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患者CD184表达水平与预后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43例初治M3患者CD184表达情况,并分析CD184表达与CR率,高白细胞例数,融合基因,髓外浸润,复发的相关性.结果 M3患者CD184表达水平为(45±20)%;CD184阳性组患者CR率低,高白细胞例数,髓外浸润,复发率均较CD184阴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184高表达与M3 CR率低,高白细胞,髓外浸润,复发等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以下简称M5)是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缓解率低、容易复发、预后较差的一种亚型。50%的M5有髓外病变,10%-30%伴高白细胞血症。我们总结并比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自1997-2007年以来用米托蒽醌联合阿糖胞苷(MA)、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DA)方案诱导治疗的50例初治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白细胞性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48例高白细胞性白血病(HLAL)和189例非高白细胞性白血病(NHLA)患者进行免疫表型检测,并对结果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HLAL与NHLAL比较,患者起病急,进展快,完全缓解(CR)率低(P<0.05),髓外浸润明显,骨髓增生活跃(P<0.05)。高白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HLALL)可以同时表达不同系列的抗原。HLALL、高白细胞性急性髓系白血病(HLAML)、非高白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NHLALL)与非高白细胞性急性髓系白血病(NHLAML)4组CD7抗原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LAML和NHLAML,髓系抗原表达阳性率较高的均为CD33和CD13。结论 HLAL与NHLAL相比进展较快,骨髓增生更为活跃,预后不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白血病细胞异质性更高,尤其是HLALL。CD7系列特异性不明显,CD33和CD13作为髓系的特异性抗原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4.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髓外浸润性较其他白血病强,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是导致白血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是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缓解率低、容易复发、预后较差的一种亚型,参考国内外文献,常有报道颌下腺浸润、皮肤浸润、胸腔浸润、牙龈和中枢神经系统浸润表现,但胆道浸润的报道甚少,复习国外文献报道侵犯浆膜腔的白血病以淋巴系统的白血病为多(不包括淋巴瘤)。  相似文献   

5.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e,uPA)是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上皮细胞及肿瘤细胞等合成和分泌的一种丝氨酸蛋白水解酶,通过与细胞表面特异受体uPAR(CD87)结合而活化,继而参与白细胞浸润及组织重建[1]。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伴高表达uPAR的患者常出现髓外组织浸润,提示白血病细胞游离骨髓腔进入髓外组织的过程中uPAR发挥着重要作用[2,3]。因此,uPA和uPAR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治疗前后的表达情况,值得我们去研究及探索。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3月至2011年8月就诊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60例,均为初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人类造血细胞抗原 (h HCA)在急性髓性白血病 (AM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 ,流式细胞仪对 36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和 7名正常对照者进行检测。结果  36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 h HCA均有一定程度的表达 ,频率范围为 1%~ 88.1%。 h HCA阳性组病例更多出现髓外浸润征象 ,较 h HCA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在诱导化疗疗效方面 ,h HCA阳性组完全缓解 (CR1 )率为 (2 7.3% )低于 h HCA阴性组 (38.9% ) ,获 CR1 后 6个月内的复发率 ,h HCA阳性组高于 h HCA阴性组。结论  h HCA在AML 中的表达明显异质 ,h HCA阳性患者更易出现髓外浸润征象。至于急性髓性白血病预后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免疫表型检测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样本进行免疫表型检测。结果 58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主要表达CD117(91.4%)、CD33(89.7%)及CD13(74.1%),淋系抗原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中也有阳性表达(Ly+AML),其中CD7表达率最高,占22.4%;M3较少表达CD34及HLA-DR。结论白血病免疫表型检测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诊断有重要意义,伴有CD7+的AML患者CR率低于CD7-的AML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菌素A(trichostatin A,TSA)诱导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TSA诱导HL-60细胞、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单个核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及细胞活力;RT-PCR法分析CD80和CD86 mRNA的表达情况;75Gy(gray,Gy)照射TSA诱导的HL-60细胞后,采用CCK-8法检测共刺激分子表达增高后,HL-60细胞对健康人单核细胞的增殖作用。结果:TSA使HL-60细胞CD86的表达上调,也可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单核细胞CD86的表达上调,TSA诱导HL-60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CD86后,可促进健康人单核细胞的增殖。结论:TSA诱导HL-60细胞、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单核细胞共刺激分子CD86表达增高,促进健康人单核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和探讨 CD7+ 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AML )表达特征及它们对 AM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仪对 2 75例初诊的 AML患者进行了免疫表型检测 ,并对淋系分化抗原阳性表达率加髓系分化抗原阳性表达率大于 10 0 %患者的白血病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做双标记分析。结果 :2 75例 AML患者中 ,3 6例表达淋系分化抗原 CD7(占 13 .1% ) ;诱导化疗疗效方面 ,在同等化疗强度的基础上 ,CD34+ CD7+ AML患者的缓解率明显低于 CD34- CD7- AML 患者 (P<0 .0 5 )。结论 :CD7+ AML 的表达具有复杂性、异质性 ,属于一种预后不良的临床亚型 ,应进一步探索针对性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0.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8年诊治回顾(附68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不同方案、剂量的疗效.方法分析近8年医治的68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资料.结果M5占同期收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53.9%,30~50岁年龄多见,占55.9%.贫血及浸润症状表现明显.部分以全血细胞减少或高白细胞特征起病.总缓解率67.3%.结论老年M5患者多见全血细胞减少.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较HA(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方案缓解率明显提高.强烈化疗对提高完全缓解(CR)率明显有益.  相似文献   

11.
高白细胞性急性白血病51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白细胞性急性白血病(HAL)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方法 对51例HAL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同时以482例非高白细胞性急性白血病(NHAL)作对照组.结果 HAL构成比为9.62%;HAL组的髓外浸润、DIC、白细胞淤滞综合征及早期死亡率较对照组高.HAL组完全缓解率为31.4%低于NHAL的58.1%.HAL组早期死亡率是21.6%.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颅内出血和呼吸窘迫综合征.HAL完全缓解率和早期死亡率与FAB的分型有关.结论 HAL完全缓解率低,早期死亡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输血相关性肺损伤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和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CD44+CD25+Treg表面分子T淋巴细胞毒性相关抗原4(CTLA-4)表达;CD4+CD25+Treg孵育液上清中IL-10水平。结果研究组CD4+CD25+Treg表面分子CTLA-4表达率、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患者CTLA-4表达率、IL-10水平高于非MODS组(P<0.05);死亡组CTLA-4表达率、IL-10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能够加强CD4+CD25+Treg表面分子表达,其大量分泌能够抑制细胞因子发挥相关,使得免疫功能发生障碍,还会影响免疫紊乱的发生及发展,与预后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吴意红  祝文娟 《安徽医药》2005,9(12):931-93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治疗方法.方法在小剂量HA方案基础上加粒-巨噬细胞剌激因子或粒细胞剌激因子组成的预激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17例.结果 17例经此预案诱导化疗后,6例达完全缓解,2例达部分缓解,总缓解率47.1%.结论此预激诱导化疗方案对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尤其是对于白细胞不增多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不失为一种较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梁虹  姚福生  赵海军  张林 《安徽医药》2011,15(11):1391-1393
目的研究血液肿瘤中非霍奇金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等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检测结果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了58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和33例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AML)(包括1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化疗前后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包括CD4+,CD8+,CD4+/CD8+比值,NK细胞)。结果完全缓解(CR)组的CD4+/CD8+比值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化疗后没有缓解(NR)组(P<0.05);完全缓解(CR)组NHL/ALL的CD4+/CD8+比值明显低于AML/APL(P<0.05)。结论 CD4+/CD8+比值可以了解血液肿瘤中非霍奇金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等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可以使我们更早的了解这些患者的疗效。这些病例检测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结果中发现NHL/ALL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的损害比AML/APL患者要严重一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维甲酸与亚砷酸双诱导结合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10月本院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实验组应用维甲酸与亚砷酸双诱导及化疗方案治疗,对照组应用维甲酸诱导结合化疗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高白细胞血症持续时间为(10.21±3.63)d,完全缓解(CR)率为96.0%,3年内死亡率为4.0%,达CR时间为(30.21±5.31)d,对照组分别为(16.21±5.32)d、88.0%、12.0%、(44.62±6.32)d,观察组的高白细胞血症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CR率高于对照组,3年死亡率低于对照组,达CR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高白细胞、骨髓抑制、心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甲酸与亚砷酸双诱导结合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效果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儿童白血病骨髓细胞形态学及免疫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本院2016年新收治的105例儿童白血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流行病学特点及白细胞抗原的表达情况.结果 (1)ALL、AML患儿男女比例分别为2.13∶1,1.44∶1;中位发病年龄分别为3岁,2岁.(2) 105例儿童白血病FAB合型: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2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72例,未分类急性白血病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4例,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2例,神经母细胞瘤(NB)骨髓浸润2例,淋巴瘤骨髓转移1例;72例急慢性白血病免疫分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6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 47例,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2例,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1例,淋巴瘤骨髓转移1例,未见明显异常1例.(3)免疫分型与形态学分型完全符合率为91.67%(66/72),部分符合率为2.78%(2/72),完全不符合率为5.55%(4/72).(4)CD19、CD34、CD10、HLA-DR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表达高,分别为100.00%(47/47)、80.85%(38/47)、89.36%(42/47)、100.00%(47/47);CD20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表达均为12.77%(6/47);而CD13和CD33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率均为21.28%(10/47).结论 免疫分型对儿童白血病的诊断有重要作用,但并不能完全取代形态学分析,同时弥补了骨髓常规检查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CD34抗原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CD34抗原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的表达,探讨其与某些临床特征及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ML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CD34抗原及髓系与淋系抗原的表达.结果53例初治AML中CD34阳性表达22例,占41.5%.CD34抗原表达与FAB分型无明显相关,但在M3亚型中表达明显低于其它亚型.其它各髓系抗原表达在CD34+组与CD34-组无显著性差异,淋系抗原表达CD34+组明显高于CD34-组.染色体核型异常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CD34+组与CD34-组在年龄、性别、初诊时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与血小板计数、肝脾淋巴结肿大等均无明显性差异.CD34+组完全缓解率为40.91%,明显低于CD34-组的67.75%.结论CD34+AML对常规化疗效果差,检测CDa4抗原对预测AML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4年2月至2012年8月来院就诊的60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与同期入院的58例中青年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结果观察组完全缓解率为25.9%,总有效率为43.1%,对照组完全缓解率达到73.7%,总有效率达到89.5%(P<0.01)。观察组的预后不良核型发生率为53.1%,而对照组为33.3%(P<0.05),老年组有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病史的患者CR率分别是0.0%与34.9%(P<0.05),伴淋系抗原表达患者和不伴淋系抗原表达患者的CR率分别是0.0%和33.3%(P<0.05),CD34+与CD34-患者的CR率分别为15.0%与60.0%(P<0.05)。结论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有较多的不良预后因素,具有缓解率低和病死率高的特点,临床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治疗上要注意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伴11q23/MLL基因重排阳性急性白血病(AL)的临床与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伴11q23/MLL异常AL的临床、形态学、免疫分型及11q23/MLL基因特征。结果:6例11q23/MLL,基因重排阳性AL患者,2例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M5a,4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2型。免疫表型:2例M5a伴有CD14、CD33表达,4例ALL伴有CD10、CD19表达(均为B细胞ALL),6例患者均伴有CD34表达。FISH检测11q23/MLL基因重排均为阳性。3例患者早期死亡,3例化疗获得缓解,2例分别于缓解后3个月与6个月复发,1例骨髓持续缓解22个月,但出现多部位髓外浸润。结论:11q23/MLL基因重排主要见于M5a和B细胞ALL,多伴CD34表达,预后恶劣。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CD123表达及其与FLT3-ITD突变同步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2例AML患者CD123表达,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FLT3-ITD突变。结果:32例AML中24例CD123表达阳性,阳性率75.0%,对照组表达阴性。CD123+患者诱导化疗完全缓解(CR)率37.5%,低于CD123-患者(75.0%)(P<0.05)。CD123+患者18个月生存率20.8%,低于CD123-患者(62.5%)(P<0.05)。32例AML中有6例FLT3-ITD突变阳性,阳性率18.8%,其中4例伴有CD123表达阳性,均未获完全缓解,生存期6~8个月。结论:CD123可能作为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独立参考依据之一及评估预后指标。CD123表达阳性及FLT3-ITD突变同时存在的AML患者生存期更短,预后更差。FLT3-ITD突变阳性患者CD123表达阳性率增高,FLT3-ITD突变在CD123+白血病干细胞最终形成中的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