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COL7A1基因在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中突变的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14例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皮肤活检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采集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进行COL7A1基因突变筛查。结果 显性遗传型中的3个家系为COL7A1基因错义突变所致,泛发性隐性遗传型中4个家系结合了两个提前终止密码子突变,另外3个结合一个提前终止密码子和剪切位点或甘氨酸错义突变,3个局限性隐性遗传型家系则由提前终止密码子和错义突变引起。结论 显性遗传型由甘氨酸错义突变所致,隐性遗传型则包括无义突变、剪切位点突变、插入或缺失突变等。  相似文献   

2.
患儿 ,男性 ,生后 3h。因双下肢皮肤发红伴水疱 3h入院。患儿为第 2胎 ,第 2产 ,孕 40周顺产。生后即发现双下肢及双足皮肤发红伴有水疱 ,皮肤呈烫伤样 ,部分大疱破溃。患儿反应好 ,哭声响。其它部位皮肤正常。患儿母亲所生第1胎为 1女婴 ,生后发现一侧下肢有同样皮肤损害 ,未曾诊治 ,于生后数天死亡。患儿父亲及姑母在儿童时期有膝部及踝关节部位受摩擦及碰撞后起大疱的病史。入院查体 :T36 .3℃ ,R 36 ,P 130 ,体质量 3kg。足月儿外貌 ,精神反应好。双下肢大腿伸侧 1/ 2以下及小腿、足背、足底内侧皮肤发红 ,呈烫伤样 ,伴有水疱及…  相似文献   

3.
营养不良性大疱表皮松解症(DEB)是一种遗传异质性皮肤病,特征性表现为创伤诱发的水疱和瘢痕,全世界有数以千计的家庭受累。临床表现从轻度的甲营养不良到严重的、威胁生命的水疱,早期分子诊断和预测对这些受累家庭至关重要。DEB是由于皮肤中编码Ⅶ型胶原的COL7A1基因突变所致。由于基因结构特点、突变范围大、新突变发生率高、蛋白质结构和组装复杂以及表型的异质性,使得DEB的分子诊断和基因型-表型关系确定仍较复杂。本文报道使用自动化DNA直接测序和软件工具包可有效进行COL7A1突变检测,采用该方法,作者检测了41个DEB家庭的COL7A1基因突变。其中24个为新发突变,2个为再发突变。阐明突变的生物学后果有助于确定该病的发病机制,还可揭示一些少见的、影响诊断和预测的基因型和(或)表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另外,该研究还发现了1例隐性DEB的新发突变和2个新的COL7A1基因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临床表现、皮肤活检病理诊断和基因诊断在遗传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诊断意义。方法:分析1例新生儿起病的遗传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和基因诊断结果。结果:1例生后10 h入院新生儿,出生后即发现下肢有大片皮肤破损和糜烂,病变延伸至左侧踝关节和足底,住院后发现口腔内有血疱和水疱,住院期间皮肤受压和摩擦处多处出现新的大疱和皮肤脱落及皮肤糜烂。皮肤糜烂处分泌物和口腔分泌物细菌涂片和培养均未见细菌。取患儿皮肤做病理检查,结果光镜下可见真皮内有少量疏松结缔组织。电子显微镜下真皮层仅见少量纤维母细胞和胶原纤维,基质结构不清。大部分区域未见基底层,张力丝零散分布在真皮组织,部分区域有基底膜,但锚纤维结构不清,致密层变薄,符合遗传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诊断标准。取患儿及其父母静脉血进行COL7A1基因检测,其母在COL7A1基因第13个外显子500上插入AGGG片段,其父在第98个外显子序列后剪切位点有一个G突变为A。患儿COL7A1基因出现复合杂合突变;突变位点分别与父亲和母亲位点一致,证实患儿遗传了来自父、母亲双方的突变基因,因此发病,其父母为表型正常的致病基因携带者。结论:对于临床怀疑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儿应先做皮肤病理检查,特别是通过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观察做出初步分型,再根据病理类型进一步做相应基因检测确诊,如能对父母同时进行基因检测对今后优生可能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表现、皮肤活检病理诊断和基因诊断在遗传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诊断意义。方法:分析1例新生儿起病的遗传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和基因诊断结果。结果:1例生后10 h入院新生儿,出生后即发现下肢有大片皮肤破损和糜烂,病变延伸至左侧踝关节和足底,住院后发现口腔内有血疱和水疱,住院期间皮肤受压和摩擦处多处出现新的大疱和皮肤脱落及皮肤糜烂。皮肤糜烂处分泌物和口腔分泌物细菌涂片和培养均未见细菌。取患儿皮肤做病理检查,结果光镜下可见真皮内有少量疏松结缔组织。电子显微镜下真皮层仅见少量纤维母细胞和胶原纤维,基质结构不清。大部分区域未见基底层,张力丝零散分布在真皮组织,部分区域有基底膜,但锚纤维结构不清,致密层变薄,符合遗传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诊断标准。取患儿及其父母静脉血进行COL7A1基因检测,其母在COL7A1 基因第13个外显子500上插入AGGG片段,其父在第98个外显子序列后剪切位点有一个G突变为A。患儿COL7A1基因出现复合杂合突变;突变位点分别与父亲和母亲位点一致,证实患儿遗传了来自父、母亲双方的突变基因,因此发病,其父母为表型正常的致病基因携带者。结论:对于临床怀疑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儿应先做皮肤病理检查,特别是通过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观察做出初步分型,再根据病理类型进一步做相应基因检测确诊,如能对父母同时进行基因检测对今后优生可能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个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鱼鳞病家系基因的突变。方法提取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鱼鳞病患者及家族成员的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COL7A1基因所有的外显子及其邻近的剪切点并进行双向直接测序,用PCR检测突变位点从而进一步确定家系的致病原因。结果发现患者COL7A1基因的一条等位基因第2号外显子上存在S48P的错义突变,而另一条等位基因第27号外显子上存在3625del 11缺失突变,造成编码区阅读框架的移位,最终导致蛋白终止密码(PTC)的生产。结论COL7A1基因的缺失突变和锆义突变引起该患者临床症状的特异突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鼠抗人单克隆抗体LH7:2诊断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意义。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临床诊断为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分别来源于3个不同家系各1名患者,包括2名显性遗传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ominant DEB,DDEB)和1名隐性遗传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recessive DEB,RDEB)进行皮肤基底膜带(BMZ)Ⅶ型胶原检测,同时选择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S)、大疱性类天疱疮及正常人各1名做对照。结果 3名对照BMZ免疫荧光阳性,2名DDEB荧光均减弱,RDEB荧光阴性。结论 鼠抗人单克隆抗体LH7:2诊断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党翠玲  石彪 《河北医学》2016,(5):880-880
1病例摘要
  患者,28岁,G3P2,宫内孕足月3胎,不规律宫缩1h,已见红未破水于2014年11月3日入院。平素月经规律3~4/30d,末次月经2013-02-10,预产期2014-11-17,停经45d自测尿妊娠试验(+),孕早期B 超符合孕周,孕早期无感冒、发热及风疹史,无放射线及毒物接触史,无阴道流血史,孕期OGTT正常,未做产前诊断,孕4+个月初觉胎动,孕晚期无双下肢浮肿,无头痛、头晕及视物不清等不适。入院时查体:T36.8℃, P96次/min,R18次/min,Bp130/80mmHg,心肺检查未见异常,下腹部见一横行手术瘢痕,宫高34cm,腹围106cm,胎位:头位,胎心140次/min,内诊:宫颈管展平,宫口开大1cm,儿头S-3,胎膜存,骨盆内外测量正常。 B 超:宫内晚孕,单活胎,头位,随机血糖4.8mmoL/L。入院诊断:①宫内孕38周孕3产2头位;②瘢痕子宫(剖宫产史);③不良孕产史,孕妇于2014-11-0311:39行会阴侧切术阴道分娩一女婴,羊水清,量约500mL,阿氏评分为10-10-10分,新生儿娩出后见双下肢及口腔出血性大疱。孕妇于2008年足月顺产1次,2009年足月剖宫产一次,新生儿出生后均有皮肤出血性大疱表现,出生后1周均夭折,但未进一步诊断。既往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家族中无传染病及遗传病史。产妇及丈夫皮肤无异常。新生儿出生后全班情况差,1周后家属放弃治疗,10d后夭折。本次对患儿做进一步检查,确诊为遗传性营养不良性大疱表皮松解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鼠抗人单克隆抗体LH 7∶2诊断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意义.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临床诊断为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分别来源于3个不同家系各1名患者,包括2名显性遗传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ominant DEB,DDEB)和1名隐性遗传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recessive DEB,RDEB)进行皮肤基底膜带(BMZ)Ⅶ型胶原检测,同时选择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S)、大疱性类天疱疮及正常人各1名做对照.结果 3名对照BMZ免疫荧光阳性,2名DDEB荧光均减弱,RDEB荧光阴性 .结论鼠抗人单克隆抗体LH 7∶2诊断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患儿,男,16d。因出生后发现皮肤多处大疱于2010年9月2日入院。胎龄40周,第1胎第1产,在当地医院自然分娩,脐带绕颈1周,否认出生窒息史及羊水异常。生后反应、吃奶可。出生时即可见甲缘皮肤破溃,甲床内可见红色斑片影,之后指甲内可见渗液、糜烂。不久臀部及髂后上棘等受压处出现红色皮疹,很快发展成水疱,疱液为黄色,周围有红晕,水疱逐渐发展为广泛的大疱,随后破溃,可见糜烂面,于当地医院给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一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家系的基因突变.方法:用组织病理,超微电镜及免疫荧光方法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显性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DNA直接测序以及限制性内切酶反应的方法对一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家系进行基因突变情况的检测.结果:家系中患者及其父均存在COL7A1基因上第6376位的G突变为A,导致Ⅶ胶原2088位的甘氨酸被谷氨酸替代,而对照的健康人不存在此突变.结论:G2088E是引起该家系临床病变的特异突变,不是多态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
COL7A1基因在痒疹样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中的突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hen X  Li G  Zhu X 《中华医学杂志》2000,80(11):869-871
目的 了解一个痒疹样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中的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DNA直接测序以及等位基因特异引物的多重PCR方法,对一个痒疹样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40人(其中患者23例)进行基因突变情况检测。结果 该家系中患者存在COL7A1上G6100A的突变导致VⅡ型胶原的2034位的甘氨酸被精氨酸替代,而对照的健康人不存在此突变。结论 G2034R突变是引起该家系临床病变的特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一中国汉族人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的基因突变。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直接测序的方法对家系中11例患者进行COL7A1基因突变检测,以家系中的16例健康者和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作对照。结果该家系11名患者的COL7A1基因的87号外显子第6859位碱基鸟嘌呤G被腺嘌呤A替代,家系中健康对照及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甘氨酸替代突变c.6859G>A(p.G2287R)引起该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发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RNA干扰(RNAi)技术对人类皮肤成纤维细胞(HSF)COL1A1及COL3A1表达的影响.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是构成皮肤结缔组织的主要成份,其异常是造成真皮结缔组织以及纤维增生性疾病病理变化的主要因素.RNAi技术可有效抑制特定基因的表达.方法 利用小干扰RNA(siRNA)表达框(SEC)快速筛选有效干扰序列,再将有效SEC的siRNA片段连接入表达载体并转染HSFs,获得稳定抑制效果.结果 经过筛选的有效SEC可特异性抑制HSFs中COL1A1和COL3A1的表达(分别至野生株的5.00%和6.48%),载体介导的有效干扰序列可稳定抑制HSFs中COL1A1和COL3A1的表达,抑制效果达30 d(分别至阴性对照的25.21%和22.12%).结论 SEC和载体介导的RNAi均可有效并且特异性抑制COL1A1和COL3A1在HSFs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家系COL2A1基因的突变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报道1个涉及四代9例患者因患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的家系COL2A1基因突变。方法:发现18个月的先证者未出现股骨头的继发性骨化中心。其父骨骼改变主要表现为椎骨椎体扁平、股骨颈结构不规则、股骨头骨化缺如、髋臼顶扁平和髋内翻。该家系的其他患者均有类似改变。在明确诊断为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后,对该家系进行12号染色体上5个微卫星标记物的单倍体分型。在确定COL2A1基因为疾病的候选基因后,对该家系所有患者及获得血样的正常成员进行该基因54个外显子和启动子的测序。同时对10名健康对照者的第23外显子测序。结果:所有患者COL2A1基因第23外显子的1510G→A,使第504个氨基酸由甘氨酸→丝氨酸(GS04S),但家系中健康者和无血缘关系的10名健康对照者均无此改变。结论:COL2A1基因第23外显子的1510G→A的改变是该家系患者先天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的原因。该家系详细的影像学资料将扩大人们对Ⅱ型胶原病表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一个Ⅰ型神经纤维瘤家系进行遗传学病因分析及产前诊断。方法: 应用目标捕获高通量测序和Sanger测序技术,对一个散发的Ⅰ型神经纤维瘤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提取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淋巴细胞RNA,行RT-PCR及扩增产物测序分析。明确突变致病性后,抽取羊水标本对胎儿行产前基因诊断。结果: 先证者NF1基因存在c.1260+4A>T杂合剪接突变,为新发突变。RNA剪接分析提示先证者NF1基因发生转录时,11号外显子3'端发生相邻内含子区13个碱基的插入,理论上可导致蛋白编码提前终止,产生截短蛋白,影响蛋白功能。产前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胎儿未携带该突变。结论: NF1:c.1260+4A>T杂合剪接突变是该Ⅰ型神经纤维瘤患者的致病原因,本研究结果为该家系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一例婴儿型Sandhoff病男婴及其家系的临床、基因与产前诊断研究,探讨本病的诊断与产前诊断方法。方法:患儿男,生后易惊,易呛咳,8个月起精神运动倒退,无力,经功能训练等多种治疗无效,病情进行性加重。患儿于1岁4个月出现癫痫,1岁5个月时来院就诊,双侧眼底检查发现樱桃红斑,视神经萎缩,脑MRI示双侧基底节区、丘脑异常信号,白质弥漫异常信号。考虑到神经节脑苷脂病的可能,进行了外周血白细胞溶酶体酶活性测定及相关基因分析。患儿母亲再孕18周时来院要求产前诊断,19周时通过羊水细胞基因分析进行胎儿产前诊断。结果: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己糖胺酶A+B活性为0(正常对照41.9~135.1 nmol·h-1·mgprotein-1),严重缺陷,确诊为Sandhoff病。HEXB基因分析证实患儿存在两个突变,其中外显子14的c.1645G>A(p.G549R)为新突变,内含子7 c.IVS7-48T缺失为已知突变。目前患儿2岁3个月,进行性衰竭,频繁抽搐,失明,四肢及躯干张力增高。患儿母亲第2胎羊水细胞HEXB基因分析显示,胎儿未携带与先证者相同的致病突变,未患Sandhoff病,生后经脐带血白细胞己糖胺酶A+B活性正常,HEXB基因分析未见异常,为健康女婴,验证了产前诊断结果。结论:采用酶学与基因分析为一例婴儿型Sandhoff病明确诊断,并首次通过羊水细胞基因分析帮助患者家系的新生婴儿进行了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COL3A1对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  使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瞬时干扰方法下调细胞COL3A1表达,使用瞬时过表达方法上调COL3A1表达;使用Western blot检测干扰或过表达COL3A1后蛋白质表达水平及Akt/mTOR通路蛋白质水平的变化;使用MTT法、细胞计数法及平板克隆形成法检测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  COL3A1过表达后,结直肠癌细胞增殖速度显著上升,可激活Akt/mTOR信号通路并上调下游基因的表达,沉默COL3A1后,结直肠癌细胞增殖速度显著下降,并可显著抑制肿瘤细胞克隆的形成。结论  COL3A1在结直肠癌中发挥促肿瘤生长的作用,可能成为结直肠癌临床检测和治疗的潜在靶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