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对大鼠脑免疫反应的影响,探讨其对某些类型癫痫的治疗机理。方法:美解眠致痫及致痫前后的分别给予地塞米松的大鼠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IgG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大鼠脑组织内分布。结果;致痫前给予地塞米松大鼠脑皮层和海马IgG-IR细胞数比单纯致痫组减少;致痫后给予地塞米松组大鼠,只有海马IgG-IR细胞数比单纯致痫组增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癫痫发病的发子机制。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了马桑内酯致痫大鼠大脑皮层、海马N-甲基-D-天安门冬氨酸受体亚单位1(NMDAR1)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马桑内酶致痫大鼠顶叶大脑皮层及海马齿回NMDAR1mRNAA水平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P〈0.05)。结论 马桑内酯上调脑组织内NMDAR1mRNA水平,此可能是其致痫及惊痫及惊厥易感性增加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NMDA受体与惊厥和癫痫易感性的形成密切相关。为了探讨癫痫发病的分子机制,采用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了马桑内酯致痫大鼠大脑皮质、海马NMDA受体亚单位1(NMDAR1)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马桑内酯致痫大鼠顶叶大脑皮质及海马齿状回NMDAR1 mRNA水平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P〈0.05)。提示:马桑内酯上调脑组织内NMDAR1亚单位mRNA水平,可能是其致痫及使惊厥易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红藻氨酸(KA)致大鼠复杂部分性发作模型,观察海马及齿状回等易损脑区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1亚单位(NMDAR1)的变化,以期进一步探明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癫痫的作用机制。方法:免疫细胞化学法。结果:正常大鼠NMDAR1阳性结构可见于海马各区及齿状回;KA给药后1h海马CA1、CA3齿状回NMDAR1的密度开始增高;31h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24h后基本恢复正常;预先给予左侧迷走神经电  相似文献   

5.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癫痫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癫痫的机制及其与海马区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关系。方法 用腹腔注射美解眠制作大鼠癫痫模型,致痫前2小时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不同剂量的免疫球蛋白G,隔日1次,共4次。观察大鼠出现癫痫发作的潜伏期及惊厥评分,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免疫球蛋白G对癫痫大鼠海马区IL-2Rβ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影响。结果 致痫前给予免疫球蛋白G组大鼠癫痫发作潜伏期较对照组大鼠延长(P<0.001),惊厥评分降低(P<0.01),海马区IL-2Rβ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减少(P<0.001)。结论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对癫痫发作具有肯定的抑制作用,其机制与该疗法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反应及海马区IL-2R表达,并通过IL-2R维持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的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激蛋白HSP70在癫痫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迭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青霉素法复制大鼠癫痫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脑皮层、海马组织中HSP70表迭的变化。结果 (1)实验组大鼠给药后均有程度不同的癫痫行为发生;(2)对照组大鼠脑内未见HSP70阳性细胞,青霉素致痈后大鼠大脑皮层、海马出现HSP70阳性细胞。在海马的CA1、CA3、CA4区和颞叶皮质HSP70阳性细胞较为密集。结论 青霉素致痫大鼠脑内可见HSP70的广泛表达,提示HSP70蛋白在癫痫发生过程中可能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受体1(IL-1R1)在海马区的表达与癫(疒间)发病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成年和美解眠致(疒间)大鼠海马区IL-1R1免疫反应(IL-1R1-IR)阳性细胞分布。结果:成年大鼠海马区存在IL-1R1-IR阳性细胞。美解眠致(疒间)后,海马区该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P<0.01);致(疒间)前后给予尼莫地平,海马区该阳性细胞均较癫(疒间)大鼠显著减少(P<0.01),与正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海马区IL-1R1参与癫(疒间)的病理过程,其机制可能与其介导该区细胞内信号传导有关。尼莫地平不仅可以阻止癫(疒间)发作,而且可以减轻其继发的脑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局限性癫痫动物模型,探讨多药耐药基因产物P-糖蛋白的表达规律以及癫痫耐药机制。方法:4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海人酸致痫组,苯妥英钠(phenytoin sodium,PHT) 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PB)和加巴喷丁(gabapentin)抗癫痫药物干预组。。致痫组大鼠于右侧海马区注射海人酸,于给药后第6h、24h、3d、5d和7d处死;干预组大鼠在注射海人酸前30min,分别行加巴喷丁(20mg/kg)或PHT(30-90mg/kg) PB(30mg/kg)腹腔注射,然后注射海人酸,给药后第6h、3d、6d和7d处死。所有动物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多药耐药基因-1的表达产物P-糖蛋白。结果:对照组大鼠无癫痫发作。致痫组大鼠均出现癫痫发作,经抗癫痫药物干预的大鼠,癫痫发作的开始时间延迟、持续时间缩短(P<0.01)。不同剂量PHT组大鼠癫痫发作开始和持续时间有所不同,组间比较差异有显性意义(P<0.01);随PHT剂量的增加,P-糖蛋白表达增高。干预组阳性细胞数高于致痫组(P<0.01)。注射海人酸后6h,出现P-糖蛋白强烈表达,3-5d后减弱,7d后完全消失;但干预组大鼠,在给药后第3d仍强烈表达,并逐渐增强,直至第7d仍无减弱趋势。结论:(1)一侧海马区注射海人酸,可成功地建立癫痫模型;(2)抗癫痫药物可使多药耐药基因-1的表达产物P-糖蛋白表达增强,且随药物剂量增加而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9.
背景:研究表明天门冬氨酸受体亚单位R1与癫痫的发生有关,但其具体的表达情况与癫痫脑损伤的关系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海人酸致痫大鼠海马及颞叶皮质区域天门冬氨酸受体亚单位1蛋白表达的变化。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2-03/2003-03在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和病理生物学教研室完成。 材料:兔抗天门冬氨酸受体受体亚单位1多克隆抗体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科技公司。 方法:将80只雄性健康鼠龄22周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70只和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注射海人酸1 μL至右侧杏仁核,制备癫痫动物模型,分别于造模后2,6,24,72 h及7,15,30 d各取10只动物处死。假手术组在大鼠右侧杏仁核注入PBS 1 μL。 主要观察指标:致痫后2,6,24,72 h及7,15,30 d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大鼠脑组织海马及颞叶皮质天门冬氨酸受体受体亚单位1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假手术组海马各区及颞叶皮质有极少量的天门冬氨酸受体受体亚单位1蛋白阳性细胞分布,海人酸致痫后2 h大鼠海马各区及颞叶皮质天门冬氨酸受体受体亚单位1蛋白表达迅速增加,6 h明显升高,7 d略有下降(CA3区及颞叶皮质)但仍高于假手术组,并持续至30 d(P<0.01)。致痫后海马CA3区、齿状回与颞叶皮质相比,NMDAR1阳性细胞数增多 (P < 0.01)。 结论:海人酸致痫后大鼠海马及颞叶皮质天门冬氨酸受体受体亚单位1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上调,在海马CA3及齿状回较为明显,并持续至致痫后的30 d。天门冬氨酸受体受体亚单位1可能参与了癫痫发生和癫痫脑的长时程的兴奋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皮质醇对马桑内酯致痫大鼠大脑皮层、海马γ-氨基丁酸(GABA)免疫组化分布的影响,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3组大鼠大脑皮层、海马γ-氨基丁酸免疫反应(GABA-IR)阳性细胞的分布,以探讨马桑内酯致痫及人工合成皮质醇-地塞米松(Dex)的抗痫是否与GABA系统相关。结果显示:马桑内酯致痫后大鼠大脑皮层、海马齿状回GABA-IR阳性细胞较正常组明显减少,应用Dex后再致痫,大鼠大脑皮层、海马GABA-IR细胞数居正常及致痫组之间,3组GABA-IR细胞数经F检验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大脑皮层F值=20.9,P<0.001,海马F值=47.7,P<0.01),表明马桑内酯致痫可能有GABA系统的参与,GABA-IR阳性细胞的减少使大脑皮层及海马神经元脱抑制,临床表现抽搐。Dex可能通过抑制GABA的再摄取、促使GABA神经元蛋白合成,参与兴奋的抑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γ-氨基丁酸(GABA)和谷氨酸(Glu)是脑内重要的抑制性和兴奋性神经递质,二者与癫痫发作密切相关,为了阐明癫痫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我们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及PAP法,观察了贝美格(Bemegride,Be)腹腔致痫大鼠顶叶大脑皮层、海马CA1、CA3、齿状回Glu和GABA免疫反应细胞的改变。结果 图像分析结果显示:Be致痫组大脑皮层、海马Glu免疫反应平均阳性细胞数及光密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GABA细胞数及光密度减少(P<0.01)。结论 提示贝美格致痫作用与调节脑内GABA和Glu系统的兴奋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皮质醇对马桑内酯蛭和痫大鼠大脑皮层、海马γ-氨基丁酸(GABA)免疫组化分布的影响,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3组大鼠大脑皮层、海马γ-氨基丁酸免疫反应(GABA-IR)阳性细胞的分布,以探讨马桑内酯致痫及人工合成皮持醇-地塞米松的抗痫 是民GABA系统相关。结果显示;马桑内酯致痫 后大鼠大脑皮层海马齿状回GABA-IR一细胞较正常组明显减少,应用Dex后再致痫 ,大鼠大脑GABA-IR细胞数居正  相似文献   

13.
KA注射致痫大鼠脑组织中CX43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X43与癫痫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Westernblot方法测定KA致痫后大鼠不同脑区、不同时程的CX43的分布及表达。结果KA致痫后大鼠的大脑皮层及海马均有CX43阳性表达。KA致痫后3h大鼠的海马各区及皮层CX43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多,并持续上升,时程越长阳性细胞数目越多。上述变化在海马比皮层明显。结论星形胶质细胞的缝隙连接与癫痫的发生和发展上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探讨癫痫活动对大鼠GDN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同位素标记的原位杂交研究海人藻酸致痫后大鼠海马区GDNF mRNA表达时相的变化。结果:正常大鼠海马未见GDNF mRNA表达,而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在致痫后4h以后出现GDNF mRNA表达强烈的上调反应,12h达高峰,且各区均有表达,此后逐渐衰减,24h恢复正常。结论:癫痫后内源性GDNF mRNA表达上调很可能是神经元对抗兴奋性损害的一种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诱导癫痫大鼠前脑缝隙连接蛋白32(connexin 32,CX32)的表达及辛醇干预的影响.方法 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癫痫发作后各时间点大鼠皮质及海马CX32阳性细胞表达.同时观察致痫前给予辛醇干预对大鼠皮质及海马CX32阳性细胞表达的影响.结果 KA致痫组大鼠皮层及海马CX32阳性细胞在各时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且随时程延长呈增加趋势,7d达高峰,在海马中的变化比皮层明显,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辛醇干预组大鼠皮层及海马CX32阳性细胞在各相应时程明显低于KA致痫组(P<0.01).结论 CX32组成缝隙连接(gap junction,GJ)在癫痫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辛醇可以减少癫痫大鼠CX32表达,降低癫痫敏感性,实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了分离培养4天、10天鼠大脑皮层、海马GABA能神经元以及GFAP免疫反应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对大剂量致痫剂青霉素(Penicilin,PEN)的反应。结果大剂量PEN(300μ/ml培养液)可引起培养海马及皮层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acid,GABA)能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星形胶质细胞显著增生,且尤以海马胶质细胞增生明显。提示:(1)脑内尤其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与癫痫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2)传统致痫剂PEN可能是通过抑制GABA能神经元功能、刺激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从而导致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17.
癫痫状态大鼠海马GAD67mRNA,GABA—TmRNA表达水平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癫痫状态下大鼠海马区GAD67mRNA、GABA-T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马桑内酯(coriarialactone,CL)侧脑室注射所致大鼠癫痫状态模型,动态观察CL致痫前后大鼠海马GAD67mRNA、GABA-T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了动物行为学改变及脑电图变化。实验结果显示,侧脑室注射CL后约15分钟,大鼠海马及皮质EEG出现阵发性棘慢波及高波幅慢波;CL注射后15~30分钟,实验鼠均出现明显的连续发作性四肢抽动、尖叫等症状,且持续6~8小时。CL侧脑室注射后30分钟、1小时、2小时、4小时或8小时各时限点组大鼠海马GAD67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CL注射后30分钟组大鼠海马GABA-TmRN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但30分钟后各时限组GABA-T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增加不明显。提示CL所致癫痫持续状态的后期,大鼠海马GAD67mRNA、GABA-TmRNA表达信号的减弱,可能与致痫因素及癫痫持续后期合并的缺血、缺氧性脑损害致使海马区GAD、GHBA-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   

18.
神经元GAD和GABA—T的活性与癫痫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探索神经元内谷氨酸脱羧酶(GAD)和γ-氨基丁酸转氨酶(GABA-T)的活性与癫痫发病的关系。方法:用致痫剂马桑内酯(CL)和抗痫剂苯妥因钠(PHT)处理大鼠培养海马神经元,用液体闪烁计数仪,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培养神经元内GAD和GABA-T的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L致痫组培养神经元内GAD活性和GABA-T的活性显著增高,运用抗痫剂PHT处理致痫神经元后,与CL致痫组比较,神经元内GABA-T活性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在癫痫发病中,痫性神经元GAD和GABA-T活性增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匹罗卡品致痫的癫痫持续状态(SE)大鼠模型中,钙蛋白酶在大鼠海马组织中的活性,及钙蛋白酶对神经元坏死、凋亡产生的影响。方法雄性成年wistar大鼠,应用匹罗卡品致痫产生SE后60min后终止发作,24h后取材,行HE染色及tunel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的坏死及凋亡情况,以及western blot检测钙蛋白酶1(μ-calpain)的活性。结果癫痫持续状态后24h,海马组织HE染色神经元数量减少,tunel阳性细胞数增加,钙蛋白酶1出现76ku条带。结论大鼠癫痫持续状态后24h,钙蛋白酶1在海马组织神经元活性增加,海马神经元出现坏死及凋亡。钙蛋白酶1与神经元的死亡存在着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应用放免技术测定了马桑内酯致痫和对照组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脑组织皮质醇含量及血清皮质醇水平结果显示,血清对照组为2.77±2.07ng/ml,致痫组为0.98±0.75ng/ml,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海马正常对照组为25.77±12.98ng/g湿重,致痫组为0.98±0.42ng/g湿重组织,海马致痫组显著降低(P<0.01);大脑皮层对照组为8.83±1.96ng/g湿重,致痫组为0.33±0.11ng/g湿重组织,大脑皮层致痫组降低极为显著((P<0.001)。表明致痫后大鼠大脑皮层、海马脑组织皮质醇含量均明显降低,提示皮质醇在癫痫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