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发生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2008年10月~2010年2月的204例体重≤13kg的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导致CLS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与CLS发病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资料体外循环术后出现CLS 26例,发生率为12.75%,单因素分析提示CLS组的年龄、体重、自体血容量/预充量(A/P)、术中最低温度明显低于非CLS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危险分级明显高于非CLS组。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值是CLS发生的最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A/P值是CLS发生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体重在CLS发生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发生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的相关危险因素、治疗及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发生CLS患儿的治疗、护理过程及效果.结果 术后并发CLS的发生率为5.26%.患儿经积极正确的治疗(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保证组织供氧、保证重要脏器灌流等)后,5~8 d水肿消失,心率、血压、CVP正常,各项检验结果正常.结论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发生CLS后,应在手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尽量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和避免过低体温对患儿的不利影响,一旦发生CLS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提高心脏病患儿的术后存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身血容量/预充量比值(A/P)对低体重婴幼儿体外循环(CPB)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了204例体重≤13 kg的行CPB心脏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A/P比值预测术后CLS发生最佳临界值,并据此对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行CPB心脏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比较A/P比值对CLS发生的影响.结果 204例病例对照研究的患儿CPB术后CLS发生26例,发病率为12.75%,ROC曲线下面积0.757,根据ROC曲线选定1.285为最佳临界值.据此,将161名队列研究病例分为≤1.285组和>1.285组,两组CLS的发病率分别为14.10%、2.41%,相对危险度(RR)为5.85.结论 A/P比值对低体重婴幼儿CPB术后CLS的发生有较强的预测意义,A/P比值≤1.285的患儿CPB心脏手术后易发生CLS.  相似文献   

4.
蒋芝英  滕颖  陈向芬  莫莉  叶宁 《广西医学》2012,34(9):1243-1244
目的 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在体外循环行心内直视手术后全身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护理效果.方法 对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患者15例术后实施严密的监护,正确使用呼吸机,加强呼吸道管理,注意渗漏液、腹围的观察护理等.结果 痊愈出院13例,死亡2例.结论 术后严密连续动态地监护全身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患儿的病情,对治疗、手术的成功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5.
周德存  严中亚 《安徽医学》2004,25(2):157-158
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后因全身炎性反应,大量炎症介质释放,导致全身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以及胶体渗透压和静脉压平衡改变,大量液体渗漏到组织间隙,表现为全身性皮肤黏膜水肿,胸、腹腔渗液,尿量少,肺内出现程度不同的渗出,低血氧等,甚至呼吸、循环衰竭,即为全身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systemic capillary leak syndrome,SCLS).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给预防和治疗带来困难,本文对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预防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apillary leak syndrome,CLS)是系统性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是以体液和蛋白从机体血管内渗漏到组织间隙中为特征,临床上多表现为全身皮肤和粘膜的进行性水肿、胸腔和腹腔大量渗液、少尿、低血压、低氧血症和低蛋白血症等,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  相似文献   

7.
脓毒症以全身炎症性反应为主要表现,严重时可导致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病情凶险,死亡率高,且全球患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是当前临床急危重症医学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而脓毒症一旦并发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apillary leak syn-drome,CLS),病情将急剧恶化,治疗难度加大,住院时间延长,花费明显升高,死亡...  相似文献   

8.
法洛四联症术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法洛四联症术后发生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apillary leak syndrome,CLS)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06年12月本院32例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发生CLS患儿的临床资料,对照组为随机抽取同期50例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未发生CLS的患儿,对可能引起CLS发生的因素采用二分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确定与CLS发病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两组患儿术后恢复经过进行总结。结果: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发生CLS的独立危险因素按OR值大小排序分别是:年龄≤3岁(OR=6.783)、体外循环时间≥120min(OR=4.756)、MGoon指数≤1.6(OR=3.826);②CLS组术后3天内胶体用量和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及呼吸机支持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CLS组行腹膜透析8例,死亡3例。结论:法洛四联症患儿的年龄、体外循环时间、MGoon指数是术后发生CLS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CLS后早期需用大量胶体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渗漏好转后应加强利尿,同时应积极进行心肺功能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9.
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apillary leak syndrome,CLS)是好发于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很高,国内外相关的文献不多,在心脏专著中也极少提到该疾病,所以临床上对该病缺乏足够理解和认识。国内除了几个大的  相似文献   

10.
外科术后重症患者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科术后重症患者出现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时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3月-2009年5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14例外科术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9例好转患者和5例死亡患者在术后1~4d和5~8d两个时间段内每天的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血浆白蛋白水平(ALB)、每日尿量和水肿情况的差异 并且分别比较其在这两个时间段内补液种类和补液量的不同。结果在术后1~4d内,14例患者均存在低蛋白血症和全身水肿,并伴有循环血容量的不足 在术后5~8d内,恢复组患者的CVP基本恢复正常,尿量增加,并且低蛋白血症明显好转,而死亡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并没有明显变化 好转组患者羟乙基淀粉的使用量明显高于死亡组。结论所有诊断为术后CLS的外科术后重症患者早期均存在低蛋白血症及容量不足的表现 早期认识到CLS的发生,并尽早足量补液及补充羟乙基淀粉对患者有利 补充血浆和白蛋白对CLS的治疗并无明显效果 最终好转的患者通常在1周以内CLS已经缓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在治疗体外循环术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症方面的作用.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行全麻体循环(CPB)手术且术后发生毛细血管渗漏综合症(CLS)患儿42例,随机分为腹膜透析组(PD组)和常规治疗组(非PD组),PD组早期发现有渗漏现象即开始行腹膜透析,非PD组按照常规强心、利尿、补充胶体治疗.结果 PD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ICU平均住院天数、病死率均显著低于非PD组;心功能很快恢复,渗漏现象很快改善;炎症介质IL-6、TNF-α治疗后各时段均明显低于非PD组.结论腹膜透析是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后呼吸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婴幼儿体外循环(CPB)手术后呼吸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04年1月至2008年10月间完成的512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按术后有无呼吸功能衰竭分为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呼吸功能衰竭定义为术后机械通气48 h以上或全麻拔管后6 h再次插管行机械通气。结果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50例(9.8%),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重度肺动脉高压、心功能分级、血浆白蛋白浓度、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二次CPB支持、术后氧和指数、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与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有关。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PB时间超过150 m in、二次CPB支持、术后氧和指数低于300 mmHg、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为婴幼儿CPB手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可根据CPB时间、术中是否二次CPB支持、术后氧和指数、术后是否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预测术后呼吸功能衰竭,亦可预先采取措施预防,以减少呼吸功能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体外循环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VS)的发生越来越受到关注,VS的显著特点是持续、顽固的体循环低血压,正常或升高的心排血量及全身血管阻力降低,致升压药物的使用剂量亦明显增加,并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抵抗。在不同的机构和专业领域,VS的发病率、诊疗及预后亦存在巨大差异。导致VS发生的风险因素有高龄、输血、体外循环、器官移植、创伤和脓毒症,以及特定药物的应用,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等;VS的发病机制有:炎性因子和神经介质的释放,诱导一氧化氮的产生过剩,血管加压素受体的下调,使平滑肌丧失收缩功能,导致血管麻痹。目前对VS的治疗包括静脉泵入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亚甲基蓝和高剂量羟钴胺素,以及使用腺苷三磷酸敏感的钾通道阻滞剂,核因子κB抑制剂,靛蓝二磺酸钠。  相似文献   

14.
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涂杰  张炳东 《医学综述》2014,(6):1047-1050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后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可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目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认为是由患者自身(年龄、术前合并症、受教育程度等)、手术(类型和炎性反应)、体外循环(白细胞激活、肝素使用和温度管理等)及麻醉药物和麻醉深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的神经功能退行性变。该文就近年来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后POCD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述,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透析型人工肾超滤在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透析型人工肾超滤法的临床效果。方法:26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3例,实验组体外循环(CPB)复温阶段待循环稳定后,开始超滤。结果:全组无一例死亡,未发现与超滤有关并发症。超滤后,超滤组病人的Hct、Hb均迅速提高,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病人手术后浓缩红细胞和血浆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透析型人工肾超滤法能排除内余水份并浓缩血液,促进术后水肿的消退,促进病表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刘杰 《医学综述》2014,20(19):3564-3567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是在危重症治疗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病的理论机制是微循环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导致血管壁高通透性,从而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甚至危及生命。其治疗关键是液体复苏,其中补液量的监测指标及液体种类的选择尤为重要。与其他液体相比较,第三代羟乙基淀粉更适合CLS的治疗,但因为羟乙基淀粉也能渗漏到组织间隙,并产生自由基及其他不利影响,导致其用法及用量仍有较大争议,需在临床中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肺转流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外周血细胞因子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两组,以心肺转流组(A组)为研究对象,26例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择期行心肺转流心内直视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随机抽取同期非心肺转流胸科或腹部手术患儿30例为对照组(B组).两组患儿分不同时间点抽取中心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A组TNF-αt、IL-6、IL-8于术后2 h、24 h分别出现两次高峰,IL-10于术后2 h出现高峰,48 h均降至正常;B组TNF-α、IL-6、IL-8、IL-10均于术后2 h达到峰值,48 h均降至正常;两组CRP均于术后24 h出现高峰,48 h仍高于正常;参数的变化幅度以A组更为显著(P<0.05或P<0.01).结论 小儿心肺转流心内直视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可导致TNF-α、IL-6、IL-8、IL-10、CRP等促炎症和抗炎症介质的释放,在心肺转流诱发的全身炎症反应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成人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成人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影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CSICU)2002年1月~2008年6月间收治连续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127例成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发生VAP与否将其分为VAP组及对照组.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并将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VAP总发病率5.1%,发生VAP患者死亡率为28.1%.单因素分析显示:VAP组体外循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围手术期血液制品用量、术后CSICU入住天数(P<0.001)、术后低心排综合征的发生率、气管切开率(P<0.01),大动脉手术率、术后死亡率(P<0.05)均高于对照组;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氧合指数(PaO2/FiO2)低于对照组(P<0.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体外循环>120 min(OR=6.352,P=0.000)、术后PaO2/FiO2低于300 mm Hg(OR=3.642,P=0.017)、血液制品用量≥1500 mL(OR=5.083,P=0.039)、机械通气时间≥5 d(OR=9.074,P=0.047)、气管切开(OR=19.899,P=0.021)与VAP的发生明显相关.64例VAP患者中共培养出病原菌10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2株(60.8%),革兰阳性菌19株(18.6%);真菌21株(20.6%).结论 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时间长、术后低氧血症、大量血液制品应用,长时间机械通气和气管切开是体外循环心脏术后VAP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出血的原因 ,指导今后的临床工作。方法回顾分析 7例心脏直视手术后出血的临床病例。结果出血病例中 ,外科失血和非外科失血并存。结论术前、术中及术后的预防和处理与精细的手术技术对减少术后出血一样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