可作为乙肝患者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观察治疗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OBJECT: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antibodies to hepatitis C virus in selected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disease. METHODS: serum specimens were obtained from 39 patients with chronic liver function abnormalities of uncertain cause (group A), from 15 patients with autoimmune chronic active hepatitis (group B) and from 10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group C). In an extension of the study, serum was collected from sexual partners of patients found to be HCV seropositive. A second generation ELISA assay (Abbott) was used to analyse the specimens. RESULTS: ten patients (26%) in group A were seropositive, one (7%) in group B and three (30%) in group C. Risk factors for infection included blood transfusion in three, intravenous drug use in six (including the only positive patient in group B) and both factors in another patient. Only one of the 10 sexual partners tested was positive but this subject was also an intravenous drug user. CONCLUSIONS: hepatitis C virus is a significant cause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 in Christchurch. Important risk factors include blood transfusion and intravenous drug use although sporadic cases occur. Transmission to sexual partners is uncommon. The second generation assay does not appear to give false positive results in autoimmune chronic active hepatitis.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2020年5月31日使用甲氨蝶呤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肝损伤的临床特点,以及患者特征和药物因素对肝损伤的影响。结果共纳入320例患者,其中49例发生肝损伤,发生率为15.31%。临床分型均为肝细胞损伤型,RUCAM量表评分均在3分以上,38例(77.55%)≥6分。肝损伤多发生在停药后3 d内,严重程度主要为2级和3级。28例经保肝治疗后痊愈或好转,12例未经治疗自行痊愈或好转,9例未复查。分析显示,患者年龄(P=0.98)、体质量指数(P=0.19)、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否阳性(P=0.13)和异位妊娠类型(P=0.78)均与肝损伤无关。不同治疗方案(P0.01)和合并使用致肝功能异常药物(P0.05)与肝损伤有关,预防性使用保肝药物未见对肝损伤有影响(P=0.92)。结论甲氨蝶呤引起的肝损伤发生较早,具有可逆性。5 d连续给药方案和合并使用致肝功能异常药物的患者更易引发肝损伤,建议加强监测肝功能,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避免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HBV病毒表面抗原(HB sA g)的表达、肝功能变化及拉米夫定的作用,同时与67例非原发性肝癌实体瘤患者及67例普通人群做对比。结果:67例NHL患者HB sA g阳性率为23.9%,明显高于本地区普通人群(9.0%)及非原发性肝癌实体瘤患者(10.4%);HB sA g阳性的NHL组中,化疗后肝损害发生率(68.8%)与HB sA g阴性患者发生率(29.4%)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拉米夫定在预防病毒复活时起到重要作用。结论:NHL患者HB sA g阳性率高于本地非原发性肝癌实体瘤患者(其他肿瘤组)及普通人群组,拉米夫定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HBV的再激活;HBV感染者在化疗时应加强保肝并密切监测肝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摘要 慢性病毒性肝炎尤其伴肝硬化时,常出现糖代谢紊乱,病情十分复杂,治疗中需要解决的药学问题有很多。本文以降糖药物、保肝药物及抗菌药物使用监护为切入点,结合我院临床药师参与药学监护的3例典型病例,提出慢性病毒性肝炎伴糖代谢紊乱药学监护要点为:降血糖药物应避免使用损害肝功能的口服降糖药物,尽量选用胰岛素;保肝药物应避免使用可能升高血糖的甘草酸制剂等药物;抗菌药物使用时应避免使用对肝功能有损害及对血糖有影响的抗菌药物。实施这些药学监护,对慢性病毒性肝炎伴糖代谢紊乱患者血糖控制、肝功能恢复等均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