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胃癌端粒酶活性和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方法用端粒重复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TRAP-ELISA)检测40例胃癌及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指数(PI)和S期细胞比率(SPF).结果肿瘤端粒酶阳性率为87.5%,癌旁组织阳性率为5.0%.两者有显著性差异.胃癌端粒酶活性与年龄、性别和分化程度无关,而与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状况有关.胃癌端粒酶表达阳性者较阴性者PI和SPF明显升高.结论胃癌端粒酶活性是判断肿瘤恶性程度的指标.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法)检测了42例胃癌,37例癌旁及27例正常组织(21例胃癌及6例消化性溃疡手术切缘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同时对胃癌组织端粒酶提取物进行梯度稀释,以检测其在活性大小。结果: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95.2%(40/42)及54.1%(20/27),正常组织中未检出端粒酶活性,端粒酶激活与患者性别,肿瘤的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以改良TRAP法测定91例膀胱癌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8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78例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94%,其对应的癌旁组织也有14%的检出率,8例膀胱乳头状瘤组织中4例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50%,其对应的癌旁组织检出率为12%,端粒酶活性在不同临床病理类型的膀胱肿瘤及癌旁组织中表达无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非放射性的银染方法对端粒酶的活性进行检测,图像清晰,简便,安全,易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作为胃癌肿瘤标记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PCR-ELISA方法检测36例胃癌组织及36例相应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结果:36例胃癌组织中,30例端粒酶呈阳性,阳性率为83.3%,而36例癌旁组织中只有1例阳性。结论:端粒酶是特异性较强的恶性肿瘤基因标志,有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的理想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采用端粒酶重复扩增(TRAP)-微孔板杂交法,对10例正常膀胱组织、6例膀胱炎症组织、45 膀胱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正常膀胱组织无端粒酶活性,1例膀胱炎症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膀胱癌嘀 酶活性阳性率86.2%,癌旁组织阳性率为26.7%。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分期级呈正相关,认为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浸润发展密切相关,癌旁组织端粒酶活化提示肿瘤微浸润可能。  相似文献   

6.
毛建山  张行  蔡建庭  钱可大 《浙江医学》2001,23(8):451-452,468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RAP-PCR银染定性及TRAP-PCR-ELISA定量法检测32例胃癌患者胃镜活检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胃癌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为84.4%,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21.9%(P<0.01);癌旁组织为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轻度不典型增生(n=17)者的端粒酶活性为0.126(0.095~0.221),高于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无肠上皮化生或轻度不典型增生(n=15)者的0.086(0.065~0.112)(P<0.05),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水平与肿瘤大小、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有关(P<0.05).结论多数胃癌组织端粒酶处于活化状态,端粒酶活性上调是胃癌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并与胃癌进展有关,胃镜活检组织端粒酶检测有助于胃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7.
人类恶性肿瘤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端拉酶在人类常见恶性肿瘤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活性表达及其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及PCR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人胃癌11例,结肠癌14例,肝癌4例,乳腺癌9例及其相应的38例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在38例肿瘤组织中,有31例端粒酶呈阳性(81.6%);38例癌旁组织中,有8例阳性(21.1%)。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端粒酶的表达的均与肿瘤临床病临床病理特征无关。癌旁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人胃癌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表达。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emoleric repeat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检测42例原发性胃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 在42例胃癌中,有35例端粒酶呈阳性,而癌旁组织中仅有2例阳性。结论 端粒酶激活与胃癌的发生有关,并可能成为诊断胃癌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9.
通过检测胃肠道癌症患者肿瘤中心组织、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探讨肿瘤手术切缘的安全性。方法分别取肿瘤中心组织及肿瘤上下切缘各2cm、4cm组织共5处,用TRAP银染显色法检测各部分端粒酶的活性。结果15例胃癌中端粒酶阳性93.3%。癌旁距肿瘤边缘2cm,阳性20%,4cm以上均为阴性。10例直肠癌中端粒酶阳性率为80%,癌旁距肿瘤2cm阳性率为10%,4cm以上皆为阴性。结论肿瘤的中心部分与边缘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与离肿瘤的距离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头颈部恶性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表达率,分析其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用改良的PCR-TRAP法对36例头颈部肿瘤组织、正常组织和癌旁组织分别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定性分析发现36例头颈部恶性肿瘤组织中有88.89%的阳性表达,癌旁组织有13.89%的阳性表达,正常组织为2.78%。肿瘤组织与其对照的组织间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有显著差异(P<0.01);对30例磷癌不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的肿瘤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其阳性表达虽然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端粒酶的激活与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可能密切相关;端粒酶活性有可能成为头颈部恶性肿瘤分子诊断的新的标志物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涎腺肿瘤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探讨其作为涎腺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银染-TRAP法检测28例涎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的28例癌旁组织、10例腮腺混合瘤、6例腮腺腺淋巴瘤;5例正常涎腺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28例涎腺癌组织中,有25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89.3%)。28例癌旁组织中,有4例端粒酶表达阳性(14.3%)。10例腮腺混合瘤,6例腮腺腺淋巴瘤,5例正常涎腺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涎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表达可作为诊断涎腺癌的肿瘤标志物;其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肿瘤手术治疗后监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肝癌、胃癌组织端粒酶的表达活性及与肝癌、胃癌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癌、胃癌标本,并将肝癌分为4种病理类型:块状型、结节型、小癌型和弥散型;将胃癌分为5种病理类型: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以非癌肝胃组织作对照研究。用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各种病理类型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总阳性率为89.4%(42/47),明显高于非癌肝组织,而不同类型肝癌组织的端粒酶阳性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各种病理类型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总阳性率为85.0%(51/60),明显高于非癌胃组织,而不同类型胃癌组织的端粒酶阳性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肝癌和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显著升高,其阳性率与肝癌和胃癌的病理组织学类型无显著相关;端粒酶可作为肝癌和胃癌辅助诊断的一种分子标记物,可用于肝癌和胃癌与其他非癌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但不能用于肝癌和胃癌病理类型之区别。  相似文献   

13.
不同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分析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端粒酶在不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端粒酶的表达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酶免法(PCRELISA)检测86例不同肿瘤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和35例相应部位正常上皮组织中的端粒酶的活性。结果各种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胃癌组织80.0%(16/20)、肝癌组织86.6%(13/15)、肺癌组织为83.3%(15/18)、食道癌组织为85.7%(6/7)、膀胱癌为70.0%(7/10)、大肠癌为87.5%(14/16);相应恶性肿瘤的癌旁组织端粒酶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2/20)、6.7%(1/15)、11.0%(2/18)、14.3%(1/7)、10.0%(1/10)、12.5%(2/16),与癌组织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不同肿瘤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均呈高表达,而正常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不表达或表达阳性率极低,端粒酶的检测对恶性肿瘤的的诊断和癌前病变的早期发现、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检测中国人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将其作为胃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以PCR为基础的TRAP(telom ere repeatam plification protocol)方法检测了42 例胃癌组织、42 例相应癌旁组织及1 例胃溃疡伴肠上皮化生及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 42 例胃癌组织中,37 例显示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81% ;而在42 例相应癌旁组织中,仅有2 例显示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1 例胃溃疡伴肠上皮化生及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结论 以上结果提示端粒酶检测有可能成为胃癌辅助性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癌旁及远端正常胃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作为胃癌肿瘤标记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TRAP-ELISA法检测了51例胃癌组织,癌旁及远端正常胃组织的端粒酶活笥表达。结果:51例胃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表达48例(94.1%),癌旁组织为17例(33.3%),远端正常胃组织未检测出端粒酶活性。结论:端粒酶是特异较强的恶性肿瘤其因标志,有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理想标记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hTR、hTERT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是否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深入了解端粒酶基因对端粒酶活性的调控是在基因水平还是在转录水平。方法:采用TRAP-PCR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68例肺癌组织、68例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端粒酶基因hTR和hTERT的表达。结果:68例肺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79%,HTR阳性率为98.5%,HTERT阳性率为91.2%。68例癌旁组织中,无一例表达端粒酶阳性,且大多数癌旁组织均表达HTR(91.2%),而HTERT在68例癌旁组织中仅7例为阳性。结论:肺癌组织中表达高频率的端粒酶活性而癌旁组织无一例表达端粒酶阳性说明了端粒酶的活性是肺癌发生发展所必须的。与HTR相比,HTERT同端粒酶具有更市制一致性,其一致率为88.9%。HTR与HTERT可能是在转录后或翻译水平对端粒酶进行调控的。  相似文献   

17.
膀胱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9例膀胱癌组织、25例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膀胱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89.7%(35/39)。癌旁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20%(5/25),正常组织中无端粒酶活性表达。结论: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预测膀胱癌复发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18.
张乐鸣  刘东海 《宁波医学》1999,11(4):151-152
目的 通过检测胃肠道癌症患者肿瘤中心组织,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探讨肿瘤手术切缘的安全性,方法 分别取肿瘤中心组织及肿瘤上下切缘各2cm,4cm组织共5处,用TRAP银染显色法检测各部分端粒酶的活性。结果 15例胃癌中端粒酶阳性93.3%,癌旁距肿瘤边缘2cm,阳性20%,4cm以上均为阴性,10例直肠癌中端粒酶阳性率为80%,癌旁距肿瘤2cm阳性率为10%,4cm以上皆为阴性。结论 肿瘤为中心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人胃癌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表达。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temol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检测 4 2例原发性胃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 在 4 2例胃癌中 ,有 35例端粒酶呈阳性 ,而癌旁组织中仅有 2例阳性。结论 端粒酶激活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并可能成为诊断胃癌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肾恶性肿瘤病理分级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端粒酶-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32份不同病理分级的肾恶性肿瘤组织、32例肿瘤旁组织和6份正常肾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32份肾恶性肿瘤组织标本端粒酶表达阳性率(81.25%)与肿瘤旁组织及正常肾组织端粒酶表达阳性率(均阴性)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除1份为肾非霍奇金淋巴瘤在病理学上不分级,其余31份肾恶性肿瘤组织标本中,病理分级I级者端粒酶表达阳性率58..33%(7/12);病理分级Ⅱ级者端粒酶表达阳性率91.67%(11/12);病理分级Ⅲ-Ⅳ级者端粒酶表达全部阳性(7/7),病理分级Ⅱ-Ⅳ级者端粒酶表达阳性率高于病理分级I级者(P<0.05)。结论: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高低与肾肿瘤恶性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