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目的观察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及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UCACRC)组织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DSS与水循环交替口服诱导反复发作的UC小鼠模型(n=23),1,2-二甲肼(DMH)/DSS联合法建立UCACRC小鼠模型(n=23),同时设立对照组(n=20)。分时段处死小鼠,观察其结肠组织的改变,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3组小鼠的UC组织、UCACRC组织及正常结肠组织中血管生成素(Ang-2)、缺氧诱导因子(HI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k-1的表达水平。结果单纯使用DSS可建立UC小鼠模型。第9个周期末处死的小鼠中,UC组仅有15.38%(2/13)发生低度不典型增生,而加用DMH的UCACRC组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率可达92.31%(12/13)。Ang-2、HIF、VEGF、Flk-1在UC组织、UCACRC组织中呈高水平表达,其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结肠组织(P均<0.05),且循环周期越多,表达水平越高;但UC组织和UCACRC组织比较,4种血管生成相关相关因子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Ang-2、HIF、VEGF、Flk-1在UC及UCACRC的血管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炎症及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UC相关结直肠癌(ulcerative colitis 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UC-CRC)是UC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UC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UC-CRC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其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围手术期处理等方面均有别于散发性结直肠癌。本文就UC-CRC外科治疗现状以及围手术期管理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肖佐清 《当代医学》2013,(22):111-113
目的分析200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以及危险因素,为临床上监测及预防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UC-CRC)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方法选取2000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的200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的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00例UC患者中,诊断出结直肠癌有5例,总体风险为2.5%,都处于进展期。两组病人在年龄、病程、病变范围、活检有无不典型增生、是否使用药物及激素治疗、是否有内镜随访等都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分析显示UC-CRC危险因素为:疾病病程、病变范围以及结肠镜检查发现不典型增生。分析表明通过定期内镜随访、相关药物以及激素治疗可以减轻UC-CRC发病的风险。结论 UC患者发生癌变的风险很高,但与西方国家相比偏低。一般UC有全结肠炎,病程长达10年且活检有不典型增生等都是危险因素。所以能进行定期的内镜随访以及配合药物和激素的治疗都可以有效预防UC患者发生结直肠癌。  相似文献   

4.
孙荔  孙涛 《医学研究杂志》2015,44(11):18-21
溃疡性结肠炎癌变是溃疡性结肠炎长期慢性炎症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随着其病程的延长,癌变率不断上升,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目前对该癌变的预防方法很多,包括肿瘤标志物筛查、结肠镜检查、化学药物预防等。塞来昔布作为一种具有干扰癌症发展作用的选择性非甾体抗炎药,在预防效果、应用前景等方面均遭到质疑。因此,本文就塞来昔布在溃疡性结肠炎癌变预防中的应用及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复合法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建立一种类似人类溃疡性结肠炎(UC)特点的动物模型,将60只封闭群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造模,每组20只,A组应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和乙酸复合法,B组单纯应用DNCB,C组单纯应用乙酸,对3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病程:A组大于16周,B组2周,C组8周;免疫学反应:造模前及造模完成后1周CD4+CD29+细胞A组为5.01±2.01%,11.17±2.18%,P<0.01;B组为4.96±1.87%,10.98±2.87%,P<0.01;C组为4.93±1.96%,5.06±2.03%,P>0.05;病理学改变:3种方法均可产生粘膜溃疡、炎性细胞浸润、隐窝脓肿等UC组织学特征;症状:3种方法均可造成大鼠腹泻、粘法血便等UC症状。结论:复合法大鼠UC模型既克服了DNCB病程短、自愈性强的缺点,也克服了乙酸法不具有免疫反应模型特征的缺点,又同时保留了二者症状、组织学改变与人类UC相似的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新的UC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初步探讨复方血竭制剂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UCRCC)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 60只5周龄BALB/c小鼠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低剂量复方血竭治疗组和高剂量复方血竭治疗组,实验中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造模11周后处死小鼠,取出回盲部至肛门全部结直肠,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检测各组结直肠组织β-catenin活化水平以及c-myc、PCNA基因转录、总蛋白表达量.结果 模型组肉眼可见黏膜明显充血、水肿,多处息肉状隆起形成;镜下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不同程度上皮内瘤变,散在癌变表现.两治疗组肉眼可见黏膜充血、水肿,偶见息肉状隆起;镜下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少量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未见癌变.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及两治疗组小鼠DAI评分以及结肠上皮细胞β-catenin蛋白入核量、c-myc和PCNA基因的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两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P<0.05).各组小鼠结肠上皮细胞β-catenin基因在mRNA转录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 复方血竭制剂能够显著延缓实验性UCRCC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结肠组织炎症缓解以及抑制Wnt/β-catenin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7.
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及其病理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与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粘蛋白2(MUC2)、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3种标记物的表达,为UC癌变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vision二步法,对71例UC和59例CRC病检组织中MUC2、p53和PCNA 3种标记物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1) UC、CRC组织中MUC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7.19%、81.03%,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45.76%,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24%、96.55%,UC和CRC组织中各标记物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CRC组织中,MUC2和p53的表达有一定关系,MUC2阳性表达的组织,p53多呈阴性表达;MUC2阴性表达的组织,p53多呈阳性表达(P〈0.05).(3) p53和PCNA也有一定关系,p53阳性表达的组织,PCNA多呈阳性表达;p53阴性表达的组织,PCNA多呈阴性表达(P〈0.05).(4) MUC2与PCNA的表达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MUC2表达下调和p53、PCNA高表达可能与UC癌变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方法将24只小白鼠雌雄各半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用典型UC患者肠道分泌物,稀释后灌肠、喂鼠,观察鼠TNF-α变化及肠道的病理切片和电镜组织学变化.结果12只实验鼠均在d 2出现活动量下降,体重减轻,食量减少.解剖后肉眼见肠粘膜充血、水肿、溃疡.光镜、电镜可见粘膜腺体肿胀,上皮细胞破坏,淋巴细胞浸润;TNF-α实验鼠平均为20.46 pg/ml;对照鼠平均为5.51 pg/ml.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从整个模型中我们观察到,此方法简单,时间短,重复性好,给UC更深入研究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实验研究中动物模型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晓峰 《河北医学》2001,7(2):185-186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colitis,UC)是消化系统难治性病之一 ,因之病因复杂 ,发病机理不明 ,目前西医尚无理想治疗方法。我国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取得了很好成绩。许多学者用多种方法建立UC的动物模型 ,探讨其病因、发病机理及中药药理。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拟就UC的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动物选择及模型的正确选择应用进行介绍。1 乙酸模型在国外 ,Takagi等[1 ] 在 1970年制造出鼠乙酸性胃溃疡模型。七十年代末建立了鼠乙酸性结肠炎模型[2~ 4] 。以后经不断改进 ,逐步形成三种方法 :①经浆膜涂擦法 ;②…  相似文献   

11.
二硝基苯磺酸诱导的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由2,4-二硝基苯磺酸(D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动物模型.方法:用18%的DNBS乙醇溶液0.25ml灌肠,在Wistar大鼠上建立UC模型.结果:DNBS/乙醇灌肠后,实验鼠出现血性腹泻,持续2~3天,而粘液性腹泻持续时间长达21天.结肠病理表现为充血、水肿、局限于粘膜内的溃疡、杯状细胞排空、隐窝脓肿等.结论:DNBS/乙醇诱导的鼠UC模型类似于人UC,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毒性小、价廉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孙茂庆  卜平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3):296-298,308
目的: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兔模型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30 只成年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 5组,每组 6 只,实验组分别用5乙酸、8乙酸、10乙酸灌肠造模,阳性对照组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造模,空白对照组以生理盐水灌肠,比较各组疾病活动指数(DAI),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5乙酸造模组DAI与TNBS对照组无统...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了解结直肠癌术后风险预测模型CCF-CCM的应用进展情况.方法 检索CCF-CCM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结果 有2篇文献主要与CCF-CCM相关,一篇介绍CCF-CCM的发展,一篇对其进行评论.结论 CCF-CCM专为接受外科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提供风险评估,用以评估人群中30 d手术死亡风险,经内源性验证发现CCF-CCM准确度较好.但在CCF-CCM为患者提供有意义的信息前,还需要在各中心进行专业验证与校准.在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结果出来之前,该模型还不能用于对患者结果和外科医生能力进行绝对性的测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双岐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方式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运用双岐三联活菌进行治疗,治疗周期两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痊愈9例(36.00%),对照组患者痊愈2例(8.00%),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治疗23例,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有效治疗16例,总有效率为64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治疗中联合应用双岐三联活菌,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常规治疗,说明双岐三联活菌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作用明显,可有效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T抗原检测在大肠息肉筛选检查和溃疡性结肠炎恶变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半乳糖氧化酶法对111例大肠息肉病人,24例有大肠息肉病史,原有息肉已摘除,目前无新生息肉病人,28例溃结活动期病人,22例溃结缓解期病人及100例正常人的直肠粘液作T抗原检测。结果 大肠息肉病人的T抗原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息肉病史者的T抗原检测阳性率明显低于有息肉病人,而与对照组相似,同时T抗原检测阳性率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B7分子在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症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急、慢性DSS小鼠结肠炎模型中结肠粘膜B7-1和B7-2的表达。结果 结肠组织中B7-1、B7-2均为胞浆阳性。急性、慢性模型组肠粘膜B7-1 细胞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而急性组与慢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急性组肠粘膜B7-2 细胞百分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慢性组肠粘膜B7-2 细胞百分比高于急性组和对照组。结论 B7-1、B7-2异常表达可能均与DSS模型继发的肠粘膜免疫紊乱和肠组织病损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102-104+169
目的探讨超声对溃疡性结肠炎和结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住院择期手术的结肠癌患者30例作为对照,观察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和肠壁厚度、RI情况。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肠间积液明显多余结肠癌患者,但结肠癌患者的超声声像图与溃疡性结肠炎比较,肠壁厚度≥1.2 cm比率明显较多,正常结构消失比率明显较多,肠间淋巴结肿大比率明显较多,假肾征比率明显较多。溃疡性结肠炎肠壁厚度(4.81±0.60)mm。溃疡性结肠炎RI(0.65±0.04)。结肠癌肠壁厚度(6.51±0.70)mm。结肠癌RI(0.78±0.09)。结论对溃疡性结肠炎和结肠癌的诊断应用超声检查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刘艳翠  牛莹莹  安宁 《医学动物防制》2011,(6):519-520,F0003
目的通过动物模型的构建,为大肠癌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以二甲基肼诱发Wistar大鼠大肠癌,分别于给药后12、18、24周处死动物,观察各时期实验组及对照组大鼠大肠粘膜的病理变化。结果诱癌过程中大鼠大肠依次出现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诱癌12周时实验组未见肿瘤形成;18周肿瘤的发生率为60%,50%为大肠癌;24周肿瘤的发生率为100%,大肠癌的发生率为80%。结论二甲基肼诱导大鼠大肠癌成功率高,与人类大肠癌发生、发展相似,可用于模拟人类大肠癌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