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周经厚 《云南医药》2013,(5):461-462
<正>病例患者,男,34岁。血尿,膀胱镜发现膀胱肿物5d。手术切除肿物及部分膀胱送检。病理检查:肿物大小?6cm×5cm×5cm,切面灰白灰红、实性,边界欠清。显微镜下增生的梭形肿瘤细胞排列成束状、栅栏状,类似于平滑肌瘤或神经鞘瘤,核分裂数4个/50HP。免疫组化:瘤细胞CD34+CD117+SMA+Calponin+S-100+CD57小灶+。病理诊断:膀胱胃肠间质瘤,中度危险。  相似文献   

2.
杨春华  周忆  王秀玲 《中国医药》2009,4(5):397-397
1病历摘要 患者男,57岁,平素体健,于2008年2月无意中扪及中上腹一肿块,质地坚韧,有一定活动度,无触痛,平时无腹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黑便及便血,未就医。2008年5月10日因自觉上腹部肿块进行性增大,右上腹时有隐痛,且中下腹也可扪及较大包块,质地坚韧,无触痛,出现乏力,消瘦、胃纳减退,体质量下降约5b左右,收治我院。入院后排柏油样黑便2d,予制酸止血治疗后好转。体格检查:无贫血貌,巩膜微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隆起,肝肋下6cm,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以及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胃肠问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诊断及治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国内有关GIST的相关报道较多,但有关胃肠外型巨大胃肠间质瘤的报道甚少。我院最近连续收治2例来源于小肠系膜的巨大恶性胃肠问质瘤,均成功手术切除,现就其临床特点、诊治经验并复习有关文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普外科2007年1月~2011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GIST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1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8例,结肠2例,直肠2例。行腹腔镜下胃肿瘤切除和小肠肿瘤切除术5例;2例直肠GIST经肛门切除;17例行开腹手术,无广泛转移病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仅有4例患者按疗程口服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其余患者均未服药,22例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外科手术是GIST治疗的首选,对恶性或潜在恶性的胃肠间质瘤患者需行伊马替尼辅助治疗,但因伊马替尼价格昂贵,对于无远处转移及局部广泛浸润转移患者,外科根治性手术切除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75例胃肠间质瘤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裴静  汪圣毅  程云生 《安徽医药》2008,12(8):708-710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8月75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GI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很难确诊,术后行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进一步确认。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治性切除58例(77.3%)。肿瘤的部位和免疫组化指标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危险度无相关性(P〉0.05),肿瘤是否浸润黏膜肌层或浆膜层与肿瘤危险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GIST早期较难诊断,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GIST具有特定的免疫组化表型,确诊有赖于免疫组化等病理结果,对于GIST的脏器转移应该有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钟广俊 《江苏医药》2012,38(2):158-160
目的探讨胃的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46例胃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病变部位:胃底贲门17例(37.0%),胃体22例(47.8%),胃窦部5例(10.9%),占据胃壁两个部位2例(4.3%)。肿瘤直径1.0-15.0cm。全组患者均行肿瘤完整切除;淋巴结清扫11例,未发现转移淋巴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阳性率91.3%(42/46),CD34阳性率80.4%(37/46)。40例患者获随访,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4.7%、80.2%和56.6%。单因素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肿瘤大小、肿瘤侵犯其他脏器、转移和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对生存率有影响(P<0.05或P<0.01)。结论手术是治疗胃GIST的主要方法。转移是影响胃GIST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Fletcher分级是判断胃GIST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赵一富 《云南医药》2008,29(1):54-55
胃肠间质瘤是一个随着病理技术发展而逐渐被认识的诊断概念,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具有非定向分化的特征。目前确切的定义尚未取得一致意见。我院1997年1月~2007年11月共收治胃肠间质瘤患者11例,现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江波 《上海医药》2014,(5):29-3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3年7月经手术切除病理报告确诊的20例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5.5年,平均3年。在随访患者中,复发率为15%,复发时间为手术切除后2~19个月(平均9.5个月),复发转移部位为腹腔、肝脏和肺,无死亡病例。结论:GIST是一种具有恶变潜能的肿瘤,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及体征,术前确诊率低,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确诊,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放化疗效果较差,靶向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胃肠间质瘤最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对其诊疗经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后均确诊为胃肠间质瘤,其中6例为良性.其余48例为恶性或潜在恶性。结论:胃肠间质瘤应该综合多种检查手段尽早进行术前诊断,目前手术切除仍然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质肿瘤,起源于胃肠间质干细胞(Cajall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特征,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胃肠道黏膜下肿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1月~2010年4月收治的48例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外科治疗及回访资料。结果:48例均行手术治疗,胃局部切除5例,胃大部切除25例,全胃切除4例,食管下段切除1例,肠道部分切除9例,横结肠系膜切除1例,开关及活检术1例,余2例行包块切除。结果:根据Fletcher分级[1],中度及高度危险病例患者38例,低度危险5例,极低度危险5例。发现周围淋巴结转移者2例。术后30例患者推荐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30个月。术后随访过程中发现复发、转移10例,主要为肝脏、腹腔、肺、骨转移,复发时间多在2年以内,其中9例死亡,带瘤生存1例。结论: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外科手术是治疗GIST的首选,对Fletcher分级危险程度高的患者需辅以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12.
叶涛 《哈尔滨医药》2012,32(4):285-285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我院临床确诊的30例胃肠间质瘤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行X线气钡造影检查和CT检查,5例行MR检查.将三种影像学检查结果的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影像学表现类圆形22例,不规则形8例,直径2~6cm,27例轮廓光整,3例轮廓模糊;28例密度均匀,2例有坏死,1例有出血;胃内型3例,胃外型24例,胃壁内型2例,十二指肠3例;良性27例,恶变3例;病灶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良性肿块周围黏膜无破坏,恶性肿块密度不均并有周围黏膜破坏.CT增强和MR增强表现为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增强明显.结论 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结合起来,并注意与其他常见疾病鉴别,可做到及时确诊胃肠间质瘤.  相似文献   

13.
胃肠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胃肠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恶性间质肿瘤。95%GIST免疫组化检查CD117阳性,CD117阴性需要进行Kit和PDGFRα基因突变的检测。完全切除肿瘤是标准的外科治疗,辅助和新辅助治疗仍然处于试验阶段。伊马替尼400mg/d是目前晚期转移性GIST一线治疗的推荐剂量。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于耐药的肿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在人体消化道中常见的肿瘤疾病就是胃肠间质瘤,俗称胃肠道平滑肌肿瘤,主要是一组具有独立性的胃肠道间质干细胞所引起的良性或恶性肿块,由未分化或是上皮样细胞组成,是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1]。其发病部位主要为消化道(胃部、小肠、结肠),少数发病部位为大网膜、肠系膜和腹膜后。随着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螺旋CT技术的发展在临床实验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性成果,在诊断和治疗胃肠间质瘤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为了探究螺旋  相似文献   

15.
胃肠间质瘤30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近年认识的一种少见肿瘤。GIST症状隐匿,术前诊断困难,切除术后复发率较高,如何提高GIST的诊治水平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肠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28例胃肠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胃肠恶性间质瘤成年人多见,50岁以上占71.4%(20/28),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消化道出血、贫血以及疼痛.病变部位:胃19例,小肠8例,结肠1例.行根治性切除22例,局部切除5例,姑息性切除1例,其中3例为联合脏器切除.结论 胃肠恶性间质瘤诊断的主要手段是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必要时需联合脏器切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安徽安庆市宜城医院2002年4月至2008年6月住院的胃肠间质瘤患者资料。结果肿瘤均位于胃肠道,均予以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5例为良性,8例为低度恶性和恶性,免疫组化CD34阳性9例,占69.2%,CD117阳性11例,占84.6%,复发2例,再切除1例。结论对于上腹部隐痛不适,消化道出血的中老年患者警惕胃肠间质瘤可能,CT对该病诊断帮助很大,GIST的诊断有赖于免疫组化,完整切除肿瘤是该病治疗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3年5月至2010年5月治疗的38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诊结果。结果手术切除率94.7%,所有病例随访1-5年,复发24例,带瘤生存10例,无瘤生存18例,死亡3例。本组病例23例术后未口服格列卫治疗,复发率86.96(20/23)%;15例口服格列卫治疗,复发率26.67%(4/15)。结论胃肠间质瘤治疗以外科手术完整切除为主,术后口服格列卫治疗能明显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正>胃肠间质瘤(Gastroinfestinal stromaltumor,GIST)过去由于病理技术手段的限制,再加上胃肠道许多梭形细胞肿瘤残存有平滑肌或神经束,多被命名为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其实GIST既不是平滑肌瘤又不是神经鞘瘤,而是一组特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