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新药的研究发展、新辅助化疗的应用,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已极大提高.但是,化疗药物的毒性、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化疗药物在体内靶向性差、药物水溶性差而带来的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化疗药物的临床应用和候选化合物进入市场.近年来,无机纳米材料迅速发展,相比有机高分子纳米材料,无机纳米粒在靶向传递、显影成像及药物的协同治疗等方面表现优异[1].目前,鉴于无机纳米粒中的磁性纳米粒(MNPs)、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SNs)以及金纳米粒(GNPs)在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中的诸多优点,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认可和关注.本文对这3种纳米粒在肿瘤诊断、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张晨  凌昌全 《肝脏》2002,7(2):120-121
20世纪 70年代后期 ,使用非生物降解材料及可生物降解聚合材料制备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纳米粒给药系统 ,具有很好的生物相溶性、稳定的理化及生物性和极低的毒性 ,并且具有网状内皮系统靶向性、缓释性和表面可修饰性等特点 ,日益成为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肝脏肿瘤恶性度较高 ,发现时大部分为中晚期肝癌 ,由于肝脏血流速度快 ,血药浓度难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全身化疗疗效不佳。介入治疗需一定的技术手段 ,难以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 ,因此极需寻找一种简便易行、价格低廉、靶向性强的治疗方法 ,而纳米粒载药系统就是人们研究解决肝脏肿…  相似文献   

3.
纳米转运药物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一种新型给药方式,可解决药物作用时间短、靶向特异性和靶组织浓度低等问题。纳米转运药物可利用血管通透性增加或通过巨噬细胞吞噬作用被动靶向转运至心肌组织,也可通过结合心血管疾病特异性靶点主动靶向转运至心肌组织。该文介绍纳米转运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血脑屏障的存在不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载药纳米粒是一种新型药物输送载体。以纳米粒为载体,药物或核苷酸片断可跨越血脑屏障靶向脑组织。文章综述了载药纳米粒与血脑屏障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纳米粒作为药物和基因载体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脂质体是最早被批准应用于临床的肿瘤治疗纳米载药系统,具有易于制备、高生物相容性、低不良反应、高度靶向性等优势。脂质体能够作为载体通过被动及主动靶向机制将药物通过全身或局部给药选择性地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从而发挥对肿瘤的治疗作用。深入探讨靶向载药脂质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或可为靶向载药脂质体的临床应用提供进一步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制备β-雌二醇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E2纳米粒),观察E2纳米粒在正常小鼠肝脏中的靶向性.方法 以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为载体,优化制备条件,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E2纳米粒,采用放射示踪技术,用125I标记雌二醇后,制备125I-E2纳米粒,分别经腹腔及静脉给药,于不同时间点处死120只小鼠,取其血、肺、肝、脾、肾和子宫,测其放射性,并与普通雌二醇(E2)比较E2纳米粒在不同组织的分布情况.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制备E2纳米粒的最佳条件为800 r/min,E2 5 mg,PBCA 0.6 mL,丙酮45 mL,Pluronic F-68 0.75%.以此条件制备纳米粒主要分布在50~180 nm,平均粒径为115 nm,包封率为90.3%.125I-E2纳米粒和125I-E2的肝摄取在注射后15 min达高峰,与125I-E2比较,125I-E2纳米粒提高了肝脏、脾脏的放射性强度,其靶向指数分别为4.40±4.06和1.20±0.49,子宫及卵巢的放射性强度低.结论 E2以PBCA作为载体,制成纳米药物后具有明显的肝靶向性.  相似文献   

7.
载药纳米粒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脑屏障的存在不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载药纳米粒是一种新型药物输送载体。以纳米粒为载体 ,药物或核苷酸片断可跨越血脑屏障靶向脑组织。文章综述了载药纳米粒与血脑屏障的相互作用机制 ,以及纳米粒作为药物和基因载体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半乳糖-羧化壳聚糖-十四酸纳米粒(galactose carboxyl chitosan myristic acid nanoparticles,GCCMA),观察GCCMA纳米粒在肝癌细胞中的靶向性.方法:本实验组采用自组装法制备GCCMA纳米粒,优化制备条件,并经过本实验组鉴定稳定性及生物相容性,纳米粒经荧光标记后分别取不同浓度转染肝癌细胞及HT22海马神经细胞,对照组、HT22海马神经细胞组和肝癌细胞组,以及对照组、肝癌细胞-low组、肝癌细胞-mid组和肝癌细胞-high组(置入的GCCMA纳米粒浓度由低到高),分别于1、2和4h时间点测定在细胞摄取纳米粒情况.结果:相同浓度的GCCMA纳米粒,Huh7肝癌细胞摄取量显著高于HT22海马神经细胞,肝癌细胞摄取量在特定区间有剂量依赖性,较高浓度时摄取量较大,在1、2和4h时间点所测定的结果显示,4h时肝癌细胞的摄取量最大.结论:GCCMA纳米粒有肝靶向性,为肝脏肿瘤的靶向性基因治疗或化疗药物提供很好的药物载体及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占死亡原因的首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旦形成很难逆转。一种新型的药物转运系统是通过纳米粒实现的,它是生物可降解的无毒害作用的多聚物,能改变其包裹在内的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增加药物在靶器官的分布量及持续时间,从而提高疗效,减轻不良反应。匹伐他汀纳米粒在缺血组织的血管新生及肺动脉高压防治的研究中已显示了巨大优势,表现为靶向定位、高效持久,并发现匹伐他汀纳米粒小剂量单次用药的效果是长期大剂量匹伐他汀的100倍甚至300倍。但尚无纳米粒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这一新剂型药物的的出现将为寻求药物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新剂型靶向治疗药物提供方向及依据。  相似文献   

10.
超顺磁性纳米粒子作为新型材料在临床领域应用广泛,如医学成像及诊断、药物靶向治疗、磁热疗等。它不仅可以在肝细胞癌(HCC)的早期作出特异性诊断,更是一种理想的靶向药物纳米载体。介绍了磁性纳米粒子作为靶向药物载体的性质特点、磁共振成像原理、靶向HCC的作用机制等,重点介绍了磁性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及功能化,及其在主动靶向药物输送系统中的应用。认为磁性纳米粒子的应用必将在HCC的诊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靶向给药是指通过靶向载体将药物选择性地输送到靶部位,可减少药物全身分布从而减少用药的剂量和给药次数,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近年来,高效特异的靶向载体/导向分子研究已成为科研人员研究和探索的热点之一。很多病原体对宿主组织具有高度选择性,研究显示这种特异选择性涉及受体-配体间的相互作用,了解病原体组织特异性的分子机制,从中得到启发,为设计、研发高效、安全、特异的靶向制剂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纳米粒又称毫微粒,是粒径介于10~1000nm的聚合胶体给药系统.按制备方法不同,可分为纳米球和纳米囊.由于它的超微小体积,使其作为药物控释和传递的载体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纳米粒子能穿透组织间隙,可在组织和细胞中长期驻留并释放药物,因此可用于许多特殊的给药方式,如可用于介入法导入血管内,口服可被肠粘膜吸收并驻留肠壁内,静脉注射可导向靶细胞,眼部给药可集中于盲管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载三氧化二砷(As2O3)的PEG修饰的共聚物纳米粒(As2O3-PEG—PLGA,以下简称隐性纳米粒)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将10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纳米组各5只,两组分别按体质量静脉注射相当于1mg/kg的As2O3溶液与纳米粒制剂,注射后0、15、30min及1、2、3、4、6、8、10、24、36h(共11个时问点)于耳静脉取血,分离血浆,采用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As2O3浓度,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隐性纳米粒在家兔体内具有缓释作用,在循环系统内的滞留时间延长;与对照组比较,纳米组AUC显著增大,T1/2α与T1/2β显著延长,CL显著增大。结论隐性纳米粒具有缓释、延长半寿期与长循环的特征,有望发展成为一种理想的As2O3新型制剂。  相似文献   

14.
<正>高分子材料的局部挖释给药系统是将在过去几十年里,以高分子聚合物为药物载体,提高癌症患者的恶性病灶处药物浓度的相关研究获得了广泛的发展。为了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人们致力于提高药物在病灶处的生物利用度、药物浓度和溶解度,以减少全身副反应〔1,2〕。1高分子载药体系根据给药模式和作用机制高分子载药体系根据给药模式和作用机制分为两类〔3〕:(1)是通过系统给药体系(包括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所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荷载血红素加氧酶-1(HO-1)基因的乳铁蛋白与聚乙二醇修饰的阳离子壳聚糖(Lf-PEGQMC)纳米粒对缺血性脑病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性脑病组、缺血性脑病+HO-1基因组(纯基因组)、缺血性脑病+荷载HO-1基因的Lf-PEG-QMC纳米粒干预组(纳米粒组),每组各6只。缺血性脑病组、纯基因组、纳米粒组采用四动脉阻塞法制备缺血性脑病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而不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缺血性脑病组于缺血15 min后松开血管夹进行再灌注;纯基因组缺血15 min后再灌注时由尾静脉注射HO-1基因质粒20μg/kg;纳米粒组缺血15 min后再灌注时由尾静脉注射荷载HO-1基因的Lf-PEGQMC纳米粒(按基因剂量为20μg/kg给药);假手术组不行再灌注操作。再灌注后第5天将各组大鼠麻醉后取脑组织制作切片,采用HE染色法在倒置显微镜下(×400)检测海马CA1区神经元存活数量,计算神经元存活率。结果假手术组、缺血性脑病组、纯基因组、纳米粒组神经元存活率分别为100%、11.0%、16.6%、57.6%,缺血性脑病组、纯基因组与纳米粒组神经元存活率均低于假手术组(P〈0.05),纳米粒组神经元存活率高于缺血性脑病组及纯基因组(P〈0.05),纯基因组与缺血性脑病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Lf-PEG-QMC纳米粒能有效携带HO-1基因跨越BBB并在脑组织中表达,有助于HO-1发挥对缺血性脑病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生物靶向治疗是指应用一定的医学生物学技术,将治疗药物和一定的靶向载体交联,特异性地将治疗药物运送到靶器官或靶细胞,以达到高效治疗的目的。这一治疗方法特异性好,选择性强,能减少药物用量和给药次数,  相似文献   

17.
目前,结核病防治形势仍十分严峻。然而,传统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存在疗程长、药物不良反应多以及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常导致治疗失败,故亟需可以控制结核病的新药或新剂型。装载抗结核药物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以将抗结核药物主动或被动靶向到被感染的细胞或病灶部位内,杀菌的同时,还具有缓释给药、减少给药频率、减少剂量依赖性不良反应等优势。本文综述了纳米递药系统在结核病治疗方面的应用情况及前景。  相似文献   

18.
结核分枝杆菌作为一种巨噬细胞胞内寄生菌,传统药物治疗存在治疗周期长、生物利用度低、毒性大甚至耐药性增加等局限性问题。抗结核纳米递药系统作为一种抗结核新剂型,可将经济廉价的药物通过主动或被动方式递送到巨噬细胞内,以杀死正在复制或潜伏期的结核分枝杆菌。在此框架下,笔者探讨了抗结核纳米递药系统对巨噬细胞主被动靶向机制,及用于组装纳米递药系统的先进材料。此外,总结了影响靶向递送效率的因素及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恶性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荣祥  李苏萌 《山东医药》2010,50(1):104-105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是指在肿瘤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基础上,利用肿瘤组织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性(或相对特异的)结构分子作为靶点,使用某些能与这些靶分子特异结合的抗体、配体等达到直接治疗或导向治疗目的的一类疗法。分子靶向药物以某些肿瘤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特异性表达的分子为作用靶点,从而能够更加特异性地作用于特定肿瘤细胞,阻断其生长、转移或诱导其凋亡,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达到控制肿瘤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离子凝胶法制备壳聚糖(CS)纳米粒的影响因素。方法离子凝胶法制备CS纳米粒,观察CS浓度、三聚磷酸钠(TPP)浓度、CS/TPP质量比和CS溶液pH值对CS纳米粒制备的影响。结果CS溶液pH值为3.5~5.0,浓度0.5—2.5mg/ml,CS/TPP质量比为6:1—12:1时可得到稳定的CS纳米粒乳光溶液。CS浓度增加和CS/TPP质量比降低均可导致CS纳米粒粒径明显增大。CS浓度增加、CS溶液pH值减小可引起CS纳米粒Zeta电位增高。结论CS浓度、CS/TPP质量比和CS溶液pH值是制备CS纳米粒和影响CS纳米粒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