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研究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时耳蜗血流的变化及其调节作用,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观察了31只豚鼠椎基底动脉部分阻断时耳蜗血流及血压变化。其中5只豚鼠观察了罂粟碱及颈上神经节切除对内耳缺血的影响,发现惟基底动脉部分阻断时耳蜗血流明显减少(P<0.001),血压升高(P<0.05)。颈上神经节切除5分钟,耳蜗血流及血压无明显变化文P>0.05)。罂粟碱应用后20分钟,耳蜗血流明显改善(P<0.0001)。颈上神经节切除后再次给予罂粟碱,耳蜗血流亦有增加,但较单纯应用罂粟碱时低。耳蜗血流与血压两者间无相关性。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时耳蜗血流减少比较持续而稳定,罂粟碱明显改善豚鼠耳蜗血流说明肌源性调节的作用,而交感神经对内耳血流调节作用微弱。  相似文献   

2.
后循环缺血概念的提出及神经耳科的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后循环缺血(poa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的认识与现状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内耳的供血也来自这一系统.VBI的提出是基于颈动脉供血不足推论得出的,经典VBI的含义是,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临床表现为后循环短暂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TIA).  相似文献   

3.
尼莫地平对正常和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时耳蜗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对耳蜗血流的影响。方法 :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对 2 2只正常及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时豚鼠耳蜗血流测量。结果 :低浓度、临床常用浓度、高浓度的尼莫地平对内耳正常供血状态下或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内耳缺血状态下的耳蜗血流均无增加作用。结论 :尼莫地平不能增加耳蜗血流反而降低耳蜗血流 ,在治疗内耳微循环障碍性疾患时应慎用。  相似文献   

4.
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时内耳微循环的变化及其调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自行设计制作的椎基底动脉部分脑缺血动物模型,用激光多普勒(LDF)测定椎基底动脉缺血前后耳蜗血流(CBF)和前庭血流(VBF),血管阻断后耳蜗和前庭血流分别减少4604ABL%和3247ABL%。颈内静脉注入罂粟碱和切除一侧颈上神经节后测定内耳血流,证明在内耳血流调节中,肌源性因素起重要作用,而交感神经的调节作用微弱。  相似文献   

5.
169例急性前庭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各种急性前庭病(眩晕)的发病情况,重点鉴别急性单发性眩晕中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眩晕和偏头痛性眩晕。方法回顾分析169例各种急性前庭病(眩晕)的发病率,重点分析神经耳科学检查在急性单发性眩晕中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眩晕和偏头痛性眩晕的鉴别诊断中的作用。结果各种急性前庭病的发病率依次为:梅尼埃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偏头痛伴眩晕、前庭神经炎、突聋伴眩晕和迟发性膜迷路积水、外淋巴漏。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眩晕和偏头痛性眩晕在病史、神经耳科学检查方面有诸多不同。结论在临床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偏头痛相关的急性前庭病的鉴别诊断可能是鉴别的重点。鉴别的方法目前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神经耳科学检查、易患因素的特点以及其它必要的辅助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更多出现在中年以上,一般都有心-脑血管方面的异常;而偏头痛性眩晕的发病平均年龄明显早于前者,均有一项或几项下列现象:偏头痛家族史,运动敏感,声、光敏感。  相似文献   

6.
前庭学     
941024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眼姚电图表现/毋哲生…了新疆医学一1993,23(3)。一142~143 对90。例眩晕病人做了眼震电图检查,确诊为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170例。在眼震电图中扭颈试验阳性为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特征性表现。当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主要发生在内听动脉时,扭颈试验出现水平旋转性眼震,冷热试验可出现单侧或双侧前庭功能低下。当供血障碍累及脑干、小脑时,扭颈试验多出现水平旋转性眼震,也可出现垂直性眼震,同时可有凝视试验阳性、视测距障碍试验阳性、跟踪试验l型曲线和视动试验不对称等中枢性改变。参5(原提要)9410…  相似文献   

7.
突发性聋是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部分患者伴有眩晕、耳鸣等不适症状。内耳的血供主要来自椎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分出的内听动脉,内听动脉为终末支动脉,后循环供血不足会引起耳蜗缺血,导致听功能和(或)平衡功能障碍,故内耳血供障碍学说作为突发性聋的发病原因之一受到重视。由于听觉前庭损伤可先于后循环缺血的症状或体征发生,因此听觉前庭损伤的早期诊断和适当处理可提供防止梗塞进展到后循环较大区域的窗口期。临床医师应考虑急性听觉前庭损伤可能预示即将发生后循环区域梗死的可能性,尤其是当患者在脑磁共振成像上有基底动脉闭塞性疾病时。  相似文献   

8.
通过磁共振血管图(MRA)观察前庭小脑功能失调的血管基础,明确椎基底动脉(VBA)系统部分动脉供血不足与眩晕、步态不稳、失协调和平衡障碍等功能失调的关系。被研究者年龄为60~90岁,以眩晕为主诉,但排除心源性疾病、直立性低血压、心理性因素及原发性耳性眩晕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听神经瘤和位置性眩晕。MRA显示被研究者50%出现血管形态学或动脉灌注不足的病变,如:椎动脉直接从主动脉弓发出、颈内动脉发出三叉动脉和舌下动脉、左椎动脉缺如伴左颈动脉栓塞、基底动脉狭窄、罕见的基底动脉长扩张(doliche…  相似文献   

9.
循环障碍对耳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基底动脉系统循环障碍对耳蜗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对阻断动脉时的耳蜗动作电位(AP)和耳蜗血流变化进行了实验观察。用猫33只,戊巴比妥钠腹膜内注射麻醉、切除喉、下咽、长肌和枕骨的一部分,暴露脑干腹侧,阻断基底动脉、前小脑动脉和迷路动脉,激光多普勒血流计测定阻断动脉同侧的耳蜗血流,耳蜗电图记录对侧AP变化作为对照。结果发现,阻断基底动脉、前小脑动脉和迷路动脉时  相似文献   

10.
超声多普勒观察体外反搏治疗前后的脑血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疗效。方法:体外反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前后应用TCD各检测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小脑后下动脉(PINCA)、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流速(Vm)及脉动指数(PI)1次;CDFI各检测颅外椎动脉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峰速(Vs)及血管直径1次进行评价。结果:体外反搏治疗VBI前后,不论是颅内血流VA、BA、PINCA、PCA的Vm、PI检测结果,还是颅外椎动脉的管径、VTI、Vs、Vm的CDFI检测结果差别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体外反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无毒副作用,是一种安全疗效确切的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一氧化氮和心钠素对耳蜗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耳的血供主要来自基底动脉或小脑前下动脉分支的迷路动脉。迷路动脉分出前庭动脉和蜗总动脉,后者又分为蜗固有动脉及前庭蜗动脉。耳蜗的血流主要来自蜗固有动脉的供应。对耳蜗供血的研究表明,耳蜗存在强大的血流自主调节功能。保证耳蜗局部组织的供血,以保护耳蜗局部组织免受血压急剧变化的冲击,对维持耳蜗局部水电解质平衡有重要作用。蜗固有动脉在蜗轴移行为蜗轴螺旋动脉(spiral modiolar artery,SMA),属于动脉的终末支,对耳蜗血流的调节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立性眩晕(vertigo)、头晕(dizziness)及失平衡(imbalance)症状常不被神经科医生诊断为椎基底动脉循环暂时性缺血的反映,往往将其介绍给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治疗。早在1946年Kubik等就报告椎基底动脉阻塞的临床及病理表现,而Milikan等(1955)报告10例奠基性资料中有2例为明显先发眩晕及2例头晕者,有3例最后死亡,尸解证实为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因而证明其先发眩晕症状为椎基底动脉系统间歇性供血不足综合征(syndromeofintermittentinsuffi-ciencyofthebasilararterialsystem)。近20年来的临床观察认为许多孤立性眩晕/头晕/失平衡者常为椎基底…  相似文献   

1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听性脑干反应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无明显听力减退和中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患者,分别用短声重复率每秒20次与40次两种给声方式做了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并以10例正常人对对照。结果短声重复率增加至40次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ABR波潜伏期和波间期延长,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此法可作为检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有效辅助手段;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中,听力正常组与听力减退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椎基底动脉供血  相似文献   

14.
前庭学     
971776豚鼠内淋巴管与内淋巴囊微血管模式及解剖差异/陈继川…//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一1997,32(1)一32一34 通过墨汁血管灌流技术和图像分析方法对10只豚鼠的颖骨(20侧)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做全面观察分析。结果:①20侧颖骨中有17侧(85%)内淋巴管、内淋巴囊有脑膜后动脉和前庭后动脉两条供血来源,其余3侧(l5%)则发现前庭后动脉缺如;②脑膜后动脉在内淋巴囊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前庭后动脉(P<0.01),但两者在内淋巴管的分布频率差异无显著性(P>05)。结论:内淋巴管、内淋巴囊的血供来源及微血管分布模式存在一定的解剖差异,脑膜后动脉是内淋巴管网…  相似文献   

15.
局部缺血性脑病,包括椎基底系供血不足(VBI)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这些病人中75%以上以头晕和眩晕为主要症状。作者用核磁共振(MRI)方法检查了患有头晕或眩晕的老年病人,观察其椎基底系是否有血流缓慢现象(SBF)。选102例主诉头晕或眩晕的病人,年龄大于50岁。根据MRI结果分为有无SBF的A、B两组。对照组57例病人,年龄大于50岁。无前庭症状,都因头痛做过MRI。作者也检查了32例小于50岁病人,其中13例主诉有前庭症状。全部病人都进行了MRI检查。眼震电图作为神  相似文献   

16.
观察 mildronate 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耳蜗前庭功能障碍患者67例的疗效,男12,女55,32~68岁,急性23例,慢性44例。病因包括脑血循环障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植物神经血管张力障碍、脑动脉硬化及梅尼埃病等。可静脉给药,亦可口服,或耳局部离子导入。结果53例有效(79.1%),其中30例属良好(44.8%),急、慢性期有效率分别为82.5%和65.9%,对脑动脉硬化和植物神  相似文献   

17.
小脑梗塞致双耳突聋和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认为突聋伴眩晕提示系外周性病变 ,大多为单耳 ,双耳突聋 ( SBHL)罕见 ,约占总例数的 2 %。椎基底动脉的末梢支前下小脑动脉 ( AICA)是内耳和大部分听通路的血供来源 ,偶尔后下小脑动脉 ( PICA)也参与供血 ,故椎基动脉闭塞性疾病 ( VBOD)可导致突聋 ,虽很罕见 ,但常伴有严重的神经系损害 ,后果严重。Stephan等报告的 SBHL例于发病后 10 h死亡 ,Huang等报告 7例由 VBOD引起的 SBHL中 6例 CT片上有低密度病损及脑干受累表现 (面瘫 ,复视 ,吞咽困难 )。报告 1例 55岁日本男性 ,有阵发瞬息、位置性黑史 ,因突感眩晕伴恶心和 …  相似文献   

18.
脑干缺血时电反应测听(ABR)的变化,ABR和听觉系统血运之间的关系目前仍不清楚。作者观察到两名眩晕病人;一例车祸后仅左椎动脉供血,颈左扭时血流受阻出现ABR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另一例双椎及左颈总动脉狭窄,术中左椎动脉夹闭后ABR各波消失,开放15分钟后,血流恢复,ABR无反应,75分钟后,波Ⅰ出现,动脉内膜剥离术后第一天各  相似文献   

19.
内耳微循环紊乱在许多前庭功能障碍的发病上有重大意义,近年采用了观察球结膜微循环状况法来判断内耳状况。作者用裂隙灯及60倍手术显微镜对200例前庭功能障碍患者(颈椎病致椎基动脉供血不全61,美尼尔氏病72,神经系统紊乱67例)及10名健康人的颞侧球结膜微循环特征进行了观察,并在转头20~30秒钟激  相似文献   

20.
重型慢性耳蜗神经炎听力损害的治疗效果不佳。耳蜗血管分流术是在颈外动脉系统(外耳和中耳)和椎基底动脉(内听动脉)间的耳蜗区建立侧枝血管吻合,以改善耳蜗血供的方法,对此种听力损害可收到一定的改善效果。手术方法:用血流指示剂((?)1)确定耳后动脉位置,并在耳后皮肤上标出。沿动脉行程切开皮肤,自外耳道后下壁至耳郭附着处上缘分离出一个5×2cm含耳后动脉主干的带蒂组织瓣,用温生理盐水纱布包卷备用。分离外耳道骨段的后、上、下壁皮肤和鼓膜并推向前方,尽多地暴露鼓岬,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