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5 毫秒
1.
目的探讨“药物自我处置程式”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6例住院非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n=33)和对照组(n=33)。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不变的前提下,训练组按照Liberman编写的“药物自我处置程式”进行分组训练8周,8周后两组随访6个月。采用自制的药物依从性评分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CQOLI-74)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8周及随访6个月后训练组治疗依从性、SDSS总分、GQOLI-74总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P〈0.05)。同组不同时点比较,训练组8周及随访6个月患者治疗依从性、SDSS总分、GQOLI-74总分等较入组时有显著提高(P〈0.01或P〈0.05);两组随访6个月的治疗依从性下降,且与8周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在8周和随访6个月后,患者GQOLI-74总分与SDSS总分、治疗依从性呈负相关,SDSS总分与治疗依从性呈正相关(P〈0.01)。结论“药物自我处置程式”训练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其社会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药物自我处置程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6例住院非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不变的前提下,训练组按照Liberman编写的《药物自我处置程式》进行分组训练8周,对照组仅采用单纯药物治疗。8周后两组随访6个月。采用自制的药物依从性评分表和工作能力评分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训练组治疗依从性、SDSS总分、工作能力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同组不同时点比较,训练组8周及随访6个月患者治疗依从性、SDSS总分、工作能力等较入组时有显著提高(P〈0.05);两组随访6个月的治疗依从性和工作能力均下降且与8周时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相关分析显示,患者工作能力在8周和随访6个月时与SDSS总分呈正相关;SDSS总分在随访6个月时与治疗依从性呈正相关。结论:《药物自我处置程式》训练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其社会功能,提高其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3.
樊献丽  李晋华  刘世兴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3):2906-2907,2932
目的:探讨药物自我处置和重返社会技能训练程式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训练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一般工娱治疗,训练组另接受药物自我处置和重返社会技能训练程式各4周,患者出院后随访观察6个月。采用阳性症状量表(SAPS)和阴性症状量表(SAN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大体评定量表(GAS)在训练期始、末和随访期半年末结束时分别进行评定。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SAPS和SANS、SDSS和GAS)的评分(z±S)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参加药物自我处置和重返社会技能训练程式训练后8周末、随访期半年末结束时训练组SAPS、SANS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AS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SDSS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后随访8周时训练组的复发再住院率(2.4%)低于对照组(7.0%),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最后时点随访期半年末结束时训练组复发住院率为7.3%,明显低于对照组23.3%,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开展药物自我处置和重返社会技能训练程式能够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提高其药物治疗依从性,改善其社会功能和社交技能,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药物自我处置程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药物自我处置程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66例住院非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不变的前提下,训练组按照<药物自我处置程式>进行分组训练8周,8周后两组随访6个月.采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1)训练8周末及随访6个月时,训练组的SDSS总分、GQOLI-74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SS总分:8周末时两组分别为(2.6±2.7)分与(4.9±3.1)分;6个月时两组分别为(1.7±2.4)分与(4.2±3.2)分.GQOLI-74总分:8周末时两组分别为(68.0±10.6)分与(61.1±12.2)分;6个月时两组分别为(70.3±9.9)分与(62.7±11.3).(2)同组不同时点比较,①训练8周末及随访6个月时与入组时比较,训练组SDSS总分[(2.6±2.7)分和(1.7±2.4)分与(6.8±3.1)分,P<0.05]及两组GQOLI-74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随访6个月时与8周末比较,训练组的SDSS总分[(1.7±2.3)分与(2.6±2.7)分,P=0.003]及GQOLI-74总分[(70.3±9.9)分与(68.0±10.6)分,P=0.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相关分析显示,患者SDSS总分与GQOLI-74总分呈负相关(P=0.000).结论 <药物自我处置程式>训练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适宜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药物自我处置程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6例住院非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n=33)和对照组(n=33).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不变的前提下,训练组按药物自我处置程式进行分组训练8周.采用自制的药物依从性评分表和工作能力评分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表对2组患者评估.结果 训练组8周后及随访6个月治疗依从性、SDSS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依从性(χ~2=9.188,29.630,P<0.01);SDSS总分[(2.63±2.74)分,(5.27±3.05)分,(1.69±2.35)分,(4.91±3.06)分,P=0.000];训练组随访6个月工作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9.443,P=0.000).同组不同时点比较,训练组8周时患者治疗依从性(χ~2=8.053,P=0.018)、SDSS总分[(2.63±2.74)分,(6.81±3.06)分,P=0.000]较入组时有显著提高;2组随访6个月的治疗依从性均下降且与8周时有显著性差异(P<0.01).相关分析显示,患者SDSS总分在随访6个月时与治疗依从性及工作能力呈正相关.结论 药物自我处置程式训练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其的社会功能和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药物自我处置和症状自我监控技能训练对降低精神分裂症复发和提高患者药物依从性的作用。方法:将60例临床痊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技能训练组(训练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接受精神药物的维持治疗,对训练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为期6周、12周的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于6周、12周末采用自制的治疗护理依从性调查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价两组患者的依从性,并进行比较。结果:入组6周、12周训练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药物自我处置技能显著提高。结论: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有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减轻症状、降低复发率,有利于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依从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雪梅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1):1256-1257
目的:探讨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护理依从性的效果。方法:将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为期12周的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采用治疗护理依从性问卷、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价两组患者的依从性,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护理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药物自我处置技能显著提高。结论: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有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护理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氨磺必利与舒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4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氨磺必利组和舒必利组,观察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8周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用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末评定生活质量。结果两组PANSS分值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GQOLI-74评定除物质生活维度无明显变化,总分及躯体健康维度、心理健康维度、社会功能维度均显著升高(P〈0.05或〈0.01),氨磺必利组优于舒必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氨磺必利与舒必利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但氨磺必利组安全性高,依从性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院内综合康复治疗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进行为期6个月的对照研究。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研究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院内综合康复治疗,采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住院精神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研究组SANS总分平均为(67.95±8.36)分,SSPI总分平均为(12.30±3.38)分,GQOLI-74总分平均为(40.96±5.79)分;对照组SANS总分平均为(68.37±8.52)分,SSPI总分平均为(13.21±4.30)分,GQOLI-74总分平均为(42.44±7.19)分。治疗后研究组SANS总分平均为(48.28±5.70)分,SSPI总分平均为(7.10±5.20)分,GQOLI-74总分平均为(48.66±5.93)分;对照组SANS总分平均为(69.56±8.60)分,SSPI总分平均为(13.68±4.73)分,GQOLI-74总分平均为(42.86±7.61)分。治疗后研究组各量表评分与对照组及自身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院内综合康复治疗可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及社会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院内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60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氯氮平治疗,不实施院内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剂量氯氮平治疗,同时实施院内综合康复治疗。采用分裂症阴性症状量表(SANA)、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治疗后SANA、BPRS和GQOLI-74总分及分量表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内综合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阴性症状,提高其生活自理、社会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症状自我监控程式训练在稳定期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稳定期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10例,根据住院号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2组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常规护理及一般的康复训练治疗,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8周的症状自我监控程式训练,然后随访6个月。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对2组患者进行对比评估。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BPRS、SD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8周末及随访6个月末2组患者BPRS、SD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8周末训练组复发率为2.0%(1/50),对照组复发率为9.1%(5/55),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末训练组复发率为6.0%(3/50),对照组复发率为14.5%(8/55),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症状自我监控技能程式训练有益于稳定期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长期保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桂西北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干预效果。方法将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温暖工程干预。两组患者入组时和干预1年后分别采用自制的服药依从性调查问卷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患者进行测评,观察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社会功能状况。记录两组患者出院6个月、12个月疾病复发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SD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年后研究组的服药依从性评分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1),SDSS评分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的服药依从性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SS评分显著下降(P〈0.01),干预1年后研究组的服药依从性和SDSS评分改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出院6个月、12个月疾病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服药依从性调查分析后给予温暖支持工程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减少疾病复发,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理调节技能训练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应用的效果和对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进行抗精神病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50例/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观察组在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调节技能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依从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ANSS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P〉0.05);治疗后2个月、4个月及6个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P〈0.05;χ2=6.75,P〈0.05;χ2=6.70,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P〈0.05);两组患者药物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8,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心理调节技能训练联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同时提高患者对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认知治疗对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6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平分为认知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接受抗精神病药治疗,认知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知治疗,而对照组仅限于一般健康教育,并随访1年。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服药依从性调查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末、8周末、1年后各评定1次。结果:治疗后两组PANSS、ITAQ、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值分别为3.24,2.40,2.41;P〈0.01),均以认知治疗组显著较好。结论:认知治疗能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严隆平 《海南医学》2014,(7):1081-1083
目的观察生命力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采用生命力护理干预,采用WHOQOL-100生活质量量表和Deborah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血糖的变化。结果两组护理后生理功能、精神支柱、社会关系、环境和独立性评分较护理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生理功能、精神支柱、社会关系、环境和独立性评分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观察组护理后运动、饮食、用药、检查依从性评分较护理前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护理后运动、饮食、用药、检查依从性评分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护理后运动、饮食、用药、检查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O.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6.52±1.25)mmol/L、(9.07±1.89)mmol/L和(5.25±0.92)%,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的(8.32±1.68)mmol/L、(12.78±2.34)mm01/L和(9.76±1.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生命力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更好的控制血糖,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系统健康教育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86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3例.分别进行系统健康教育和常规健康教育。结果干预组健康教育后膀胱类型、临床症状、并发症及其处理、自我管理内容、排尿训练方法、残余尿评估、间歇性导尿知识掌握程度及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出院时及出院1、3个月自我管理能力及得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出院前及出院3个月生活质量5个维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对疾病、自我管理知识的掌握及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