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惠州市家栖鼠对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家栖鼠对抗凝血杀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 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 经对惠州市辖区内所捕捉的98只褐家鼠、57只黄胸鼠、11只小家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分别为1.02%、10.53%、45.45%,其总平均摄药剂量分别为10.1mg/kg、112.57mg/kg、664.35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明显地小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已形成抗药性种群,而黄胸鼠和褐家鼠有产生抗药性个体。结论 以小家鼠为优势种的场所,要考虑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而以黄胸鼠和褐家鼠为主的场所,则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同时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监测黄胸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方法现场捕获黄胸鼠,按照全国鼠类抗药性协作组统一的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对杀鼠灵的抗性,18只黄胸鼠中发生率为11.11%;对溴敌隆的抗性,26只黄胸鼠的发生率为11.54%。结论杨浦区的黄胸鼠对第一、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杀鼠灵、溴敌隆)均产生抗性,建议慎用或不用已产生抗性的灭鼠剂,采取综合方法控制鼠密度。  相似文献   

3.
盐城市褐家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持续使用抗凝血灭鼠剂会使鼠类产生抗药性。为及时掌握此类药剂抗性的确切情况,我们分别于1995年和1997年调查了盐城市褐家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结果表明,1995年的致死剂量为16.19(1.17—31.21)mg/kg,没有抗性鼠存在;1997年的致死剂量为18.03(3.77—38.48)mg/kg,出现抗药性鼠,抗性鼠存活剂量为34.39(31.51—37.26)mg/kg,抗性发生率不高于6.45%,尚未形成抗药性种群,敏感鼠仍占绝对优势。因此,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可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龙门县家栖鼠对抗凝血杀鼠剂的抗药性。方法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对龙门县城区内所捕捉的55只褐家鼠、20只黄胸鼠进行无选择性摄毒抗药性监测。结果龙门县城区捕捉的褐家鼠和黄胸鼠对杀鼠灵的抗性率分别为0、5.0%,其总平均摄药剂量分别为10.06mg/kg、102.4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黄胸鼠已产生有抗药性个体。结论龙门县城区内开展灭鼠工作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但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四种抗凝血灭鼠剂对褐家鼠适口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用0.025%杀鼠灵、0.025%杀鼠迷、0.025%敌鼠钠盐、0.005%溴敌隆4种抗凝血灭鼠剂对褐家鼠的适口性实验室摄食试验结果:4天无选择性试验,4种抗凝血灭鼠剂对褐家鼠分别获得10/10毒杀比;4天有选择性试验,0.025%杀鼠灵、0.025%杀鼠迷、0.025%敌鼠钠盐、0.005%溴敌隆对褐家鼠的摄食系数分别为0.53、0.91、0.42、0.86,其毒杀比均为10/10。这些数据提示在贵州省东部地区用4种抗凝血灭鼠剂毒饵灭鼠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用0.05%杀鼠灵对广州市小家鼠进行了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试鼠30只(各半),死亡28只,存活2只,其毒杀率和抗性率分别为93.33%和6.67%。提示鼠有抗性存在,但未出现种群抗性。说明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在本地区仍可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7.
<正> 慢性抗凝血灭鼠剂在以往使用不多,我们于1986年9月在该市对渴家鼠进行了杀鼠灵毒饵的现场敏感性测定,为抗药性监测提供参数。材料和方法杀鼠灵由军事医学科学院五所提供(1%杀鼠灵母粉),诱饵为经30目筛过筛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南通市褐家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方法采用实验室无选择性摄食试验。结果南通市区14只褐家鼠在观察期内全部死亡,平均死亡天数6.2d,平均消耗杀鼠灵原药13.30mg/kg,雌、雄鼠平均死亡时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9,P=0.218),但平均致死时间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2,P=0.013)。结论第一代凝血酶灭鼠剂可继续用于毒杀褐家鼠,但褐家鼠对药物的敏感程度有所下降,有出现个体抗性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杀鼠灵毒饵对昆明地区家栖鼠的杀灭效果,作者于1997年在实验室进行了毒杀效果实验。0.025%、0.05%和0.10%三个浓度的杀鼠灵毒饵对家栖鼠平均耗饵量分别为19.2g/只、18.18g/只、12.59g/只,平均每只鼠摄入纯药量分别为4.8mg、9.1mg和12.5mg,毒鼠率均为100%,平均死鼠时间为4.0~5.5天,结果表明杀鼠灵毒饵对昆明地区家栖鼠类具有较好的杀灭作用,仍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灭鼠剂用于灭鼠。  相似文献   

10.
贵阳市小家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贵阳市80年代初开始使用抗凝血灭鼠剂敌鼠钠盐灭鼠,1987年秋全市统一用0.0375%杀鼠迷毒饵,开展灭鼠达标活动,此后为巩固成果每年春秋二季各组织一次统一灭鼠,交替使用杀鼠灵、敌鼠钠盐、杀鼠迷、溴敌隆。  相似文献   

11.
对辽宁省化工研究院生产的“杀鼠新”用灌胃法做小白鼠急性口服毒力测定,雄鼠:LD_(50)=58.80mg/kg;雌鼠LD_(50)=48.37mg/kg。周玉米糁做为诱饵,观察小白鼠对0.05%和0.005%杀鼠新毒饵的适口性均为良好;同无毒饵比较,0.05%毒饵的摄食系数0.74,0.005%毒饵为0.84;0.05%杀鼠新毒饵与同浓度的敌鼠钠毒饵相比,摄食系数是1.04。用0.05%杀鼠新玉米糁,在沈阳市郊某牛奶场做局部现场灭鼠,投毒后6天,鼠类对毒饵盗食率高达37.5%(室内)和70.5%(室外),投毒后3周时,仅个别的毒饵被盗食,此时鼠密度比灭鼠前降低88.9%(室内)和80.2%(室外)。  相似文献   

12.
抗凝血杀鼠药的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抗凝血杀鼠药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类慢性杀鼠药,与急性杀鼠药如毒鼠强相比,该类鼠药具有适口性好、不易被鼠拒食等特点,杀鼠效果显著。随着对该类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分析技术的使用,抗凝血杀鼠药的分析,尤其是难度较大的生物体内该类鼠药的分析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就抗凝血杀鼠药分析的研究进展,结合各种研究成果做一综述,为法医毒物分析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抗凝血类杀鼠剂中毒频繁发生,易被误诊。检测生物样品中抗凝血类杀鼠剂对临床诊断、治疗和法医学调查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文献报道的生物样品中抗凝血类杀鼠剂的分析方法,着重比较各种生物样品选择、样品前处理、分离检测技术,并结合本课题组的应用案例给出血液、头发分析的结果参考。血液适用于抗凝血类杀鼠剂分析,其主要前处理方法有液 液提取、蛋白质沉淀等。头发可作为血液样品的重要补充,用于摄药历史的法医学调查。液相色谱 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LC/MS)检测法兼顾灵敏度与选择性,是目前最常用的分析生物样品中抗凝血类杀鼠剂的技术。  相似文献   

14.
抗凝血灭鼠剂中毒致凝血异常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长效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抗凝血灭鼠剂中毒患者12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结果 (1)患者出血表现多样,出血症状重.血小板计数基本正常,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2)治疗前后患者的PT、APTT、血红蛋白(Hb)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抗凝血灭鼠剂中毒致凝血异常患者病史隐匿、容易误诊,为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减少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持续性投药方式在旅客列车上的灭鼠效果,我们对南京西站车库夜间库停车3列车底分别以溴敌隆、溴杀灵和杀鼠新3种毒饵进行了持续性毒杀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灭鼠剂在旅客列车上的灭效差异很大,慢性灭鼠剂效果较好(溴敌隆为79.7%,杀鼠新为79.8%),急性、亚急性灭鼠剂灭效不明显(溴杀灵);持续性投药效果最好(以溴敌隆为例,灭效为79.8%),间隔性投药效果较差(四天间隔为17.5%,两天间隔为59.5%);同一种处理方法对于同一车底的不同车厢灭效差异明显,尤其餐车最差(33.3%)。  相似文献   

16.
目的加深对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的临床认识,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导致的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临床特点、疗效和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改变。结果临床特点以血尿、皮肤黏膜出血为首发症状的多部位出血,经维生素K1治疗后24 h、3 d、7 d检测aPTT、PT和INR与治疗前比较明显缩短(P〈0.01),治疗后3 d、7 d检测因子Ⅱ、Ⅶ、IX、X活性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增加(P〈0.01)。结论维生素K1治疗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导致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剂量要足够、疗程较长。对于不明原因多部位的出血,并有PT、aPTT明显延长者,应考虑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可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用东线甘氟诱杀鼠剂配制的两种毒铒的适口性和灭鼠效果现场试验结果。东线甘氟大米浸泡毒铒在皖南某农场一场部和农田试验,摄食系数分别为1.80和1.49,灭鼠率分别为92.59%和91.72%,其适口性及灭鼠效果良好,适合于广大农村灭鼠;东线甘氟混合颗粒毒饵在当地另一场部试验,摄食系数和灭鼠率分别为1.03和75.39%。灭鼠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8.
长效抗凝血灭鼠剂致隐匿性中毒12 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长效抗凝血灭鼠剂致隐匿性中毒的特点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008 年7 月至2011 年4月在外院误诊后转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抗凝血灭鼠剂隐匿性中毒12 例患者临床表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首诊医院误诊情况及我院诊治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凝血灭鼠剂中毒临床表现隐匿,可表现为皮肤瘀斑、血尿、阴道流血、消化道出血等;实验室检查显示PT 和APTT 明显延长;每日补充维生素K1治疗,止血效果明显。治疗前后PT 和APTT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长效抗凝血灭鼠剂中毒患者为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减少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由于病史隐匿,中毒症状推后出现,并累及多个器官,容易导致误诊并危及生命。因此,详细的病史收集,全面体查,可提高诊断准确性。一旦确诊为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维生素K1应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