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比较腘静脉与胫后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该院收治的80例行溶栓治疗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置管入路方法分为两组,45例患者经患肢腘静脉入路置管,作为腘静脉组;35例患者经患肢胫后静脉入路置管,作为胫后静脉组。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尿激酶使用量、症状消失时间、静脉通畅程度、肢体消肿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溶栓第5天,两组血管再通率、患肢静脉通畅度评分和肢体消肿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激酶使用量、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腘静脉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胫后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腘静脉与胫后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相当,但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术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颈内静脉置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中38例行颈内静脉置管后采用抗凝及经溶栓导管脉冲式灌注尿激酶综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包含11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另15例行患侧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术后3、6、12个月行彩超复查评价静脉通畅程度。结果经颈内静脉置管溶栓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彩超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随访1年,无出血、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综合有效率达100%(38/38),高于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组的86.7%(13/15),在α=0.1的水平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76)。结论经颈内静脉置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唐新华  张开华 《重庆医学》2013,42(9):1050-1052
目的探讨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该院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足背间断组经足背浅静脉间断溶栓,足背持续组经足背浅静脉持续溶栓,插管溶栓组经小隐静脉置管持续溶栓。分别给予尿激酶60×104 IU/d溶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大小腿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尿激酶用量,治疗时间和并发症等。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大腿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尿激酶用量、治疗时间、患肢消肿率、患肢静脉通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患肢消肿快、静脉通畅率高、静脉通畅评分低、尿激酶用量少、治疗时间短、大小腿周径差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放置临时滤器联合DSA引导健侧股静脉穿刺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 整群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期间该院收治的9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给予传统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经颈静脉放置临时滤器后,健侧股静脉穿刺置管溶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静脉通畅评分及静脉通畅率、并发症、尿激海用量以及住院天数.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经脉通畅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静脉通畅评分(3.67±1.35)分、静脉通畅率(72.03±7.65)%、尿激酶用量(253.64±56.94)万U、住院天数(12.39±4.56)d及并发症发生率[(出血(6.00%)、发热(4.00%)]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颈静脉放置临时滤器联合DSA引导健侧股静脉穿刺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给药少、起效快、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膝关节下5 cm和踝关节上5 cm轮流结扎配合经足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将5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于下腔静脉置入滤器并肝素抗凝。治疗组患肢足背静脉40万U尿激酶30 min泵入配合患肢轮流结扎溶栓;对照组40万U尿激酶6 h静滴溶栓。通过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效率96.55%,出血发生率3.45%;对照组愈效率86.21%,出血发生率10.34%。两组比较,愈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患肢轮流结扎配合经足背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优于全身尿激酶静滴溶栓治疗,不增加出血风险,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研究置管溶栓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2014年11月间最近5年,在该科用两种不同方法进行溶栓的患者(12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置管溶栓组(67例),两组均进行抗凝和溶栓治疗,对照组经患侧足背静脉溶栓治疗,置管溶栓组在DSA引导下,经健侧股静脉或右颈内静脉逆,行置管溶栓进行治疗,观测疗效。结果置管溶栓组:优20例(30%),良28例(41.8%),中15例(22.4%),差4例(6%),其总有效率为94%,并发症6例(9%),平均住院时间8 d。对照组的患者:优9例(15%),良13例(21.7%),中19例(31.7%),差19例(31.7%),其总有效率为68%,并发症6例(10%),平均住院14 d,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置管溶栓术是一种很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大大的缩短治疗的疗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患侧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8月间,36例下肢DVT患者行经健侧股静脉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患侧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下腔静脉滤器置入36例均成功;溶栓治疗疗效显著效31例,其中24例血栓溶解完全,无肺动脉栓塞症及严重出血发生,下肢症状消失,7例血栓溶解不完全,但下肢水肿及症状消失;3例下肢水肿减轻但未完全消退;2例疗效不明显。结论采用经皮经股静脉穿刺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患侧股静脉留置导管溶栓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冯波 《当代医学》2016,(15):19-20
目的 探讨双向置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分别行常规治疗和双向置管溶栓术,观测2组患者肢体消肿率、静脉通畅率、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肢体消肿率(86.02±10.72)%、静脉通畅率(61.25±19.66)%高于对照组(74.42±10.40)%、(48.20±15.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1.48%高于对照组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中,双向置管溶栓术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肿胀、通畅静脉,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最佳给药途径及其护理。方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2例,随机分为A组为试验组,经患肢足背静脉穿刺,踝关节上阻断浅静脉后,用微量输液泵注入中等量的尿激酶;B组为对照组,经上肢周围静脉途径给予同剂量尿激酶,用药1周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愈28例,治愈率为90.3%。对照组治愈21例,治愈率为67.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3.6d,后者为18.4d,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阻断浅静脉后的患肢给药作用更为迅速,提高了治疗效果,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38例经颈静脉置管联合患肢足背静脉加压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238例经颈静脉置管联合患肢足背静脉加压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总结发病原因、治疗结果及护理对策.结果 血栓完全溶解199例,部分溶解39例.并发症:穿刺点出血6例,颅内出血1例,腹膜后出血1例,肌肉间出血1例,血尿6例.结论 经颈静脉置管联合患肢足背静脉加压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正确的用药方法及周密细致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疗效。方法对1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行外周静脉尿激酶溶栓,其中15例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通过综合临床疗效及下肢周径治疗前后的变化判定治疗效果。结果临床治愈22例,显效72例,有效12例,无效4例,下肢周径治疗前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绝大多数急性期深静脉血栓患者可以通过尿激酶外周静脉溶栓治疗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时,纤溶酶对慢性期或后遗症期血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2年8月我科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6例,随机进入纤溶酶组和对照组.在抗凝治疗基础上应用纤溶酶治疗,观察患肢周径下降差值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合多普勒彩超推测有效率。结果纤溶酶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9.6%和8.7%,P〈0.05)。患者健侧同患侧的周径差值,治疗前后下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一例发生肺栓塞、大出血及重要脏器损害。结论本研究认为结合抗凝治疗,纤溶酶临床应用受时间限制少,即使病程超过1周,甚至更长时间,都可以尝试应用,且使用安全,出血风险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三刺三才刺凤凰展翅行针拔罐结合溶栓抗凝通脉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把6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三刺三才刺凤凰展翅行针拔罐结合溶栓抗凝通脉,对照组单纯溶栓抗凝通脉。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血浆 D -二聚体下降快(P <0.05),下肢周径差更缩小(P <0.001),疗效更好(P =0.040)。结论:三刺三才刺凤凰展翅行针拔罐结合溶栓抗凝通脉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临床疗效好,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并应用到临床。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消栓饮对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模型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消栓饮组及低分子肝素组。建立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兔模型后,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消栓饮组给予消栓饮灌胃,低分子肝素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连续给药1周。检测造模前后不同时间点各组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各组造模前后自身比较,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纤维蛋白原数值均明显升高(P〈0.05)。不同时间点各组间检测结果比较,消栓饮组及低分子肝素组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等指标较模型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低分子肝素组比较,消栓饮组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消栓饮对大白兔DVT模型有较好的抗凝作用,能有效地防治下肢DVT形成,其作用机制与低分子肝素相类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联合右旋糖酐与单用低分子肝素应在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浙江省舟山医院收治的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右旋糖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患肢肿胀的改善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①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8.0%)明显高于对照组(64.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及凝血酶时间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⑧观察组治疗5~7d后患肢的肿胀消退率(74.0%)明显高于对照组(32.0%),2~3周患肢的恢复正常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6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右旋糖酐治疗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具有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经络弹力袜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4月至2012年11月武汉市第三医院妇产科收治的210例行妇科盆腔术的患者根据就诊顺序编号及术后不同的处理措施分为三组,常规对照组70例,行常规下肢功能锻炼;普通弹力袜组70例,术后穿普通弹力袜及常规下肢功能锻炼;经络弹力袜组70例,术后穿经络弹力袜及常规下肢功能锻炼。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三组术前、术后24 h内下肢静脉血液流速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三组的LEDVT发生率分别为15.71%、11.43%、2.86%(P<0.05)。三组术后双侧股总静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常规对照组左、右股浅静脉血流速度(cm/s)小于经络弹力袜组[(13.63±3.03)vs(15.71±0.81)]、[(13.36±2.69)vs(15.38±3.32)](P<0.05);术后普通弹力袜组左、右股浅静脉血流速度(cm/s)小于经络弹力袜组[(14.27±3.13)vs(15.71±0.81)]、[(14.61±3.33)vs(15.38±3.32)](P<0.05)。术后常规对照组左、右腘静脉血流速度(cm/s)小于经络弹力袜组[(13.34±2.72)vs(15.38±3.33)]、[(12.31±2.58)vs(14.37±3.19)](P<0.05);术后普通弹力袜组左、右腘静脉血流速度(cm/s)小于经络弹力袜组[(14.34±3.25)vs(15.38±3.33)]、[(13.26±2.93)vs(14.37±3.19)](P<0.05)。结论妇科盆腔手术后穿经络弹力袜能加快下肢深静脉的血液流速,有效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LE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张雅丽 《中外医疗》2014,(32):40-41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治与预防。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3年8月40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注射用丹参和葡萄糖静脉滴注治疗,实验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流速度与血栓形成情况。结果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T、APTT较对照组更长,血流速度更快、下肢周径更短(P〈0.05)。结论妇科肿瘤术后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有助于患者血流的改善,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程序化护理在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科行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9),分别采用程序化护理方法和常规护理方法护理,观察两组患者血栓溶解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近期生存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血栓溶解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发症发生率及近期生存质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程序化护理可以降低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近期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涂少龙  陈自主  庄显叶 《河北医学》2014,(11):1811-1814
对比分析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122例进行髋膝关节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1例患者。其中,对照组61例患者进行髋膝关节手术前后服用阿司匹林;观察组61例患者进行髋膝关节手术前后注射低分子肝素;两组均治疗7d。观察两组患者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差异,用统计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41.00%、19.67%,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都可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但是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更有利于预防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