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侧髋关节骨性强直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全部行2个关节置换的可行性及术后的康复。方法:对6例强直性脊柱炎并双侧髋关节骨性强直的患者,均在一次麻醉下完成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术后随访(8~43)个月,髋关节主动活动范围由术前的不能活动到术后平均:屈伸80°、内收10°、外展20°、内旋10°、外旋15°。结论:双侧髋关节骨性强直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一次麻醉下完成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缩短治疗周期,减轻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创伤或疾病所致的青壮年髋关节强直(包括骨性和纤维性强直),迄今仍无理想的治疗方法。1993年以来,我们应用带血管蒂髋腹股部岛状真皮筋膜瓣转移做髋关节成形术,治疗髋关节强直,重建青壮年髋关节功能共20例,效果满意,下面介绍带血蒂真皮筋膜瓣髋关节成形术的护理体会。 一、术前护理 (一)心理护理:患者由于关节活动障碍,跛行,影响正常生活和劳作,故求治心切,要求早日手术,但因手术复杂,术后疼痛,卧床时间长,而又产生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2001年5月—2007年5月24例40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行关节置换情况,观察术后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结果随访24~60个月,所有患者髋关节疼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后Harris评分提高到60~92分,平均82分。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血沉均在30 mm/h以下。结论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中期关节置换可改善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受累强直时实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将我科采用全髋关节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15例进行回顾性评价和分析.结果1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术后随访时间12~18个月,关节活动均得到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受累强直的有效方法,能明显提高髋关节活动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强直性脊柱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书军  周广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6,26(3):218-218,220
目的:总结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的经验。方法:全髋关节置换手术11例,术前测量髋关节总活动度15°~90°,平均27.4°。其中双髋同时置换9例,分次手术2例,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采用髋外侧改良Hard ing入路,全部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27.4个月。结果:全部病例术后近期未发生大血管损伤、关节脱位、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年测量髋关节总活动度为120°~230°,平均187,°Harris评分86~95分,平均91.0分,11例术后生活均可达到自理,术后满意度达100%。结论:由于强直性脊柱炎本身的病理特征,其手术治疗及康复与常规髋关节置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中期的随访结果.方法:对2001~2005年收治60例(96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26~168个月的随访,平均75个月.随访根据Harris评分方法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至末次随访,患者髋关节的屈伸、内外旋、收展度由术前的平均25°提高到术后的平均150°.Harris评分术前的7~63分,平均30分[1],术后的63~98分,平均85分.其中优41例,良15例,可4例;其优良率高达93.3%.结论:强直性脊柱炎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有效恢复关节功能,明显缓解髋关节疼痛,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手术策略和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58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的患者行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平均随访时问为26.6(20—45)个月。对手术前后关节疼痛、活动度、关节功能改善进行对比研究,术后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及髋关节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屈曲活动度由术前平均22.9°,改善为术后平均83.3°;总活动度由术前平均36.5°,改善为术后139.3°。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8.7分,改善为术后平均87.2分。X线分析未见假体松动、脱位。结论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患者行非骨水泥型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策略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2011年8月-2012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门诊收治入院的41例(82髋)临床确诊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屈曲挛缩畸形并行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平均随访时间24.6(21 ~ 32)个月.对比手术前后关节疼痛、关节畸形、活动度及关节功能改善状况,依据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术后功能状况.结果 术后髋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术前平均72.4°(64.8°~ 81.5°),术后平均20.7°(8.6°~36.4°)(P<0.01);总活动度术前平均2.7°(0°~5.8°),术后平均84.5°(78.7°~104.5°)(P<0.01);Harris评分术前平均25.7分,术后平均78.1分(P<0.01).末次随访(2014年4月18日)拍摄X线片,未见假体周围透亮区及关节脱位.结论 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患者减轻疼痛并重建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髋关节邻近的腹壁筋膜,大腿筋膜和股骨中、上段骨膜进行了解剖学观测,给髋关节成形术提供术式的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6例灌注颜料的成尸标本上,观察了腹壁下部筋膜、大腿前内侧部筋膜和股骨中、上段骨膜的血供和分布,测量了血管蒂的长度及筋膜瓣和骨膜瓣的利用面积.结果观测到以旋股外动脉降支为蒂的大腿筋膜瓣和股骨中、上段骨膜瓣,以及腹壁浅动脉为蒂的腹壁筋膜瓣.它们的血管蒂长,瓣膜可取面积大,血管间吻合丰富,血供充足,质地坚韧致密.结论带旋股外动脉降支的大腿筋膜瓣和股骨中、上段骨膜瓣与带腹壁浅动脉的腹壁筋膜瓣,可作为髋关节成形术选择术式的填充材料.  相似文献   

10.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致髋关节强直的疗效.方法 2011年6月~2012年10月入西京医院骨关节外科治疗的21例(28髋)强直性脊柱炎致髋关节强直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术前、术后患者Harris评分、髋关节总活动度及关节整体功能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6~67(33.5±6.9)分提高到术后73 ~92(87.5±4.6)分,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15);髋关节总活动度由术前的0°~ 75°(65.7°±15.2°)提高到术后85°~ 208°(165.7°±32.5°)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08).结论 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晚期髋关节强直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能快速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孙选峰 《基层医学论坛》2013,(25):3396-3397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8例(60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均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平均随访12个月,观察比较手术前后关节疼痛评分、髋关节活动评分及关节活动度。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关节NPRS评分明显降低,Harris评分显著升高,而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能明显改善患者关节活动度和功能,减少关节疼痛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伴髋关节强直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本院骨科2005年2月-2011年9月收治的26例强直性脊柱炎伴髋关节强直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优15例,良6例,可5例,治疗总有效率100%。全部病例术后均回访12~24个月以上,行走基本正常,髋关节活动度改善显著,未出现一例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伴髋关节强直,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有效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访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30例(35髋),记录患者术后的Harris评分、X线检查结果以及髋关节活动度,观察假体有无松动现象。结果:治疗前,患者Harris评分为(42.3±5.1)分,髋关节活动度为(50.6°±8.4°),治疗后,患者Harris评分为(83.6±6.5)分,髋关节活动度为(143.6°±7.3°),治疗前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患者出现假体下沉、骨折以及脱位现象,所有患者无需进行翻修。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就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进行相应的临床研究与探讨.方法:随机就我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8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接着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 采取回顾性分析,分别就患者术前术后总被动活动度、关节屈曲畸形度、Harris及VAS评分变化、患者满意度进行详细统计、分析与比较.结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在经过有效的手术治疗后,较手术前相比,总被动活动度明显增加(术前:39. 58°± 1. 03°、术后:195. 25°± 2. 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另外,在患者关节屈曲畸形角度上,术后患者角度明显缩小差异(术前:46. 75°± 1. 48°、术后:6. 22°± 1. 01°),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并且,在患者Harris(术前:19. 16 ± 2. 83、术后:88. 71 ± 2. 93)及VAS(术前:7. 05 ± 0. 58、术后1. 64 ± 0. 14)评分上,均出现明显改善,差异显著( P<0. 05).结论:通过笔者对本次研究结果的详细分析与探讨发现,在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对其采取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增加患者总被动活动度、减小关节屈曲畸形角度,改善患者Harris及VAS评分,促进患者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致髋关节僵直患者骨盆前倾角与股骨颈前倾角之间的相关性,及对于术中假体定位的指导作用.方法 2011年6月~ 2012年10月入西京医院骨关节外科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21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僵直患者分别行骨盆CT平扫加三维重建、股骨远端CT平扫,分别测量骨盆倾斜角度及股骨颈前倾角.结果 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僵直患者其骨盆倾斜角度与股骨颈前倾角之间存在线性相关.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僵直患者骨盆前倾角与股骨颈前倾角之间存在相关性.根据两者线性关系,对于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前倾角的定位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减少假体脱位发生概率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强直性脊柱炎引起的双髋关节骨性强直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对12例21髋强直性脊柱炎引起的双髋关节骨性强直前外侧入路THA术后患者进行了28~143个月(平均62个月)的随访.临床随访根据Harris的评分方法进行评分,对假体是否松动、脱位及异位骨化等的X线评定分析.结果 Harris的评分术前8~54分,平均29.3分,术后64~94分,平均84分.髋关节屈曲畸形由术前平均37.9°矫正到术后平均6.23°.患者髋关节屈伸、收展、内旋外旋总活动度由术前平均36.4°提高到术后平均162.°结论前外侧入路THA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强直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疗效。方法:21例(32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畸形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了10个月~6年的随访。根据Harris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结果:患者髋关节术前活动度为0°,术后总的活动度平均为143.2°,其中平均屈髋90.8°;髋关节屈曲畸形程度,术前平均32.3°,术后平均4.7°;Harris评分,术前平均16.8分,术后平均92.6分。术后患者髋痛消失,步态基本恢复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明显增加髋关节活动度,矫正髋关节畸形,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受累强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工作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2013年 3月~2016年4月对75例(92髋)强直性脊柱炎伴髋骨性强直患者行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并进行12~24月的随访,通过 对手术前后患髋VAS疼痛评分、关节总活动度、整体功能改善情况、就业情况进行比较,根据Harris评分系统、BAFSI、BASDAI 评分进行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末次随访的关节总活动度、临床症状以及髋关节功能均得到极大改善。VAS疼痛评分由术 前(6.51±1.32)分降至(2.47±0.38)分,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22.51±3.32)分,增加至术后2周(89.17±2.52)分,髋关节总活动 度由术前0°提高到末次随访时(171.50±30.30)°,BAFSI评分由术前(6.21±2.6)末次随访时(2.3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优42髋,良38髋,可12髋,优良率达87%。术后6个月和12个月,75例患者中,6例和32例恢复正常工作。所有病 例术后均无血管神经损伤,X-ray未见感染、脱位,其中1例术后4个月因术髋疼痛拍片见假体松动,5例发生异位骨化。其中 BrookerⅠ级3例,Ⅱ级2例,未见Ⅲ、Ⅳ级异位骨化。结论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伴髋骨性强直的有 效手段。关节置换术后可帮助患者早期恢复工作,提高生活及工作质量,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刀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功能障碍的机制和临床适应证。方法本院住院治疗的33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总计57个发生病变且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的髋关节,采用针刀松解术治疗。随访1~1.5年,对发生病变关节的疼痛症状、关节功能和残疾程度进行治疗前后对照研究。结果有功能障碍的57个关节,经系统针刀松解术治疗后,关节活动度显著改善(关节活动度改善60°以上)34个关节,有效(关节活动度改善20°以上)15个关节,无效(关节活动度改善20°以下)8个关节,总有效率86%。治疗前后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度和残疾程度,经SPSS统计软件的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刀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中早期病变疗效确切,是缓解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降低致残率的有效疗法。但在临床实践中,要掌握好适应证,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本院在近年来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共计13例作为研究资料,全部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观察疗效。结果全部患者都获得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3个月。患者的疼痛症状全部消失,有1例患者需单拐辅助行走,其余的患者都不用拐,可以自由行走,步态正常。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并强直性脊柱炎的效果满意,可以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情况,恢复关节功能,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